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分层教学反思.pdf
1/3 二年级数学分层教学反思于文慧本学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实施了分层教学;所谓的分层教学把一部分的学生根据知识学习、能力形成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与个人愿望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对学生分A、B、C三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难度有别的课程;实行不同目标、不同容量、不同难度、不同要求;来达到每名学生的学习的目的.使每个学生;包括学困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得到和谐的发展.当然,在分层教学中,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多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多鼓励学生向高一级的层次跃进.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学生才能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大体包含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生的主体多层次;目标设定多层次;教学过程多层次;.对于本班学生来说;我首先了解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分为8 组并进行分层.大部分小组由 6 人组成;少数的小组由 5 人或 8 人组成.成绩优秀的学生分为A层、中等的学生分为B层、较差的学生分为 C层.每组中都设有 2 名 A层学生;2 名 B层学生;2 名 C层学生.其次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对 A层同学;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 B层的学生;要求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能完成教材上习题.对C层同学;能进行简单的运算;能模仿课本例题完成练习题;重视夯实基础;培养学习热情和兴趣.对学习目标分层是为了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整体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鼓励 A、B层学生冒尖,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同时要面向全班学生,人人都必须达到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力争人人都逐步“学会学习”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2/3 总之;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让他们各有所得.同时;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造条件;使分层教学的操作在课堂中更容易实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教学 100 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在数数的练习中进行了分层教学;设计一组抢答题;以分层小组为单位;我让优秀组的同学当“小老师”;同时负责裁判工作;其他组员进行抢答.学生通过互动;在小组内进行抢答;兴趣盎然;反应热烈.在分层练习中引进竞争机制;符合低年级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激起他们想要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机会均等;我在课堂练习、提问、作业方面设计了分层.在课堂的提问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选做题面向中上层的学生;提高题面向 A层学生.我对学生答错问题的情况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这样不仅增进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又能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我也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说的真好”、“你太棒了”、“说的太对了”以此来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以达到向更高层次迈进的目标.在练习及作业环节;我也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题目上.第一层次为计算题;以 C层学生为主;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部分;第二层次为简单综合题;可作为选做题;以B 层学生能达到的能力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可作为提高题.这样可以使 B、C层学生有选择的机会;A层学生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当然;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几个问题要有待处理:1、在对学生分层时;没有提前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有的家长认为;为什么我的孩子就是C层;他们对分层教学不理解;不明白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确保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今3/3 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先和家长沟通;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理解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歧视;在人为地制造“差距”.2、对学生分层时;不应该以分数作为划分依据;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兴趣、潜力等各方面的因素;而且不能一成不变;要做到“能上能下”、“能屈能伸”;保护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划分学生的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3、在分层施教的过程中;应该更认真分析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状况、接受能力等情况;制定好不同的教学计划;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层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