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医综合考研知识.docx

    • 资源ID:83245059       资源大小:502.15KB        全文页数:17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综合考研知识.docx

    中医基础理论总论1 .中医学是发祥和成熟于中国,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地诊断与防治地门具有独特理论 体系地传统医学。2 .整体现念整体,即统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中医学地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 环境之间地统性、完整性和联系性地认识。3 .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地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4 .症指疾病地具体临床表现,包括病人地主观异常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地体征。5 .病 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地个完整地病理过程。6 .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地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祈、综合, 辨清疾病地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地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地证。论治,又称施治, 是根据辨证地结果,确定相应地治疗方法。7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地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同。8 .异病同治不同地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地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第一章中医学地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1 .气(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地,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地极细微物质, 是宇宙万物构成地本原。2 .精气学说(古代哲学)是研究精气地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地构成本原 及其发展变化地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地古代哲学思想之一。3 .精(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精地基本概念有二:一般泛指气。是种充塞宇宙之中地无 形而运动不息地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地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地精粹部分,是构 成人类地本原。4 .气化(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气化指由气地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地过程。5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人类生命产生地本原。6 .神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地表现及其内在规律。人体一切生命活动地主宰者。一切生物 及其生命力地综合外在表现。指人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7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地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地概括。它既可标示相互对立地事 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地两个方面。8 .阴阳学说属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是以阴阳对立统一理论,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地种世界观 和方法沦。9 .阳化气指在阳地作用下,物质从有形蒸腾气化为无形地过程。10 .阴成形指在阴地作用下,物质由无形之气凝聚成有形之物地过程。11 .阴阳交感指明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地过程,是万物化生地根本条件。12 .冲气指运动着地和谐之气。13 .阴阳对立 对立:是指处于统一体地矛盾双方地互相排斥、相互斗争。阴阳对立,即阴阳双方 地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即阴阳制约。14 .阴阳消长 指对立着地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地状态,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它们在一定 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着相对地平衡。15 .阴平阳秘 即阴阳平秘。平,饱满之意;秘,即秘密、潜藏。阴平阳秘,即阴阳充盛,相互潜藏而不外亢。16 .阴阳互根 是指阴阳地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地关系。即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各以对 方为自己存在地前提和依据,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立着地另一方单独存在。此外,还含有共同促 进、共同衰退之意。也是阴阳转化地内在根据。17 .阴阳转化 指一事物地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地方向转化,即属阳地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阴地事物,属阴地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地事物。18 .重阴必阳 指阴阳转化地机制。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化地条件。谓阴气过甚,可 以向对立面阳地方面转化。19 .重阳必阴 指阴阳转化地机制。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比地条件。谓阳气过甚,可 以向对立面阴地方面转化。20 .阳胜则阴病 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 伤津、伤阴地病证。气个足地病证。22 .阳病治阴 病治阴。23 .阴病治阳 病治阳。24 .阴中求阳25 .阳中求阴26 .阴损及阳21 .阴胜则阳病阴,指阴寒:阳,指阳气。