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10057.pdf

    • 资源ID:83529179       资源大小:2.45M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10057.pdf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TTAK 08-TTA 2C】传统文化中庸第二学期教案 五(2)班 吴青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解决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教学过程 一、塑“道”,整体感知 1、看到“道”字,脑子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中庸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简介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二、扣“道”,品读领悟 1、自由读课文,根据预习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3、教师正音。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4、齐画节奏。5、出示课件,根据节奏多种形式合作朗读。6、读完全文,解释意思。6、交流点拨,研究表达。7、师生一起探究被忽略的文字,从不经意间理解句子的意思。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三、品“道”以写促悟 1、译文 2、细读全文,填空练习。四、究“道”引发思考 思考: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应该怎样谨慎?作业:阅读有关书籍。第二课时 1 一、揭题导入 1、师板书课题,简述“中”“和”的本意。二、初读课文(一)学生借助注音与解释自由读课文。(二)检查朗读: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位焉”“育焉”这两个词。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中(zhong):符合。节:节度法度。致:达到 3、检查课文朗读:指明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4、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5、齐读课文。三、朗诵背诵 过渡语: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比较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读法,古文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还会摇头晃脑,体会古人读文的感受。(一)根据课件,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齐读、男女合作读、赛读)(二)出示课件,学生填空式背诵。四、理解意思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五、列举事例“中”“和”所遵循的原则。六、诵读传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1),子孙保 2 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2)而笃(3)焉。故栽者培之(4),倾者覆之(5)。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6)故大德者必受命。”教学目标:1、熟读中庸第二章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教师出示中庸第二章【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1),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2)而笃(3)焉。故栽者培之(4),倾者覆之(5)。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6)故大德者必受命。”1、老师领学生读。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4、试着自己读一读。指名读,读自己想读的句子,师生评价。(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5、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二、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第二章。2、小组交流讨论品词析句。(小组读,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示了解大意)(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宗庙 飨 之 材 笃 培 覆 理解句子 3 三、熟读成诵,巩固延伸。第四课时 教材内容: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了解中庸的背景及作者 1大家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啊,我不得不佩服你们,好样的!今天,老师还带来一个古文字考考你们:“曰”。谁知道怎么读是什么意思那“子曰”又是什么意思?2简单介绍中庸的背景及作者.3板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庸中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读题。二、初读中庸,读准字音,读准节奏。1中庸是文言文,学习起来有点难,所以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下面我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和我们以往不一样的地方。师配乐诵读中庸。(走到学生中间去,老师读得怎么样能获得点掌声吗)2质疑,指出通假字、处理好节奏。指导看注释。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4指名分别读。5评议朗读情况:6学生集体朗读。7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接下来我们来探究文本,理解文意。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1)出示温馨提示: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2、汇报交流(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惮:顾忌和畏惧。3、教师小结:四、熟读成诵,巩固延伸。4 1、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师生合作背、男女接力背、集体背)2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3吟诵展示。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感受了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风范。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教学目标】1、理解“道、知者、不肖者”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句子“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四章,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3、尝试背诵中庸的第四章。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让其理解当中蕴含的人生道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二、诵读训练 1、播放中庸第四章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3、学生齐声朗读。4、男女生合作读。5、学生分小组朗读。三、出示中庸第四章的翻译,理解重点词语。1、理解词语(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2、出示这一章的意思,学生齐读。5 四、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1、文中哪一句话强调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2、体会生活中怎样做到“食而知其味”。五、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四章所阐述的意思。六、尝试背诵。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哀公(1)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其人存(3),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4)。人道敏(5)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6)。故为 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7),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教学目标】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五章的内容,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4、尝试背诵中庸的第五章的内容。