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推进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pdf
-
资源ID:83400099
资源大小:475.66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嘉兴市推进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pdf
嘉兴市推进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嘉兴市推进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0-20252025)一、总体要求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水平推进大花园建设,坚定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追求,高质量建设美丽嘉兴,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依托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深化联防联控、提标提质和制度供给,合力解决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共同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水平,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二)主要目标(二)主要目标到 2025 年,全市地表水省控断面类以上水质比例达到 90%,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细颗粒物(PM2.5)全市平均浓度控制在 30 微克/立方米,全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有效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文明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和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有效运行,成功创建国家、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二、主要任务二、主要任务(一)加快共建区域生态文明体系(一)加快共建区域生态文明体系1.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构建市、县、镇(街道)三级生态文明建设体系,重点落实镇(街道)“生态报表”责任,解决生态环保“最后一公里”问题。按照市委关于深化镇(街道)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嘉委办发201922 号)要求,在全市各镇(街道)设置生态环境办公室。进一步发挥基层治理“四平台”作用,按照中央改革要求,将餐饮油烟污染等基层看得见、管不着的环保八大类事项纳入城市综合执法范畴并延伸至镇(街道)。生态环境部门聚焦打击企业违法排污主业,实现全市执法力量市级统一管理指挥。2.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格局。编制实施嘉兴市国土空间规划,严格管控空间开发利用,提高空间开发质量和效率。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应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和信息化平台,完成全市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评估和勘界定标。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考核、执法、监督等。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完成全市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编目及数据库建设,实现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常态化。其中,海盐县率先启动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形成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3.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合力共建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实施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整治工程。共同推进太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探索跨区域湖区治理新模式。深入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1410”工作计划,推进平原绿化扩面提质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依托“一心两环九廊十湖”的独特水网格局和良田广袤、湿地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打造嘉兴运河湾国家湿地公园和美丽河湖、美丽公园、美丽田园。加强上海、苏州等地的生态保护联动,打通环淀山湖生态功能区,打造高能级生态“绿心”,构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态保护屏障。4.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落实高水平推进部省共建美丽中国示范区建设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三级联创,同步推进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节水型社会(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创建,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形成长效机制和品牌效应。探索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二)推进江河湖海水环境协同治理(二)推进江河湖海水环境协同治理1.加强重点河湖水环境治理。深入实施“五水共治”碧水保护行动和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深化推进长三角区域治水一体化机制,共同推进太湖、太浦河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完善重点跨界河流协同联动治理机制。加强毗邻城市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联合检测,探索边界联合河长制、湖长制。协同保护饮用水安全,强化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深入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全面开展“美丽河湖”建设,持续推进河湖生态修复提升,实施河湖健康评估。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强化入河排污口长效管理。加强港口船舶污染控制,协同推进内河货船生活污水污染防治,组织开展主要污染因子、重点污染河段走航试点监测。积极参与制定太浦河、杭州湾等跨界联保专项治理方案,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2.优化水资源配置和联动调度。健全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流域水量统一调度,保障重点河流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落实太湖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落实太湖水资源共享机制,协同研究建立跨区域应急水源一网调度体系。3.推进美丽大湾区建设行动。全面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严格控制陆域、海域污染物排放。实施海岸线整治修复行动,强化沿海滩涂湿地、重点港湾湖库、海域海岛及海岸线的生态修复,推进环杭州湾区域生态保护,共建环杭州湾滨海生态带。加强流域海域联防联控,建立区域陆海统筹、江海联防的海洋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机制,推进长江口杭州湾协同治理。4.加强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落实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全面建立重点跨界水体河(湖)长协作制度,落实统一河湖管理等级、统一河湖管理目标、统一河湖养护标准、统一信息管理平台的“四统一”要求。在“四统一”基础上,逐步完善联合水源地保护、联合执法巡河、联合水质监测、联合水葫芦防控、联合水利调度以及联合区域水环境整治等“六联合”措施。(三)深入推进大气污染协同防治(三)深入推进大气污染协同防治1.深化工业废气治理。深入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抓好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治理,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快燃煤小热电整合,推进生物质锅炉整治和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实施非电行业清洁排放改造、工业炉窑专项治理等。到 2025 年,完成钢铁、水泥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2.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加快运输结构调整,到 2025 年,基本建成高效便捷的综合运输网络,货运结构明显优化。加强机动车排放监管,实施区域柴油货车污染协同治理行动方案,落实国六车用油品供应要求。深化船舶排放控制区和绿色港口建设,实施区域港口货运和集装箱转运专项治理,做好低硫油供应保障和船舶烟气脱硫治理。全面加强油品质量监管,开展清除无证无照黑加油站点、流动加油罐车专项行动。3.加强重点领域臭气异味和扬尘治理。推进实施工业企业、污水垃圾处理、畜禽养殖等领域臭气异味治理项目。严格控制餐饮油烟,依法严禁秸秆、垃圾等露天焚烧。落实城市建设施工、道路施工工地扬尘管控措施,强化扬尘治理。(四)全面推进“净土”(四)全面推进“净土”“清废”行动“清废”行动1.坚决打好净土攻坚战役。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加快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进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化。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和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准入管理。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2.加快提升固废利用处置能力。加快固废利用处置设施规划建设,实施危废利用处置行业整治提升和静脉产业基地建设行动。到 2020年,基本实现县(市)域一般固废产生量与利用处置能力相匹配、市域危废产生量与利用处置能力相匹配。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到2025 年,力争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工作。3.全面深化固废危废协同管理。全面应用全省固体废物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危废跨省转移联单电子化,实现网上管理、信息化服务。强化跨省、跨市转移监管,深化危废环境管理机制,有力打击危废跨省、跨市非法转移。