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毫米和千米》教案9777.pdf
-
资源ID:83519219
资源大小:1.54M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毫米和千米》教案9777.pdf
第四单元 毫米与千米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体会并认识了厘米和米,知道分米,能进行米、分米、厘米间的简单单位换算等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毫米,测量较长一段距离,体会并认识千米,了解速度并解决和速度有关的问题,长度单位的整理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本单元的毫米、千米,是小学阶段学习的两个极端的长度单位,根据 数学课程标准 中“知道毫米”“体会并认识千米等不同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教材编排采取由易到难、亲身体验的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动手操作测量中,认识毫米。教材设计了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橡皮的活动,引出毫米,认识毫米,并通过测量较薄物体的长度,体会学习毫米的意义。第二、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并认识千米。1千米是一段较长的距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 1 千米是难以做到的。所以,教材在设计千米的认识和体会时,把学生的课外活动和课内学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变成学生的生活。第三、重视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千米是现实生活中常见和常用的一个长度单位,高速公路、城乡公路上的道路指示牌随处可见。为了让学生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认识千米之后安排了“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还设计了现实情景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毫米;了解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1、在运用恰当的数和长度单位描述物体长度,估测并用自己的方式测量长度的过程中,发展数感。2、了解速度,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3、积极参加测量活动,有与同伴合作测量和解决问题的体验。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知道可以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重、难点 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基础上来学习毫米、重点 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知道 1 千米=1000 米。理解路程和速度的含义,能用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难点 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体会长度单位“千米”的含义,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理解、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千米的。在小学阶段毫米和千米都属于两个极端的长度单位,为了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深刻的体会并认识毫米、千米,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1、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测量和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体会认识毫米的意义,了解用“转化”的方法测量较薄的物品的可行性。2、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把握每个活动的重点,指导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活动。3、在学生交流估算结果时,教师要注意选择比较典型的数据,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创设情境参与交流。4、帮助学生了解题中的信息,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 5 课时。课题 课时 认识毫米 1 实际测量 1 体会并认识千米 1 解决问题 1 整理与复习 1 合计 6 第一课时 认识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 3435 页认识毫米。教学提示 本节课的内容,及时学习长度单位的要求,也是学生将来认识分数、小数的基础。其中,测量练习本的厚度,估测一摞有多少张纸等,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想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测量和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体会认识毫米的意义,了解用“转化”的方法测量较薄的物品的可行性。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毫米,以及用“毫米”作单位测量、估算物体长度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测量活动,丰富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发展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重、难点 重点: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难点: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橡皮 直尺 1 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描述 1 米、1 分米、1 厘米的概念。师:当我们测量更小、更短或要求测量更准确时,用这些单位还合适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出课题:认识毫米(板书)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已学过的与新知有关的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学习新知的必要性。