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治国”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二、诵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3、学生齐声朗读。4、老师范读中庸第五章第一课时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6、男女生比赛读。6 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1)出示温馨提示: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谈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里共同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2)汇报交流,指导诵读。四、出示译文,学生齐读。学生思考:1、如何去修养自己 2、你觉得应该怎样治理国家?五、学完这一章中庸,请同学们想象孔子当时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自由练读这一章节,如果能配上动作就更好了。1、指名朗读。2、全班站起来齐读,可以配合动作读。第七课时【教学内容】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8),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教学目标】1 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2 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五章第二课时的内容,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3 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4 尝试背诵中庸的第五章第二课时内容。5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理解如何用“智、仁、勇”去处理五项伦常关系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二、诵读训练 7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3、学生齐声朗读。4、老师范读中庸第五章(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6、男女生比赛读。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1)出示温馨提示: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谈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里共同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2)汇报交流,指导诵读。2小结: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诵读全文。四、小组讨论:1、天下人共有哪些几种伦常关系?2、一个人要具备哪三个条件?五、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第八课时 教材内容: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8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了解真诚的好处。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要懂真诚的良好习惯。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了解中庸。二、初读中庸,读准字音,读准节奏。1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2你最想读哪一句?指名分别读。3评议朗读情况:4学生集体朗读。5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接下来: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1)出示温馨提示: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谈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里共同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2)汇报交流,指导诵读。(同学们,分享知识也是一种快乐,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第一句: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九经指的是什么?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又指的是什么(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9 你还读懂了哪一句?第二句: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这句指的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请你带着这种体会带领同学们读这句。你还理解了哪一句?2小结: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诵读全文。四、熟读成诵,巩固延伸。1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师生合作背、男女接力背、集体背)2吟诵展示。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课后作业 回家默写这五句话,并背给家长听。第九课时 教材内容: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教学目标:1、熟读中庸第五章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再了解中庸。二、初读中庸,读准字音,读准节奏。1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 10 正,好吗?2你最想读哪一句?指名分别读。3评议朗读情况:4学生集体朗读。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1)出示温馨提示: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谈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里共同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2)汇报交流,指导诵读。(同学们,分享知识也是一种快乐,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第一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出自唐代着名文学家韩愈之手。如何理解这句话呢?预:预先、事先,指事前做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成功;废:败坏、失败。整句话的含义就是不论做什么事情,事先有准备、有计划就能取到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请你把我们刚才的理解送到句子里来读一读,有点味道了。齐读。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它所说明的其实也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有计划的准备,厚积薄发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第二句: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句是说: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请你带着这种体会带领同学们读这句。你还理解了哪一句?2小结:豫者预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会有条理;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因遇到困难挫折而遭不测;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诵读全文。四、熟读成诵,巩固延伸。1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2吟诵展示。11 五、课堂总结 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总是提倡把功夫做在前头,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充分的准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进行较为全面的预计,以免问题突然出现时措手不及。六、布置课后作业 1回家默写这五句话,并背给家长听。2阅读中庸,感受中庸之道是真善美的崇高境界,每一个人都应当在不断的追求中接近它,使自己逐步趋于完美。第十课时【教学内容】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教学目标】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2、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六章的内容。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4、培养学生能学而置用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齐背第一至第五章,引入学习第六章。一、简单介绍中庸第六章,了解这一章的主题思想。三、诵读训练 1、老师范读中庸第六章的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3、学生齐声朗读。