高中语文第1单元唐诗之旅第3课杜甫诗五首同步教学案粤教《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pdf
-
资源ID:83158771
资源大小:69.34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第1单元唐诗之旅第3课杜甫诗五首同步教学案粤教《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pdf
1 第 3 课杜甫诗五首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思想意识。2.认识其诗抒写个人情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浑厚,意境开阔的特点,即“诗史”的特点。3.初步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诗海拾贝】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诗题一作 金陵图,是指描绘金陵史迹的图画。金陵,今江苏南京市。霏霏:雨下得细密的样子。六朝如梦: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好像梦一般地消逝。台城:也称苑城,在今南京玄武湖边上,六朝时都把这里作为宫城。诗意解读全唐诗 作台城,韦庄另有一首题为金陵图,说“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本诗当为题咏台城,是金陵图之一,也是一首凭吊古迹的诗。台城靠近长江,所以说“江雨、江草”。韦庄生在唐亡前夕,对于时世的动乱和李唐王朝的日趋衰落,感到担忧和哀叹。此诗是他的代表作,写得风光如画,情意缠绵,但基调颇为低沉。首句写景,以江南濛濛,江草萋萋,创造了一种迟暮的气氛。次句抒发吊古伤今的感慨,说豪华的六朝却像梦一般消逝了,只剩下寂寞的啼鸟之声。三、四句仍以“烟柳笼堤”归结到图中之景上来,用“最是”二字勾勒,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虽没有说出哀愁,却使人感到哀愁。名句识记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考点演示“鸟空啼”中的“空”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中的韵味。答:_ _ _ _ _【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今属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安史之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因上书救房瑁,被贬,弃官后奔蜀投严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此称其为“杜工部”。严武死后,杜甫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称“李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 二、写作背景月夜天宝十五年(756)六月,诗人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喜上心头,马上安置妻子儿女于鄜州的羌村,只身上路,匆匆投奔君王。不巧,途中遭遇叛军,为叛军所获,被掳到长安。诗人身陷敌营,失去了自由,一方面心念君王,另一方面心悬妻孥。在八月的一个夜晚,一轮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夜凉如水,对远在鄜州的妻子的思念之情就在他的内心汹涌起来了。于是那脍炙人口的月夜就流传于人间了。哀江头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诗人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为叛军抓获,带到沦陷的长安。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春日潜行曲江曲”),触景伤怀,哀恸欲绝(“少陵野老吞声哭”),写下了哀江头这首“哀”诗。这一背景是我们理解本诗思想内容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蜀相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浣花溪畔。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定。在这期间杜甫仍怀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但当时安史之乱还未曾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杜甫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定居后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又呈吴郎上元元年(760),得西川节度使严武之助,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畔,营草堂。上元二年(761),即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765年,严武病卒成都后,杜甫失去依靠,遂带家眷乘船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住了两年。大历二年(767),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曾居住于瀼西的草堂。杜甫在草堂前种有枣树,当时邻居有一寡妇常到堂前扑枣充饥。后来杜甫搬家了,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住。姓吴的为了防止寡妇扑枣,用篱笆把枣树围起来。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劝告这位亲戚。登岳阳楼自“安史之乱”后,诗人流离失所,长期漂泊于西南一带。自大历三年(768)正月,诗人从夔州出峡,漂泊江湘一带,至此邂逅心仪已久的岳阳楼。登楼眺望,触景生情,忧从中来。于是,这首有着宏阔气象的借景抒情“登楼”诗于该年冬诞生了。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读懂领悟本诗的思想感情。【基础荟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鄜州()云鬟()虚幌()嚼啮()明眸皓齿()柏森森()戎马()天寒地坼()2填空。(1)杜甫,字_。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_”。他的诗具有强烈的_精神,被人们誉为“_”。(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_,_。(月夜)(3)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_,_?(哀江头)(4)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蜀相)(5)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_,_。