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民政应对老龄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工作总结-精品.docx
-
资源ID:83377971
资源大小:21.04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4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12民政应对老龄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工作总结-精品.docx
2021 年 12 民政应对老龄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工作总结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 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年人、关爱老年人、 赡养老年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 福美满的晚年。年华老去,归向何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每个家庭的深深关切,也是全面小康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据统计,我省现有 60 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 1500 余万,占全省户籍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20%, 按国内通用标准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面对数量庞大且快速增长的老年群体,如何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有尊严地安享幸福晚年,已成为广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近年来,口省民政厅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发展,持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水平,大力倡导尊老爱老孝老社会风尚,全省“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15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正度续描绘出一幅“老有所养 ”的温馨图景。聚焦政策创设,改善市场发展环境“十三五”期间,省民政厅积极推动全省养老机构建设加快发展。截至 2019 年底,全省养老机构共1507 家,总床位19.8 万张,入住老年人 10.2 万人,基本满足了全省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这么快就办好了全部手续,真是没想到!”今年年初, 宋先生在廊坊市开办了第三家连锁运营的养老机构。时过境迁, 几年前开办第一家养老机构时的场景却依然历历在目,“那时候要办理二三十道手续,一个部门一个章,走完就要好几个月。” 随着我省支持政策的密集出台,宋先生对养老服务的未来越来越充满信心。 ”现在只需要进一扇门,按照规定程序登记备案后,很快就可以运营,无形中给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 近年来,为激发养老服务发展活力,省民政厅不断破除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流程,为养 老服务发展提供了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安全、便 利、诚信的消费环境,全省养老机构数量稳步增长,健康养老、旅居养老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准入“门槛”降下去,扶持政策跟上来。宋先生仔细算了一笔账,“仅 2019 年,政府直接拨付给我们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加起来能有 90 余万元,我们的水、电、气享受居民价格,又节省了一大笔开支,这还不算税收减免。 ” 养老服务是微利行业,开发周期较长,资金回笼速度慢。为减轻养老机构负担,省民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在财政补贴、税费优惠、土地供应、人才培养、医养结合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推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对养老机构部分服务项目、土地使用、房产使用免征增值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落实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明确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享受居民价格,大幅降低了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 2019 年, 全省养老机构享受养老服务免征增值税2060.42 万元,减免房产税 427.71 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 435.8 万元。聚焦特殊群体,夯实民生保障底线全省共有 87 万余名低保家庭老年人、近 23 万特困老年人,4 万余名计划生育特殊困难老年人,170 余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确保这些特殊困难老年人能够安享幸福晚年,是民政部门保障改善民生的基本职责。午休过后,住 在口市口县集中供养中心的 68 岁老人侯民忠,手捧大蟠桃在楼前散步,笑容绽放在脸上, “ 这一年来, 吃得好住得好,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 2019 年底,在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中,省级财政拨付资金为该中心更换了取暖设备。“现在供养中心冬季室内保持恒温,体质弱的老人们再也不怕忽冷忽热闹病了。”县集中供养中心负责人王会玲说。这并不是特例, 而是全省 400 余家敬老院改造提升的一个缩影。2018 年以来, 省民政厅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三年行动,省级筹措近3亿元资金,以消防安全、危房加固、房屋修缮为重点,对157家敬老院进行改造提升,提升兜底保障能力,目前改造提升项目已全部完成,集中供养特困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安心、舒心。“今天中午吃的芹菜肉包子,非常好吃。”80 岁的乔海明老人满脸幸福地向前来走访慰问的新乐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王会强说。 “乔大爷是特困供养对象,没有子女,腿脚也不便,之前独自在家居住的时候,饿了就吃硬馒头喝点水,再 不然就是煮个鸡蛋凑合。”谈起老人以前的生活,王会强很心疼。如今,在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乔大爷一日三餐营养均衡, 衣食住行医都有 人照料,晚年生活有了着落。长期以来,受经费、编制等因素限制,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照护质量始终难以提升,为激发公办养老机构活力,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新乐市大力推进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社会化改革,发挥社会机构的人才、管理、品牌资源优势,助推民政事业服务中 心运营管理提档升级,入住老年人的照护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 了明显改善。