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橡皮的长、宽以及厚度,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视,重点注意学生测量时是否从 0 刻度开始的。)、全班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例,我的橡皮长 3 厘米多一些;我的橡皮厚度不到 1 厘米;我的橡皮比 3 厘米多 4 格等。、师介绍说明:当测量的物体长度不够 1 厘米时,就要用到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字母表示 mm。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测量比较精确时,可以会用毫米作单位。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介绍说明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意义,让学生体会认识毫米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毫米的兴趣。2、体会 1 毫米、动画出示直尺慢慢放大的过程,学生观察放大后的直尺,教师介绍,1 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在直尺上数一数 1 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 毫米。在教师的提问下,总结出厘米与毫米的进率,教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或 1cm=1mm、分组合作,每组一枚 1 分硬币,让每个学生用直尺量一量 1分硬币的厚度,了解 1 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然后用手比一比1 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注:因为 1 分硬币不流通,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测量。)、交流、讨论,你还知道生活哪些物品的厚度是 1 毫米。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介绍,学生观察以及动手实践使学生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3、测量较薄物体的方法(1)、小组合作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度。并记录下来。要求分工测量,把结果记录在课本上。全班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分工合作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2)、先让学生独立测量自己练习本的厚度,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结果。然后教师提出兔博士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果:测量比较薄的物体的厚度时,可以先把几个这样的物品摞起来一起量,再算出每个物品的厚度。根据得出的方法,小组内再分别测量 10 本相同的练习本的厚度,计算出每本的厚度,再交流,体验这种方法的合理性。(3)、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提出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的要求,学生交流讨论测量的方法。出示红红和亮亮的对话,猜一猜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全班交流得出测量方法,然后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方法:先量出 1 毫米有多少张纸,再看一摞纸有多少毫米,估算得出一摞纸有多少张。或先测量一摞纸的厚度是多少毫米,再数出 1毫米厚的纸有多少张,最后计算得出这摞纸大约有多少张。设计意图:利用独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活动方式,掌握测量较薄物体的方法。三、巩固练习 1、教材 35 页练一练。让学生实际测量自己的用品和手指,把测量的数据填在书上 2、自读兔博士网站,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微米和纳米。四、达标反馈 1、量一量。()mm ()mm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1)、课桌长 8()。(2)、一棵小树高 3()。(3)、妈妈身高是 165()。(4)、一张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 1()。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6 厘米=()毫米 700 毫米=()厘米 4 分米=()毫米 65 厘米15 毫米=()毫米 答案:1、33mm 39mm。2、分米,米,厘米,毫米。3、60,70,400,635。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的提高。六、布置作业 1、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是多少毫米。()mm ()mm ()mm 2、在里填上“”“”或”“=”。9 毫米1 分米 6 毫米5 厘米 1 厘米10 毫米 9 分米1 米 50 分米60 厘米 30 分米2 米 3、一本书厚 18 毫米,5 本书撑在一起,厚多少厘米?答案:1、略。2、=3、185=90mm=9cm 板书设计 认识毫米 毫米 mm 1 厘米=10 毫米 1cm=10mm 教学资料包 第二课时 实际测量 教学内容 教材 3637 页实际测量。教学提示 本节课的活动全部在操场上进行,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亲身体会并估测出 10 米的距离,知道 1 步的长是多少厘米,1 分钟大约走多少米。活动的难点是把握住自己平时走路的步子和速度。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把握每个活动的重点,指导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活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估测并用不同方式测量一段路程的长度。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较长距离以及获得自己步测数据和经验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用不同方法测量操场周长的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实践活动经验。重、难点 重点:根据自己的经验估测并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出一段路程的长度。难点:正确估测出一段路程的长度。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皮尺 学具准备:皮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提问,谁能用手给老师比一比 1 米的长度大约是多长。