(又呈吴郎)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怜:_(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3 清辉:_(3)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戎马:_(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_(5)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顾:_【结构简析】月夜首联: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颔联:_ _ 颈联: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尾联:_ _ 哀江头第一部分:前四句,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第二部分:“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第三部分:_ _ 蜀相首联:设为问答,以寻访丞相祠为由,点出诸葛亮庙在成都城外,为高大繁茂的柏树所遮掩。颔联:_ _ 颈联: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尾联:_ 又呈吴郎首联:开门见山,直叙其事。颔联:_ 颈联:_ 尾联:是全诗劝说强有力的理由,蕴涵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登岳阳楼4 首联:紧扣诗题,点明登临之意,只是感情复杂,不知是喜是悲。颔联:_ 颈联:_ 尾联:紧承上联,显出诗人博大的胸襟。【文本内容】月夜这首诗叙写了诗人陷于长安时挂念妻儿的忧心,并通过设想写出了妻子深夜难眠,对月独望,忧心如焚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哀江头这首诗通过描写长安沦陷后曲江两岸荒凉破败,一片萧条和令人恐怖的景象,与安史之乱前豪华奢侈的盛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他真诚的爱国激情,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蜀相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感慨:既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又抒发了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又呈吴郎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的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登岳阳楼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艺术特色】月夜1委婉曲折,情真意切。诗歌是写思念亲人的,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可以看到妻子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样写来,更加感同身受,情真意切。2字字含月,以月传情。诗歌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意婉切,章法紧密。哀江头1沉郁顿挫,意境深邈。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意境深邈。5 2波折跌宕,纡曲有致。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是写哀,触景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逸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了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文末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蜀相1景物渲染,蓄情造势。诗人流落西南,心系武侯。所以诗歌开门见山,直陈心曲。祠堂何处,向往久矣。诗人满怀崇仰钦慕之情,一路来到祠堂,一不观赏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凛凛,却注意到阶前的碧草,叶外的黄鹂。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凄凉之境无限。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着“自”、“空”二字,将诗人对祠在人非,贤相不再的感慨,跃然纸上。为下文蓄情造势。2咏史怀人,自叹不遇。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以让后人唏嘘感叹。而诗人也是许身社稷,志在匡国,兼济天下,志存高远,然而至此却潦倒窘迫,苦于生计,何谈抱负。所以面对武侯之祠,感慨既生,叹良相贤臣的知遇之幸,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而没的苦闷。又呈吴郎1用现身说法,动之以情。诗的内容是劝说吴郎不要设篱,但措词十分委婉含蓄,不是生硬的训导,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2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化呆板为灵活诗歌中大量运用常用虚字,如“不为”、“只缘”、“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登岳阳楼雄浑阔大的意境。还是在杜甫的年轻时代,孟浩然就以歌咏洞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见“有关资料”)而蜚声诗坛,但杜甫后来居上,此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比孟句又高出一筹。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浑,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气蒸云梦泽”是一种想象的说法,意思是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得多,孟诗中的视野仅次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而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来。这样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写不出来的。杜甫这两句诗不仅好在有开阔的视野,而且气象雄浑,内涵丰富,远非他人所能及。这要归功于“坼”、“浮”两个字炼得好。