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复习重点-基础知识-第一章.pdf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复习重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复习重点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1.劳动资源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含义是:如果上述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如果是负值,则越小越好。3。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给者。在劳动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4。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研究方法:内容:是认识客观的现象,向人们提供实、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特点:其一,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其二,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步聚:(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2)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说。(4)验证。(二)规范研究方法。内容: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当是什么的问题价格判断 特点:其一,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其二,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区别: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1.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动率=劳动力/总人口*1003。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设Es 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 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 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 Es=(S/S)/(W/W).4。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其一,供给无弹性即Es=0.其二,供给有无限弹性,即 Es。其三,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其四,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其五,供给缺乏弹性,即 Es1。5.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动趋势:首先,1519 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其次,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再次,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最后,2555 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6.经理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分类:附加性劳动力假说、悲剧性劳动力假说;前提:男性成年为一级劳动力;二级劳动力主要是由中年妇女构成。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7。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8.在假设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9。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其计算公式: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Ed=(D/D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W/W)10.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其一,需求无弹性,即 Ed=0,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其二,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工资率不变,或者更准确地说其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其三,单位需求弹性,即Ed=1,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其四,需求富有弹性,即Ed1.其五,需求缺乏弹性,即Ed1。11。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12。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边际产量递增阶段。第二,边际产量递减阶段。第三,总产量绝对减少。13.由总产量和劳动投入的关系,还可得到平均产量的概念.平均产量就是指平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AP(平均产量)=Q(总产量)/L(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MP(边际产量)=Q/L14.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边际产品。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因为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行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MRP(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VMP=MP*P(产品的价格)15.MC(边际成本)=W(工资)。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P=MC,因 MRP=VMP,MC=W,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16。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成:其一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其二为使用劳动力的企业。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17。劳动力市场的性质:第一,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第二,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使交换双方各得到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实现各自的效用.第三,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第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是一种具有最高效率,消耗最低费用的最经济的形式.18。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表现是:第一,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第二,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要素相结合的最有效率的最佳途径。第三,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19.均衡状态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20.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第一,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第二,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第三,充分就业.21。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第一,人口规模,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第二,人口年龄结构,其影响表现两个方面: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第三,人口城乡结构。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1.均衡价格的决定实际上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均衡价格论是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代A.马歇尔。2.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3。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4。工资率: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分小时工资率、日工资率。5.所谓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三个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公式是: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6。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的工资的形式.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小时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日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日小时数.周工资制:货币工资=日工资率*标准工作周日数.计时工资是最传统的工资形式,其特征是:劳动量以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来计量。因时间劳动的自然尺度,故其适用性强、适用范围广,几乎所有的劳动均可实行此种工资支付方式。7。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与计时工资相比区别在于计量劳动的方式不同。8。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福利的支付方式分两类:其一为实物支付,包括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其二为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9。福利的特征:第一,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第二,法定性。一些延期支付的福利形式具有法定性,如养老医疗保险的支付。第三,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1.就业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第二,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第三,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2。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它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从收入分配看,它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3.失业类型:1)摩擦性失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2)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它在全部正常失业中占很大的比重。4)季节性失业。4.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两种形式:其一为增长差距性失业,是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因此造成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导致的失业.其二为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5.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1)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以上三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6.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就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7.财政政策因其目标不同,分两种类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变动税率。8。货币政策包括两种类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政府实施的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9。收入政策的作用: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危害10。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序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讲量指标。11。当基尼系数接近0 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反之,当基尼系数接近1 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基尼系数小于0.2 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基尼系数在 0。4 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通常的基尼系数在 0.20.4 之间,我国在 0.6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