(学生张开双臂展示给大家)师再提问,咱们教室的长度有没有 10 米,(学生产生不同看法)师接着说,要想知道 10 米到底有多长一段距离,那就需要我们进行实际测量(板书实际测量),现在学生们排好队,跟老师一块儿去操场进行测量。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生对 1 米的长度认识,引出学生对 10 米的实际长度认识的不同意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兴趣。二、探究新知 1、感知 10 米的长度。、学生排成两列,分别站在两旁观察:一名学生和老师一起在两列学生中间量出一段 10 米的距离。、让 10 名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排和 10 米比一比;再让 10 名学生肩并肩和 10 米比一比。、分组合作。每个小组先用皮尺量出 10 米的距离,然后每个学生走一走,看看自己走完 10 米长的距离需要多少步。设计意图:先在教师指导下体验不同方法,然后小组合作,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进一步获得自己步测的数据和经验,为下一步的估测提供有力数据。、根据以获得的经验和认知,让学生观察校园,估测一下校园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大约是 10 米。同学互相评价,必要的话可以量一量。设计意图:体会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小组合作测量(1)测量自己一步的长度。、教师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测一步的长度,在每只脚的脚尖处做记号,然后测量一步的长度。多测几步量出总长度,然后除以步数,求出平均每步的长度大约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后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求平均值的方法更准确。然后进行分组测量并记录。(2)、测量自己 1 分钟大约走多少米。先交流讨论确定出测量方法,然后分组合作(一名学生负责计时,一名学生用平时的速度走 1 分钟,一名学生负责记录所走的步数,根据每步的长度乘步数得出结果。)最后算出 1 分钟大约走多少米。(3)、测量操场的周长。、交流讨论确定出测量操场周长的方法。、沿着操场走一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操场的周长。(可以根据步数乘每步的长度或自己 1 分钟所走的路程乘时间来算。)、教师提出让学生用卷尺实际测量学校操场的周长。测量时教师作必要的指导。例如衔接地方怎样测、转弯地方怎样侧等。、用实际测量结果和估测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要求测量得比较准确时,用工具测量;要求不太准确时,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测。设计意图:三个活动中,前面每个活动都为后面的活动打基础,让全部学生参与测量活动,体会不同的估测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经验。三、巩固练习 教材 37 页练一练第 1 题.说明活动要求,让学生先目测,再步测。然后小组内交流目测和步测的结果。四、达标反馈 1、填空(1)、小青身高 86 厘米,她再长()厘米正好是身高 1 米?(2)、用长 20 毫米的大头针去测量数学课本的长,量了 10 次,还剩 8 毫米。数学课本长约()毫米。(3)、一根黄瓜长约 15(),小红身高约 124(),小桥宽约3()。2、爸爸每步的长度为 60 厘米,他一分钟大约走 120 步,算一算爸爸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3、小明每分钟大约走 70 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 15 分钟,同学们,帮他算一算,他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有多少米?答案;1、(1)14 厘米,(2)208 毫米。(3)厘米,厘米,米。2、72 米。3、1050 米。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的愉快吗?谁能说说自己的收获?设计意图:体验学习的乐趣,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六、布置作业 1、放学回家时,记录自己从学校回到家所用的时间。(1)()时()分放学。(2)()时()分到家。(3)在路上走了()分钟。2、军人标准的正步距离是 75 厘米,每分钟走 120 步,算一算,军人叔叔正步走 5 分钟可以走多少米?答案;1,略。2、751205=45000 厘米=450 米。板书设计 实际测量 教学资料包 资料链接 我国古代测量长度的工具有:丈杆、测绳(常见的有地笆、云笆、和均高)、步车和记里鼓车;测量高程的仪器工具有:矩和水平 小知识:秦始皇:王侯身体部位的“终结者”随意定义长度标准的并不仅限于老外,中国的情况也基本类似。史书记载,在远古时期,中国人便“布手知尺”、“身高为丈”、“迈步定亩”。古人中指中节之长被定义为“一寸”,直到现在,中医的针灸还沿用这个标准。中国最早的长度标尺是安阳殷墟出土的商尺。这把骨尺由兽骨磨成,长 17 厘米,上面标刻着等长的 10 个单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各自定义自己领土内的长度标准。这个王的手掌,那个王的小腿,都纷纷派上用场,使得长度标准极为混乱,给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造成了极大不便。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王侯的身体部位才退出历史舞台。第三课时 认识千米 教学内容 教材 3839 页认识千米。教学提示 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也是一个特殊的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是 10,而米与千米之间的进率是 1000,。在教学中,学生交流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的估算结果时,教师要注意选择比较典型的数据,选择正好是 1000 米或大约 1000 米来介绍 1 千米。如果学生算出的结果没有合适的数据,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参与交流。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千米=1000 米,会用千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距离。过程与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情,经历认识千米、体会千米长度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从图里收集数据信息。重、难点 重点:知道 1 千米=1000 米。难点:体会长度单位“千米”的含义,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想上一节课测量自己 1 分钟大约走了多少米。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交流上一节课的作业教材 37 页“练一练”的第 2 题记录的结果。