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 表格式).pdf

    • 资源ID:83357557       资源大小:2.25M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 表格式).pdf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编写时间编写时间:2013:2013 年年月月日日教学课题教学课题学案编写者学案编写者学案使用者学案使用者教教学学教学教学目目目标目标标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 和负数之间的大小。教学准备与手段教学准备与手段多媒体课件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应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加深对负数的认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负数教学用课时教学用课时 3 3第第周星期周星期用用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课(章节)课(章节)负数,知道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 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 和负数之间的大小。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共性意见共性意见2把握好教学要求.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就可以了。数轴的认识也只是描述性的定义,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 和负数所对应的点.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需要让学生能借助数轴比较就可以了。一、正数和负数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教学环节环节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学生观察存折中“支出()或存入()一栏,结合具体的数据体会存入和支出的含义正好相反.总结:使用者再创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及反思记录一、创(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设情师: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好吗?游戏规境,生则是: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成问题话。(二)探(1)我在银行存入了 500 元(取出了 500 元),索交六(2)班得了 20 分(扣了 20 分)。流,解(亏了 500 元),零上 10 摄决问题(2)赚了 500 元。式度(零下 10 摄式度).(三)巩有一位朋友喜欢旅游,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固应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用,内的准备。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认识的负数,在数字前化提高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加上“”符号,读做“负”,而以前所学(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四、回的,例如 12、3、2000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这样的数我们叫做正顾整上和零下的温度。数,正数前面也可以理,反加上“”符号,读教学例 1(1)出示课本例 1 的情境“正”,通常,“”思提升图现在是 16,温度计上显示的还是做号可以省略.16,不过是零下 16了!注意:“0既不(2)让学生知道零下 16用“16”来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表示。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3)让学生理解“16”和“-16”的意义相关内容。是否相同。(1)确定起点(原点)、2、认识存款折,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存入方向和单位长度。和支出的数目。(2)方向相反可教学例 2(1)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仔以用正负数加以区细观察。别。(2)让学生知道“2000”表示存入 2000元;“-500”表示支出了 500 元,那么“500和“500”正好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3)“1.5”数字表示的意义。引导学生确定好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3)初步理解存款折上的这些数表示的意义.认识数轴,并引导学生脱离具体的情境,23、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1)正负数的认识像-16,500,-0、4,-3/8,。.。这样的数叫做负数.学生总结。以前所学的 16,2000,3/8,6。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的“+”可以省去。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 3/8 读作负八分之三,+6。3 读作正六点三4、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做一做的 1、2 题,2、学习有关负数的认识过程。3、练习一的 1 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给大家说一说,共同分享吗?(五)五、板书设计:把数轴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1)负数都比正数和“0”小。(2)两个负数,数值大的数反而小.3完成 7 页“做一做”的内容。负数的认识像-16,-500,-0、4,-3/8,。.这样的数叫做负数。以前所学的 16,2000,3/8,6。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的“+”可以省去。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8 读作负八分之三,+6。3 读作正六点三二、二、用数轴表示正负数用数轴表示正负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教学环节环节(一)知识回顾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请同学试着用一条直线出四位学使用者再创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及反思记录(一)知识回顾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二)教些是负数?10 5。6 0.9 0 学例 345%3教 学 例4(四)巩固练习(五)小结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 2摄氏度下降了 7摄氏度,这一天晚上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4正负数的表示(1)足球比赛(进球与失球球用正负数表示)动画7 足球比赛(2)商场的营业额(某月的盈利与亏损情况用正负数表示)(3)股票的买卖(买进和卖出,赚钱与赔钱都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动画9 股票买卖(4)学生体育达标情况(与标准比较,超过标准与末达到标准的数据用正负数表示)动画10学生体育达标情况(二)教学例3 用数轴表示数1出示例3:(1)说出同学们的运动情况。用正负数表示出他们的运动情况。他们的运动方向往东、往西是如何区分的。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动画3 用数轴上点表示学生的运动情况视频1 以大树为起点表示学生运动情况(2)请同学试着用一条直线出四位学生的运动情况.(3)教师讲授如何画轴。先画一条直线,在中间位置的点上画一棵大树,以大树为起点,向左为西,向右的方向为东,规定1个单位长度代表 1m,根据学生行走的方向和距离在直线上找出对应的位置画出学生。(4)学生尝试在数轴上标出四个正负数。(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5)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请学生说一说各数表生的运动情况学生尝试在数轴上标出四个正负数。(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他们的大小请学生说说本学课的收获。4示什么。(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6)总结:像这样在直线叫数轴,我们在数轴上可以表示0、正数、负数.(7)练习向东走1.5米,向西走1.5米,请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在数轴表示出3。5米,请你说一说3。5米表示什么。往东走3。5米如何在数轴表示出来。做一做的第1、2题。(8)小组讨论正数、负数和0在数轴上排列的顺序(三)教学例4:借助数轴比较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 视频2 冬天天气预报 动画4 一周的天气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4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5练习:做一做第3题。(四)巩固练习1填空: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边,也就是正数都比0()。所有负数都比正数()。2练习一第4、5题。3练习一第6题.(五)小结5请学生说说本学课的收获。三、正负数的大小比较三、正负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教学环节环节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通过这一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正负数。并能够应使用者再创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及反思记录一、创一、创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设设情情 1、复习:读数,指出下列境,生境,生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成成问问题题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85.6+60 -8.2 +20%-3/5思考并交流:学生画图并交流。使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理解二、探二、探 2、如 果+20%表 示 增 加索索交交20,那么-6%表示()。