试想,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两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庄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洞庭湖能负载日月星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前人评这两句诗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这话有理。诗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如此宏伟壮丽,的确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称赞人的精神美,认为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天下大事。从这一点看,诗人的这一番描写正是为结尾张本,全诗的境界是统一的。新唐书 本传说杜甫“好论天下事”,似有贬义,但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杜甫优于其他诗人之处:之所以“好论”,是因为他胸中时时以“天下事”为念,这首诗写诗人在生活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心中所想的仍是国运的艰难,甚至为之流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6 情到真处文自美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考点解读】“感情真挚”就是写真情实感,不弄虚作假,不胡编乱造,并且善于创设情景,抒发情感。“情”的内涵很博大,友情、乡情、爱情是生命之间维系的丝线。“真”要求一是“事真”,这点主要指记叙;二是“理真”,这里主要指议论。这是高考作文一项重要的评分标准,抄袭宿构者,将被课以重罚。“思想健康”指作文内容应反映当代社会的本质和主流,表现出崇高的理想、良好的道德、刻苦的作风、助人为乐的精神等;它要求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辨别是非、区分美丑的能力。反映社会的阴暗面时必须表现出考生正确的批判态度,否则,会被视为思想不健康。在作文评分标准中,一等卷要求“感情真挚”,二等卷要求“感情真实”,“感情基本真实”和“感情不真实”的文章就只能打入三等卷和四等卷了。高考满分作文无不是用真挚的情感去拨动阅卷老师喜怒哀乐的琴弦。【方法点拨】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只有积极地参与、观察、思考,感悟亲情,感悟友情,感悟人生,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一、生活写真法文章写出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就是生活写真法。例如父爱昼夜无眠,写父亲每天午睡时总是鼾声如雷,不是打断我做题的思路,就是赶走我作文的灵感。我多次提醒不见奏效之后,终于提出了“抗议”,那一刻父亲的脸“像遭到霜打的柿子”,从此,每天中午吃过饭,父亲就悄悄走出家门。两个月后的一天,我和同学到附近的一个浴池里洗澡,却发现父亲在那里给人家擦背。作者这样写道:“爸爸!”我失声地叫出来,惊得所有的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同学。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和你的同学看见,叫你没面子,哪料到这么巧”同学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我的回答是那样的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父亲并抱愧于父亲。我明白父亲下岗后,为何白天睡觉了,那是为了积蓄晚间为人擦背的精力。下岗的父亲为了儿子的学费,夜间到浴池替人擦背,为了儿子能静心学习,白天在浴池的客座上躺睡。父子在浴池相见时,父亲反而觉得自己给儿子丢了面子。这些不加雕饰的叙写中,显示了父亲的勤劳、纯朴和对儿子的挚爱。“我”失声的惊叫,响亮的回答,则饱含着对父的理解、感激和抱愧,升华了文章的境界。二、细节显情法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收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效果。例如回家写少年海子在距家 20 多里的一所中学读书,为了节省每趟8 分的车票钱,每周都跑着回家。甚至为了不磨破鞋子,光着脚跑着回家:地冻天寒,娘老远的看见,海子赤着双脚,一双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气跑回来。娘愣住了。海子看着爹娘,怯生生地说:“我没有穿鞋,我是光着脚跑回来的。”娘猛地搂住了海子,紧紧地搂住,红着眼睛流泪。爹却转身走出屋外,外面很冷,爹站在院子里一动不动。这段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在冰天雪地里,跳动着的热气腾腾的赤子之心。严寒、贫苦都不能阻隔海子对老家、慈母的思念和向往,裹一身严寒的海子,血管里奔流着亲情的热血。搂着海子流泪的母亲,兀立寒风的父亲,心中同样翻腾着亲情的波涛,其中却有缕缕的辛酸掠过。7 海子长大了,成了一名警官,为了千家万户的安宁,他很少回家。在文章结尾处,作者又安排了一个细节:后来,在处理一起突发案件时,走在最前面的海子受到了重伤,当时就有些不行了。送医院急救的路上,海子拉着同事的手说:“我想回家,看我娘,我三个月没回家”说完就真的不行了。三、氛围渲染法生活中的一些寻常琐事,从选材“新”这个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如果考生能够对其进行情感化的处理,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气氛,也可以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如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一开始就渲染一种隐隐的悲切气氛:无法忘记那个秋天的黄昏。秋风吹过,略有一些寒意,发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飘扬。望着这一切,我只有默默地流泪,这一切都是我亲手造成的。作者走进了神圣的考场,仍然要“写下这个无法让我忘记的过错”:当我一次次地忆及往事,我无法把你的身影抹去;当我夜半醒来,我无法不为自己的无知而自责;当我远远地看见你,我根本没有勇气上前和你打个招呼,也许你不能谅解我,就连我自己也一样无法谅解我自己。如此反复的心灵叩问,仿佛为前面铺就的愧疚气氛泼洒着情感的浓墨,一个充满负疚感的孩子的忏悔镜头,更加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这种浓烈的情感气氛,令人黯然伤神,有哪一位老师能不为这位考生的纯真善良而喟然叹息。四、我手写我心有一位同学在题为“真情的呼唤”的作文里叙述的是这样一件事:当老板的爸爸与手下打工妹产生恋情,含辛茹苦的妈妈佯装不知真相而忍辱维持着家庭,完全是为了“我”的成长能有一个正常的环境,但爱“我”的爸爸终于提出了与妈妈离婚的要求,万分悲痛的妈妈在无奈中向爸爸提出一个要求:为了让处在升学重压下的儿子能安心学习,向儿子隐瞒离婚的实情,于是他们瞒着“我”离了婚,还假装维持着过去的关系,知道事实真相的“我”不忍戳破这个真相,心底滚动着的是一腔真情的渴望,呼唤再拥有一个真正的家!读着这样至诚至纯的文字,阅卷人的心一定在颤动,感受到感人的力量。最绚丽的“美丽”来自心灵闪烁的火花,最真的情也许就包裹在你不愿或不敢示人的事情里。