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复习旧知,为新知做铺垫。体现知识的连贯性。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初步体会 1 千米的长度。(1)、出示问题:估算一下,你家到学校有多远?学生根据自己昨天的记录结果试算。(如果不是步行的,教师说明可以帮其他步行的学生算。)(2)、全班交流估算方法和结果。例,我 1 分钟约走 65 米,从家到学校大约走了 20 分钟,我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 1300 米;我 1 分钟走 67 米,从家到学校走了 15分钟,那么我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 1000 米。(3)、教师根据交流的结果,选择比较典型的数据(正好 1000 米或大约 1000 米的)介绍:1000 米可以写作 1 千米,千米用 km 表示,并板书:1000 米=1 千米和 1000m=1km。(4)、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是不到 1千米还是超过了 1 千米?例,我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 1500 米,超过了 1 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 900 米,不到 1 千米。设计意图:根据学生自己记录的结果,算出家到学校的距离。在教师的介绍下,使学生明白 1000 米=1 千米,结合生活经验体会 1 千米的长度。2、实际感知 1 千米的长度。(1)、课件出示标准操场图。先介绍标准操场 1 圈是 400 米,师生共同计算几圈是 1 千米。然后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介绍本校操场一圈的长度,让学生算一算几圈是 1 千米。鼓励学生下课后实际走走 1 千米的长度。(2)教师说明千米的作用并板书:千米(也叫公里)是一个比米大的长度单位。表示比较远的路程时,用千米作单位。(3)、课件出示,马拉松赛跑图、长城图以及相关文字,让学生读一读,了解马拉松赛跑的路程和万里长城的长度。设计意图:在了解标准操场一圈的长度后,让学生结合熟悉的地方(本校操场)体会 1 千米的实际长度,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结合图片和文字,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认识“里”。(1)、提出问题:长城只有 6300 千米,为什么叫做万里长城?学生猜想,讨论。(2)、教师介绍“里”是我国以前用过的长度单位,1 千米=2 里。然后让学生算一算万里长城有多少里,明白为什么叫万里长城。(3)、课件出示课本上关于万里长城的资料。学生自读 进一步了解万里长城。设计意图:提出问题,猜想讨论,给出方法,算出结果,明白原因。在自读资料中,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三、巩固练习 教材 39 页练一练 1、2 题。第 1 题,师生在网上查阅,共同完成。第 2 题,学生自填,教师根据情况做必要引导,结果只要在合理范围之内就可以。四、达标反馈 1、我会填。(1)、大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分钟 600 米,他 5 分钟能行()千米。(2)、跑道每圈 400 米,2 圈半是()米。小华跑 5 圈跑了是()千米。(3)、7 千米()米 600 分米()米 答案:(1)3。(2)、1,2。3、7000,60。2、在()内填合适的单位名称。南京长江桥全长约 7000()。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 65()。教室的门高 2()。火车每小时行 180()。答案:米,千米,米,千米。3、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 1 千米,在图上画出来。动物园 少年宫 邮局 560m 体育场 小明家 电影院 答案:小明家 电影院 邮局 少年宫。320m 300m 480m 320m 520m 200m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在生活中哪里还用到千米?设计意图:梳理总结本课知识,引导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六、布置作业 1、判断。(1)、小明每分钟走 3 千米。()(2)、一座城市的立交桥高 6 千米。()(3)、京九铁路全长 2536 米。()(4)、3 公里就是 3 千米。()2、选择(1)、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都是()单位。A、质量单位 B、面积单位 C、长度单位(2)、测量电话卡的厚度用()作单位;测量跑道的长用()作单位;测量成都到北京的距离用()作单位。A、千米 B、毫米 C、米(3)、小刚骑自行车每分钟行 260()。A、千米 B、分米 C、米 3、解决问题。(1)、我家距学校 1000 米,我每天往返两次。小明家 学校 小明每天要走多少米?合多少千米?(2)、小刚步行从家到青山郊游,他每小时走 4 千米,2 小时后距离青山还有 6 千米。小刚家到青山的路程有多远?答案:1、2、(1)、C、(2)、B、C、A、(3)、C、3、(1)、10004=4000 米=4 千米。(2)、42+6=14 千米。板书设计 认识千米 千米 km 1000 米=1 千米 1000m=1km 千米(也叫公里)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表示比较远的路程时,用千米作单位。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中国南北相距约 5500 公里,东西相距约 5000 公里。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背陆面海,海陆兼备。中国幅员辽阔,北起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北纬 55多),南至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 4附近),南北相距约 5500 公里;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 135多),西至新疆帕米尔高原(东经 73附近),东西相距约 5000 公里。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 4041 页解决问题。教学提示 千米作为一个最大的长度单位,主要是描述较长的距离和交通工具的速度等。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常见的提示牌内容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实际意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帮助学生了解题中的信息,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速度”的意义,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与路程、时间和速度有关的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重、难点 重点:理解路程和速度的含义,能用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难点:理解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个周末,爸爸开车带着明明和妈妈一块儿去北京玩,一路上,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明明可高兴了。