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研究型实验设计与评价教学案.pdf
-
资源ID:83221007
资源大小:182.7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研究型实验设计与评价教学案.pdf
精品教案可编辑研究型实验设计与评价考点聚焦1.制备实验装置的选择与仪器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实验现象描述、尾气处理。2.给定实验情景或性质实验目的,要求选择实验仪器装置、药品、确定实验程序,评价实验方案。3.对教材演示实验进行重组、优化和创新。知识梳理综合实验设计和评价是综合应用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结合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计算等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解决有关实验问题。一、实验设计和评价的题型利用给出的一些装好药品的单个实验装置,要求根据实验目的连接仪器,叙述现象说明理由。利用给出的实验的装置和反应条件,要求根据实验现象和物质的性质判断物质和化学反应。利用限定的仪器、药品、融气体制备、除杂、集气及设计操作程度、仪器连接、定量计算于一体。考查学生设计实验、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给出部分实验环节,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完整的实验或补充部分实验步骤。据实验目的,实验进行的条件,选取适当药品、仪器(或应用所指定的药品、仪器)完全某次指定的实验操作。对给出的实验方案,做出科学的评估,依据“仪器简单、操作方便、药品易得、节省试剂、现象明显、安全防污”选择出最佳方案。新情境实验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新问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二、实验设计的一般规律1、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原则。精品教案可编辑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包括下述内容:(1)实验名称;(2)实验目的;(3)实验原理;(4)实验用品(仪器、药品及规格);(5)实验步骤(包括实验仪器的装配和操作);(6)实验现象和记录及结果处理;(7)问题和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原则是方法简便、现象明显、操作易行,对于定量实验还要考虑系统误差要求。确定了实验所选用的方法和原理后,就要考虑选择用什么实验装置来完成此实验,即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一套完整的实验装置往往是由多个基本实验装置相互连接而成的,如有关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一般分为气体的发生装置(或气体反应装置)、气体的洗涤装置、气体的收集装置、尾气的吸收装置等部分,要熟悉各基本装置的功能,并注意各基本装置连接顺序的合理性。2、设计方案时思考实验顺序的选择。(1)思考问题的顺序:围绕主要问题思考,例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有关问题。例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水解的物质(如AL2S3、ALCl3、Mg3N2等)及易受潮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较、联系。例如涉及到气体的制取和处理,对这类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装置的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2)仪器连接的顺序:所用仪器是否恰当,所给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仪器是否齐全。例如制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是否有尾气的吸收装置。安装顺序是否合理。例如:是否遵循“自下而上,从左到右”的原则;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干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精品教案可编辑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例如:洗气时“进气管长,出所气管短“;干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等。(3)实验操作的顺序:连接仪器。按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顺序连接好实验仪器。检查气密性,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要依装置而定。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3、设计方案时需注意的问题。(1)检查气体的纯度,点燃或加热通有可燃性(H2、CO、CH4、C2H4、C2H2等)的装置前,必须检查气体的纯度。例如用 H2、CO 等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需要加热金属氧化物,在操作中,不能先加热,后通气,应当先通入气体,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净后,检查气体是否纯净(验纯),待气体纯净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金属氧化物。(2)加热操作先后顺序的选择。若气体发生需加热,应先用酒精灯加热发生气体的装置,等产生气体后,再给实验需要加热的固体物质加热,目的是:一则防止爆炸(如氢气还原氧化铜);二则保证产品纯度,防止反应物或生成物与空气中其他物质反应。