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2021届新高考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pdf
-
资源ID:83207332
资源大小:617.24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上海市黄浦区2021届新高考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pdf
上海市黄浦区 2021 届新高考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酵母菌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释放的能量大多贮存在有机物中B 进行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C发生 时,2CO释放量大于2O吸收量D发酵液中的酵母菌在低氧环境下能进行和【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为糖酵解过程,即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为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即需氧呼吸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分别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为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详解】A、释放的少量能量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有少部分合成ATP,A 错误;B、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B 错误;C、是需氧呼吸,2CO释放量等于2O吸收量,C错误;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既能进行需氧呼吸也能进行厌氧呼吸,所以发酵液中的酵母菌在低氧环境下能进行 和,D 正确。故选 D。2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低营养级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下列情况最不可能出现的是()A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的总量增加B某些植食性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增大C该大型肉食性动物至少能获得流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10%D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答案】C【解析】【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低营养级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一般处于第二或第三营养级,当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一般所处的营养级较高,其从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获得的能量最少,是上一营养级的10%20%左右。一般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详解】A、题干信息描述,大型食肉动物迁入以后,植食性动物会出现被捕食和被驱赶的现象,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固定太阳能的总量增加,A 正确;B、某些低营养级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被捕食和驱赶,可能有利于某些植食性动物的生长,造成其环境容纳量增大,B正确;C、该大型肉食性动物至少能获得上一营养级能量的10%,C错误;D、该题中引入新的物种,食物网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D 正确;故选 C。3在灌浆期后,麻雀受高粱散发的香味吸引大量迁飞至农田,但并不是所有高粱都受麻雀青睐,有些只有极少籽粒被啄食。研究发现,不受青睐的高粱通过基因调控合成了高含量单宁(涩味)和低浓度香味挥发物,进而减少被麻雀采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高粱流入麻雀的能量占高粱同化量的20%B高梁的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在麻雀的选择下,高粱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高粱和麻雀之间存在共同进化【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共同进化。【详解】A、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一般传递效率在10%20%,因此能量传递效率发生在两个营养级之间而不是两种生物之间,A 错误;B、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 正确;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因此在麻雀的选择下,高粱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高粱和麻雀即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存在共同进化,D 正确。故选 A。4下列有关糖类、脂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成二糖和多糖的单体都是葡萄糖B脂质分子中氢的含量少于糖类,而氧的含量更多C蛋白质和磷脂是构成一切生物都必不可少的物质D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答案】D【解析】【分析】1、糖类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的,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2、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含有较多的H,因此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各自基本的组成单位形成的多聚体【详解】A、生活中常见的二糖有麦芽糖、蔗糖、乳糖,其中蔗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构成,乳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组成,因此,组成二糖的单体不都是葡萄糖,A 错误;B、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这也是脂肪作为储能物质的原因之一,B 错误;C、磷脂是构成细胞内生物膜的重要物质,但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所以对于此类生物磷脂并不是必不可少的物质,C错误;D、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D 正确。故选 D。