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教案大班19245.pdf
科学实验教案大班 第 1 篇教案 活动过程:1.和小动物捉迷藏的游戏引出活动。(1)出示五种动物的图片,请幼儿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一共有几个。(2)让孩子闭上眼睛,老师将小动物藏在不同的地方。(3)让孩子寻找隐藏的动物,找到后告诉他们在哪里,比如凳子下的老虎,钢琴上的猪。2.欣赏儿歌,了解儿歌内容。(1)有几个小动物在森林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藏在哪里了呢?(2)教师快速念儿歌数数歌然后提问:这些小动物藏在哪里了?(3)幼儿回答后,教师以正常语速朗读儿歌,并要求幼儿检查自己所说的是否正确。3.带孩子读儿歌,重点是几种动物的名字。(1)教师带幼儿慢速念儿歌,提问儿歌里那些字念起来有点儿难?(2)教师和幼儿一起加快速度念儿歌 1-2 遍,让幼儿体会念得快、念清楚的趣味。第 2 篇教案 中班科学实验小火山爆发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感受火山爆发的现象。2、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活动准备】实验材料每人一份:粘土做的小火山模型、操作盘、小苏打粉、一个塑料杯、红色 颜料、白醋、小勺子;火山爆发的录像资料、操作步骤图。【活动过程】1、教师演示小火山爆发。孩子们,今天老师将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2、播放“火山爆发”的录像,观察火山爆发时的景象。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上面发生了一件事,请仔细看一看。你看到什么了?为什么山会喷出红色的液体?从哪里喷出来的?像这样喷出红色液体的山我们通常叫 什么?3、鼓励幼儿做“火山爆发”的实验。(1)看一看。教师演示 (2)问一问 教师提问幼儿教师的操作步骤 (3)做一做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4、小结活动情况 个别不成功幼儿的情况 活动:了解一些真实的火山爆发。第 3 篇教案 活动目标:1.探讨不同桥面板形状与承载能力的关系。2.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学会记录实验结果。3.能够与同事合作完成任务。活动准备:相同大小形状的铅画纸人手一份,相同大小积木每人两块,雪花片若干,记录纸、笔每组一份 造桥实验 活动过程:1、谈话引题 幼儿回忆设计好的桥面,教师根据幼儿回忆内容展示桥面。桥造好了,会有很多的车和人从桥上通过,所以我们的桥一定要造的很牢固,你认为这三中桥哪一种桥最牢固呢?(幼儿自由猜测)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就知道了。2、讲解实验方法:我们已经知道桥墩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到桥的承载能力,所以我们要在桥的两边设置桥墩之间的距离,然后在桥的中央放上雪花。我们来比一比哪座桥能装下最多的雪花,它会是最坚固的。为了更清楚的对比,我们要在纸上记录雪花的数量。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孩子互相配合,尝试,记录实验结果。4、讲述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每组让一个孩子说出运算的结果,并得出结论。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第 4 篇教案 一.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2.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以吸水的.3.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活动准备:1.知识经验的准备.(1)教师应充分了解生活中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2)幼儿已认识一些常见的操作材料.2.物质材料的准备.(1)八宝粥瓶子人手一个(里面装有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杯子人手一个.(2)每组一盆水,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毛线等材料若干.图表一张.三.活动过程:1.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1)将一杯水倒入八宝粥瓶子里,请幼儿猜猜水能否倒回杯子,并以实验证明.(2)出示另一个瓶子(里面装有毛巾),猜猜看结果是否一样,并验证.