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6.1《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语文必修3.pdf
-
资源ID:83430264
资源大小:17.2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2.6.1《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语文必修3.pdf
用心 爱心 专心-1-与苏 轼 深 度 对 话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内容提要:苏轼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深层内涵,更好的与苏轼对话,我先进行了一些前期铺垫:围绕课文的学习,开展了一次“走进苏轼活动”。学习课文时从周瑜的形象切入,再延伸拓展,逐步深入到苏轼的生存智慧。课例表明: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与苏轼进行深度对话。【课例背景】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前,我觉得值得为苏轼作一个停留。这是因为:苏轼不仅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也很突出。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甚至有人毫不夸张地说,仿佛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于是,围绕课文的学习,我开展了一次“走进苏轼活动”,目的是通过这次活动,一方面想借此增加学生作文的文化内涵,一方面领悟苏轼的生存智慧对现代人人格的选择和重构的积极意义。我知道,要达到这一目的有一定的难度。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不喜欢古诗文,或者说根本就不喜欢古典阅读;他们喜欢的,是当今流行的青春小说。这样下去,便会导致浅薄和轻浮,难以形成伟大的人格。另外,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仍然重视的是字词句篇,背诵默写。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真正进入文化层面探究,可行吗?我想试试。好在学生对苏轼有一种出自本能的亲切感,这是学习其它古代作家难得一见的。另外学生对苏轼还算是比较了解的,例如关于东坡肉的传说等。这为走进苏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深层内涵,更好的与苏轼对话,我还进行了一些前期铺垫。我要求学生1、复背已学课文。初中: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高一上学期:课文前赤壁赋以及资料上的后赤壁赋。2、适当浏览苏轼有代表性的诗文。如: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湖上初雨、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3、读有关参读材料。如:苏东坡传(原序)(林语堂)、苏东坡突围(余秋雨)(见时文选萃第5 辑)、诗人的执着与超脱(周国平)有些资料学生自己查找,有一些老师印发。用心 爱心 专心-2-经过这一切准备后,才开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对话实录】师:大家了解了苏轼生平。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资料。(播放文件)他从监狱里走来,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全部遭遇还不知道半点起因,苏东坡只怕株连亲朋好友,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都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当然也很可能成,那末,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苏轼自说处境他多次遭到贬谪,从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你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到海南岛,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了却残生。和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学生进入了苏轼的世界。师:自己读读课文,你最想知道什么?生:苏轼一生这么坎坷,为们么他的词写得这么昂扬、豪放?这正是我们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我打出投影:“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师: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当读得铿锵有力。大家再读课文,体会这一特点。感受豪放是容易的,如何与苏轼进行深度对话就有一定的困难了。我先让学生把困难摆出来,然后展开讨论。生 1:课文为什么写周瑜?是不是周瑜短命,暗示了作者的苦命?生 2 马上反驳:周瑜的形象很美。师:怎么美?生 2:他刚刚结婚。师:刚刚结婚就很美吗?生 2 站了起来,滔滔不绝的说道: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更何况他娶的是当时的一个大美女用心 爱心 专心-3-师:,是呀,并不是结婚就是“美事”,还看与谁结婚。此时,我意识到从周瑜的形象切入,可以达到深入对话的目的。于是我就顺势抓住这一问题,进一步启发。师:周瑜娶的是谁?学生齐答:小乔。师:谁能介绍有关小乔的背景资料?有学生提到了杜牧的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我又笑着说:曹操为什么要攻打东吴?就是为了大乔小乔。就好像古希腊,为了争夺海伦,发生了特洛伊之战一样。由此可见小乔之美。诗人在这里为什么要写“小乔初嫁了”呢?生:这是用美人来映衬英雄。生: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周瑜与孙权应是连襟。生:他们亲如一家!这时,有学生问道:羽扇纶巾,不是写诸葛亮的吗?师:这是当时一般儒士的装束。羽扇纶巾,又写出了什么?至此,学生不难体会周瑜的风流倜傥,指挥若定;不难体会周瑜的备受信任,左右逢源;不难体会周瑜的风华正茂,功业有成;不难体会到周瑜是天之骄子,地之宠儿。