5下列关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描述错误的是()A生物膜的存在,保证了细胞代谢高效、有序地进行B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更高C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 的水解相联系D细胞越大,物质运输速率越大,代谢速率越快【答案】D【解析】【分析】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变大,结合水的含量多有利于生物体度过不良环境,因此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小,利于提高抗逆性;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详解】A、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A 正确;B、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化学反应需要水的参与,所以,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更多,B 正确;C、细胞内的吸能反应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ATP 水解提供,所以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 的水解相联系,C 正确;D、细胞越大,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代谢速率越慢,D 错误。故选 D。【点睛】熟记细胞的结构,并明确相关物质及反应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会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B用 X 射线处理某植物后,若未出现新性状则没有新基因产生C可遗传的变异均可导致生物进化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种群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的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详解】A、花药离体培养过程是将花药培育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会发生突变,但是自然状态下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 错误;B、用 X 射线处理某植物,该植物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性状,因此不一定出现新性状,如显性纯合子突变为杂合子,B 错误;C、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它们均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C正确;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从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对相关内容的掌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基因沉默是指生物体中特定基因由于种种原因不表达。某研究小组发现染色体上抑癌基因邻近的基因能指导合成反义RNA,反义 RNA 可以与抑癌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 形成杂交分子,从而阻断抑癌基因的表达,使细胞易于癌变,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邻近基因指导合成的反义RNA 是通过转录过程B与完成过程直接有关的RNA 有三种,即mRNA、rRNA、tRNA C细胞中若出现了杂交分子,则抑癌基因沉默,此时过程被抑制D与邻近基因和抑癌基因相比,组成图中杂交分子的碱基有A、G、C、T、U 五种【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反义RNA 可以与抑癌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 形成杂交分子,而mRNA 是翻译的模板,因此该反义RNA能够阻断抑癌基因的翻译过程,从而导致细胞发生癌变。【详解】A、分析题图,由邻近基因指导合成反义RNA 的过程是转录过程,A 正确;B、图中过程 为翻译过程,有关的RNA有 mRNA(模板)、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tRNA(搬运氨基酸的工具),共三种,B 正确;C、细胞中若出现了杂交分子,mRNA 不能翻译,即抑癌基因不能表达,过程被抑制,C正确;D、从图中可以看出反义RNA 可以与 mRNA 杂交形成杂交分子,故碱基有A、G、C、U 四种,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了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转录、翻译发生的场所,明确DNA 分子与 RNA分子中碱基的区别,并能够同时识图明确治疗的机理。8如图所示为“J”型曲线和“S”型曲线增长的模型。不考虑迁人率和迁出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 X代表“J”型曲线,曲线Y代表“S”型曲线B图中 b 点和 c点,种群的增长率相同且大于1 C图中 d 点,种群的个体数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图中 e 点,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某种群在适宜环境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详解】A、图中 X是 J型曲线,Y是 S型曲线,A 正确;B、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不一定会大于1,B 错误;C、图中 d 点,种群的个体数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D、e 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所以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识记J型曲线和S型曲线出现的前提,理解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概念。9鹦鹉的毛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 和 B、b 控制,如图所示,其中B、b 位于 Z 染色体上。某人所养的一对绿色鹦鹉产下一只白色鹦鹉和一只蓝色雌性鹦鹉甲,甲的左翅上带有白色斑点,假设基因突变只改变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缺失一条常染色体的个体能够存活。下列关于甲左翅上白色斑点产生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A若甲产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变异细胞的基因型为aaZbW B若甲产生的原因是基因重组,变异细胞中a 基因发生重新组合C若甲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变异细胞中含A 的片段缺失D若甲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变异细胞中缺少一条常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以推测A_ZB_表现为绿色,A_ZbZb和 A_ZbW 表现为蓝色,aaZB_表现为黄色,aaZbZb和 aaZbW表现为白色。