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一次备考试题含解析.pdf
-
资源ID:83444473
资源大小:909.87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四川省达州市2021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一次备考试题含解析.pdf
四川省达州市 2021 届新高考生物仿真第一次备考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比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溶酶体膜内侧的糖蛋白可防止溶酶体膜自身被酸性水解酶水解,体现了结构与功能间的相适应B发生在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定与ATP的水解相联系,放能反应则一定与ATP的合成相联系C生物体内各种过程的平衡受信息(遗传信息、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的调控D适应是生物遗传变异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相适应【答案】B【解析】【分析】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在消化细胞内的物质时要吞噬这些物质,形成具有消化作用的小泡,所以溶酶体执行功能时要发生膜成分的更新;ATP好象是细胞内能量转换的“中转站”,我们可形象地把它比喻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但其并非唯一的能源物质。【详解】A、溶酶体膜内侧存在与细胞膜糖被类似的结构,此结构具有防止溶酶体膜被水解酶水解的作用,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间的适应,A 正确;B、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但ATP不是唯一的能源物质,如GTP、UTP 等也可供能,B 错误;C、生物体内各种过程的平衡受信息的调控,如水盐平衡的调节需要抗利尿激素的调控,这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C正确;D、适应是生物遗传变异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结构与功能(如细胞膜的流动性是其选择透过性的前提)、生物与环境的相适应(选择与适应),这体现了进化与适应观,D 正确。故选 B。【点睛】明确细胞结构与各种物质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下列与杂交瘤细胞的获取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利用了细胞增殖、细胞膜流动性和基因重组等原理B可利用振动、电刺激等物理方法直接诱导细胞融合C可利用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筛选杂交瘤细胞D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的杂交瘤细胞可直接生产单抗【答案】B【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 细胞,将效应 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利用了细胞增殖、细胞膜流动性等原理,没有用到基因重组,A 错误;B、诱导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的物理方法有振动、电刺激等,B正确;C、杂交瘤细胞的筛选需要使用特定的筛选培养基,观察细胞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只能判断细胞是否融合,故不能通过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筛选杂交瘤细胞,C错误;D、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要进行专一抗体检测和克隆化培养后才能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知识,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制备过程各环节的识记、理解和应用,明确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关键手段。3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微型人脑”,该组织已经达到9 周胎儿大脑的发育水平,但不能独立思考。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在培育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B人类干细胞分化使该组织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C若培育过程中出现了癌细胞,是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并表达的结果D若培育过程发生了细胞坏死,则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详解:由胚胎干细胞或成人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裂、分化、衰老过程,A 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细胞癌变是细胞中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细胞坏死是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导致的细胞不正常死亡,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制下的编程性死亡,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实质,明确全能性是以形成完整的个体为标志的,并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第一道防线的是()A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B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C皮肤黏膜对细菌的阻挡作用D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异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详解】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属于第二道防线,A 错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因此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 错误;皮肤油脂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异反应属于第三道防线,D 错误。故选:C。