如今,全省各地都像新乐市这样,通过公建民营、服务外包等多种形式,推进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内容,集中供养特困老年人照护水平迈上了新台阶。2013 年,黄德全 70 岁的哥哥黄德国因脑梗瘫痪在床,他和妹妹共同照顾哥哥饮食起居。“我们各自有工作,上有老下有小,真的是身心俱疲。有时忙起来顾不上,哥哥就得遭罪,特别让人心疼。 ”回想起照顾哥哥的那段时间,黄德全至今记忆犹新。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因人手紧缺、工作受到影响、经济压力增大,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解决这一难题, 2018 年底, 衡水市率先探索建立了“ 以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为主体、专业医疗机构为辅助、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 对农村贫困失能半失能人员实施集中供养、提供基本照护服务”的保障模式, 2000 余名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实现了集中供养。 “现在好了,哥哥住在县里的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医养中心,有人照顾了,我们也放心了。我和妹妹的生活也重回正轨,政府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2020 年,省民政厅在深入调研分析衡水经验做法基础上,制定了农村贫困失能半失能人员照护服务工作方案,采取家庭照护、邻里照护、集中照护和社会服务等方式,为农村贫困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稳定可持续的照护服务,改善提升其生活质量和照护水平。越来越多的贫困失能半失能老人得到良好的照护服务,享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十月的华北平原已 经寒意渐浓,但廖爱华老人的心却是暖暖的。透过明亮干净的落地窗,头戴“小红帽”、身披红马甲的年轻社区志愿者们一边为老人包饺子,一边陪着老人闲话家常,温和慰然的笑容始终绽放在老人的脸上。廖爱华的丈夫、儿子几年前因病和意外相继去世,她由于过度悲伤患上了多种疾病。”多亏了这些社工和志愿者孩子们,让我的晚年生活有了光亮。 ”廖爱华感慨地说。在社工和志愿者到达独居老人石老明家中时,屋内浓烟密布,老人趴倒在地不能起身,沙发已经被引燃,工作人员立刻救火通风,火很快被扑灭了,“我感谢你们!感谢你们!幸亏你们来得及时。”老人对工作人员再 三表示感谢。这样的故事在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探索开展“银龄守护计划”过程中还有很多,社工人员和志愿者们为孤寡、独居、残疾老年人提供的探访关爱、应急救援等专业服务,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目前,全省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全面展开,一次次叩门、一句句问候、一声声欢笑,汇聚成敬老、孝老、爱老、为老的浓墨重彩,将夕阳下的晚霞勾勒成幸福的颜色。聚焦群众关切,拓展基本服务功能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老年人养老需求结构从“ 生存型”逐步向“舒适型”转变。为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省民政厅坚持需求导向,调整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促进优质养老服务资源向老年人周边、身边和床边聚集。“小圈子释放大能量” 15 分钟生活圈让养老服务更方便更快捷口市 73 岁的季爷爷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行动非常不便, 老伴儿去世后,有困难不知道找谁求助。“我们在社区宣传时, 刚好遇到了他,他对我们的智慧养老很感兴趣,于是立马就帮 他在手机上安装了App。”社区工作人员王然说。从那之后, 季爷爷一旦有需要,就在平台上下单助医、助餐、助行等服务,随后呼叫中心安排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上门服务。2019 年, 口市新华区启动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工程,依托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和“ 一键通”“ 智能腕表”等智能终端,将医、养服务机构与老年人连接起来,入网老年人可自由选择服务项目,专业机构提供服务。这种养老服务模式,打破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地域限制,实现助餐、家政、康复理疗、老年课堂、文化娱乐等多种服务内容的自由流动,最大限度释放了居家养老的发展潜能。目前,全省已建成并运营27 个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基本实现线上点单线下企业就近提供保洁、助餐、康复护理等 各类服务,初步实现13 个市(含口、口市)主城区服务全覆盖,固定入网老年人 100 余万人。“小机构满足大需求” 民心工程让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触手可及一场秋雨后,省会石家庄市天气转凉,但位于该市桥西区的普爱养老十里尹村嵌入式照护中心却是舒适宜人。80 多岁的马奶奶在阅览室安静地读书看报,完全看不出她曾是一位不认识子女、不会吃饭的失智老年人。马奶奶入住中心后,护理人员为她量身制定了系统康复方案,经过悉心照护,马奶奶已经可以认清家人并进行简单计算,基本恢复了正常生活。如今在口,这类“小而美,专而精 ”的社区养老机构越来越多,他们从设施配套、适老化设计入手, 在精细管理、温情服务方面下功夫,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在促进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是省民政厅对居家社区养老发展的高度重视。2018 年以来, 省民政厅通过积极争取将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连续 3 年列入省政府 20 项民心工程, 全省建成各类社区和居家养老设施2358 个,覆盖 67.3%的城镇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着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多种服务。“从开水泡馍到营养午餐” 助餐服务解决老年人“吃假难”问题大米稀粥、花卷馒头,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桌,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位老年人的脸上。“我们村75 岁以上的老年人 , 还有五保户、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都在这里吃早餐,来不了的给送到家,一日三餐都管!”口县西胡村的养老志愿者在 “养老小食堂 ”里忙碌着。 “吃饭是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事,但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往往成了凑合事、麻烦事。