绿色鹦鹉是双显性个体,且一对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在Z 染色体上,则两只亲本的基因型为A_ZBW 和 A_ZBZ-,因后代中有一只白色鹦鹉,可确定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W 和 AaZBZb;【详解】A、若甲产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蓝色雌性鹦鹉的基因型为A_ZbW,变异细胞的基因型为aaZbW,A 正确;B、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不会导致后代某部分出现异常性状,B错误;C、若甲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变异细胞中A 基因随着染色体片段的缺失而缺失,从而表现出a的性状,C正确;D、若甲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变异细胞中含有A 基因的染色体缺失,可能出现白色斑点,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需要掌握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的区别,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后代整个个体都会出现变异。10果蝇体内的一个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一段时期内某种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 a 代表 2 个染色体组,则该细胞在CD段可能含有4 条 X染色体B若 a 代表 4 个核 DNA 分子,则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C若 a 代表 4 条染色体,则该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D若 a 代表 8 条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在CD段可发生基因重组【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表示在果蝇细胞分裂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物质含量减半的过程;无论 DNA、染色体、还是染色体组,减半发生的时期都为细胞分裂完成时,故着重分析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各物质的变化特点。【详解】A、因为果蝇体细胞中有8 条染色体,若a 代表 2 个染色体组,则CD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组加倍,如果该果蝇为雌性,此时该细胞中有4 条 X染色体,A 正确;B、因为果蝇体细胞中有8 条染色体,若 a代表 4 个核 DNA 分子,则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B 正确;C、因为果蝇体细胞中有8 条染色体,若a 代表 4 条染色体,则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C错误;D、因为果蝇体细胞中有8 条染色体,若a 代表 8 条染色体单体,则CD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整个过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D 正确。故选 C。11目前,对种子萌发和休眠的调控机理目前尚无定论。最能被接受的是Khan 和 Waters 提的“植物激素三因子”假说,其模型如图所示。GA、CK和 ABA分别是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表示激素存在生理活性浓度;“-”表示激素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A根据实验结果可初步判断,种子的休眠和萌发是多种植物激素调节的结果B第 3 和 6 组对照的自变量是有无GA,而 CK和 ABA 都是无关变量C据第 5、6、7、8 组可知,不管CK和 ABA 是否存在生理活性浓度,若GA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种子都处于休眠状态D综合 8 组实验结果,ABA对 GA 作用的发挥起到促进作用,CK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激素【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分析题图:第5、6 组对比发现,无GA 和 CK时,不管ABA 存在与否,种子都休眠。第6、8 组比较发现,无 GA 有 ABA,不管 CK存在与否,种子也都休眠;第5、7 组比较,无GA 和 ABA 时,不管CK存在与否,种子也都休眠。【详解】A、据图示实验结果可知,种子的休眠和萌发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A正确;B、由第 3 组和 6 组实验对比,不同的是第3 组有 GA,第 6 组无 GA,两组同时无CK和有 ABA,可知自变量是有无GA,CK和 ABA都是无关变量,B 正确;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第5、6 组对比发现,无GA 和 CK时,不管ABA 存在与否,种子都休眠。第6、8组比较发现,无GA 有 ABA,不管 CK存在与否,种子也都休眠;第5、7 组比较,无GA 和 ABA 时,不管CK存在与否,种子也都休眠。因此,不管CK和 ABA 是否存在生理活性浓度,如果GA 不存在生理活性浓度,种子都处于休眠状态,C正确;D、根据第4、5 两组,可知GA 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激素。由于GA 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激素,但第3 组 GA和 ABA 同时存在时休眠,可知,ABA 对 GA 作用的发挥起到抑制作用,D 错误。故选 D。12如图表示科研人员研究温度对番茄茎生长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昼夜温差越大,对番茄茎的生长越有利B在昼夜温差为6时,番茄茎的生长最快C昼夜温差存在可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D在昼夜温度相同条件下,番茄茎生长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研究的是温度对番茄茎生长速率的影响,日温为26 时,在一定范围内(520),随着夜温的升高,茎的生长速率加快,超过该范围后,随着夜温的升高,茎的生长速率减慢。【详解】A、由图可知,日温为26时,夜温越低,昼夜温差越大,此时番茄茎的生长速率减小,故昼夜温差越大,对番茄茎的生长越不利,A 错误;B、在日温为26、夜温为20时,昼夜温差为6,此时番茄茎的生长速率最大,生长速度最快,B 正确;C、昼夜温差存在可减少夜晚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C正确;D、分析曲线图,在昼夜温度相同条件下,一定温度范围内番茄茎生长随温度升高而加快,D 正确。故选 A。13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加热后的S型菌失去毒性是由于其DNA 变性失活BR 型菌的 DNA 也能使部分S型菌转化为R型菌C用15N 标记 T2噬菌体,再进行侵染实验,也可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D用35S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细菌,若保温时间过长,最终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答案】D【解析】【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加热后的S型菌失去毒性是由于其中对小鼠有毒的物质被高温破坏而失去毒性,A 错误;B、没有试验证明R 型菌的 DNA 也能使部分S型菌转化为R型菌,B 错误;C、N 元素是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故用15N 标记 T2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D、用35S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细菌,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放射性都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1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采用样方法B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C不同高度的山坡上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答案】C【解析】【分析】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而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2.