5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的生长素由谷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B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会使水稻得恶苗病,体现了植物激素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C单侧光刺激不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植物茎的生长上表现为协同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类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 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详解】A、植物的生长素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A 错误;B、赤霉菌产生的赤霉素不属于植物激素,B 错误;C、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单侧光的影响,C正确;D、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植物茎的生长上表现为拮抗作用,D 错误。故选 C。6在某生态农场内,稻田养河蟹,环沟养莲藕,田边种植具有驱虫作用的无花果,秸秆种蘑菇,全程绿色防控,只施农家肥而不打农药。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基石由水稻、莲藕、无花果和蘑菇等构成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C利用无花果驱虫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D该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详解】A、生态系统的基石为生产者,蘑菇属于分解者,A错误;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农家肥中的化学能,B 错误;C、由分析可知,利用无花果驱虫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C 正确;D、该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来解释、解决生物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突破口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两者间的关系。7科研人员调查了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首次测得的种群数量为N0,第 t 年测得的种群数量为Nt,如图表示 Nt/N0的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N3即为 k/2 B图中 a 值大于 1 C图中 N1/N0代表种群增长速率D图中第6 年,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Nt/N0值的内涵,即:Nt/N0=1 时,该种群的数量不变,Nt/N01 时,该种群的数量增加。在此基础上,分析曲线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的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详解】A、k/2 为 ab/2,但不一定就是N3的值,A 错误;B、a 时 Nt=N0,所以图中a 表示的值为1,B 错误;C、图中(N1-N0)/单位时间代表种群增长速率,C错误;D、1-6 年 Nt/N01,种群的数量增加,在第6 年后 Nt/N0的比值不变,此时该种群的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D 正确。故选 D。8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 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也含有基因18,后期有两条Y染色体但不在图示中B1 与 2、3、4 互为等位基因,与5、6、7、8 互为非等位基因C1 与 2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 与 3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D 1 分别与 6、7、8 组合都能形成重组型的配子【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其中 1 和 2、3 和 4、5 和 6、7 和 8 都应该是相同基因。【详解】A、精原细胞中X和 Y是一对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染色体,图示中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应为一对常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后也含有基因18,A 正确;B、1 与 2 应为相同基因,1 与 3、4 可能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1 与 5、6、7、8 互为非等位基因,B 错误;C、1 与 2 为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离,1 与 3 为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D、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且5与 6 是相同的基因,1 与 6 不属于重组配子,D 错误。故选 A。9下列各项特征中与多细胞生物统一完成生命活动无关的是()A细胞的分化B细胞的调亡C细胞成分稳定不变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单细胞的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的动物植物,他们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详解】A、大部分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A 正确;B、在生命延续过程中,死亡的细胞要及时更新,细胞凋亡需要以细胞为单位而有条不紊的进行,对多细胞生物的生命稳定性起重要作用,B正确;C、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同时,其内在成分不断发生变化,C错误;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依赖于不同的细胞分工合作,实现生物体功能上的协调,与多细胞生物统一完成生命活动密切相关,D 正确。故选 C。10下列有关动植物激素的判断,一定正确的是()A CO2通过体液运输调节人体呼吸,判断CO2是一种动物激素B人尿中含有生长素,判断人体细胞代谢过程能合成生长素C植物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能在侧芽积累,判断生长素的运输消耗能量D赤霉菌分泌的赤霉素能导致水帮幼苗疯长,判断此赤霉素是植物激素【答案】C【解析】【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抑制细胞分裂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CO2不是动物激素,A 错误;B、人尿中含有的生长素,可能是从食物中摄取、未经消化分解而随尿排出的,B 错误;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能在侧芽积累,说明生长素能逆浓度转运,因此是主动运输过程,主动运输消耗能量,C正确;D、要判断赤霉素是植物激素,还需要有植物能合成赤霉素的证据,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动植物激素的含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等,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1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4不含有甲病基因,人群中乙病发病的概率是1/100,系谱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双胞胎(-1 与-2)同时患有乙遗传病的概率是1/6 C-3 和-3 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3 D-1 与一个正常的男性婚配,所生子女正常的概率是15/22【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根据-1、-2 和-2 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4 不含有甲病基因,但子代有患疾病的儿子,因此甲病为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 表示);根据 -1、-2 和-1 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 表示)。