其实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都装着这样的“感人”、“美丽”和“真实”,只是出于某种顾虑将它深埋于心。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有勇气冲破自己设定的心理防线,勇敢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作文装上一个秘密,写出一段心事,道出一种苦闷,就能使作文具有感人的力量。【佳作赏析】踮起脚尖夜很深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父母还未回来,我有些怕了,也有些生气。一家三口挤在这二室一厅的房子里,家具很少,还有一部老掉牙的黑白电视机,虽然穷,却仍是不愿低头。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我没有钱去上优秀的高中,但我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我虽然衣着破旧,却有自己的尊严。今年是高三下学期了,高考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转折点。唯一让我心中有一丝不满的便是父母,他们每天总是那么早地起床离去,又是那么晚地回来。我多么想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周末去公园游玩,去河边吹风,可是连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上天也没有给过我一次答应。不行,今天一定要等到他们回来。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挣钱,是为了我,可是我不愿他们如此劳累。我愿意过得更艰苦些,毕竟我还有很长的明天。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被子了!”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8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拉过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声音不被流露,泪水却一行一行地滑落。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只知道枕巾湿了一大片。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我有父母踮起的脚尖!父母是平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踮起脚尖,父母的爱,今生永不忘,也不敢忘!点评全文叙写“我”夜深躺在床上的一个时间片段,表现父母夜深回家踮起脚尖走路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此的感悟,切合题意。文章整体思路清晰,情感丰沛,有感染力。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的运用,也显示了考生相当不错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文章开笔很简洁地推出一个具体情境,二、三自然段既是“生气”的注脚,也是后文的必要铺垫。父母回家“踮着脚尖向我走来”部分的描写符合躺在床上的感受,表述真实。铺写已然充足,情感自然喷发,将父母“踮起的脚尖”与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等类比,让这种关爱与深情升华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这一高度,使主题更富有深意。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车辇(ni n)羞赧(nn)凭轩(xu n)宵衣旰食(n)B潜行(qi n)荆杞(q)黄鹂(l)天崩地坼(ch i)C伉俪(k n)崔嵬(wi)乾坤(qi n)妍媸毕露(ch)D倚靠(y)云鬓(bn)戎马(r n)敷衍塞责(s)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鄜州坠地堕落黄鹂B戎马戒严戊守戍戌C凭轩云鬟蒲公英泪满襟D频繁篱笆泪盈巾明眸皓齿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哀江头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杰作,_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2)当此之时,严武病逝成都,杜甫痛失挚友,孤苦无依,被迫于衰朽之年,抱病弱之躯,漂泊江湖,_异乡,兼以政治上屡遭排挤,心境自然凄苦异常。(3)李白擅长夸张,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_时间上的故意缩短,形象地表现出迟暮之年的到来,不知不觉竟在早晚之间。A面世作客经过B问世作客通过C面世做客通过D问世做客经过4下列对月夜一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尾联,想象妻子在重逢之日的情态,反映现实,令人情凄然、心欲碎。B全诗从起笔到结束,都是从对方角度叙述的。C首联,诗人身在长安(被囚)却从鄜州写起,以对方写自身。D颔联、颈联写儿女的幼稚与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5下列对杜甫的蜀相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描写了丞相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沉挚而悲壮。D尾联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慨叹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9 二、课内巩固阅读又呈吴郎,完成 6 7 题。6评论家萧涤非认为,又呈吴郎 的第三联“措辞十分委婉含蓄”,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 _ _ 7简述又呈吴郎的艺术表现手法。答:_ _ _ 阅读登岳阳楼,完成 8 9 题。8 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_”,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_”,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9 登岳阳楼这首诗中,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身世凄凉之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试作一点具体分析。答:_ _ 三、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笋皮。帙:包书的布套。