4、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5、学生分小组朗读。四、看视频的讲解,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1、理解词句(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2、出示文章意思,学生齐读。12 五、尝试背诵。六、学以致用。学生分小组讨论:1、应该做一个有智慧的人。2、在生活中怎样做到“隐恶扬善,执两用中”七、小结 同学们通过了本章的学习,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做到“隐恶扬善,执两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用多种方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九、课后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2.抄一抄自己喜欢的句子。第十一课时【教学内容】: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八章的内容。2、理解“大知、迩言、其、斯、舜”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意思。3、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本章的意思,理解“隐恶扬善,执两用中”的主题意思。4、培养学生能学而置用的精神。【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激趣谈话,引入学习中庸。二、简单介绍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中庸道德这种理念在四千多年前就在政治上运用了,说明了中庸理论远源久长,根深蒂固。三、新课导学 1、整体感知 2、教师讲解本章的主题思想 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又感叹呢?四、诵读训练 1、播放中庸本章的朗读音频,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首先请同学们来听配乐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地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及多音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13 3、学生齐声朗读。4、学生分小组朗读。5、指名学生朗读,并作评点。五、播放中庸第七章的翻译朗读视频,理解重点词语。1、小组合作理解本章的重点词语。如“大知、迩言、其、斯、舜”等。(学习方法指导:借助注释、听视频的译翻。)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3、学生质疑。六、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七章所阐述的意思。1、小组交流,同学互说。2、小组代表作汇报。3、教师小结 七、师补充资料。(古人对中庸主题思想理解的资料)方式:在小组里说,同桌互相说,自己说。八、检查背诵。九、延伸探究,学以致用。学生分小组讨论:1、应该怎样做一个隐恶而扬善的人?2、在生活中若遇到人我是非之事,应怎去处理呢(例如:同学之间、家人之间等)十、总结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相信同学们通过对中庸的学习和感知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有的放矢,更上一层楼。第十二课时 教材内容: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板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庸中的“白刃可蹈,中庸难得”。读题。二、初读中庸,读准字音,读准节奏。1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2指名分别读。3评议朗读情况:4学生集体朗读。5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接下来我们来探究文本,理解文意。三、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14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1)出示温馨提示: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2、汇报交流(1)均:即平,指治理。(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3)蹈:踏。课文的意思是: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3、教师小结:4、指导诵读。四、熟读成诵,巩固延伸。1、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2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3吟诵展示。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感受了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风范。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六、布置课后作业 1回家默写这句话,并背给家长听。2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第十三课时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教学目标】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井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4.背诵。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孔子的人生道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二、诵读训练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尝试读准节奏。出示: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15 3、学生齐声朗读。4、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5、男女生合作读。三、讲解,理解文章内容。(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四、出示意思,学生齐读。孔子自己对于修道上的感叹。孔子说,有一天,讲他自己,说:别人都讲我很有学问,很有智慧,其实我是天下大笨蛋一个,有人骗我,把我骗到陷井里头去了,把我活埋了,乃至把网子把我套起来,我都不会晓得逃避,我有什么聪明。五、出示这一章所强调的教育思想。六、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七、课堂小测试 1.生活中,人们常说要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做好分内事,不生非分之想。由此可以联想到文中子思的那句话:2.文章中描写君子和小人做人处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句子是:3.教育我们做事不成功时不要推卸责任,而要自省其身的一句话是:八、朗读 九、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四人小组讨论。1、结合实际,学了中庸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与课文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 怎样改进。十、小结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中庸这一章的学习和感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安分守己,积极适应现状,提高自己的修养。不要心存妄想,只知道羡慕,嫉妒别人,甚至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同学们,能做到吗?第十四课时【教材内容】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 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做到熟读成诵。2、理解古文意思,并能融入到生活及品行之中。3、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背诵。【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了解中庸十二章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6 1、出示原文:其次致曲(1),曲能有诚。诚则形(2),形则着(3),着则明(4),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5)。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注释】(1)其次:次一等的人,即次于”自诚明”的圣人的人,也就是贤人。致曲:致力于某一方面。曲,偏。(2)形:显露,表现。(3)着:显着。(4)明:光明。(5)化:即化育。2、学生自由练读,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师配乐范读,处理好节奏,起到引领作用。4、同桌互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并评一评朗读情况。三、互动探究,深入品读文本 1、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2、汇报交流后,教师归纳,出示。【译文】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着,显着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3、学生读译文。