【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错误;B、就乙病而言,-1 患乙病,所以-1 和-2 的基因型均为Bb,则-3 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BB、2/3Bb,-4 患乙病,所以-4 的基因型为Bb,他们所生子女患乙病的概率为2/31/4=1/6,-1 与-2 为异卵双胞胎,因此双胞胎(-1 与-2)同时患有乙遗传病的概率是1/61/6=1/36,B 错误;C、-3 的基因型为BbXAXa,-3 基因型及概率为1/3BBXAXa、2/3BbXAXa,因此两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C错误;D、人群中乙病发病的概率是1/100,即 bb 的频率为1/100,则 b 的基因频率为1/10,B 的基因频率为9/10,人群中正常男性是携带者的概率为Bb(BB+Bb)=(21/109/10)(1-1/100)=2/11,-1 的基因型为bbXAXa,其与一个正常的男性(9/11BBXAY、2/11BbXAY)婚配,所生子女正常的概率是(1-2/11 1/2)3/4=15/22,D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推断它们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12在“DNA 分子模型的搭建”实验中,为体现DNA 分子的多样性,在搭建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是A用不同形状的塑料片表示不同碱基B搭建多个随机选用碱基对的DNA 分子C改变磷酸和糖之间的连接方式D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B【解析】【分析】DNA 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双链DNA 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 的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A-T、C-G)。【详解】A、如果不同形状的塑料片表示不同碱基,塑料片也只有四种,且DNA 中四种碱基都相同,A 错误;B、DNA 分子多样性与组成DNA 的脱氧核苷酸数目和排列顺序有关,B 正确;C、所有 DNA 分子中磷酸和糖之间的连接方式都相同,C错误;D、DNA 分子双链上的碱基都遵循互补配对原则,D 错误;故选 B。13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杂种后代出现性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BDNA 复制和转录的差错都可能导致基因突变C不同配子的随机组合体现了基因重组D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的植株发生了染色体畸变【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种类及比较: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本质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出现了新的性状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或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或染色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发生时期及其原因减四分体时期由于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 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任何细胞 DNA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出现多倍体;或减数分裂时,偶然发生染色体不配对不分离,分离延迟等原因产生染色体数加倍的生殖细胞,形成多倍体【详解】A、杂种后代出现性状差异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主要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A错误;B、DNA 的复制的差错可能导致基因突变,转录的产物是RNA,若转录有差错不会发生基因突变,B 错误;C、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不能体现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D.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的植株染色体数目减半,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畸变,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及不同变异类型的比较,考生要充分理解基因突变是发生在基因上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14肌营养不良(DMD)是人类的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遗传病研究机构对6 位患有 DMD 的男孩进行研究时发现,他们还表现出其他体征异常,为了进一步掌握致病机理,对他们的X染色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他们的X染色体情况如下图,图中113 代表 X染色体的不同区段,代表不同的男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 6 位男孩性成熟后,因同源染色体无法联会而无法产生正常的配子B若上图中只有一位男孩患有肌营养不良(DMD),则该患者一定是VI 号C据图分析,DMD 病因可能是X染色体 5、6 区段缺失或1、12 区段含有DMD 致病基因D通过 X染色体的对比,可推测体征异常差别较小可能有:和、和、和【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中,X染色体缺失片段的长度和位置不同,因此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中具有其他各种不同的体征异常;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中,X染色体缺失片段的长度和位置不同虽然不同,但是都存在染色体5、6 区域的缺失,因此X 染色体上的区域5 和 6 最可能存在DMD 基因。