流流,解解 3、某日傍晚,黄山上的气决决问问温由上午的零下2摄氏度下降了直线上的点与正负数的对应关题题6 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上的气系,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三、巩三、巩温是()摄氏度。固固应应 4、读出我国去年3 月份部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用,内用,内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1、从 0 起往右依次是?从 0起往左是?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 和1.5 处,应如何运动?根据学生讨论,通过小精灵的话导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的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化化提提北京:610高高长春:-511四、回四、回拉萨:68顾顾整整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理,反理,反思思提提升升(一)出示教学例 3师:下面是4 名小朋友以大树为起点,分别运动的情况:小丽:我向西走了 4 米。小伟: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我向西走了 2 米。小红:我向东走了 3 米。小强:学生很容易比较出2比0大,0 比负数大,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正6我向东走了 4 米。思考并交流:1、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数大于负数.关键是负数与负数的比较。注重启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教师2、让学生确定起点(原点)、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图并交流。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让学生用数表示这些小朋友与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 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二)教学例 4多媒体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机结合.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记录数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准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比较负数与负数的大小。这样的设计贴近生活,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复习和巩固怎样比较正负数的大小。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1、小组交流讨论比较的方法。2、负数与负数的比较。学生讨论:-2比-10气温高,所以-2-10,因此210.3、让学生通过数轴比较8和6 的大小。因为8在-6的左边,所以-8-6.7总结:负数比0 小,正数比0 大,负数比正数小.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第 4、5 题。2、练习一第 6 题.3、实践题。各小组记录本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 0m 或 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四、四、回顾整理,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反思提升1.同学们,你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2.你是怎样比较正负数的大小的?板书设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周五周四周一 周六 周三周二周日8 7 6 5 4 3 2 10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822612小学集体学案(备课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用表编写时间:编写时间:20132013 年年月月日日教学课题教学课题六下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8学案编写者学案编写者学案使用者学案使用者教教学学课课(章节)章节)教学用课时教学用课时第第周星期周星期用用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目目标标教学教学目标目标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与手段教学准备与手段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时间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多媒体课件年级年级科第科第周星期周星期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这部分内容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在教学认识圆柱体和圆椎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共性意见共性意见物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2 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椎体积的教学,教材创设“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积?”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其中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应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过程中获取,改变只通过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一:圆柱的认识与表面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教学环节环节一、复习:一、复习:师:出示各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指出各9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S r,C2r 或2使用者再创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及反思记录二、新课三、应用四、巩固练习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重点突出圆的面积求解方法,并引出圆周长的求解方法。二、新课 1导入新课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出示例题图例:观察下面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2圆柱的认识。指出:(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Cd。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后,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认识圆柱体的外部特征以及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总结: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并且它们是线)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两个面都是平面,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1)认识底面教师拿出一个圆柱体:请大家再观察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让学生看圆柱形物体,指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出: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教师指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高。面.(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 O)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柱是直圆条?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柱的简称,即两个底面之间从上到下一样粗指导学生分析自己手中的细,高垂直于底面。模型,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2)认识侧面由此指出: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3)认识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白: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他们都相等.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柱的两个底面、侧面和高。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小结:师:我们认识了圆柱体,老师这里有一必个圆柱形的容器,你们想一下,这个容器是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怎么做出来的呢?教师出示罐头盒,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10图。学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往的高。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它的长宽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教师:那么,圆柱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算一下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4圆柱的侧面积。