群落的结构:(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因此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采用样方法,A 正确;B、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B正确;C、不同高度的山坡上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 正确。故选 C。15已知某条肽链由88 个氨基酸缩合而成,其中共有氨基6 个,甲硫氨酸5 个且在肽链中的位置为3、25、56、78、82,甲硫氨酸的分子式为C5H11O2NS,以下叙述错误的是()合成该多肽的氨基酸一定共有N 原子 94 个 若去掉该多肽中的甲硫氨酸,生成的若干肽链中的肽键数目会减少10 个 若去掉该多肽中的甲硫氨酸,生成的若干肽链中的氨基和羧基均分别增加5 个 若去掉该多肽中的甲硫氨酸,生成的若干肽链中的O 原子数目减少1 个A BCD【答案】C【解析】【分析】该多肽含有88 个氨基酸,故含有88-1=87 个肽键,R基中氨基的数目为6-1=5 个。【详解】由上分析可知,R 基中含有的氨基的数目为5 个,故该多肽中N 原子的数目为88+5=93 个,错误;根据甲硫氨酸的位置可知,去除5 个甲硫氨酸需要破坏5 2=10 个肽键,正确;若去掉该多肽中的5 个甲硫氨酸,会形成6 条短肽和5 个甲硫氨酸,这些短肽与原来的多肽相比,氨基和羧基均分别增加6-1=5 个,正确;若去掉该多肽中的甲硫氨酸,需要破坏10 个肽键,即需要10 个水分子参与,故会增加10 个氧原子,又因为 5 个甲硫氨酸带走了52=10个氧原子,故生成的若干肽链中的O 原子数目与原来的多肽相比不变,错误。综上所述,ABD 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 C。16下列关于机体生命活动调节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中,K+参与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稳定B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可能升高或降低C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卫措施D钾离子也是参与机体生命活动的离子之一【答案】B【解析】【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人体神经系统各级中枢的功能,水盐平衡调节,体液免疫的过程,先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详解】A、人体细胞中无机盐K+能参与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稳定,A 正确;B、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相适应,在排出量大于摄入量时,会引起失水,在失盐失水比例相差不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并无变化,B错误;C、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卫措施,C正确;D、钾离子能维持人体正常心律,并且能参与膜电位的形成,因此也是参与机体生命活动的离子之一,D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17下列以新鲜洋葱为实验材料的生物学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A以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盐酸处理后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DNA 的分布B以鳞片叶为材料,捣烂取其汁液加入斐林试剂经水浴加热可检测蔗糖的存在C以鳞片叶外表皮为材料,用13g/ml 蔗糖溶液处理可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D以根尖为材料,经低温等处理显微镜下观察到分生区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答案】D【解析】【分析】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一种是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紫色洋葱的另一种叶片是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其中外表皮为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色浅,适于观察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是根尖,一是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2、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 和 RNA的亲和力不同,其中甲基绿能将DNA 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显示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详解】A、甲基绿能将DNA 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 染成红色,以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盐酸处理后经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可观察DNA 和 RNA 的分布,而健那绿的作用是将活细胞内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A 错误;B、斐林试剂是检测还原性糖的试剂,而蔗糖是非还原性糖,B错误;C、鳞片叶外表皮为紫色,含有大液泡,故可作为质壁分离的实验材料,用1.3 g/mL 蔗糖溶液处理可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但是要观察其质壁分离复原,需要滴加清水,C 错误;D、低温诱导只能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抑制细胞中的纺锤体的形成,低温处理时,分生区少数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因此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分生区只有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观察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材料是否合适、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18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到身体各处。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B白蛋白减少,会使尿液量增多C白蛋白减少,O2运输能力减弱D白蛋白增多,机体免疫力增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白蛋白增多,血浆的渗透压增多,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A 错误;B、白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液增多,B正确;C、白蛋白没有运输氧气的能力,C 错误;D、白蛋白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血浆渗透压,不参与免疫调节,D 错误19COVID-19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与 mRNA 序列相同),含 m 个碱基。