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考点整理34944.pdf
-
资源ID:83535035
资源大小:2.34MB
全文页数:6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考点整理34944.pdf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考点整理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 1.婴幼儿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环境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3)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对环境的刺激有较强的选择性,并表现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所具有的能动性;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儿童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看,儿童认识外界是儿童内部的主动活动的过程;没有儿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其他因素的作 用也难以完全得到实现。3.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两个因素。其中,成熟才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格赛尔的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梯”,就是这一观点很有力的佐证。4.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行为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已知刺激能预测反应,已知反应能推断出刺激,这就是“刺激()反应()”理论。这一理论最突出的观点 是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5.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所谓正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 入而增强了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所谓负强化,是由于几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6.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观察学习可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和创造性观察。班杜拉认为,新行为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运动再现和动机作用四个具体过程。强化的种类可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7.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这些阶段主要反映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其中,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8.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渐次阶段,依次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9.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这四个因素分别是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化。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后)四个阶段。10.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11.婴幼儿发展的一般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12.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即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 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13.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1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是与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平行的,在每一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危机或任务,而这一危机是每个人在这一阶段必须解决的,每个阶段中,儿童都有主要要完成的任务。15.婴儿期的年龄特征(1)新生儿期(0-1 个月)心理发生的基础:本能动作;心理发生的标志:条件反射的出现。(2)婴儿早期(1-6 个月)婴儿视觉、听觉迅速发展,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主动招人,开始认生。(3)婴儿晚期(6-12 个月)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开始形成、言语开始萌芽、依恋关系发展。16.幼儿前期的年龄特征(1-3 岁)(1)言语的形成;(2)思维的萌芽;(3)自我意识的萌芽:最重要的标志是掌握 了代名词“我”。17.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 岁)(1)处于幼儿初期的幼儿心理具有以下特点: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爱模仿、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2)4-5 岁属于幼儿中期,幼儿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以下心理特点:爱玩、会玩、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3)5-6 岁 属于幼儿晚期,这一时期幼儿注意表现为以下心理特点:好学、好问、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个性初具雏形、开始掌握认知方法。18.婴幼儿身体发育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快后慢的差别。19.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20.儿童身体的动作和手的动作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每个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大致相同,时间也大致相近。其规律是:(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5)从无意动作 到有意动作。21.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22.按照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两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23.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 逐渐发展。24.注意的规律:(1)注意的选择性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在众多的信息刺激中,注意的选择性表现为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得多,而对另一类刺激注意得少。(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如下几个特点: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3 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 3-5 分钟左右,4 岁幼儿可持续注意 10 分钟左右,5-6 岁的幼儿能保持注意 20 分钟左右。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活动的游戏化;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幼儿的身体状况;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觉察和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25.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无关刺激的干扰;疲劳;目的要求不明确;注意转移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进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转换。26.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作用;合理地组织教育活动。27.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8.感觉分: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主要是接受来自体外的各种刺激,反映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肤觉;内部感觉主要是接受机体内部的各种刺激,反映人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主要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29.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觉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其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5-6 岁与 6-7 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 4-5 岁与 5-6 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很大。30.“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31.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婴幼儿触觉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触觉探索活动的形成以及活动过程中与其他感觉的结合。婴幼儿的触觉主要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32.感觉规律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联觉、感觉的补偿作用。33.形状知觉是人们对物体形状的感知能力。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 菱形。34.大小知觉是头脑对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在量方面变化的反映。它是靠视觉、触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实现的,其中视知觉起主导作用。35.深度知觉是指人对深度的知觉,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婴儿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物体和自己的距离,并能区分物体是朝向自己还是明显不会碰到自己。研究表明,6 个月大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36.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位置和方位的反映,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方面。一般来说,3 岁儿童能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 岁能正确辨别前后,5 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 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由于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因此,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其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即“镜面示范”。