不过他发现在往返的路上有很多提示牌,同学们,你们见过路上的提示牌吗?(见过)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两种提示牌(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二、探究新知 1、认识速度(1)、学生观察教材右边的提示牌,教师提出问题:这张提示牌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回答,只要意思对,教师就给予肯定。(北京在该地的正北方向,距离该地 173 千米。天津在该地的正东方向,距离该地 68 千米。)(2)、出示教材左侧提示牌,教师结合提示牌上的“限速 70 千米”介绍并板书: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叫做速度。然后交流“限速 70 千米”的含义。(3)、用速度描述下面句子。同桌先互说,然后全班交流。汽车平均每小时行 60 千米;长途汽车平均每小时行 85 千米;火车平均每小时行 120 千米。(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 60 千米;长途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 85 千米;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 120 千米)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提示牌来理解速度的实际意义。学生之间通过交流“用速度描述下列句子”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2、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例题,学生自读,然后交流了解到的信息和问题。条件:上午 8 时出发到下午 3 时到达,中间吃饭用去 1 小时。两地路程大约 540 千米。问题: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做题思路,使学生明白,要求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先算出汽车行驶的时间(注意去掉吃饭时间),再根据路程除以时间求出速度。(3)、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并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15-8=7(时)7-1=6(时)5406=90(千米)答:汽车每小时行驶 90 千米。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交流得到的信息和问题,然后独立思考,讨论解题思路,从而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巩固练习 教材 41 页练一练。第 1 题,学生自己读题并解答,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怎样计算行驶时间。第 2 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内容和要求,再分别计算。第 3 题,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中的数学信息和要求,再解答。四、达标反馈 1、火车行驶时间表 速度 时间 路程 2 小时 450 千米 230 千米 5 小时 300 千米 2700 千米 2、甲、乙两镇的距离是 15 千米,如果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 3 千米,走多长时间可以从甲镇走到乙镇?3、一艘潜水艇从上午 8 时到下午 5 时共航行了 261 千米,这艘潜水艇平均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答案:1、速度 时间 路程 225 千米 2 小时 450 千米 230 千米 5 小时 1150 千米 300 千米 9 小时 2700 千米 2、153=5(小时)3、下午 5 时是 17 时 17-8=9(小时)2619=29(千米)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你的收获吧。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说一说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学会总结,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六、布置作业 1、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起来。75 千米 800 千米 18 千米 5 千米 2、爸爸开车带小红去看奶奶,途中要走 920 千米。他们早上 8 时出发,中午 12 时到达奶奶家,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3、李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 90 千米,5 小时到达。回来时由于逆风,6 小时走完了全程。(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回来时,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答案:1、略。2、920(12-8)=230(千米)3、(1)、903=270(千米)(2)、2706=45(千米)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叫做速度。15-8=7(时)7-1=6(时)5406=90(千米)答:汽车每小时行驶 90 千米。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一、火眼金睛判对错。1、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叫做速度。()2、速度=时间路程 ()3、汽车一共行驶的千米数,我们称为路程。()4、5100 米5 千米()二、生活中的数学 1、妈妈开车带晓雨去外婆家。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小轿车以 85 千米/时在调整公路上行驶,4 小时到达目的地。一辆货车沿着同样的路线行驶了 5 小时才到达目的地,这辆货车的速度是多少?答案:一、。二、9-7=2(小时)1122=56(千米)三、854=340(千米)3405=68(千米/小时)第五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 4243 页整理与复习。教学提示 复习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回顾整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我们早晨 7:00 出发,上午 9 时到达。距外婆家共 112 千米 生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学会单位换算。