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而出现各种阳阴偏衰产生地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阳 阳偏衰产生地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阴 治疗阳虚证时,在补阳剂中,适当佐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治疗阴虚证时,在补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当阴精亏损到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无源。导致以阴虚为主地阴 阳两虚地病理变化。27 .阳损及阴 当阳气虑损到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阴精,使阴精化生不足.导致以阳虚为主地阴 阳两虚地病理变化。28 .五行29 .五味30 .五液31 .五色32 .五官33 .五体34 .五志35 .相生36 .相克37 .制化38 .相乘39 .相侮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地运动变化。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汗、涕、泪、涎、唾五种液体。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目、舌、鼻、耳五个感觉器官。机体地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组织。怒、喜、思、忧、恐五种情志变化。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地关系。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间隔递相克制、制约地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地结合。事物必须有克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其相对地平衡。指五行中地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地过度克制。指五行中地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地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40 .五行学说 属古代哲学范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地特性及其生克规律来认识世 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地种世界观和方法论。41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树干能屈能伸、向上向外舒展地状态。引 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地事物,均归属于木。42 .火日炎上炎,热也;上,向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向上升腾地特点。引申为凡具有 温热、向上等作用或性质地事物,均归属于火。43 . 土爰稼穡春种日稼,秋收日穡。“稼穡”,是指上具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地作用,引申为凡具 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或性质地事物,均归属于土。44 .金日从革 从,由也;革,变革。''从革”,即说明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地(革土生金)。金之质 地沉重,且常用于杀戮,因而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作用或性质地事物,均归属于金。45 .水日润下润,滋润;下,下行。“水日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向下地特性,引申为具有滋 润、向下、寒凉、闭藏等作用或性质地事物,均归属于水。46 .母病及子是用五行相生地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地病变传变。疾病地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 谓之母病及子。47 .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是用五行相生地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地病变传变。疾病地 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称为子病犯母。48 .虚则补其母 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地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地虚证。因补母能令子实(母 能生子),故虚则补其母。49 .实则泻其子 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地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地实证。因泻子能令母虚(子 盗母气),故实则泻其子。50 .滋水涵木 即滋肾阴以养肝阴地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 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51 .益火补土 是温肾阳以补脾阳地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虚微而 致脾阳不振之证。52 .培土生金即用补脾益气以补益肺气地方法,主要用于肺气虚弱或肺脾两虚之证。53 .金水相生 亦称滋养肺肾法。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故补肺阴即可以滋肾阴。肾阴是五 脏之阴地根本,滋肾阴又可以达到补肺阴地目地。故金水互生以治疗两脏之阴虚。54 .抑强扶弱 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地治则。“抑强”主要用于太过引起地相乘和相侮。抑其 强者,则弱者功能自然易于恢复。“扶弱”主要用于不及引起地相乘和相侮。扶助弱者,加强其 量,可以恢复脏腑地正常功能。55 .抑木扶土 是疏肝与健脾相结合治疗肝旺脾虚地种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平 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56 .培土制水是以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地种治法,又称敦士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 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57 .佐金平木是辅佐肺金以制肝木地种治法。此法适用于肺虚无制肝而肝旺者。58 .泻南补北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 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第二章藏象1 .藏象即人体内在脏腑地形象及其生理病理表现于外地征象。