此外,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对方位词的掌握。37.时间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幼儿的时间知觉表现出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其中 7-8 岁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3)幼儿 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38.知觉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的现象。(2)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此来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和理解力会影响人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知觉。(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大小恒常性、形状直觉性、颜色恒常性等。39.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力的发展在岁后比较明显,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阶段,观察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的性加强;(2)持续性延长;(3)细致性增加;(4)概括性提高;(5)观察方法的形成。40.观察的概括性是指能够观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据研究,儿童对图画的观察逐渐概括化,可以分为 4 个阶段:认识“个别对象”阶段;认识“空间关系”阶段;认识“因果关系”阶段;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幼儿对图画的观察主要处于“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4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三个环节。42.根据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43.根据保持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44.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较多运用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开始发展;形象识记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5.记忆保持时间是指从识记材料开始到能对材料再认或再现之间的间隔时间,也称为记忆的潜伏期。在幼儿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中,存在两种独特的现象:幼年健忘和记忆恢复(回涨)现象。46.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无意识记指事先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儿识记的基本特点是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1)无意识记占优势,具体表现为:无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 识记;无意识记的效果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无意识记 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2)有意识记逐渐发展,具体表现为:幼儿的有意识记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识记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幼儿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47.根据对识记材料是否理解,识记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识记。意义识记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识记,也称为理解识记或逻辑识记。幼儿阶段,机械识记用得多,意义识记效果好;幼儿的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都在不断发展。48.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2)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49.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策略逐渐发展(1)记忆意识性的发展。元记忆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的发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记忆任务,包括认识到记忆的必要性和了解需要记忆的内容;估计到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困难,努力去完成任务,并选择记忆方法;能够检查自己的记忆过程,评价自己的记忆水平。(2)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是儿童采用的接受信息、提取信息的方式,它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果。儿童常见的记忆策略有: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使记忆材料系统化;间接的意义识记。50.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1)为幼儿提供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浓厚情绪色彩的识记材料;(2)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记忆任务;(3)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理解识记的材料;(4)教给幼儿运用记忆策略。51.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两大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52.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是一种最简单、初级形式的想象。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指根据预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下自觉进行的想象。53.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和心理过程。54.幼儿想象的特点(1)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以无意想象为主: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想象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有意想象开始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教育的影响,幼儿想象的有意性开始发展,并逐步丰富。(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再造想象为主:整个幼儿时期,幼儿是以再造想象为主的。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有研究者把幼儿的再造想象从内容上分为经验性想象、情 境性想象、愿望性想象、拟人化想象、夸张 性想象。创造想象开始发展:到了幼儿中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再造想象中开始出现创造性的成分。对于幼儿已萌发出的非常可喜的创造因素,老师要给以保护、鼓励,并创造条件促使幼儿创造性想象发展。(3)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幼儿时期,常将想象的东西和现实进行混淆,表现在三个方面: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55.幼儿想象发展的策略(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3)在游 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5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联系。思维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57.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特点。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思维的概括性指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反应的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由于这一特性,人能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特征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8.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幼儿思维发展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态,分别是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59.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60.2.5-3 岁是幼儿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的关键年龄。3-6、7 岁幼儿的思维主要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其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具有了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61.抽象逻辑思维。6、7 岁以后,儿童的思维开始进入逻辑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它是靠语言进行的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阶段抽象思维仅仅开始萌芽。具体表现为:第一,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第二,幼儿的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第三,幼儿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第四,幼儿开始使用逻辑原则。幼儿获得的重要逻辑原则是不变性原则,即一个客体的基本属性不变;另一个原则是等价原则,即如果的某种属性等于,等于,则必然等于。62.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经验性、拟人性、片面性和固定性等特点。63.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应。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直接受概括水平的制约。64.幼儿概括的特点:幼儿的概括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水平,分别是动作概括水平、具体形象水平和本质抽象的概括水平。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概括水平,有以下两个特点: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概括的特征是外部的、非本质的。65.幼儿具体形象概念的形成:幼儿掌握的概念主要是日常 的、具体的、有关熟悉的物体和动作的,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晚期还可掌握一些较为抽象的道德概念。总的来说,幼儿的概念往往是具体形象的概念,幼儿的概念形成是将所认识的事物或现象逐步加以归纳和概括,抽出共同特征的过程,但这个特征通常不是事物的本质特征。