10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_ _ _ 11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答:_ _ _ 12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答:_ _ _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 14 题。岁暮 唐 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13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_ _ _ 14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答:_ _ _ 答案文海拾贝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隐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在无谓地啼鸣,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基础荟萃1Fhun hun ji o ni m u bi r n ch2(1)子美诗圣现实主义诗史(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3)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5)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3(1)怜惜(2)月光(3)代指战争(4)分裂(5)拜访结构简析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翻进一层。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进一步写丞相祠堂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抒写自己对诸葛亮一生遭际的沉痛感慨。紧接上联,进一步说明“扑枣”的原因。直接说到吴郎的行为。写登临所见。转而写自己之凄苦情状。课后练习1D A 项中“旰”应读“n”;B 项中“坼”应读“ch”;C 项中“嵬”应读“wi”。2B 应为“戍守”、“戊戌”。3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运用能力。“面世”指精神或物质产品与世人见面,强调它的投产上市;“问世”专指作品著作等出版物跟读者见面,强调事物的诞生,一般物11 质产品不可使用“问世”;“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经过”指过程、经历;“通过”指以人或物为媒介或手段达到某种目的。4D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5B “柏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阴森岑寂;“自春色”、“空好音”是写没有人欣赏,表现了冷落、凄清的特点。作者写锦官城外高大茂盛古柏掩映中的武侯祠,尽管有“映阶碧草”、“好音黄鹂”,但也是枉添春色,着重渲染了今日祠堂冷落、荒凉、无人视听,表达了对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慨叹。6同意。明明是吴郎不让老妇人打枣而筑了篱笆,杜甫却在诗中故意说是老妇人多心。这种委婉的说法是为了使吴郎保住面子,更容易接受诗人的意见。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首先要注意作品中的字词。7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地说教,措辞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解析注意根据诗人诗歌创作思想及本诗的写作目的,并结合本诗的语言特点来分析。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解析根据题中“大胸襟、大手笔”、“大气象、大气魄”等提示语回答。9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解析结合诗人的沧桑身世和忧国伤时来具体分析诗歌描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10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11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12示例: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3)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解析杜甫的这首咏物诗,清新雅致。首联“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颔联“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掩映着书卷,似乎天色都暗了下来。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这一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置身于竹荫中。“侵”字写出竹影渐大渐强的过程;一“晚”字写出竹林之密、竹之高、竹之浓给人带来的错觉。颈联“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雨送来翠竹的缕缕清香,这两句从视觉和嗅觉来写竹。最后一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竹已伸入云端,轻轻地拂动着。杜甫又何尝不是以竹自喻,渴望得到严武的提携而有所作为呢?13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解析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知人论世。根据注释得知安史之乱(755 763)虽已结束,但山河又遭吐蕃袭扰,而作者又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诗文主旨由此可知。首句写作者年终之时还在远地客居,可见其思乡之情,而此时边疆还在用兵打仗,忧国忧民的情感跃然纸上,相比之下,自己的飘零憔悴又算得了什么呢?战事紧急,局势艰危,朝中无人请缨,而救民于水火;作者一腔匡时济世之志、报效家国之心,可怜无处施展,怎能不惊呢!14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12 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解析颔联“烟尘”代指边境战事,已经延及雪岭,军中鼓角声声撼动江城,可见局势危急,且对仗工整。颈联“天地”极言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作者不写将士流血,不写百姓流血,而是天地在流血,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忧戚。“请缨”运用了汉书终军传中“终军请缨”的典故,丰富了诗文的内涵。作者有一腔报国热情,哪里会贪生怕死呢?反问句式加强了作者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