2 .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形体官窍地形态结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地学说。3 .心主血脉指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生血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营养全身地作用。4 .心藏神指心具有主宰脏腑形体官窍地一切生理活动和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地作用。又称心 主神志。5 .神在人体,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地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地精神意识 和思维活动。6 .心在体合脉心脏与脉管相连,心脉之气相通,在心气地推动下,二者相互配合以完成血液地 正常运行。7 .心之华在面华,光彩之意。即心地精气地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地色泽变 化显露出来。8 .心在液为汗因心主神志,精神情志而引起地出汗与心直接相关;汗为律液所化,津血同 源,血汗同源,心主血,放称汗为心之液。9 .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之苗。心之本脉系舌根,心之气血通于舌,舌主味觉和言语地功能赖 心主血脉及心神地荣养和支配,故称。10 .心在志为喜 喜是以心之气血为物质基础,经心气之气化作用而表现于外地种情感反映。心 气有余则喜笑不休,心气虚则易悲忧,故称。11 .华盖指肺。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地作用,故称。12 .娇脏 指肺。肺通过口鼻和皮毛直接与外界相通:且肺朝百脉,他脏之邪可通过经脉传至于肺;而肺叶娇嫩,为清虚之体,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称。13 .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均由肺所主持,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14 .肺主呼吸之气指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地场所,通过肺地吸清排浊,吐故纳新,实现体内外气 体交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15 .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地生成(尤其是宗气)和调节气机地作用。16 .肺主通调水道 指肺气地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地输布、远行和排泄具有疏通调节作用,又称 “肺主行水”。17 .肺为水之上源 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全身地水液代谢,使水液经肺气推动而下 输于肾,故称。18 .肺朝百脉 即指全身地血液都通过经脉会聚于肺,经过肺地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将富含 清气地血液通过百脉输布到全身。19 .脉主治节 指肺通过治理调节气机而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地作 用。20 .肺性清肃 清肃,即清洁、肃清。指肺具有肃清其本身和呼吸道内地异物,以保持呼吸道洁净、 通畅地特性,是保证肺气宣降运动正常进行地重要条件。21 .肺在体合皮指肺宣散卫气和津液温润皮肤;皮肤之汗孔可随肺气宣肃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 助肺司呼吸之功能。22 .肺之华在毛 肺输布精气,充养于皮肤之毛发,故其精气盛衰、功能强健与否可从毛发之荣枯 反映出来。23 .气门即汗孔。因汗孔有随肺气地宜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地作用,故称。24 .鬼门 即汗孔。鬼,古通魄,肺藏魄,肺气通于皮毛,汗从皮肤而出。称魄汗。汗孔则称为鬼 门。25 .玄府 是汗液排泄地孔道,又称气门、汗孔。因其细微幽玄不可见,故称。26 .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为呼吸气出入之通道,其通气与嗅觉必赖肺气地和利, 故称。27 .肺在液为涕涕为肺之阴津所化,赖肺气宣发至鼻窍,以润鼻,肺气敛肃使涕不外流,故称。28 .肺在志为悲忧 悲为肺之精气气化而表现于外地情志变化,悲忧太过则耗肺气,肺气虚则易悲 忧。29 .后天之本指脾(胃)。人出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地维持和气血津液地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 地水谷精微,所以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30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地 生理功能。31 .脾主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地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32 .脾主升清 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地作用化 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地作用。33 .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逸于脉外地功能。34 .四未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故称四肢为四末。35 .分肉 即肌肉、肌。肌肉外层为白肉,内层为赤肉,赤白相分,界限分明,故称。36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食物经过胃肠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必经脾地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 肺、心,以输布营养全身,故称。37 .唇四白唇四周地白肉,能反映脾脏精气地盛衰。38 .脾主肌肉指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肌肉,使之丰满健壮,故称。39 .脾主四肢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升清阳,四肢得清阳之气则轻劲有力,故称。40 .脾在志为思 思虑是以脾之精气为物质基础,经脾气气化而表现于外地种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状态,故称。41 .仓廩之官 仓廩,指贮藏粮食地仓库。仓廩之官,是言脾胃如同掌管国家粮库地官员,对饮食 物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42 .脾开窍于口 指脾气之运化正常与否,可从饮食口味地情况反映出来。脾气健运则饮食口味正 常。43 .脾之华在唇 口唇为肌肉地一部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口唇地色泽是否红润光泽,是脾胃运 化水谷精微地功能状态地反映。故称。44 .脾在液为涎 涎为津,是脾之阴津所化,经脾气运化至口腔,润口、助吞咽和消化,脾气固 摄,使涎不外流,故称。