教师: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教师边叙述边摸着圆柱的侧面演示给学生看,指出侧面的大小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教师: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出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例面积。)教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教师:圆柱底面的周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如果我们知道底面的半径 r 和圆柱的高 h则:圆柱的侧面积:S2r h5圆柱的表面积教师: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教师指着圆柱的展开图,“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三、应用教师:我们看过圆柱的展开图后,知道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矩形,这样圆柱的侧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进而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指名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舍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 或比 4 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11积,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应用一下:教师出示例题 4:一顶厨师帽,高 28cm,帽顶直径 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教师:这道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觉得该怎样求?(学生分组讨论:是求圆柱形的表面积,但是需要少算一个底面的面积)教师:要计算做这个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我们可以用求解圆柱体面积的方法得到,那么,应该分哪几步?四、巩固练习完成课后题目。二: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教学环节环节一、复习引入二、新授课三、巩一、复习引入教师出示例题图:问题:什么叫物体的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你会计算下面哪些图形的体积?1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先让学生回忆,同桌的相互说说。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使用者再使用者再创创及反思记及反思记录录固练习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四、课堂小结高”,教师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 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高?圆柱的侧面展开是怎样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123问题:你会求圆柱体的体积吗?二、新授课1由圆面积的推导思考圆柱体积的推导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教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教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2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 16 等份)。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1)由圆的面积推导方法对圆柱底面进行分割大小相等的 16 块.教师将这分成 16 块的底面出示教师:前面我们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求出它的面给学生看。积,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圆柱的底面也进行同样的分割.(出示图示)问题:现在把底面切成了 16 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指名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操作演示,先只把底面部分拿给学生看。教师:圆柱的底面被拼成了什么图形?学生:长方形。教师: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近似长方体)(2)由长方体的体积求解公式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教师: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教师:如果用 V 表示圆柱的体积,S 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 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VSh(3)完成做一做:(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 75cm,长 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4)对公式进行变形教师:我们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就可以得132指出: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引导学生想到由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让学生观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结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到圆柱体的体积,那么如果我们知道圆柱体底面的半径 r 和圆柱体的高 h,这时候,你能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吗?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Vr h3应用:(出示例题 6)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思考: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如何求解圆柱体的体积。计算过程示范如下:进而得出结论.(注意单位的换算关系)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题目对课程内容进行巩固。四、课堂小结2一计量单位.明确:题目要求的是杯子的容积,即底面直径是8cm,高为 10cm 的圆柱体积,将体积与 498 立方厘米进行比较.三:圆锥的认识三:圆锥的认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教学环节环节一、复习二、导一、复习1提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等等.指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曲面。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标出侧面.)使用者再创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及反思记录入新课二、导入新课三、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看一看下面的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三、新课1圆锥的认识.14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教师:大家认识了圆锥形的物体,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教师指出: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教师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 O。指出:我们所学的圆锥是直圆锥的简称。)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总结: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2测量圆锥的高。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块平板来测量。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测量过程:(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3)竖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3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教师:圆锥的侧面是哪一部分?教师展示圆锥模型,指名学生说出侧面部分.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教师设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留给学生短暂的思考讨论时间后,教师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 面展开后值.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问:你会测量圆锥的高吗?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15是一个什么图形。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四: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教学学环环节节一、复习并引入二、新课三、课堂小结并完成部分课后练习一、复习并引入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导入: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二、新课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使用者再创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及反思记录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接着,教师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我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圆柱.