(3)集体讨论水到那里去了?2.引导幼儿自己变魔术,寻找原因.(1)鼓励幼儿像教师一样变魔术.(2)打开瓶盖,发现水是被毛巾吸掉了.(3)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3.幼儿自由选择材料一至两种,再次实验.4.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吸水的,并以结果记录在图表上.5.教师总结,结束活动.让我们在外面去找找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的.四.延伸活动:回家后,继续研究可以吸水的材料.第 5 篇教案 目标 引导孩子观察燃烧现象,了解火的用途和危害,增强孩子的消防安全意识。准备 若干蜡烛,大中小玻璃杯,小烤箱等。过程 1.燃烧蜡烛 点燃一些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注意火焰的颜色和形状,感知火发出的光和热。用蜡烛点燃一张纸,观察纸的燃烧过程。让孩子用手在蜡烛附近烤,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提醒孩子们,火可以烧很多东西,它可以烧伤手指和皮肤。不要随便玩火。2.玻璃杯“灭火器”老师用杯子紧握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全过程。启发幼儿思考火熄灭的原因(燃烧需要空气)。用大、中、小玻璃杯罩住三根燃烧的蜡烛,观察三个玻璃杯中哪根蜡烛先熄灭。想一想为什么三根蜡烛熄灭的时间不一样(大小杯的空气量不一样,影响燃烧时间)。3.讨论 火有哪些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火对人有什么危害?(如烫伤皮肤、烧毁房屋、森林)。怎样防止火带来的灾害?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一些安全防火措施。不随意玩火,不在火边玩易燃物,不放鞭炮等。4.让孩子参与制作零食,然后用小烤箱烘烤。体验真火的快乐。建议 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火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安全防火要求。第 6 篇教案 生成背景 春天到了,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自然角里,小朋友对各种各样的种子很感兴趣,经常有小朋友问我:“老师,这是什么豆子?”“老师这个豆子是长在哪里的?”等等问题,于是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我班生成了以豆子为研究对象的主题探索活动,让孩子了解豆子的饿种类、颜色、形状、用途等,目前结合季节,我抛出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豆子是怎样发芽的呢?”小芽天天长是这次主题活动探索活动中的一个内容,活动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亲自尝试种豆子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孩子非常关注豆子的生长情况,很多孩子每天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自己种的豆子生长情况,并很主动的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通过实验的整个过程,我班孩子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也知道了科学现象是无处不在的。活动目标 1.大胆说出豆芽的生长过程和外观特征。2、学会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种子生长的过程。3.培养孩子实施事物的能力,激发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活动过程 1.说出豆子的生长过程和外部特征。1、“上星期小朋友都种了一些豆子,谁来说说你种的豆子现在怎样了?”2、“谁来说说你的豆子是怎样发芽的?”3、“你种的豆芽长的是什么样的?”4、“你种的豆芽和别人一样么?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和小伙伴说一说。”5、“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6、教师总结:“今天小朋友观察上午豆芽是生长在水里的,其实豆芽在土里、沙里也可以发芽,你们回去可以再试一试。”二、记录豆芽生长过程。1、出示豆芽生长照片 2、幼儿用画的方式记录豆芽生长过程。3、教师总结。第 7 篇教案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提高孩子对颜色的兴趣。