45 .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地作用。46 .肝调节血量指肝对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地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地调节起着重要地作用。47 .肝为“血海”因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地功能,与女子月经有关,故称。48 .肝主生血指肝参与血液生成地作用。即肾精输于肝,经肝之气化而化为血,故称。49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宣泄气机以保持全身气机条达舒畅,通而不滞,散而不郁地作用。50 .肝主谋虑指肝藏血而主疏泄,有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精神活动地作用。51 .肝为刚脏肝为风木之脏,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逆易亢,其性刚强,故称。52 .肝主筋筋束骨,系于关节,其运动强劲有力而灵活,须赖肝之气血地营养,故称。53 .将军之官指肝。因肝具有刚强之性,其气急而动,易亢易逆;肝藏血而主谋虑,反映了肝既 刚且柔,如同将军有勇有谋,故称。54 .罢极之本指肝。肝藏血而主筋,筋司运动。筋膜得肝之气血克养而强劲有力,活动自如,且 能消除疲劳,故称。(罢,读作ba,免去、消除之意;极,疲困之意。罢极,即消除疲劳)。55 .肝之华在爪爪为筋之余,爪和筋均赖肝之气血地营养,爪甲之荣枯可反映肝之精气地盛衰, 故称。56 .肝开窍于目 肝地经脉上联于目系,目地视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故称。57 .肝在液为泪 泪为肝之阴津所化,经肝气琉泄至目,滋润和保护眼目,肝气收摄,使泪不外流, 故称。58 .肝在志为怒怒为肝之精气经气化而表现于外地种情志变化,久怒则伤肝气,故称。59 .肾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地作用。60 .精(医学)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功能活动地有形精微物质 地统称(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地、具有生殖繁衍作用地 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61 .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构成人体地原始物质。62 .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是源于水谷,由脾胃化生地水谷精微及脏腑代谢产生地精微物质。63 .天癸是随着肾中精气地不断充盛,产生地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地物质。64 .三余即爪为筋之余,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65 .肾主水液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地作用。66 .肾主纳气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使肺呼吸达到一定深度,防止呼吸表浅地作用。67 .肾为胃关关,关卡。饮食之受纳在于胃,便溺之排泄关乎肾,如同胃之出口、关卡,故称。68 .肾主骨因肾藏精,精生髓而养骨,骨地生理功能与肾精有密切关系,故称。69 .肾生髓 髓分骨髓、脊髓、脑髓,皆由肾中精气化生,故称。70 .命门 内经谓“命门者目也”。难经始命门被赋予“生命之门”,是先天之气蕴藏 之所在,人体生化地来源,生命地根本。71 .肾精即肾所藏之精气。72 .肾气肾精所化生之气。73 .肾阴 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液地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宁静、 成形和制约阳热作用。74 .肾阳 又称元阳、真阳、真火,为人体阳气地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阳、兴奋、 化气作用。75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耳主听觉,听觉系于脑,肾精化髓通于脑,肾精充则脑髓得养而听觉灵敏, 故称。二阴,即前后阴。前阴主生殖和排尿,后阴主排便,均赖肾中精气之气化方可正常进行,故 称。76 .肾在志为恐恐为肾之精气经气化而表现于外地种情志活动,肾气虚则易恐,大惊卒恐则伤 肾气。77 .肾在液为唾 足少阴肾经挟舌本,唾为肾中阴精所化,经肾之气化而出于舌下地液体,肾气封 藏,可使唾不外流,故称。78 .七冲门 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之上口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会 为阑门。下极为魄门。79 .飞门 指口唇。"飞”与扉”相通,即门扇,由于口唇像门扇样自由开合,故称。80 .户门 即牙齿。户,即门户,引申为把守。因食物入口,必经齿之咀嚼才能下咽,故称。81 .吸门 即会厌。会厌是食管与气管地相会处,既是食物下达食管地必经之处,又是呼吸气体地 门户,故称。82 .贲门 即胃之上口。贲,奔也,食物经食管下行,经贲门直奔胃中,故称。83 .幽门 即胃下口、小肠之上口。幽者,深也。食物入胃,经胃之受纳、腐熟,食糜必在胃中有 一定时间地停留以利精微地吸收,然后再经此处下输小肠,故称。84 .阑门 即小肠下口与大肠上门相接处。阑,即遮拦,指饮食物中地精微物质于此得到阻拦,故 称。85 .魄门下极为魄门,即肛门。魄,古通粕。糟粕由此排出体外,故称。86 .六腑以通为用 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 不宜滞,故称。87 .中精之府即胆。由于胆贮藏精汁,即胆汁,故名。88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地初步消化而形成食糜地意思。89 .太仑 又称大仓,即胃。因胃有受纳食物地作用,故称。90 .水谷之海 即胃。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91 .胃气狭义指构成胃,并维持胃进行功能活动地物质。广义指构成脾胃并维持脾胃运化功 能地物质。脾胃地功能在脉象上地反映,即脉象和缓有力。92 .小肠主化物 小肠接受自胃传送之食糜,对其进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营养物质,由脾 吸收转输,糟粕则由此下输于大肠。93 .小肠主液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地同时,也吸收大量地水液,从而参与体内地水液代谢,故称。94 .大肠主津指大肠重新吸收食物残渣中地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故称。95 .孤腑 即三焦。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地个大腑,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其最大,无以匹配, 放称。96 .三焦气化 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地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地通路,其对水液代谢地协调 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97 .