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16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学生:3 次.教师: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柱体积教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学生:等于“底面积高”。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板书: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教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SH2、教学例 1。出示例题: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后,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三、课堂小结并完成部分课后练习正。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编写时间:编写时间:20132013 年年月月日日教学课题教学课题学案编写者学案编写者学案使用者学案使用者教教学学目目六下第三单元 比例教学用课时教学用课时第第周星期周星期用用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课(章节)章节)教学教学目标目标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17标标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与手段教学准备与手段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时间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多媒体课件年级年级科第科第周星期周星期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何比例做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数量关系的特点解答教学中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共性意见共性意见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所以学习中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材的编写也注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练习,不仅限于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而且涉及到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一、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教学环节环节一、渗一、渗透情透情感,导感,导入新课入新课二二、认认识识比比教师活动教师活动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1、媒体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签约仪式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学生照样子利用主题图仿18使用者再创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及反思记录例例,发发现特征现特征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三三、巩巩固固练练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2、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写一个比例,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写出来的.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比例。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自学课本第34页的第一段习习,提提高认识高认识四、总四、总结全结全课课,升升华认识华认识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话,初步认识比例各项的名称。宽1。6米。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二、认识比例,发现特征二、认识比例,发现特征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国旗长和宽。学生计算出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并板书:241.6=3/26040=3/2师指出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并板书:241.6=6040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各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学生尝试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媒体出示学生的发现,教师指出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出示其中一个比例,指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比例的各项的名称。媒体出示,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了解比例和比的联系和区别。学生自主交流,发现:在比19项的名称.教学比例的另一种写法,学生尝试将自己写的比例换一种写法。判断下列几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610和915 205和141/21/3和64 0。60。2和3/41/4思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自主练习,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媒体出示84=()()15:10=()412()=()5媒体依次出示三道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填?你有其它的发现吗?师提出问题:在一个比例中,它们项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以上式子,自主思考,尝试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集体交流,发现性质。观察自己写的其它几个比例,验证发现.小结性质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1、基本练习判断,媒体出示20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 0.22。5和4501/31/6和1/21/41。23/4和4/552、拓展练习。比一比,谁写得多。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四、总结全课,升华认识四、总结全课,升华认识学生回顾全课,说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二、解比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教学环节环节一、复习引新二、教学新课三、巩固练习四、讲解 思 考题教师活动教师活动一、复习引新1做第 32 页复习题。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4:3=2:15=x:4=1:2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 x 吗?3引入新课。在上面两题里,第1 题是求比例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使用者再创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及反思记录21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 2 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 2。出示例 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 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2教学例 3。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 x。3教学“试一试”。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4小结方法。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2做练习六第 8 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3做练习六第 l0 题。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 x 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 x22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4做练习六第 11 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四、讲解思考题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积是 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 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五、课堂小结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六、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1)(4)题,第 7 题。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5)、(6)题,第 9 题和思考题。三、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教学环节环节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使用者再创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及反思记录一、问一、问一、问题引入,理解“相关一、问题引入,理解“相关(学生尝试回答)题题引引联的量”。联的量”。入,理入,理解解1。出示:(

    注意事项

    本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全册 表格式).pdf)为本站会员(小***)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