关于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物品长度的练习,除教材上给的素材外,还要补充一些学生们常见的、熟悉的物品,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还可以给出学生熟悉的物品和数据,让学生填写单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表示物品的长度。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所学的长度单位进行系统复习和整理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的知识,培养复习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重、难点 重点:根据单位之间的进率正确进行单位换算,会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难点:建立每 1 个长度单位的长度观念,并会实际应用。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本单元是我们在已经认识了厘米、分米和米的基础上来学习毫米、千米的,在小学阶段毫米和千米是两个极端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把咱们已经学过的所有长度单位复习一下。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点明复习内容。二、边回顾整理,边巩固练习。1、整理复习所学过的长度单位。师提出问题: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从小到大的顺序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顾,交流。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2、复习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同桌合作交流整理出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然后全班交流,师板书:1 千米=1000 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0 厘米 1 米=1000 毫米 1 分米=100 毫米 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完成教材 43 页练一练的第 1 题和第 2题,全班进行交流。3、感知每 1 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用手比一比,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师引导学生复习,本校操场的一圈大约是多少米,几圈是 1 千米。完成教材 42 页 2、3 题,并课件补充:橡皮的厚度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 70(),自行车平均每小时行驶 20()等。教材第 4 题,教师介绍利用标杆如何进行实际测量,再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逐一解答。(1)题,可以让学生先画示意图,然后看看中间有几个 50 米。第 2 小题重点让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再解答。4、复习速度的意义以及怎样解决简单的路程问题。学生回顾交流什么是速度,教师板书:汽车每小时行的千米数叫做速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出要想求速度,必须知道所行的时间和路程。学生独立完成教材 43 页第 3 题,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交流、讨论以及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二、解决问题。教材 43 页练一练的第 4 题。先让学生读线段图,交流得到的数学信息,再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交流时,重点讨论:邮递员送达所有单位,怎样走比较合适?鼓励学生为邮递员设计最近的送信路线。三、布置作业。1、把下面每组中的数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41 毫米 4 厘米 2 毫米 4 厘米 35 毫米 5800 米 6 千米 5 千米 4 千米 900 米 2、判断。(1)、青藏铁路西宁至拉萨全长 1956 米。()(2)、芳芳身高是 145 毫米。()(3)、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一般用“千米”作单位。()(4)、在常用的长度单位中,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3、一辆汽车上午 7:30 从甲地开往乙地,14:30 到达,已知两地之间相距 560 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4、一摞纸厚 2 厘米,约 200 张,算一算 50 张这样的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答案:1、35 毫米4 厘米41 毫米4 厘米 2 毫米 4 千米 900 米5 千米5800 米6 千米 2、。3、14:30-7:30=7(小时)5607=80(千米)4、2 厘米=20 毫米 20050=4 204=5(毫米)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1 千米=1000 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0 厘米 1 米=1000 毫米 1 分米=100 毫米 汽车每小时行的千米数叫做速度。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生:毫米、千米、厘米、分米、米。师:记性真好,我们已经学过这 5 个长度单位,那么谁能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生回答,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回答,师板书。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10 10 10 1000 师:1 千米是 1000 米的一种表示方式,所以我们可以说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师:谁能说一说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分别有多长?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这样长的。学生边演示边回答:1 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大拇指的指甲宽度大约是 1 厘米,粉笔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我们张开双臂的长度大约是 1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