66.数概念是关于反映事物数量和事物间序列的概念。幼儿掌握数概念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数运算的初期阶段三个阶段。幼儿数概念的掌握遵循着下列顺序:最初从对实物的感知来认识数;其后,凭借实物的表象来认识数;最后,在抽象概念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数的概念。67.幼儿判断、推理的特点的表现(1)幼儿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2)幼儿会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和推理的依据;(3)幼儿的判断、推理有时不能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4)幼儿判断推理的依据逐渐明确化,并开始趋于合理。68.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学前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有以下发展趋势:(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 解;(3)从对事物做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69.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1)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根据幼儿思维的直观行动性进行培养提供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创 造活动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由表象代替动作,逐步向具体形象性过渡。(2)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根据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进行培养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选择适应的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70.语言既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和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言语是一个人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考和社会交往的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心理上的活动。71.按照言语活动的分类,可以把言语活动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幼儿期主要发展的是口头言语。72.婴儿的发音准备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1)简单发音阶段(初生-月)这阶段的发音是一种本能行为,没有任何符号意义,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 声音。(2)连续重复同一音节阶段(4-8 月)。这一阶段,婴 儿发出的声音中,不仅韵母增多,声母出现,而且连续重复同一音节,如 ba-ba-ba,da-da-da 等,其中有些音节与 词音很相似,如 ha-ha,ma-ma 等。(3)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 月)这一阶段,儿童所发的音听起来仿佛是 在说话,但是这些“话”仍然是没有意义的。这一阶段,近似词的发音更多,而且,婴儿开始能模仿成人的语音,如 jie-jie(姐姐),mao-mao(帽帽)。这一进步标志着儿童学 话的萌芽。73.理解语言的准备(1)语音知觉。有研究表明,婴儿对言语刺激是非常敏 感的,出生不到 10 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分语音和其他声音,并对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语音知觉的发展为语言理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有“听准音”才可能“听懂义”。(2)语词理解。8、9 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听懂”成人的 一些言语,表现为能对言语做出相应的反应。但这时,引起儿童反应的主要是语调与整个情境(如说话人的动作表情等),而不是词的意义。如果成人同样发这种词音,但改变 语调和语言情境,婴儿就不再反应。相反,语调不变而改变词汇,反应还可能发生。74.婴儿言语的形成(1-3 岁)。这一时期,儿童口语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不完整句阶段。单词句阶段(1-1.5 岁)。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反映在言语理解方面。他 们开始主动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说出词有单音重叠、一词多义、以词代句的特点。双词句阶段(1.5-2 岁)。开始说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2)完整句阶段(2 岁以后)许多研究表明,2-3 岁是人生初学说话的关键时期。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词汇量迅速增加。75.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进入幼儿期,言语发展主要表现为口语的发展,出现了掌握书面语言的可能性。76.幼儿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言表达力的发展。77.在幼儿词汇中,主要是意义比较具体的实词。其中又以名词为最多,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最后才是副词。幼儿也逐渐掌握了一些比较抽象、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的虚词,如介词、连词等。78.幼儿在与环境的不断交往中,自然掌握了一些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型。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幼儿所说出的句子类型,有以下发展趋势:(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79.幼儿在掌握语言成分的基础上,口语表达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1)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出现。幼儿前期的孩子,交际多采用对话形式。(2)情境性言语的发展和连贯性言语的产生。80.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这种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游戏言语”,另一种是问题言语。游戏言语是一种在游戏、绘画活动中出现的言语。其特点是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用言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这 种言语通常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问题言语是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言语,用以表示困惑、怀疑、惊奇等。这种言语一般比较简单、零碎,由一些压缩的词句组成。81.书面言语产生的基础是口头言语。幼儿期已为书面言语的学习做了准备。具体表现为:掌握口语词汇、掌握语音;掌握基本语法和口语表达力;幼儿图形知觉的发展。82.幼儿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1)音准差。不能正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3-4 岁的幼儿由于生理上不够成熟,不能恰当地支配发音器官,发出的元音错误少,错误往往在发辅音上;方言影响,发音除受生理成熟的影响以外,更受环境和教育影响。(2)不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83.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1)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3)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4)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5)注重个别教育。84.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是由某种外部的刺激或内在的身体状况作用而引起的体验。85.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1)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86.按照情感的社会内容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87.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保健功能。88.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它是儿童与母亲或其他主要抚养者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89.根据鲍尔比、艾斯沃斯等人的研究,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 个月);(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 个月);(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 个月-2 岁);(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 岁以后)。90.心理学家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的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把婴儿的依恋分为性质不同的三种模式: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91.影响依恋的因素:(1)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2)儿童的特点;(3)文化因素。92.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1)幼儿情绪的发展。情绪的社会化、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情绪控制与掩饰成分增加。(2)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的高级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三个方面,并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道德感。小班的孩子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如知道打人、咬人是不好的;中班孩子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到了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理智感。幼儿期是儿童理智感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的理智感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好奇好问。幼儿初期的孩子往往问“这是什么”,逐渐发展到问“为什么”、“怎么样”等。如果问题得到解决,幼儿就会感到极大满足,否则就会不高兴。幼儿理智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与动作相联系的“破坏”行为。美感。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幼儿对色彩鲜艳的艺术作品或物品容易产生喜爱之情。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中期能从音乐、绘画作品中,从自己从事的美术活动、跳舞、朗诵中得到美的享受。幼儿晚期,儿童开始不满足于颜色鲜艳,还要求颜色搭配协调。93.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各种情绪体验逐渐丰富和深刻,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情绪的易冲动性、情绪的不稳定性、情绪的外露性。