4、生诵读原文。四、熟读成诵,深化拓展 1、配乐,学生背诵。2、采用多种形式背诵。3、班内交流,了解文本的主要思想。(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事展开交流讨论。)4、温馨点击,交流互动。(出示事例感受诚信,渗透思想教育。)5、吟诵展示。五、课堂总结。六、布置课后作业 把本节课学的文本背诵给家人听。第十五课时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教学目标 掌握文章所包含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默读课本 1113 页原文和文意 二、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17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十六课时 教材内容: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教学目标:1、理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的基本意思。2、通过学习了解孔子对待中庸的的态度让学生也感受到做到中庸真的不容易。3、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中庸是什么意思吗(古代儒家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凡事保持中间态度:既不能不及,又不能太过。这种态度叫作“中庸”)。2、同学们,你觉得管理好一个班容易吗那么治理一个国家容易吗我们要做到中庸容易吗我们今天来学习孔子的如何对待中庸的。二、初读中庸第 9 段,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出示:(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难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3)同桌互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4)指名别读读,随时正音。(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三、指导诵读、熟读成诵 18(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2)试着自己读一读。(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5)检查背诵,多种形式背诵。(师生合作背、男女接力背、集体背)四、互动探究,品读释意。1、中庸是文言文,意思理解有点难,所以我们先理解文段的意思。2、让学生质疑释义,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文段。先借助句子下面的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再谈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里共同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3、指导注释。五、拓展升华 1、同学们,你们对孔子对中庸所持的态度有什么看法谈谈你的看法 2、汇报交流。古代儒家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凡事保持中间态度:既不能不及,又不能太过。这种态度叫作“中庸”)。谈谈你对中庸的看法。一是不求最好,但求合适。这个原则适用性很广,如不求上最好的学校,但求上最合适自己的学校;不求找最好的配偶,但求有最合适自己的伴侣;不求有最漂亮的鞋子,但求穿最合脚的鞋子。核心是不要与周围的同学,同事,邻居,亲戚比这个比那个,高高兴兴地过自己的日子。二是不要最多,够了就行。再好的东西,太多就会成为毒药,如美味吃得太多,会让你患上肥胖。有人或许会说,“钱”总是好东西,多多益善。但钱一般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你需要用很多东西去换。最常见的交易是:年轻时用命换钱,年老时用钱换命。如果从开始便少些奢望,便也不用拼死拼活地去挣太多的钱了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扞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七、布置课后作业 1回家背给家长听。2与家人分享中庸之道。第十七课时 教材内容: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教学过程:一、课前激趣:背诵孔子的名言,了解一些顾问的特点。二、新课导入,三、指导朗读,读出韵味。四、理解中庸这部分的内容 19 第一句: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注释:前知:预知未来。译文: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第二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注释:祯祥:吉祥的预兆 妖孽:物类反常的现象。草木之类称妖,虫豸之类称孽。译文: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第三句:见乎蓍龟,动乎四体。注释:见(xian):呈现。蓍(shi)龟:蓍草和龟甲,用来占卜。四体,手足,指动作仪态。译文:呈现在着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第四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译文: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第五句:故至诚如神。注释:如神:如神一样微妙,不可言说。译文: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小结:这段话主要强调了心诚则灵的作用。灵到能预知未来吉凶祸福的程度,可就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了。至于“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现象,历代的正史野史记载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你说它是迷信也罢,说它是无稽之谈也罢,反正不仅一般人津津乐道,就是正统儒学的经典,不也同样认为这种现象“几乎蓍龟,动乎四体”吗 其实,撩开神秘的迷雾,这里的意思不外乎是说,由于心灵达到了至诚的境界,不被私心杂念所述惑,就能洞悉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因此而能够预知未来的吉凶祸福、兴亡盛衰。一言归总,还是说到真诚的出神入化功用。五:学后感悟 同学们,学习了这部分的内容,你有什么启发呢(诚恳待人)第十八课时 教材内容: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 20 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教学过程:一、课前激趣:背诵孔子的名言,了解一些顾问的特点。二、新课导入,1、了解 中庸。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着作。“庸,用也,从用从庚”,后来引申为平常、通用的意思,也就是中庸里说的“达道”普天之下通行的大道理。因此,所谓中庸,与其说是,不如说在内心里始终和普遍的大道真理保持一致更为准确。在这个意义上,中庸者,实际上就是“中用”,人天和谐,。2、学习中庸的意义。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三、指导朗读,读出韵味。四、理解中庸这部分的内容 第一句: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注释:前知:预知未来。译文: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第二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注释:祯祥:吉祥的预兆 妖孽:物类反常的现象。草木之类称妖,虫豸之类称孽。译文: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第三句:见乎蓍龟,动乎四体。注释:见(xian):呈现。蓍(shi)龟:蓍草和龟甲,用来占卜。四体,手足,指动作仪态。译文:呈现在着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第四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译文: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第五句:故至诚如神。注释:如神:如神一样微妙,不可言说。译文: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21 小结:这段话主要强调了心诚则灵的作用。灵到能预知未来吉凶祸福的程度,可就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了。至于“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现象,历代的正史野史记载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你说它是迷信也罢,说它是无稽之谈也罢,反正不仅一般人津津乐道,就是正统儒学的经典,不也同样认为这种现象“几乎蓍龟,动乎四体”吗 其实,撩开神秘的迷雾,这里的意思不外乎是说,由于心灵达到了至诚的境界,不被私心杂念所述惑,就能洞悉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因此而能够预知未来的吉凶祸福、兴亡盛衰。一言归总,还是说到真诚的出神入化功用。五:学后感悟 同学们,学习了这部分的内容,你有什么启发呢(诚恳待人)22

    注意事项

    本文(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10057.pdf)为本站会员(得****3)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