确实,周瑜的形象太完美了!这时,一个新问题自然生成了:写周瑜,有何用意?诗人为何如此地“美化”周瑜?学生短暂的小声议论之后,很快就有人举手了。生:再美的周瑜,也被时间的流水带走了。这一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似乎获得了顿悟,他们与苏轼的心灵开始接通了,真正的对话就要开始了。师:是这样吗?同学齐声说:是。师:根据何在?学生说,课文第一句就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是周瑜,一切风流人物,都被时间带走,被历史淹没,没有留下踪影,不见一丝痕迹!我激动地说:你们的悟性真高。看看教参,看看一些学习辅导资料,几乎都是这样解说用心 爱心 专心-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很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仰慕周瑜,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年华易逝,功业难成,陷入空幻,消极颓丧。而你们,却有属于自己的解读。我同意你们的看法!我转过身去,在黑板上板书:周瑜“我”(一般人只看到这一层面:“我”对周瑜的仰慕)大江周瑜“我”江月(你们看到的是深层:人事易逝,自然永恒)板书完后,我顺势问到:你们能为你们的解读找到一点旁证吗?生:前赤壁赋也是这样写曹操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师:由此看来,最后两句是不是全词的一条“灰色的尾巴”呢?即全词最后两句流露出来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学生查阅资料,交流看法,书面作答。我特别提到要联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要联系苏轼一生的行止。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基本形成了以下观点:、如果是消极的话,我们感到全词矛盾,感到首尾不协调。大家都认同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读后是胸襟为之开阔,斗志为之昂扬。前后脱节,还会成为千古绝唱吗?、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里说:“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他又说“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难道这消极的情绪就是他的觉悟吗?“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这样的感慨谁都会发,有何神奇之处?、联系写于同一时期的前赤壁赋来看。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分明在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信息:功业易逝,自然永恒。周瑜不也一样吗?再英雄,再风流,在荡涤一切的伟力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啊!那我们怎么办?“一尊还酹江月”,投向自然的怀抱,与自然合一,进入人生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用心 爱心 专心-5-、纵观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人生多艰,我们本以为愁苦会进入他的生命,哀叹会成为他生活的主题;事实是他始终面带微笑,越活越滋润,越活越优雅。我们感到他很神奇,神奇在对人生中的苦难,他似乎特别善于排遣、化解、超越。他不愧为高人,而且实在是高;不愧为智者,我们可以称之为“诗哲”。此时此地,他觉悟了人生,参透了生命,诗意地栖居,智慧地生存!5、“多情”,指的是对被贬总是耿耿于怀,常有幽愁暗恨生。觉悟后的苏轼认为这样是“可笑”的,只会导致白发早生。诗人完成了这一超越。6、苏轼此时已经“跳出三界,不在五行”,已经超越了对立,不存在积极与消极。讨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至此,学生开头提出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圆满地解答,与苏轼的对话不仅畅通无阻,而且非同寻常!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熟读课文,读出独特感悟。学生体会读后,我播放朗读录音给学生欣赏。(这里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我选的是孙道临的朗读录音,目的是名家示范。但孙道临把最后两句读的过于低沉,给人一种消沉、无奈之感。这一点学生一下就听出来了,我也听出来了;而以前从没有过这种感觉。我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大胆的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情朗读之后,进行拓展延伸。投影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学生小声读过后,有人发问:临江仙是否有类似或神似苏轼的念奴娇词之感?学生回答有。如:都有人事易逝,自然永恒之叹;都有看空一切,游戏人生的味道。我说是呵,都有禅意仙气,都是在某一高处俯视这一世界。接着又投影: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用心 爱心 专心-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师:你觉得这首词与念奴娇在精神意趣上是否也一脉相承?你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生:虽然人生多艰,但应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生:只要心中无风雨,人生也就无阴晴!生:(引用了网络上的一句名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由此可见,苏轼的生存智慧已融进了学生的骨髓!为了进一步巩固成果,我最后又安排一个环节写读,即通过写作来进一步走进苏轼。先投影 2004 年福建省高考优秀作文:苏轼的赤壁(正文略)然后布置作业:以“苏轼”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800 字以上。