94.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95.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96.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97.3-6 岁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4)心理活动能动积极性的发展。98.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稳定的心理特征。根据神经类型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及抑郁质。99.幼儿气质的发展表现出稳定性和可塑性两大特点。100.幼儿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1)幼儿的气质是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幼儿的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3)根据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101.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 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它是个性的核心。102.人的性格非常复杂,它是由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有机结合组成的统一体。具体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103.幼儿的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幼儿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幼儿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3 岁左右,幼儿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合群性;(2)独立性;(3)自制力;(4)活动性。104.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1)活泼好动;(2)喜欢交往;(3)好奇好问;(4)模仿性强;(5)好冲动。105.影响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受遗传、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1)遗传的作用。人的神经系统类型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人的气质影响着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2)家庭的影响。家庭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家庭生活气氛和父母的性格特征对儿童的性格也有明显的影响。(3)幼儿园教育的作用。幼儿园的教育和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4)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对儿童 性格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媒介传播进行的。(5)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性格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主体把其接受的外部社会要求逐渐内化为自己内部要求的过程。在这个内化过程中,个人的理解和领悟以及个人的需要、动机和态度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106.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107.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1)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言语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模仿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基础;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特殊能力有所表现;创造能力萌芽。(2)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3)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较明显的类型差异(4)智力发展迅速。布卢姆以 17 岁为发展的最高点,假定其智力为 100%,得出了各年龄儿童智力发展的百分比:1 岁,20%;4 岁,50%;8 岁,80%;13 岁,92%;17 岁,100%。幼儿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108.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1)自我感觉的发展(1 岁前):儿童由 1 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 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2)自我认识的发展(1-2 岁):孩子会叫妈妈,表明他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 15 个月之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3)自我意识的萌芽(2-3 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标志,能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的产生。(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 岁以后):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逐渐发展起来。109.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方面:(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110.幼儿的自我评价受整体思维、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的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较多地只从某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以后逐渐向比较具体、细致的方向发展,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2)最初往往较多局限于对外部行动的评价,之后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3)从只有评价没有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111.幼儿自我体验表现出的特点(1)从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如愉快和愤 怒的体验较早,而自尊、委屈和内疚感则较晚;(2)表现出易受暗示性的特点。成人的暗示对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3)随年龄增长而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性。其中愉快感和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和委屈感发生较晚。112.社会性发展(有时也称幼儿的社会化)是指幼儿从一个生物人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幼儿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113.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人际关系),又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性别角色是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社会性的主要方面;而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则属于儿童道德发展的范畴。114.亲子关系是指幼儿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即依恋。115.亲子关系通常被分成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证明,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116.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1)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幼儿发展的期望对 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3)幼儿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4)家庭因素。117.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18.幼儿同伴交往的意义:(1)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2)同伴交往是幼儿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3)同伴交往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4)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119.幼儿同伴交往的发生:大约 2 个月时,婴儿能注视同伴;3-4 个月时,婴儿能够相互触摸和观望;6 个月时,他们能彼此微笑和发出“咿呀”的声音。6 个月前婴儿的这些反应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直到出生后的下半年,真正具有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才开始出现。120.帕顿按照幼儿的发展水平,将幼儿游戏分为无所事事、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帕顿的研究数据表明,2-5 岁,协同、合作游戏的数量在上升,而独自游戏、旁观和无所事事的行为在下降。121.庞丽娟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对幼儿的同伴社交类型 进行研究,将幼儿同伴交往类型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122.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2)幼儿自身的特征;(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123.儿童性别角色的认识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幼儿而言,主要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发展。(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 岁)幼儿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一方面是对他人性别的认识。2 岁开始认识别人的性别,但还不能准确说出自己是女孩还是男孩。2.5-3 岁左右,绝大多数孩子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性别角色的初步知识,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车等。(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 岁)。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能明确分辨出自己的性别,并对性别角色的知识逐渐增多,如男孩和女孩在穿衣服和游戏、玩具方面的不同等。但这个时期的孩子能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 岁)。这个阶段幼儿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得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胆大、勇敢等。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