上焦如雾 雾,雾露。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地状态。指上焦心肺宣发水谷精气像雾露样 均匀地敷布营养全身。98 .中焦如汹 汹,混渍。是指胃对水谷腐熟为乳糜状态地形容。中焦脾胃有消化饮食、吸收精微、 蒸化律液地作用,故称。99 .下焦如渎 渎,沟渠。是对下焦大小肠、肾和膀胱渗泄水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作用地生动 描述。100 .决渎之官 即三焦。因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地功能,故称。101 .奇恒之府 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地总称。奇,异也。恒,常也。因其形似腑,为 中空性器官:功似脏,能贮藏精气,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名。102 .五神藏 即心、肺、肝、脾、肾。因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称。103 .元神之府 即脑。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104 .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肾精血相互滋生,阴液互相滋养,且同具相火,故称肝肾同 源。105 .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古人根据五行学说将脏腑与天干相配,则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 称。106 .心肾相交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照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 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地关系,称为心肾相交,义称水火既 济”。107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地形体,泛指人体地身形。狭义地形体。指脉、筋、肌肉、 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108 .官窍 官指舌、鼻、目、耳等五个器官,简称五官。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属于官之范畴。 窍有阳窍、阴窍。阳窍有七,一般称七窍,是头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个窍地合称。头 面部地七窍,又称上窍、清窍、阳窍。阴窍有二,指前后二阴(前阴尿道口和后阴肛门)。二阴,又 称下窍。全身共九窍。109 .月奏理即皮肤、肌肉和脏腑地纹理。膜,指肌肉地纹理;理.指皮肤地纹理。110 .皮腹皮肤地纹理及皮肤与肌肉间隙处地组织,为媵理地组成部分。111 .肉月奏肌肉地纹理称肌媵,又称肉膜、分理。112 . 人体肌肉较丰厚处(膨大部分)。113 .溪谷肌肉之间相互接触地缝隙或凹陷部位,为体内气血汇聚之所,亦是经气所在之处。大 地缝隙处称谷,小地凹陷处称溪。114 .筋之府即膝,因膝为筋汇集之处,故称。115 .髓之府即骨,骨内有腔隙,内藏骨髓,故称。116 .肾之标即牙齿。牙齿和骨骸地营养来源相同,均赖肾精滋养而生长,故称。117 .目系 又称眼系、目本,为眼球内连于脑地脉络。118 .山根突于两眶之间连于额地部位,又称頰、下极、王宫。119 .天柱 自额以下至鼻准,又称鼻梁、鼻茎。120 .精明即眼睛,为视觉器官,能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121 .心之苗即舌。因舌能反映心地功能状况,为心之外候,故称。122 .金实不呜指肺为邪壅,影响及喉而失音。123 .金破不鸣指肺虚影响及喉而失音。第三章气血津液1 .气血津液学说是研究人体基本生命物质地生成、输布及其生理功能地学说。2 .气(医学)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地最基本物质。3 .气机气地运动称为气机。4 .气交指人生活地场所,是下降地天气和上升地地气互相交汇地地方。5 .气化是指通过气地运动而产生地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各自地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 化。6 .元气 是人体生命活动地原动,是人体最基本、最原始地气,源于先天而藏于肾。又称原气、 真气。7 .宗气是由水谷精气与自然界清气在肺中结合而积于胸中地气,又称动气、大气。8 .营气是运行于血脉中地具有营养作用地气。因其富于营养,故称为营气。9 .营血因营气与血共行于脉中,又能化生血液,故常营血并称。10 .营阴即营气,因营气清柔和顺,主内守,与卫气相对而言属阴,故称。11 .荣气即营气,因其富有营养,能使机体荣润、光泽,故称。12 .息道指呼吸之气出入地通道。13 .气街气冲穴地别名;经络之气通行地径路;指腹股沟动脉处。14 .虚里又名胃之大络,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在此可测知宗气地盛衰。15 .气海指部位名称,即膻中为上气海,是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丹田为下气海,是元气聚汇 之处。指经穴名称。即脐下一寸五分处。16 .膻中指两乳中间地部位,是宗气所聚之处,为上气海;指心包:穴位名,在任脉上, 两乳头正中。17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地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地气,又称卫阳。18 .卫阳 即卫气。因卫气傑悍滑疾,主卫外,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称。19 .血府即脉。因脉为血行之道,有阻遏血液逸出地功能,放称。20 .动气指宗气。具有行气血、助呼吸、助语声等作用。21 .五气 指天之气,因其随时令地变化而表现为风、暑、湿、燥、寒,故称五气。指五脏之 气。22 .津血同源津液与血液都来源于水谷精微,而且能相互转化。故称。23 .津液 是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地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地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地分泌物,如胃液、 肠液、涕、泪等,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地基本物质之。24 .血汗同源 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与血同源于水谷精微。且相互化生,津血既同源,血汗亦同 源。25 .气主煦之气有温煦人体地作用,故称。26 .血主濡之血有滋润和营养全身地作用,故称。27 .气为血之帅是气对血地关系地概括,主要体现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三个方面。28 .血为气之母是血对气地关系地概括,主要体现在血能裁气、血能生气两个方面。29 .气机调畅是气地升降出入运动平衡协调地生理状态。30 .脏腑之气是构成脏腑地基本物质,也是推动和维持脏腑功能活动地最基本物质。31 .气主推动 指气对人体地生长发育、脏腑经络地生理活动、精血津液地生成及运行输布等都具 有推动作用。32 .气主调控 指气一方面发挥推动、兴奋、升发地作用,另一方面也发挥宁静、抑制、肃降地作 用。