农村老人存在 吃饭难' 问题, 不是吃不起饭, 而是有钱变不成饭,很多老年人吃饭都是凑合着来,甚至有的老人饿了就拿开水泡个馒头充饥。让老年人都能吃好,就是我们开展助餐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口县民政局局长赵川波说。2019 年以来,口县民政局以居家养老助餐为突破口,先后引导西胡、沈营、康中河等 20 个村开办了农村居家养老小食堂,老人每天8 元钱就能吃好三餐。 “小食堂”折射大民生。省民政厅专门制定了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老年助餐服务,满足农村空巢、留守老年人的就餐服务需求。在政策引导下,各地的老年食堂、老年餐桌、邻里助餐点、“移动型”助餐服务等多种助餐模式不断涌现,热腾腾的饭菜温暖着老年人的心窝。“幸福院里唠幸福”一一互助幸福院开辟留守老年人养老新路径 “我在这里好得很,每天热热闹闹的,生活也特别方便。”在口市口县土城子互助幸福院, 96 岁的赵喜生老人坐在靠窗的床上晒太阳, 说起如今的生活, 他一脸幸福。老伴去世后, 老人生活更加不便,平时在家连吃上一顿热乎假都很困难。入住土城子互助幸福院以来,同院居民互帮互助,大家经常照顾老人起居,还时常开展娱乐健身活动,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互助幸福院,老人们各有分工,从冬天烧暖气这样的大活', 到按时开门锁门这样的小事',再到菜园管理、纠纷调解等' 难题' 都有人管。既解了闷又帮了忙, 老人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老有所为的心理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口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口介绍。近年来,为补齐农村养老服务建设短板,省民政厅大力发展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互助养老服务设施, 全省先后推广县“普通互助” 型、 县“ 资源整合” 型、口县“ 医养融合”型等互助养老模式,为解决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难题踵出了新路子。聚焦质量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为确保养老服务市场放得开、管得住,始终处于有效监督之下,省民政厅持续健全综合监管机制,完善老年人福利待遇,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你公司未严格履行合同有关规定,运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养老服务质量问题,现在正式与你公司解除委托经营合同。”市民政部门在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中,通过明察暗访发现一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委托经营企业存在严重服务质量问题,于是立即按照规定对该企业解约处理,并要求其限期整改到位。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老年人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民政部门肩负着监督管理的重任。自2017 年起,省民政厅会同相关部门连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重点清除养老机构消防、食品等安全隐患,规范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4 年来,全省累计整治消除各类安全隐患3000余处,100 余家养老机构因整治后仍未达标被关停。星级评定为养老机构质量划下“硬杠杠”。家住口市经济开发区的王女士常年在外地做生意,家中老年人的照料一直是她的一块儿心病。 ”老年人想住养老院,但是我又不太放心, 不知道怎么能找到离家近又质量过关的机构。”后来,王女士偶然看到了省民政厅网站上发布的养老机构星级评定结果公告,在名单中就近选择了一家四星级养老机构,实地考察后将老人送了进去。目前老人已在养老院住了大半年,王女士定期前去探视,双方都很满意。“真是太便民了,政府为养老院评 级,让我们选择也有了依据,老人入住更放心了。”为引导养老机构规范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入住老年人服务需求,自 2018 年起,省民政厅在全省开展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培育了一批服务优良、管理规范、老人满意度高的星级示范养老机构,辐射带动全省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目前 , 星级养老机构已逐渐成为 “老人住着舒心、家人选择放心 ”的代名词。“ 现在政策好啊, 我们坐公交、逛景区这些都是免费的,很方便、很贴心,过去说养老,现在是享老',我们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啦。"金秋时节,口市襄都区 71 岁的骆书平老人与老伴一起免费乘车前往沙河市栾卸银杏园观光旅 游。近年来,省民政厅以制度形式规定了老年人的优待项目和优待范围,明确老年人享有公共服务优待,建立起全省 80 周岁以上老年人津贴制度,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制度,对本省户籍、低保对象中 80 周岁(含)以上老年人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 100 元的标准发放养老服务补贴;60 周岁(含)以上 79 周岁(含)以下重度、中度失能老年人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 100 元的标准发放护理补贴省民政厅的“民生账单”上,写满了对老年人的浓浓关爱。中秋节清晨,位于口县医院内科16 楼的福缘居老年医养中心走廊内, 81 岁高龄的王会敏老人拄着拐杖, 慢慢地来回溜达。虽然略显蹒跚,但与两年前刚住进来的时候整日卧床不起、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状态相比,变化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这主要归功于医护人员专门为她量身定做的一整套医疗康复计划。“头几年,许多住院老人不想出院,回家后子女们既没有专业的护理技能,也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对老人的照护和医院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后来,我们医院领导就萌生了依托医院开办一家专业照护型养老机构的想法。”福缘居老年医养中心主任田月芬说。现在医养中心发展越来越好,很多周边的失能老年人家属都慕名把老人送来,有时甚至一床难求。近年来,省民政厅坚持需求导向,鼓励引导养老机构采取内设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署协议、定期巡诊等多种方式开展医疗服务,增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全省 90% 以上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家家有老人,人人会变老。省民政厅将始终秉持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牢牢把握人口发展形势和养老服务需求,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部署,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安享幸福美好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