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pdf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规划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第三章第三章 城乡规划体制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2、城市规划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3、城市规划基本价值观:近 20 年来,永续发展正在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永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城市规划理想目标:“和谐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5、和谐城市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1、用地评定的要求(1)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面坡度的范围、界限、参数(2)潜在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强度划分(3)活动性地下断裂带位置,地震烈度及灾害异常区(4)按防洪标准频率绘制的洪水淹没线(5)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埋藏范围(6)城市土地质量的综合评价,确定适宜性区划2、城市用地评价分类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3、城市用地选择和影响因素(1)建设现状和使用:是指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2)重大基础设施:指限制或促进城市发展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3)区域关系:指一个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或者地区的关联程度。(4)市镇设施配套:指可能选择的用地周边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网络以及道路桥梁等状况,即市政设施环境条件。(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里指国土管理部门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6)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指用地所在的区域自然环境背景以及用地自身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质量。(7)文化遗存:指用地范围内地上、地下已发掘或待探明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以及有关部门的保护规划与规定等状况。(8)社会问题:指用地的产权归属,涉及原住民或企业的社会、民族、经济等方面问题。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总体规划总体规划1、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城乡规划法规定: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2、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3、城市功能: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城市是外部作用与内部功能相统一的整体.4、城市规模: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5、城市功能、结构、形态三者关系: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投影,反映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6、城市总体布局基本原则(1)立足区域,讲求整体:增强区域整体发展观念;把握影响城市与区域整体性发展的因素;促进城乡融合,建立合理的城乡空间体系.(2)节约紧凑,强化结构:集中紧凑、节约用地;明确重点、抓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3)远近结合,弹性生长: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旧区与新区发展的兼顾;注重发展弹性,所谓弹性即是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各组成部分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4)保护环境,突出特色:以生态与环境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营造和谐的城市空间;注重城市空间和景观的布局艺术.7、城市总体布局的布局方式(1)集中式布局: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可进一步划分为网格状、环形放射状等类型。(2)分散式布局:这种类型的布局形态最主要的特征是城市空间呈现非集聚的分布方式,包括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态。8、五线概念五线规划中的五线包括:道路红线,城市绿线,蓝线,紫线,黄线。(1)道路红线即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一般情况下,道路红线就是建筑红线,即为建筑不可逾越线。(2)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城市各类绿地包括: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3)蓝线指河道蓝线和规划区范围内所有水域的控制范围线。(4)紫线指文物古迹用地,即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用地的控制范围线.(5)黄线指对城市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1、城市交通性道路:交通性道路是用来解决城市中各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其特点为行车速度大、车辆多、行人少,道路平面线型要符合快速行驶的要求。2、城市生活性道路:生活性道路主要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联系的需要。其特点是车速较低,以行人、自行车和短距离交通为主。3、城市道路的横断面形式: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简称一块板、两块板和三块板。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是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4、城市静态交通:包括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等.第十八章第十八章 城乡住区规划城乡住区规划1、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住区。(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2、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常见基本形式(1)行列式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2)周边式布置: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3)混合式布置:为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形式,最常见的往往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开敞式院落。3、住宅群体的空间构成方法(1)对比:对比是指同一性质物质的显著差别。(2)韵律和节奏:韵律和节奏是指同一形体有规律的重复和交替使用所产生的空间效果。(3)比例和尺度:比例是指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在其长、宽、高的尺寸、体量间的关系,以及建筑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尺寸、体量的关系.(4)色彩:建筑物色彩是空间构成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起着表现形体生动美观的作用。(5)绿化:绿化作为组织建筑群体的重要物质要素,在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中起着联系、分隔、衬托、补充和重点美化等作用。(6)道路:道路线形对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也起着重要的作用。(7)建筑小品。第二十章第二十章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1、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遗物、遗迹。2、文化遗产分类(1)建筑遗产:建筑遗产不仅包括品质超群的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而且包括城镇或乡村的所有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区.(2)乡土建筑遗产:乡土建筑是社区自己建造房屋的一种传统和自然的方式。(3)产业遗产:产业遗产是指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文明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4)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和自然共同的作品,是人与所在自然环境多样的互动,具有丰富的形式。(5)文化线路:文化线路是一种陆上道路,水路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6)20 世纪遗产3、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原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永续性原则。4、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1)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与记忆(2)文化遗产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资源(3)文化遗产保护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础(4)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永续发展的需要5、文物保护制度在文物保护法“总则”中确定了“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6、审定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原则(1)不但要看城市的历史,还要着重看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为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2)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单位是由区别的。(3)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和郊区。7、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1)保存文物特别丰富(2)历史建筑集中成片(3)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4)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内容(1)制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2)合理确定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制定保持、延续古城格局和传统风貌的总体策略与保护措施(3)合理划定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订相应的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4)确认需要保护的传统民居、近现代建筑等历史建筑(5)制订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确定对影响名城历史风貌实施整治的重点地段,包括需要整治、改造的建筑、街巷和地区等。9、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1)保留有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物,携带着真实的历史信息.(2)具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反映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在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3)历史文化街区应在城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