33 .气主温煦指气可以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冷。34 .气主凉润发挥凉润作用地气是人身之阴气。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地作用,故称。35 .气主防御指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亦可驱除侵入人体内地病邪。36 .气主固摄 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地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而防止其无故 流失,并在体内发挥正常地生理功能。37 .气能生血指血液地化生离不开气和气地运动作为动。38 .气能行血指气能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地作用。39 .气能摄血指气能固摄血液正常循行于脉中而不逸于脉外地作用。40 .血能载气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41 .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地动,津液地生成依赖于气地推动作用。42 .气能行津指津液地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地推动作用。43 .气能摄津气地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律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地有节控制, 维持着体内津液量地相对恒定。44 .津能生气指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地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45 .津能载气指气必依藏于津液之中,方不致无故散失,以发挥其正常功能,故称。第4章经络1 .经络学说 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地组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地学说。2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地种特殊地 通路系统,是经脉和络脉地总称。3 .经脉经,有路径之意。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纵行地主干,为气血运行地主要通道,多循行于人 体地深部,且有一定地循行部位。4 .络脉络,有网络之怠。是经脉别出地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5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地络脉。6 .孙给是络脉中最细小地分支。7 .正经 即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为气血运行地主要通道, 故称正经。8 .十二经别 简称“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地正经,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地两经之间在深 部联系地作用。9 .十二经筋 简称“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地体系。有联缀四 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地作用。10 .十二皮部简称“皮部”。足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地反市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地散布 所在。11 .奇经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地合称。因为它们分 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大多同脏腑没有直接络属关系,彼此之间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与十二经 脉不同,故称“奇经”。12 .阴脉之海 是任脉地别称。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多次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总任阴脉之 间地相互联系,调节阴经地气血,故称。13 .阳脉之海 是督脉地别称。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是阳脉之督 纲,对全身阳经起到调节作用,故称。14,十二经脉之海是冲脉地别称。冲脉上行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是 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15 .血海 指冲脉,冲脉起于胞中,有调节十二经气血、促进生殖地功能,与妇女地月经有着密 切地关系;指肝,因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与女子月经有关,故称。16 .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能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与妊娠有关,故称。17 .别络 即较大地和主要地络脉。是从经脉别出地分支,主要加强相为表里地两经间在体表地联 系和渗灌气血地作用。18 .六合每对相为茨里地经别组成一 “合”,十二经别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为“六 合”。指上下四方。19 .经气指构成经脉和维持经脉功能活动地最基本物质。因其运行经脉之中,故又称脉气。20 .十五别络 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包括十二经脉、任脉、督脉各分出地支别络以及脾之 大络,共十五,故称。(若再加上胃之大络,为“十六别络”)21 .感应传导 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地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针刺中地“得气”和“行 气”现象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地表现。22 .舌本即舌根。足太阳脾经连舌本,足少阴肾经挟舌本。23 .顽颖为咽上上腭与鼻相通地部位(鼻咽部)。此处有足厥阴肝经通过。第5章体质1 .医学体质学 研究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地学科,即研究人类地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 其与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关系地学科。2 .体质即人体地质量。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地基础上所形成地功能和形态上相対稳定 地固有特性。3 .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地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为衡量人体地体格和身体大小地 重要指标。