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pdf
1/7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2/7 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2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对于这句话,我深感体会。在教学加法运算律这节课,我的感想如下。1、自主学习时,让学生举例验证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出现学生直接写等式而实际并未真正进行有效的验证,这就反映出学生对“什么是猜想?怎样去验证?”这一问题的模糊。该怎样让学生明确呢?可不可以在猜想提出后,就问学生“你打算怎样验证呢?”让学生充分地呈现自己的验证构想,可能会有学生说写一个加法算式,再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加上等号;也会有学生意识到应该先算一算两个算式的和是否相等,才能添上这一等号。教师在让学生3/7 比较哪种验证的方法更合理、更科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两个算式中间由“?”到“=”的转换过程才是科学的验证过程。2、全班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所举的例子。这其中,对于直接写等式的情况,可以在此引导学生进行甄别,使学生形成合理、科学的验证方法。学生的例子现在多集中在整数的加法,两个一位数相加或两个两位数相加,而为了保证结论的正确性,这样的例子够吗?该举怎样的例子可能教师要呈现一些“特别”的例子,如分数的加法、多位数的加法、0 作为加数的加法等,通过设问“那你们觉得要举多少个例子才够呢?”进一步触发学生深入思考,怎样才能证明?引导学生想一想有没有一个反例的存在?这样,不完全归纳法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就呼之欲出了。学生从二年级就开始接触加法计算,对乘法积累了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决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出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位指导,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优点: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乘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习乘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始终处于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4/7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不足点:对于“探索乘法运算律”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虽然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的,但实质上这里存在着一些漏洞:如小组合作分工问题、组员之间交流与倾听的程度不够。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我总体设计思路是采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这两个运算律,初步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有意识地让学生应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我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一、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运算,得出课题,让学生由课题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设计使教学活动的探究性更浓一些,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学习留下了创新的空间。通过施教,学生反应不一,提出了一些问题,但针对性不强,对提问的学生我都一一加以引导,让其明白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二、新授环节,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获取信息,让学生结合相关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都能准确提出问题,这为接下来探索规律奠定了基础。在这个环节,我进行5/7 了创新处理,让学生开放思维,尽情提出问题,并将本节课探究活动必要的三个问题同步呈现出来,同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同步通过口算揭示等式,为下面的探究运算律做好有效的铺垫,促进后面探究活动更加紧凑流畅。在首次探索运算律,学生还不懂得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我在此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设计中,加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按照“猜想验证总结”的模式深入探究规律,并加强探究方法的总结,为今后探索数学规律,起到方法上的导向作用。活动中,举例验证、总结规律、规律取名、学生总结等细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只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参与学生的探究,学生不但从中发展了推理、归纳能力和符号感,更是从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三、在自主探索加法结合律这一环节,我在初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特点之后,放手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自主探索第二个规律,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规律,学以致用,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四、在练习环节,我创设“数学运动场”,通过比眼力、比思维、比速度、比方法等层次性的四个环节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使学习活动更具有趣味性。五、总结评价环节,我也作了创新设计,以往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说一说获得的知识有哪些。而我这次不仅让学生谈自己在6/7 知识上的收获,还让学生说一说上完这节课的心里感受。我想这也是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做到的,即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一节课上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情感上的愉悦,怎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就更不用说啦!教师只有通过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心理,才能为今后改进教学奠定基础。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 4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且孩子们刚学完四则运算,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本节课我是以孩子们最熟悉的体育大课堂中的体育活动为情境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7/7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不足之处: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2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