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案10390.pdf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素养目标】.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1.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2.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3.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教学重难点】体会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环节一:情景导入 杜甫一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今天,让我们跟 随作家姚鼐,走近别样的泰山风光,一起学习登泰山记。环节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一姚鼐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 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 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1.了解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 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3,解题“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4.了解“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 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 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 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5.了解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 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 浓厚,逐渐成熟稳固。“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 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6.了解“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槌、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 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环节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汶水(wVn)济水(ji)徂律(cil lai)樗蒲(chu pu)绛皓(hdo)(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明确 以游踪为主线,以时间为辅线。环节四:文本研究任务设计 1:研读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阳:山的南面 阳谷:山南面谷中的水当:在 活动二:问题探究.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 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一日观峰。1.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明确“皆”。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句子 显得顿挫有力。任务设计 2:研读第二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磴:石级循:顺着 崖限:像门坎一样的山崖儿:几乎 负:背烛:照 居:停着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 记述登山时间、同伴、路线,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明确“乘”“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 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明确“四十五”“皆”“石”“七千”。这些词写出了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艰险,兴致勃勃诸多内容。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明确“迷雾冰滑”“几”“登”。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 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明确“负”“烛”。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 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积 雪的光彩。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明确“照”“画”“居”“带”。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徒好像自 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 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3,试概括这一部分景物的特点。明确高峻、壮阔、雄浑。任务设计 3:研读第三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五鼓:五更 极天:天边采:同“彩”绛皓驳:大红、白、杂色。偻:驼背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 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明确“扬”“击”“皆”。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 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明确“丹”“红光”“动摇”“东海”。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 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 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 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语调应高亢激昂。3.试概括这一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明确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 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一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一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一须臾成五采一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一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一而皆若偻。从形状、色彩和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绚丽壮美的日出图景。任务设计 4:研读第四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漫:磨灭 失:缺失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2.这一段列举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何好处?明确(1)人文景观:有建筑一一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一一道中石刻。(2)好处:这 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任务设计 5:研读第五、六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圜:同“圆”罅:裂缝 活动二:问题探究.概括本段的内容。明确 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和做结。任务设计 6:分析手法活动: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明确“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 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 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彳来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 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彳来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 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 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任务设计 7: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明确 示例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 不能至,不能悟也。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任务设计 8:分析特点L桐城派刘大楣提出了古文写作的“因声求气”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姚鼐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请诵读品味文章的前两段,解说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内在 精神一一“神气”?明确在第一段中,泰山雄浑壮丽,表现的神气:向往和征服。在第二段中,登山时间是寒冬腊月,表现的神气: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山顶所见表现的神气:历经艰险,始得奇观。1.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 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明确义理方面,不仅寄寓了“神气”,还描写泰山木身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辞章方面,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有序,语言节奏分明,描写形象。考证(考据)方面,写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了登山路线和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 景观,并且说明了汶水与长城的位置,是寓考据于文辞的典型。环节五:技巧点拨一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任务引导】本文写景记游,始终围绕作者的活动进行,从自京师“乘风雪”而来到“观 道中石刻”而归,作者对整个流程的记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写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一)章法严明,剪裁得当。(二)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三)用笔简洁,词语精当。(四)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环节六:明晰主旨 通过记叙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壮 丽雄浑的泰山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