【详解】A、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不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而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会使染色体无法联会,A 错误;B、若上图中只有一位男孩具有致病基因,由图可知,7 号区段是 号个体独有的,说明致病基因位于7号区段,而具有致病基因的一定是号,B 错误;C、据图分析,者6位患者都患有DMD,且 X染色体片段上都共同存在5、6 区段缺失并且都共同含有1、12 区段,因此可分析出DMD 病因可能是X染色体 5、6 区段缺失或1、12 区段含有DMD 致病基因,C正确;D、由题图只能对比出不同个体的X染色体缺失情况,但不同区段具有的基因数量不清楚,因此无法比较出不同个体之间的体征异常差别大小,D 错误。故选 C。15下列过程不需ATP水解提供能量的是()A葡萄糖和果糖合成为蔗糖的反应B线粒体中消耗氧气的过程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光合作用过程中C3的还原【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产生ATP,耗能反应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详解】A.葡萄糖和果糖合成为蔗糖的反应需要吸收能量,所以需ATP水解提供能量。A 错误。B.线粒体中消耗氧气的过程,不消耗ATP。B 正确。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所以需ATP水解提供能量。C 错误。D.光合作用过程中C3的还原属于暗反应,需ATP水解提供能量。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文注意区分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和方式,方向是极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16某科研人员利用郫县豆瓣酱为材料筛选高产蛋白酶的霉菌,下列利用平板划线法筛选该菌株的做法正确的是()A在每次划线前后都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B接种霉菌后的培养基必须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C筛选用的固体选择培养基中必须加入一定量的蛋白质D对筛选的菌株斗数时选择菌落数为30300 的平板进行计数【答案】C【解析】【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A、初次划线灼烧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其后划线后灼烧的目的是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残留在接种环上的菌种,使下一个区域的菌种只来自上一个区域的末尾,最后一次灼烧的目的是防止菌体污染环境,A 错误;B、接种霉菌之前,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B 错误;C、产蛋白酶的霉菌利用的底物是蛋白质,因此,培养基中需加入一定量的蛋白质,C正确;D、平板划线法不能对菌落进行计数,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只需考生掌握平板划线法的基本操作即可,对微生物的计数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17下列关于胚胎移植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应用胚胎移植可大大缩短受体本身的繁殖周期B应用胚胎移植可以减少优良种畜的引进,丰富品种资源C胚胎移植技术在人类目前主要应用于解决某些不孕症者的生育问题D胚胎移植可充分发挥优良母牛的繁殖潜力,相同时间内可得到较多的良种牛犊【答案】A【解析】【分析】胚胎移植的意义:加速育种工作和品种改良;大量节省购买种畜的费用;一胎多产;保存品种资源和濒危物种;可充分发挥优秀个体的繁殖潜力(缩短繁殖周期,增加一生繁殖的后代数量)。【详解】胚胎移植可缩短供体本身的繁殖周期,充分发挥优秀个体的繁殖潜力,但不能缩短受体本身的繁殖周期,A 错误;应用胚胎移植可以代替种畜的引进,丰富品种资源,B 正确;胚胎移植技术除了快速繁育良种家畜外,还可用于克隆哺乳动物,培育转基因动物,保存珍稀哺乳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克服人类不孕等,C 正确;给受体母牛植入多个胚胎,可增加双胞胎和多胞胎的比例,提高生产能力,D 正确。故选 A。18正常情况下,健康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血液内()A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B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C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D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答案】A【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详解】正常情况下,健康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分泌TRH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综上可知,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都增多,A 正确。故选 A。19果醋饮料被誉为“第六代黄金饮品”,是集营养、保健、食疗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饮料。下列有关果醋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变酸的葡萄酒表面获得菌膜,可以分离得到醋酸菌B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先将酒精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C在果醋制作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发酵温度在3035D在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表面应添加一层液体石蜡,以利于发酵【答案】D【解析】【分析】果醋的制作需用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在制作过程中需通入氧气;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3035。【详解】A、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A 正确;B、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B正确;C、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C正确;D、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发酵液表面添加一层液体石蜡,不利于发酵,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该诗句体现了许多生态学原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南山下”所有的豆科植物构成了一个种群B“草盛豆苗稀”说明不同植物间有竞争关系C“晨兴理荒秽”说明人类能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方向D诗句中的信息能体现出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句为背景,主要考查种群概念、群落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生物学基本原理,同时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详解】A、某一区域中,豆科植物种类繁多,并不只是一个物种,A 