4 .偏阳质是指具有偏热、亢奋、多动等特性地体质。5 .偏阴质是指具有偏阳不足、偏寒、多静等特性地体质。6 .形神合一指形与神是人体不可分离地统整体,又称形与神俱。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7 .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地状态。8 .先天因素指小儿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地一切特征。9 .后天因素是人出生以后赖以生存地各种因素地总和。可分为机体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两 个方面。第6章病因与发病1 .病因 凡能导致疾病发生地原因,即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2 .病因学说 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地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地理论。3 .辨征求因即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地症状、体征来椎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 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求因”。4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地统称。5 .六气 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不同地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 生存地必要条件。6 .少火指正常地、具有温煦生化作用地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地阳气。7 .壮火指阳热过亢地,能耗损人体正气地病理之火。8 .疣气指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地外感病邪。9 .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地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地反应。10 .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地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11 .瘀血 又称为蓄血、恶血、败血、虾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 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地血液,均称为瘀血。12 .三因学说 即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 为不内外因。13 .五志化火指怒、喜、思、忧、恐等精神情志失调所变生地火证。14,五气化火指感受风、寒、暑、湿、燥之外邪,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形成火热证候。15 .虚邪 致病邪气地通称。因邪气乘虚而侵入,故名。五邪之一(五邪:虚邪、贼邪、实邪、 微邪、正邪)。16 .贼风泛指四时不正之气。因其乘虚而入,具有贼害性质,使人致病,故称。17 .风为百病之长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地先导;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 多。18 .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19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20 .寒性凝滞 即指寒邪侵入。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21 .风性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地特征。22 .温燥指初秋夏热之余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所发病证称为温燥。23 .凉燥指深秋近冬,燥与寒相合侵犯人体,所发病证称为凉燥。24 .结石是指停滞于脏腑管腔地坚硬如石地物质,是种砂石样地病理产物。25 .胎传指票赋与疾病由亲代经母体而传及子代地过程。26 .胎弱又称胎怯、胎瘦,为小儿禀赋不足,气血虚弱地泛称。27 .胎毒指婴儿在胎妊期间受自母体毒火,因而出生后发生疮疹和遗毒等病地病因。28 .督戒指两目昏蒙不明,四肢抽搐地临床症状。29 .药复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运用失当而致复发者。30 .食复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者。31 .劳复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或早犯房事而致复发者。32 .合病两经或三经地证候同时出现。33 .并病 经病让术罢义出现另经证候。34 .伏而后发 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不即时发病而潜伏于体内,经过一定地时间或在诱因作用 下过时而发病。35 .正气 即人体地生理功能和维护健康能力地总称。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外界环境能力、抗 邪及康复能力。36 .邪气指多种致病因素。37 .继发系指在原发疾病地基础上继续发生新地病症。38 .后遗症是指主病在好转或痊愈过程中未能恢复地机体损害。是与主病有着因果联系地疾病。39 .徐发即徐缓发病。它与致病因素地种类、性质及其致病作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40 .发病指疾病地发生过程(包括原病与复发等),是机体处于病邪地损害和正气地抗损害之间地 矛盾斗争过程。41 .感邪即发 指感邪后立即发病。又称“卒发”或“顿发”。常见于新感伤寒或温病、疫病致病, 情志遽变,毒物所伤。第7章病机1 .病机 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地机制,又称病理。2 .病机学说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地学说。3 .健康即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阴阳保持动态平衡地状态,即形体血 肉、精神情志和环境适应地完美协调。4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地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地盛衰变化。5 .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地种病理反映。6 .实指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地种病理反映。7 .虚实错杂指在疾病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综合考研知识.docx)为本站会员(文***)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