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与处置课件.ppt
-
资源ID:83280387
资源大小:2.70M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与处置课件.ppt
埇桥区疾控中心埇桥区疾控中心2013.3.26内 容一、疫情报告的目的与作用二、疫情报告的法律规范三、疫情报告的工作规范和要求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五、疫情处置一、疫情报告的目的与作用报 告1、报告方式的改变 邮件快递-传真、电子邮件-网络即时信息统计2、报告设备的变更 纸质手工报表计算机多系统架构信息平台3、报告标准的不断提高n疫情报告的作用:n1、及时发现疫情苗头n2、准确传递和及时表达疫情的变化趋势n3、客观反应各方面信息管 理“四各方面”:责任单位 责任人 管理标准 执行与落实二、疫情报告的法律规范n2004年修订后的传染病防治法自年月日起施行。明文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n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列入丙类。n2009年4月30日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n共为39种,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n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部2005年12月27日发布,从2006 年1月1日起实行。n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n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06年10月发布,安徽省卫生厅网站。n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5月9日国务院第376号令公布施行;n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11月7日发布,2006年8月22日卫生部修订;n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试行);n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n各专项预案。3、报告人 卫生部2003年第37号部长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16条规定: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4、传染病疫情信息的报告程序n1)对传染病的报告实行首首诊诊制制: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即责任报告人在首次接诊传染病病人时,如做出传染病确诊或疑似的诊断,应立即填写或录入传染病报告卡,并交予责任报告单位的疫情管理人员。n2)疫情管理人员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在确认核实后,应在法定时间内将其输入报告系统,并作好疫情登记和记录。(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3年)n3)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5、传染病疫情报告内容n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信息报告n慢性传染病的报告遵循以下原则: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告过,则本年度可不再进行报告;如对该病例的报告情况不清楚,或在同年内多次接诊的该类病例(包括复发病例),则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报告,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时则不再进行报告。6、传染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国家标准 GB)n原则上要求做到:n(1)按国标规定的诊断原则和标准做出诊断n(2)确立诊断时,不应超出国标规定的诊断标准n 规定的适用范围,不随意将内涵外延n(3)利用新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和其它辅助方法n 确立诊断时,要慎重,要有把握n(4)尽可能的按疫情报告的要求,分型别、类别做出诊断,准确报告疫情标准级别 转诊:1、不具备某些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单位,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就诊;2、转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时,如果有条件时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使用专用车辆。常规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常规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责任报责任报告告 人人医院防保科医院防保科审审核、核、查重、查重、录卡录卡甲类、肺碳疽、非典、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立即报告首诊医生首诊医生(填卡填卡)(登记登记)甲类:甲类:2h、乙类:乙类:24h丙类:丙类:24h 县、区疾病预防控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机构网络审核、网络审核、查重、查重、汇总、汇总、流调、疫点处理、转卡流调、疫点处理、转卡旬、月、年报 (订正)甲类、肺碳疽、非典、人禽流感、立即报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总、确认、处理、上报旬、月、年报 (订正)甲类、艾滋病、肺碳疽、非典立即报告省级疾省级疾病预防病预防控制机控制机构构中国中国CDC汇总上报医院内部国家疾病信息网国家疾病信息网三、疫情报告的工作规范和要求n1、院内报告方式:n(1)医疗单位对所有就诊的病人,先全部登记在门诊日志上,确保登记例数的完整性,字迹要清楚,填写项目齐全,初复诊要界定清楚。n(2)如属于传染病,不论是初诊还是复诊,则一律另登在门诊传染病登记本上。n(3)传染病报告卡。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责任人对首次诊断的法定传染病人负责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应项目齐全,有确切详细地址,14岁以下者注明家长姓名,学龄儿童应填写学校班级。2、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要求及时性及时性98%(记录资料应以时、分记)(记录资料应以时、分记):.填卡及时性:门诊日志中,医生诊断日期和疫情卡填卡日期相同即为填卡及时。.报告及时性:自诊断时间(以时分计)到网卡录入时间甲类2小时内、乙、丙类24小时内为及时。.录入及时性:医生填卡日期与网上报告卡生成日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即为录入及时。n完整性: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患者单位、现住址、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填卡日期、疾病名称10 项为必填项目。n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自然村,城市到街道门牌号。患者若为学生,患者单位必须填写患者就读的学校或托幼机构名称。符合以上要求的为填写完整卡片,1 条未达要求即为不完整。n准确性:凡字迹清楚,无逻辑错误,提供的基本情况准确的卡片判断为准确,否则为不准确;录入计算机的信息与原始报告卡吻合的为录入准确,否则为录入不准确。1)初次报告n(1)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 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2)网络直报:录卡人员对收到的传报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查询与核对,发现误诊误报的卡片予以剔除.确认无误和没有重复报告后,通过国家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网络报告后还需在传染病登记簿上进行登记.(3)未开展网络直报的机构在规定时限内将报卡寄送至辖区疾控中心.3)补报:n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按初次报告进行报告和录入。填报卡片时按以下要求进行:n1卡片编号:由责任报告单位按年度编制并填写,便于填报单位内部管理。格式为:年份(4位数字)+科室代码(2位数字,自行编号)+顺序号(4位),如“2005-09-00012005-09-0001”。直报时不需录入,由系统自动生成。n2报卡类别:初诊病例及初诊死亡的病例直接标识“初次报告”。对已填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在订正诊断或发生死亡时,必须再次填报,标识“订正报告”;其中,死亡病例的报告须是因患传染病死亡的病例,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因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病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应分别填写报告卡报告。注意(2):n1.HIV(+)者不报“疑似”n2.在传染病疫情系统中,结核性胸膜炎不按肺结核报告n3.对“疑似病例”应尽可能及时的给予订正n4.