错误;B、在豆苗和杂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 正确;C、在豆苗阶段,豆苗在和杂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有必要除草,以利于豆苗生长,让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即人类活动能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这也是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之一,C正确;D、人类在某一片土地上种庄稼,则该群落向着人类需要的农田群落的方向演替,若弃耕,农田群落可能演替为草原群落或森林群落,所以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方向,D 项正确。故选 A。21在一个遥远的小岛上,某异花受粉的植物开有白色或者蓝色花,白花对蓝花表现为隐性。将上述纯合蓝花植株的种子用诱变剂处理,得到了3 株隐性的、开白花的突变体(甲、乙、丙)。均只有一对基因与纯合蓝花植株不同。将突变体杂交并得到了以下结果:甲与丙杂交产生的F1随机交配,F2中只有开白花的个体;乙与丙杂交产生的F1随机交配,F2中蓝花:白花=9:7。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和丙发生突变的基因是相同的B乙和丙发生突变的基因是不相同的C甲和丙杂交产生的F1个体将全部开白花D乙和丙杂交产生的F1个体将全部开白花【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干“乙与丙杂交产生的F1随机交配,F2中蓝花 白花=97”可知,蓝花和白花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 Aa、Bb 表示),并且只有在显性基因A 和显性基因B 同时存在时才开蓝花,否则为白花。由题干“3株隐性的、开白花的突变体(甲、乙、丙),均只有一对基因与纯合蓝花植株不同”以及突变体杂交结果可知,纯合蓝花基因型为AABB,则突变体基因型为AAbb 或 aaBB。【详解】A、根据分析及题干“甲与丙杂交产生的F1随机交配,F2中只有开白花的个体”可知,甲和丙发生突变的基因是相同的,A 正确;B、根据分析及题干“乙与丙杂交产生的F1随机交配,F2中蓝花 白花=97”可知,杂交产生F1的基因型为 AaBb,则乙和丙发生突变的基因是不相同的,B正确;C、甲和丙的基因型相同,杂交后代不可能同时存在A 和 B,F1个体将全部开白花,C正确;D、因乙与丙杂交产生的F1随机交配,F2中蓝花 白花=97=9(3+3+1),则 F1的基因型为AaBb,F1个体将全部开蓝花,D 错误。故选 D。【点睛】答题关键在于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有关知识,运用9331 的变式解决问题。22如图表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细胞因子是细胞对刺激应答时分泌的物质(如淋巴因子),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机体调节方式是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共同完成的B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C病毒感染能刺激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通过增强效应T细胞的功能增强细胞免疫D病毒感染通过促进ACTH的分泌,使糖皮质激素增多进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应激状态下,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此时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下丘脑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效应器,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详解】由图可知,上述机体调节方式涉及到神经系统、激素和免疫系统,因此,上述机体调节方式是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共同完成的,A正确;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通过分级调节,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B 正确;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病毒感染能刺激T 细胞,使之分泌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可以增强效应T 细胞的功能,从而增强细胞免疫,C正确;据图可知,病毒感染通过促进ACTH的分泌,使糖皮质激素增多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D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23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等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贡献B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某细胞可进行ATP的合成,说明该细胞已经发生分化D通过组织培养可将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2、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详解】A、细胞的有丝分裂可以将复制的遗传物质,平均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贡献,A正确;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 正确;C、所有细胞都能合成ATP,因此某细胞可进行ATP的合成,不能说明该细胞已经分化,C错误;D、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因此通过组织培养可将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D 正确。故选 C。24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中两种重要的有机物,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和核酸的特有元素分别是N、P B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C蛋白质可在细胞器中合成,而核酸不能D蛋白质和核酸的生物合成过程都需要对方的参与【答案】D【解析】【分析】DNA 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此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也能合成少量的DNA。蛋白质的合成是以mRNA 为直接模板,以tRNA 为搬运氨基酸的工具,以核糖体为场所翻译形成的,核酸在形成时需要酶的催化。