该病毒在感染的细胞胞质中复制、装配,以出芽方式释放,其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关于该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COVID-19几乎只感染肺部细胞是因为侵入细胞必需要与特定的受体结合B一个 COVID-19的 RNA 分子复制出一个新COVID-19的 RNA 约需要 2m 个核苷酸C该病毒基因所控制合成最长多肽链的氨基酸数不超过m/3 D已被治愈的患者体内会永远存在该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COVID-19病毒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将其遗传物质基因组RNA 注入宿主细胞中,基因组 RNA 通过复制形成-RNA,-RNA 经过复制可形成多种长度的mRNA,进而翻译形成多种蛋白质。由于基因组 RNA 碱基序列和mRNA 相同,所以某种mRNA 还可以作为遗传物质参与该病毒的合成。【详解】A、由图可知,病毒侵入细胞时需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由于 COVID-19的受体分布在肺部细胞上,故 COVID-19几乎只感染肺部细胞是因为侵入细胞时必需要与其膜上的特定的受体结合,A 正确;B、由图可知,一个COVID-19的 RNA 分子复制出一个新COVID-19的 RNA 需要先由+RNA 复制形成-RNA,然后再形成mRNA,由于 COVID-19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与 mRNA 序列相同,所以上述经过两次 RNA 复制后可形成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单股正链RNA 中含有 m 个碱基,所以两次复制共需要约2m 个核苷酸,B正确;C、由于 mRNA 中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单股正链RNA 中含 m 个碱基,所以mRNA 中最多含m 个碱基,故该病毒基因所控制合成最长多肽链的氨基酸数不超过m/3,C正确;D、抗体和记忆细胞在体内存活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抗体存在的时间较短,所以已被治愈的患者体内一段时间内可存在该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D 错误。故选 D。20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性别主要由基因决定,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非都与性别决定有关;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的遗传方式,如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伴随着 X 染色体遗传给后代.【详解】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如色盲基因、血友病基因等与性别决定无关,故 A 错误。B、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一定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故 B正确。C、生殖细胞含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不仅有性染色体,还有常染色体,如控制合成呼吸相关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在生殖细胞中也表达,故 C错误。D、初级精母细胞肯定含有Y染色体,而次级精母细胞中不一定含Y染色体,可能含X或 Y染色体,故 D错误。答案选 B 21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措施是我国大力倡导优生优育的重要手段。下列相叙述正确的是()A禁止近亲结婚可以降低所有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B遗传咨询的最后一步是对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CB超检查能检查出胎儿是否患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D基因诊断技术有负面影响,其不属于产前诊断的方法【答案】B【解析】【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详解】A、禁止近亲结婚可以降低隐性病的发病率,而不是所有的单基因遗传病,A 错误;B、遗传咨询的步骤为:先了解家庭病史,诊断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如果有的话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分析传递方式,再推算后代的再发风险,提出对策、方法和建议,B 正确;C、B超能检查出胎儿是否患有先天性畸形,不能查出是否患有遗传病,C 错误;D、基因诊断技术属于产前诊断的方法,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要求考生识记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2人胚胎发育过程中过量神经细胞数量调整的现象属于()A细胞分裂B细胞分化C细胞衰老D细胞凋亡【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或称编程性细胞死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是不可避免,不同于病变或伤害导致的死亡。【详解】人胚胎发育过程中会产生过量的神经细胞,所以需要调整神经细胞的数量,使之与受神经细胞支配的细胞的数量相适应,以保证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精确调节。这种调整就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D 正确。故选 D。【点睛】所有动物的正常发育中都有一些细胞要发生凋亡,细胞凋亡在植物体内也普遍存在。23生物实验中常用实验试剂处理实验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花生子叶表面的苏丹III 染液可用50%的酒精去除B可用卡诺氏液固定低温处理后洋葱根尖细胞的形态C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染色,细胞核呈红色D线粒体在健那绿染液中能维持活性数小时【答案】C【解析】【分析】1、观察细胞中的脂肪可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在观察染色体加倍过程中用95%的酒精配制解离液、冲洗卡诺氏液。2、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能使 DNA 染成绿色,吡罗红能使RNA 染成红色,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同时染色体可以观察细胞内核酸的分布。【详解】A、花生子叶表面的苏丹III 染液是有机染料,可用50%的酒精去除,A 正确;B、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卡诺氏液的作用是短时间杀死细胞、固定细胞形态,B正确;C、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能使DNA 染成绿色,吡罗红能使RNA染成红色,因此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同时染色体可以观察细胞内核酸的分布,由于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故细胞核呈绿色,C错误;D、健那绿是活体染色剂,线粒体在健那绿染液中能维持活性数小时,D 正确。