传染病病例报告分为实验室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和病原携带者要特别注意(3):当发现本地以前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以及国家已经宣布消灭的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病人时应按甲类病报告!5、网络直报前的报卡审核n责任报告单位的网络直报人员在网络直报或上报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q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报告人核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行网络直报。n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q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q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q 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场所)一日内出现位(场所)一日内出现3 3 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 5 例例及以上。及以上。q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于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于2 2 小时内对报告信息进小时内对报告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同时电话报告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行网络直报,同时电话报告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机构。6、诊断符合率:n按照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报告,符合率要尽可能高 法定疾病报告系统存在的问题:qA 漏报:工作疏忽造成的人为的漏报;漏报:工作疏忽造成的人为的漏报;qB 误报:未按诊断标准造成;误报:未按诊断标准造成;qC 报告不完整报告不完整n(1)临床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诊断和)临床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诊断和治疗传染病;治疗传染病;q(2)但是报告的传染病必须符合传染病国家诊)但是报告的传染病必须符合传染病国家诊断标准。断标准。7、小结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要求n1、无漏报:必须报告所有法定的传染病病例;n2、在规定时限内报告:按目前网络直报系统报告质量评价标准甲类及参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2小时内,其它病种要求报告卡生成时间减诊断时间小于1天;n3、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准确完整;n4、纸质报卡填写的信息内容与网络报卡的内容一致。n5、无网络重报卡:对已经网络报告过的病例,不再重复报告;定期网络查重,删除重卡。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n责任报告单位的临床医生在接诊病人时发现确诊、疑似法定传染病病例时须填写报告卡,并妥善放置或送交。负责疫情报告医生须及时收集报告卡,核实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络报告。n接诊医生填写报告卡应准确、完整并及时交收。其间对疑似病例确诊、临床病例更改诊断或发现因填卡选择病种错误等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对已进行发病报告的传染病病例,死亡后应重新填写报告卡进行死亡报告(注明死亡日期)。对未进行发病报告的死亡病例,在填写报告卡时,应同时填写发病日期(如发病日期不明,可用接诊日期)和死亡日期。n负责疫情报告医生对每日(包括法定节假日)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即时向填卡人查询与核对,然后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在2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网络报告正确率、及时率要求达100%。n法定传染病报告自查工作:各医疗单位负责疫情报告人员须每月定期开展一次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自查工作。检查内容包括门诊日志(包括专家门诊)、住院登记、化验室、放射科等,发现漏报及时请接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网补报,要求甲、乙、丙类传染病漏报率控制在5%以下。门诊日志项目填写要完整,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病名、发病时间、就诊时间、初/复诊、尤其对14岁以下的患儿,必须注明家长姓名、学校(幼托机构)及班级名称。门诊日志登记例数占挂号数(或所开出的处方数)的85%以上,且保存三年。门诊日志及传染病登记本设置n检查内容:n各门诊都应设立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和备有足够的传染病报告卡片。n门诊日志应包括姓名、家长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初/复诊、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症状体征;n传染病登记本应包括姓名、家长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初/复诊、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复诊、诊断、报告日期、报告人、收卡日期、收卡人项目。n检查方法:现场查看内科、急诊、儿科、传染科、皮肤科等与诊疗传染病有关科室的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应按照规定时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构进行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任任何何单单位位和和个个人人都都有有权权向向国国务务院院卫卫生生行行政政部部门门和和地地方方各各级级人人民民政政府府及及其其有有关关部部门门报报告告突突发发公公共共卫卫生生事事件件及及其其隐隐患患,也也有有权权向向上上级级政政府府部部门门举举报报不不履履行行或或者者不不按按照照规规定定履履行行突突发发公公共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n责任报告单位: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县级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监督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等有关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等有关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位。n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突发公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n报告时限和程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区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n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n各级人民政府在接到事件报告后的2小时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n报告内容: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的进程,内容包括事件基本信息和事件分类信息。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处理n现场调查是针对疾病暴发或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现场调查是针对疾病暴发或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开展的流行病学或卫生学调查。生事件所开展的流行病学或卫生学调查。n 目的为了尽快明确病因,以便及时采取针目的为了尽快明确病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事件危害的进一步发展。对性的措施、控制事件危害的进一步发展。n 内容包括组织准备、核实病例诊断、建立内容包括组织准备、核实病例诊断、建立病例定义、核实病例数、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病例定义、核实病例数、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描述疾病在、描述疾病“三间分布三间分布”(时间、地区、人(时间、地区、人群)、建立假设并验证假设、采取控制措施、群)、建立假设并验证假设、采取控制措施、完善现场调查和书面报告等十个步骤。完善现场调查和书面报告等十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