例如用浓硫酸和甲酸共热产生 CO,再用 CO 还原 Fe2O3,实验时应首先点燃CO 发生装置的酒精灯,生成的CO 赶走空气后,再点加热Fe2O3的酒精灯,而熄灭酒精灯的顺序则相反,原因是:在还原性气体中冷却 Fe 可防止灼热的Fe 再被空气中的O2的氧化,并防止石灰水倒吸。(3)冷凝回流的问题。有的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为了避免反应物质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要在发生装置中设计冷凝回流装置。发在发生装置中安装长玻璃管等。(4)冷却问题。有的实验为防止气体冷凝不充分而受损失,需要冷凝管可用冷水或冷水冷凝气体(物质蒸气),使物质蒸气冷凝为液态便于收集。(5)防止倒吸问题。实验过程用到加热操作的,要防倒吸;气体易溶于水的要防倒吸。(6)具有特殊作用的实验改进装置。如为防止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能顺利流出,用橡皮精品教案可编辑管连接成连通装置;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可在发生装置中的漏斗末端套住一支小试管等。(7)拆卸时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实验仪器的拆卸要注意安全性和科学性,有些实验为防止“爆炸”或“氧化”,应考虑停止加热或停止通气,如对有尾气吸收装置的实验,必须将尾气导管提出液面后才能熄灭酒精灯,以免造成溶液倒吸;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应先熄灭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同时继续通氢气,待加热区冷却后才停止通氢,这是为了避免空气倒吸入加热区使铜氧化,或形成易爆气体;拆卸用排水法收集需要的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时,需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才能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吸;拆下的仪器要清洗、干燥、归位。试题枚举【例 1】实验室可用氯气与金属铁反应制备无水三氯化铁,该化合物是棕红色,易潮解,100 左右时升华。下图是两个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左边的反应装置相同,而右边的产品收集装置则不同,分别如()和()所示。试回答:(1)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D 中的反应开始前,需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应采取的方法是:_。(3)D 中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4)装置()的主要缺点是:_。(5)装置()的主要缺点是:_。如果选用此装置来完成实验,则必须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解析由题设“制备三氯化铁”可知D 管中是铁丝或铁粉,并推知A、B、C 应该是发生氯气的装置,A 中加入浓盐酸,B 中应该让浓盐酸跟氧化剂作用(常用的是MnO2或 KMnO4)。精品教案可编辑要使 D 管中空气排出,最方便的方法就是首先让刚发生的氯气去驱除它,此时D 管中不要加热。等到空气驱净、氯气充满D 管时才在D 管下加热,以保证铁和纯氯气反应。由于氯化铁易升华,因此D 管中 FeCL3容易升华而出,却又特别容易重新冷凝,在装置中D 管出口可能被堵塞,多余的氯气并不能被浓H2SO4吸收,排放尾气时将导致污染。而装置的D 管出口是广口瓶,可免受堵塞,尾气排放前有碱液吸收,这都是好的。但FeCL3容易被潮解,碱液不足以抵挡湿气,应在E、F 之间加入干燥装置。答案(1)4HCl+MnO2=MnCl2+2H2O+Cl2或 16HCl+2KMnO4=2KCl+2MnCl2+8H2O+5Cl2(2)B 中的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看到黄绿色的气体充满装置,再开始加热D;(3)2Fe+3Cl2=2FeCl3;(4)导管易被产品堵塞,尾气排入空气,易造成环境污染;(5)产品易受潮解;在瓶E和 F 之间连接装有干燥剂的装置。【例 2】航天飞行器座舱内空气更新过程如图所示:空气、CO2、H2OCO2C空气H2H2OO2 H2O(1)是 CO2和 H2的反应装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从装置、可看出,O2的来源是CO2和 H2O,宇航中每天消耗28molO2,呼出 23molCO2,则宇航员生天呼出的气体中含H2O_mol。座舱精品教案可编辑(3)以下是另一种将CO2转化为 O2的实验设想:其中,由MgCl26H2O 制取无水MgCL2的部分装置(铁架台、酒精灯已略)如下:上图中,装置a 由_、_、双孔塞和导管组成。循环物质的名称是_制取无水氯化镁必须在氯化氢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原因是_装置 b 是填充的物质可能是_(填入编号)e 硅胶 f、碱石灰g、无水氯化钙h、浓硫酸设计 d 中装置要注意防止倒吸,请在方框中画出d 装置的简略图,并要求与装置c 的出口处相连(铁架台不必画出)。解析(1)中反应物是CO2和H2,生成物是C 和H2O,配平后得:2H2O+CO2 2H2O+C(2)消耗 28molO2呼出 23molCO2,依质量守恒定律,呼出的气体中含H2O10mol时,氧原子守恒。(3)由 MgCL26H2O 制取无水MgCL2时需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在b 处干燥时用中性或酸性固体干燥剂,硅胶或无水氯化钙,由于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在d 处为防止倒吸,用一倒扣的漏斗。答案(1)2H2+CO22H2O+C精品教案可编辑(2)10(3)防止水解(4)e、g(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