故选 C。24如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 的某雌性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B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C一定发生过基因突变D染色体数和体细胞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该细胞为动物细胞,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级,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细胞质均分,可推知该细胞为极体。【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细胞为(第一)极体,A、错误;B、该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B 错误;C、该细胞中染色体 和 为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形成的,A 与 a 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C错误;D、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D 正确。故选 D。25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含有的磷脂分子结构相同,但蛋白质不同B盐酸能使染色质中的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与健那绿结合C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DNA、RNA 和蛋白质D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既参与物质加工,又参与物质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1、生物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2、“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原理:DNA 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 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HCl)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 DNA 与染色剂结合。3、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 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 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磷脂分子结构相同,但三种膜的功能不同这与各种膜上所含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A正确;B、盐酸使染色质中的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与染色剂(甲基绿)结合,B 错误;C、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DNA、RNA 和蛋白质,C正确;D、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与蛋白质的加工、运输有关,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生物膜的结构,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某研究小组从牛的瘤胃中采集样本,进行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实验基本步骤如下:(1)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含有_,因此,配制培养基时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尿素会被分解成_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2)配制培养基时,需添加琼脂,琼脂起_作用;培养基中添加_作为指示剂,可使目标菌落的周围产生红色环带。(3)该小组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然后将1mL 瘤胃样液稀释1111 倍,在3 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11mL 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 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为49、47 和 45。据此可得出每升瘤胃样液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活菌数为_,理论上,统计的菌落数往往_(低、等、高)于接种的实际活菌数目。【答案】脲酶(分解尿素的酶)氨(NH3)凝固剂酚红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27 118低【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鉴定等知识点。由于细菌分解在尿素的过程中合成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会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 升高,所以可以用检测pH 的变化的方法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尿素被分解后产生氨,PH 升高,指示剂变红。【详解】(1)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含有脲酶(分解尿素的酶),因此,配制培养基时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尿素会被分解成氨(NH3)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2)配制培养基时,需添加琼脂,琼脂起凝固剂作用;培养基中添加酚红作为指示剂,可使目标菌落的周围产生红色环带。(3)该小组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然后将1mL 瘤胃样液稀释1111 倍,在 3 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1.1mL 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 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为29、27 和 25,因此据此可得出每升瘤胃样液中分解尿素的(1L=1111mL)中的活菌数=(29+27+25)/31111111111=2.7118。由于每个菌落可能是一个或多个活菌增殖而来,统计的菌落数往往低于接种的实际活菌数目。【点睛】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有5 类,分别是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生长因子。27新的研究表明,专性嗜热菌株的嗜热酶在处理食品和造纸工业废水、芳香族化合物、氰药、重金属及其他有机难降解物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图甲所示为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