【课后反思】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要低估了学生。课前,我很担心,与一个融会了儒释道,集我国古代文化之大成的世界级文化名流进行深度对话,高一的学生可以吗?特别是黄州之后的苏轼,为佛教思想所浸润,其思想境界,学生能体会得到吗?现在看来,只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只要教师真正的有“一桶水”,学生是完全可以“取一瓢饮的”。语文学习,字词的落实是重要的,必要的句篇的解析也不能少,艺术技巧的把握自然需要,背诵与默写更是应该继承的传统。但这远远不够,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语文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可以也完全应该尝试多种方法。学生与作者的对话由习惯成为了一种生存方式,学生就会越来越有灵性。也就是说,对话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人格!要学生对话首先教师要能够对话。教师能够对话最忌讳的是一股脑地灌给学生,特别是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去提升,去解决自然生成的新问题。从而做到真正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来进行教学。对文本的新的解读,实际上是更接近文本本意的解读。我们不要受教参的束缚,应珍视学生(也包括自己的)第一感觉。我认为,学生对该词结句“人生如梦”的理解更接近作者用心 爱心 专心-7-原意,即不是无奈的悲叹,而是看透世情的妙悟!而直到现在,仍有多少老师仍在进行着严重偏离原意的解读啊!2005年 4 月【附部分学生作文】东坡仙人传高一(1)班乐天苏东坡被上帝派来人间。传说他出生时,美丽的眉山草木尽失色枯萎,原因是草木之色全赐予了苏东坡,东坡可谓集天地之灵气与日月之精华于一身!苏家满屋的书,初步造就了东坡的文才。21 岁时东坡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令主考官欧阳修拍案叫绝,自愧不如:几十年后人们只会记得他,而忘了我。果不其然。东坡自创一套“偃息”大法,用现今的叫法就是“气功”。他在养生论中写道:“我控制呼吸,脉搏跳五次为一周期,吸、停、呼的比例是1:2:2,我当时觉得心灵完全休息,内在知觉高度灵敏,而且可以感觉到脊椎骨和大脑间的振动,及浑身毛发的生长。”看似“发呆”,其实是在与一个潜在的“我”沟通。林语堂说,东坡的养生之道,在于调理生息,保存精力,而异于西方人的打球跑步,浪费精力。也许正是因为“偃息”,让东坡的诗句透着一股灵气。他豪放开朗,天真乐观。他在皇帝身边时不仅没丝毫的收敛,还“如蝇在食,吐之乃已”,时常让那些圆滑的朝臣们紧张兮兮,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有记载道:东坡被贬后,对不太亲密的朋友说他后悔不已,可对好朋友表示“若有必要再吐一次饭菜里的苍蝇,他还会再做一次。”这就是苏东坡。东坡被贬,现在看来并不是一件坏事。在黄州,东坡远离宫廷纷争,回到当初给予他的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一切。他不因被贬而陷入无尽的痛苦,他的乐观,豁达让生命更加醇清、丰富、充实。“黄州成全了苏东坡。”放逐地的生活使他蜕变了,长大了,成熟了,彻悟了!他拥有了一份仙人的心境,写出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样的飘然安详,这样的悠然自足,不愧为人生之最高境界!坡仙人已“凭虚御风,羽化而登仙”,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种心境:无论身处何时,身在何地,只要有一杯浊酒,一叶扁舟,一轮明月,一江清风,就可以大步地走入“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境,就可以快乐地“领取而今现在”!用心 爱心 专心-8-但见子瞻,临江而立,衣袂飘然,风神潇洒,俯视一江春水,任其潮起潮落,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他永远那样微笑着,安详而又宁静。成就在路上高一(3)班朱珊“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知道苏轼的人无不知晓这句名言,也无不为其豁达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所折服。能有这样广阔胸襟的人,中华千年长河中寥寥无几。多少人赞叹他,多少人崇拜他,不仅仅因为他诗文上人格上的成就,更因为,苏轼他始终行在路上。苏轼的一生居无定所,飘泊流浪,由于被贬,他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我们能想象得到他携带妻儿,千里迢迢翻山越岭的艰苦和心灵上的煎熬。但正是因为这份流浪和漂泊,他完成了灵魂由凡尘到自然的伟大过渡。他“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他变得真正成熟和超脱了,他才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真正的自由。黄州是他路途中偶遇的智者,他们进行了一次壮丽的对话。余秋雨说:“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是的,苏轼在这巨大的空洞的孤独中洗净了自身,成为了一朵山间静默绽放的花,虽沉默,却洞察了人世最深的奥妙。他的灵魂就这样随着他的步履节奏一节节升华。在漂泊的路上,却完成了心灵的定居。一路上,驿站很多,它们为苏轼遮风挡雨,帮助他换回本心。他站在一个并不陡峭的高度上遥望尘世,人们仍在夹缝中蠕蠕爬行,他不由地泪流满面,生出“高处不胜寒”的感慨。的确,“莫听穿林打叶声”不是对风雨的逃脱,而是对坎坷更深的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是阴天时的阴郁,而是一种无喜无悲的超脱。苏轼悲伤地说:“谁见幽人独往来?”他不知道,中华的历史记住他了,千年后的人们都记住他了。的确,行在路上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无论那路是开满鲜花或是布满荆棘。正如我们的生活。有人说,青春是一个过渡阶段,我们将从幼稚的孩童成长为稳重的大人。但我更认为,青春不只是一个命令性的程序,它更是一种生活。一种人生其它阶段所无法取代的美好生活,它唯有花开般的灿烂,朝阳般的活力。新奇的想法和无限的生命力支持我们越过足够充沛的风雨。我们所追寻的不只是风雨后的彩虹,更是路途中无限的风景啊!我们在路上充实,我们在途中成长。那么,不要急于长大,让我们慢慢欣赏路上的风景吧!路上的人们,何妨吟啸?且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