【详解】蛋白质含有C、H、O、N 元素,有的含有P和 S元素,核酸的元素组成为C、H、O、N、P,A 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B错误;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核酸也可在细胞器中合成,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 的合成,C错误;蛋白质通过翻译过程合成,该过程需要mRNA、tRNA 等核酸参与,核酸的形成过程需要相应聚合酶的参与,聚合酶是蛋白质,D 正确。故选 D。25下列有关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A衰老细胞的各种酶活性均下降B原癌基因抑制细胞不正常增殖C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代谢中心和控制中心D细胞器中不一定含有磷脂,但一定含有蛋白质【答案】D【解析】衰老细胞内绝大多数酶的活性会下降,但是仍然有些酶活性会升高,如水解酶,A 项错误;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B 项错误;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生命活动的代谢中心是细胞质基质,C项错误;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不含磷脂,如核糖体和中心体,但所有细胞器一定含有蛋白质,D 项正确。【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误认为细胞衰老后所有的酶活性降低;混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混淆细胞代谢的中心和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熟记并理解教材中与细胞器、细胞核、细胞癌变和细胞衰老的基础知识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 个小题,共50 分)26图甲是褐色雏蝗在1947-1951 年的种群密度变化动态(用该种群数量的对数值lgn 表示种群密度,n代表种群数量),图乙是草原上某种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注:“”表示卵,“+”表示幼虫,“o”表示成虫)(1)自然界中褐色雏蝗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与 1948 年相比,1950 年该种群内个体间生存斗争的强度 _(填减少、不变或增强)。(2)要调查草原上该田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假如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原因可能是_。(3)依据图乙,防治田鼠应在_点时进行,bc 段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答案】S 减少标志重捕法调查期间非标记个体部分迁出或调查期间标志物脱落或调查期间标记个体被捕食)a 增长型【解析】【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 值。【详解】(1)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与 1948 年相比,1950 年种群数量减少,所以种群内个体间生存斗争的强度减少。(2)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调查时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中被标志后的动物更难捕捉,标记个体部分迁出或调查期间标志物脱落,会导致重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导致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3)防止田鼠在a 点进行,尽量减少田鼠的数量,bc 段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所以此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变化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解答(2)时需要考生结合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分析实验误差的产生。27试根据下列有关材料,分析回答问题:I、几丁质是许多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几丁质酶可催化几丁质水解。通过基因工程将几丁质酶基因转入植物体内,可增强其抗真菌病的能力。II、下图表示通过核移植等技术获得某种克隆哺乳动物(二倍体)的流程。、“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现,亟待解决。(1)材料 I 中,在进行基因工程操作时,若要从植物体中提取几丁质酶的mRNA,常选用 _(“嫩叶”、“老叶”)作为实验材料。提取RNA时,提取液中需添加RNA酶抑制剂,其目的是_。若要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需要通过质粒载体而不能直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原因是_(答出两点即可)。(2)材料 II 中,若获得的克隆动物与供体动物性状不完全相同,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与克隆羊“多莉(利)”培育成功一样,其他克隆动物的成功获得也证明了_。(3)材料 中,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实现的手段分别是 _和_,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当地农民的生计问题,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_。【答案】嫩叶防止提取的mRNA 被 RNA 酶分解质粒载体中有启动子、终止子,便于目的基因的表达;质粒中有标记基因便于筛选;质粒中含有复制原点(或:目的基因无复制原点;目的基因无表达所需启动子)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会对克隆动物的性状产生影响动动物已分化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循环经济生态工程整体性原理【解析】【分析】基因工程中常常需要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连接,然后将重组载体导入到受体细胞中,这样可以保证目的基因的稳定复制和表达。核移植进行克隆技术时,由供体细胞提供细胞核,由其他的卵母细胞来提供细胞质,但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该技术应用的原理是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生态工程的进行依据的原理是整体性原理。【详解】(1)由于嫩叶中几丁质酶基因转录的mRNA 较多,因此在进行基因工程操作时,若要从植物体中提取几丁质酶的mRNA,常选用嫩叶而不选用老叶作为实验材料;提取RNA 时,提取液中需添加RNA酶抑制剂,其目的是防止提取的mRNA 被 RNA 酶分解;质粒载体中有启动子、终止子,便于目的基因的表达,而目的基因无表达所需启动子;质粒中有标记基因便于筛选,而目的基因缺乏标记基因;质粒中含有复制原点,而目的基因无复制原点。因此,需要通过质粒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2)克隆动物的细胞核基因来自供体,因此大部分性状与供体相同,但细胞质基因来源于受体(或提供卵母细胞的个体),即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会对克隆动物的形状产生影响,这就决定了克隆动物的性状与供体不完全相同;克隆动物的培育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