建立危险废物跨区域协同监管、非法倾倒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建立完善一般工业固废信息化监控系统平台。(五)持续强化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五)持续强化生态环境协同监管1.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一体化。优化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推进区域监测能力建设、监测方法标准、监测技术规范、监测质量管理一体化。加快重点流域断面(特别是跨省界断面)自动监测设施建设,推进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健全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针对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建立污染物特征因子在线监控体系,逐步建成区域光化学污染监控网(PAMS)。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以固定污染源全面监测为基础,逐步建立统筹固定源、移动源、面源的污染源监测体系。探索开展针对有毒有害物质、新化学品等问题的研究性监测。2.推进生态环境执法应急一体化。以跨界水源地保护、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强化重点时段生态环境联动执法监管,完善联合执法互督互学长效机制,推进区域环境执法司法协作。健全区域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故联合处置机制。完善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联动方案,逐步统一预警分级标准和应对措施要求,共同做好重大活动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健全海洋环境风险应急处置体系,提高油品、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处置能力。3.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共享。联动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信息共享体系建设,推进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源清单等数据常态化共享。探索建立危化品运输车辆、船舶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新化学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毒化学品等监管信息共享。4.加快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应用嘉兴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云平台,构建生态环境风险识别网络、生态环境状况感知网络,形成及时感知、智能预警、精准溯源、协同管理、有效预防、快速处置、惠民利企的智能化生态环境管理新格局,着力解决“发现不了”、“分析不了”、“处罚不了”的问题,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六)加快推进法规标准协同统一(六)加快推进法规标准协同统一1.加强生态环境立法合作。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领域地方立法工作,增强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制共性和刚性,共同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法治保障。2.强化生态环境标准协同。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环境管控“三统一”为切入点,积极参与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一体化建设规划,共同建立区域环保标准全过程信息共享平台和环境准入一体化机制,协同落实污染排放标准和重点领域治理技术规范的融合统一。到 2025 年,力争一体化示范区环境标准基本实现统一。3.提升生态环境信用合作。落实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领域实施信用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加快区域环保信用管理一体化进程,共同打造“信用长三角”平台。联合开展严重失信行为认定,形成失信企业名单,落实授信融资限制、停止享受税收优惠等一系列联合惩戒措施,协同实施企业环境信用分类监管。(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1.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深化“腾笼换鸟”,依法推动重点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城市主城区重污染行业搬迁改造,以嘉善县为重点,全面清理整治“散乱污”“低散乱”企业,到2025 年,基本实现嘉善县“低散乱”企业清零。大力推进化工园区整合提升,严格涉重金属企业环境准入,推动电镀、皮革等行业园区发展和行业升级。持续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到 2020 年,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 2025 年,基本形成绿色生产方式。2.构建低碳循环利用体系。落实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要求,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到 2020 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 785.5 万吨以下,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 16 亿立方米;到 2025 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进一步下降,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 18 亿立方米。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升级版,创新“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模式,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到2020 年,力争用水总量在“十二五”末基础上保持零增长。3.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推行绿色消费,鼓励绿色出行。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行动,全面推广政府绿色采购,建立健全绿色供应链。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公交车使用清洁能源(含新能源)车辆,到2020 年,公交车清洁能源化率达到90%;到 2025 年,基本实现城市公交新能源车辆全覆盖。(八)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八)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1.深化区域联防联控。加强京杭大运河、钱塘江水域、太浦河、汾湖等边界区域的生态共保,探索生态环境分区管制。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严格实施区域应急联动机制。联合开展环境污染隐患排查和环境执法,强化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重大活动协同保障,推动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协调机制。深化研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标准和政策,共同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创新跨区域联合监管模式,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统一,加强排放标准、产品标准、环保规范和执法规范对接,健全毗邻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2.推进杭嘉、嘉湖一体化。深化桐乡南浔两地全省首创跨地市水环境联防联治模式,建立联防联治机制,推动杭嘉、嘉湖毗邻地区五水共治、五废共治、五气共治一体化治理,进一步深化联合执法巡查和环境应急处置机制。3.推进嘉兴金山联动发展。进一步完善嘉兴与金山毗邻地区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废气等重点污染源环保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拓展好“两地一条河,河长共巡河”活动,持续开展边界河道专项整治。4.健全多元生态补偿机制。共同研究建立区域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在省级部门统一部署下,研究建立太湖流域生态补偿和污染赔偿机制。健全市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根据省统一部署,积极参与研究区域排污权交易机制、探索地区间水权交易、建设长三角碳排放交易市场。5.深化生态环境科研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联合研究工作,推动科研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技术成果转化等合作。加强太湖蓝藻治理研究,参与区域有毒有害物质、臭氧前驱物、恶臭物质治理等联合基础研究。参与长三角跨界重要水体联动治理,预警处置协同研发与示范项目,加强低碳发展及节能环保技术的交流合作。6.培育一体化环保产业市场。积极探索区域环保产业科技创新深度合作的新模式与新途径,推进投融资、市场拓展、技术配合、资格互认、技术应用等多层面合作。大力发展节能和环境服务业、再生资源循环化利用项目,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探索区域环境托管服务、生态导向的开发(EOD)等新模式,共同搭建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市场。三、保障措施三、保障措施(一)强化统筹协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镇三级联动、统分结合的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行动计划职责分工,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各县(市、区)要完善工作机制,聚焦重点领域,抓好任务落实。(二)强化要素保障。市级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强化经费和人员等保障,推动形成多元投入的生态环保投资格局,加强政策协同和智力支持,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合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三)强化监督考核。落实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压实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市级相关部门要加大工作调度和监督检查力度,各县(市、区)要将专项行动计划任务纳入督查考核体系,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四)强化公众参与。完善绿色传播网络,加强信息公开,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保共建,营造长三角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共享的浓厚氛围,汇聚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