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pdf
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学校德育的合理选择学校德育的合理选择道德就是一门关照生活的学问.学校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它应以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使命。然而,现实学校德育在运行中却遗忘了生活着的学生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使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针对此,人们呼吁“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因此,从理论上探讨道德教育疏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原因,在实践中使道德教育承担起生活关怀的历史重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对生活正确理解:德育关照学生生活的前提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忽视或误解引发了许多危机。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重返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关照真实的学生生活。为此,必须对学生的生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1对规范的重新解读:规范是为了人的生活,人活着不是为了规范规范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为了人的生活而存在的。规范是必需的而且应该遵守,但却不值得尊重。倡导规范不值得尊重,就是要打破现实生活人们对规范顶礼膜拜的迷信做法.在现实道德教育中要克服那种认为道德教育是教人顺从规范的思想,认清道德教育的崇高使命在于塑造伦理精神,培养完美人格,改善人们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而不是教导人们无条件地遵从某种固定的外在准则。这样,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允许学生对规范进行质疑、选择、分析、评判。2生存与生活关系的定位:生存是为了生活,生活却不是为了生存生存为了生活,但生活却不是为了生存.把人的生活等同于生存就是把人拉回了其他生物的水平,而忽视了人存在的创造价值与意义。现实道德教育要求学生顺从规范、迷信权威,要求学生按照别人设计好的模式去生活,这就是以生存代替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学校道德教育不能停留于教人简单适应的生存状态,而应引导人进行创造性的生活。3对生活目的正确理解: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而不是某种外在的结局把生活本身看作是目的,这要求我们,首先不能用未来的生活贬低当下的生活,不能只追求未来生活的幸福而忽视当下的生活体验。我们没有理由来证明未来生活一定比现在生活重要,也没有理由证明儿童的生活是以后生活的准备,成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假如未来生活比当下生活重要,那么一个人在进入坟墓之前,他的真正生活永远未曾开始,因为未来永远在前方.杜威批判过“以遥远的成功为目的在道德上浪费”的做法,这种做法就是没有把生活的目的理解为生活本身,没有理解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生活过程。其次,把生活本身看作目的,我们就应当尊重儿童的当下生活。历史上有许多教育家提出要尊重儿童生活的思想.卢梭认为,在万物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旗帜鲜明地说,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忽视的一种生活.二、以人为本:德育关照生活的指导思想道德教育要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必须重塑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因为关照人与关照人的生活是统一的。以人为本就是相信人的目的就是造就人自己,相信没有任何事物比人的存在更高,没有任何事情比人的存在更具尊严。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道德教育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学校德育的合理选择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理解学生的“未完成性”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未完成性”是人的一大优势。相对于成人而言,青少年学生的“未完成性”更明显,这不仅体现在其生理发育的未成熟上,也体现在成人化的知识经验的欠缺上。儿童的“未完成性”说明了他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为了使儿童的潜能不至于流产,我们要让他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因此,我们应克服那种把儿童的“未完成性”看作是人的无知性,从而剥夺儿童“进入生活”权利的错误做法。2让“人是目的的思想体现在道德教育的目的上道德教育一方面要为了生活着的人的完善,即马斯洛所讲的人的自我实现、完善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另一方面是为了人的生活的完美,即使儿童的生活充满创造性、发展性与探究性,使儿童体验生活本应有的各种滋味。3恢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众所周知,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采取强制或硬性灌输,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打模式。由于忽视了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道德规范就成了外在于学生的教条,成了脱离人、凌驾于人之上对人进行压制、支配人的力量。学生对这样的规范自然是抵触的,道德说教因此也是无用的。学校道德教育要想有所突破,那就需要恢复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让他们由道德的仆从变为道德的主人.人是一种道德性存在,从他律走向自律应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批判精神,让他们在反思性的实践中不断进步.三、回归生活:学校德育的实践策略道德教育要关照学生的生活,最有效的方式是回归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引进来的方式,即学校道德教育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进行从内容到方法的变革;一种是“走出去”的方法,即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得到锻炼.1学校德育“引进生活首先,“引进”生活内容,用真实的生活素材来充实道德教育内容。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生活要求做到从生活实际出发,在道德教育中不仅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也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那些假、恶、丑的现象,以便让他们对生活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另外,还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不要过多地宣扬那些“高、大、空”的抽象道理。其次,“引进”生活方式,用“对话”、“商谈代替道德灌输.传统的道德灌输方法本身是不道德的,因为普遍的即外部的灌输,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道德教育必须进行方法上的变革,用对话代替灌输是因为“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的”。对话可以打破信息的单向传递,有利于信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道德教育要采取对话的方式,首先,要保证道德对话的开放性,即公平地对待所有对话的参与者,使其能够公开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和动机.其次,要保证对话的自由性,让每一个人都被允许提出疑问;让每一个人都被允许在对话中提出任何主张;让每一个人都被允许表达其态度、欲望和需要。这样,通过真正的对话,将会打破现实中学校道德教育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的道德生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2学校德育“走进”生活道德教育“走进”生活就是让学生参与生活,自主地选择生活。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为了学生的生活而进行的道德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书本世界”去空谈生活,而应引导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中去。空谈生活就像在岸上教人游泳一样荒唐.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是建立在亲身去经历、体验的基础上的。人对生活的理解程度取决于人参与生活的程度.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给予学生自由的时间,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生活,探究生活,创造生活,其次,让学生选择过自己的生活。为此,道德教育要进行范式的转变,从过去教人过一种指定的生活到让学生选择过自己的生活。道德教育不可能为人设计一种美好的生活,它只能给人的指出各种生活的可能性,让人自己去选择。只有经过选择的生活才是自己的生活。因此,教育所能做的就是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唤醒他们自主选择的意识,培养他们自主选择的能力,让他们过一种自主选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