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想知道事情的结果,就要亲自实验,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适用对象 45 岁幼儿。活动所需资源 录音机、磁带、面团、空瓶子、调色盘、抹布、面包(塑料泡沫)、头饰等。活动过程 看一看。天气可真好,就是太阳太耀眼了,我准备了各种颜色的太阳镜,戴上它我们赶快上路吧!你戴着什么颜色的眼镜?看到景物有什么变化?(1)我戴上红色的眼镜后看到花草树木、滑梯都变成了红色。(2)我看到所有的房子都变了颜色。探究的问题:将两种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试一试。(1)制作“调料”。幼儿用手蘸上红、蓝两种颜料分别涂在面包上,配制“调料”。(2)制作“小点心”。幼儿把黄色和蓝色的面泥混合在一起,制作小点心。(3)制作“饮料”。幼儿用红、黄两种颜料水,同时倒入杯中,调配“饮料”。说一说我的发现。(1)红色和蓝色涂在面包上,面包变成紫色 (2)黄色和蓝色的面团混合在一起,点心变成绿色。(3)红色和黄色的水倒在一起会变成橙色。记一记我的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1.操作活动前讲解操作规程,有条件时给孩子穿上隔离衣。还有,面包调色需要孩子把手蘸上一种颜色后用抹布擦手。2.在实验前尝试各种颜色的调配及比例的搭配。第 8 篇教案 资料整理一、蛋宝宝会跳舞,引发幼儿兴趣,并学习让蛋跳舞的方法。1.出示熟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朋友,你们看是谁?幼:蛋宝宝 师:蛋宝宝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幼:黄色的。蛋宝宝想给我们跳舞,想看吗?幼:想 2.老师示范蛋宝宝跳舞的方法。3.师:谁想来请蛋宝宝跳舞?(个别幼儿上来请蛋宝宝跳舞。)起初,孩子们失败了。鼓励他们改变方法,再试一次。第二次尝试成功了。二、跳舞比赛,探索生蛋和熟蛋的不同。1.师:蛋宝宝跳的真好(出示生蛋)还有一个蛋宝宝想跳舞。他们将举行一场舞蹈比赛。请让我们来做评委,看看谁能跳很久。要求:(1)帮助两个蛋宝宝跳舞。比赛结束后,把获胜的蛋宝宝带上领奖台。(2)白纸上跳,不超越舞台。(3)转弯时要小心,不要弄坏了。2.儿童操作,教师指导。幼:老师我不会转。师:换一种方法试试。用两只手搓行不行呢?幼儿尝试成功。杨:老师,我成功了。黄色标记的蛋宝宝花了很长时间才转过身来。老师:把成功的蛋宝宝放在讲台上。3.引导幼儿观察领奖台上的蛋宝宝。师:你发现了什么?杨:获胜者是黄色的蛋宝宝和绿色的蛋宝宝。师:穿哪种颜色衣服的蛋宝宝赢的多?幼:黄色的。师:为什么赢的都是黄标记的蛋宝宝?绿标记的蛋宝宝为什么跳舞时间短呢?幼:因为它是生的。(幼儿这样回答是因为有幼儿操作时不小心将生蛋打碎了,有的幼儿观察到了)三、打开鸡蛋,揭示秘密,观察生蛋熟蛋的不同。1.师:到底什么回事呢?我们来打开看一看。2.观察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区别,发现穿黄色衣服的是熟鸡蛋,穿绿色衣服的是生鸡蛋。老师:让我们仔细看看它们的区别。幼:生鸡蛋黏软,蛋清透明。幼:熟蛋是硬硬的,蛋清变白了。3.老师总结:原来其中一个是生鸡蛋,一个是煮鸡蛋。跳舞时间长的是煮鸡蛋,跳舞时间短的是生鸡蛋。四、延伸活动 师:刚才我们用旋转跳舞的办法区分了生蛋和熟蛋,还有什么办法在不打开蛋的情况下可以区分生蛋和熟蛋呢?分析:幼儿科技素养:因为我们班的特点是小科学实验。所以孩子的科技素养还是不错的。从记录中可以看出,孩子在翻蛋的实验活动中能够全神贯注。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不能轻易放弃。在老师的指导下,你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再试一次。孩子的观察能力也不错。当老师让孩子观察讲台上的蛋宝宝时,孩子一眼就能看出穿黄色衣服的蛋宝宝比较多。当一个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蛋宝宝,其他孩子可以把这个观察记在心里,把自己的经验转移到知道绿色标记是生鸡蛋上。在操作活动的时候,孩子的顺序也比较好。教师科技素养:从活动记录可以看出,教师的科技素养还是比较高的。活动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告诉孩子们哪个是生鸡蛋,哪个是熟鸡蛋。而是让孩子通过自主操作和探索,在旋转中发现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区别,从而自然地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体现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当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而是根据幼儿个人的能力,引导幼儿自己开动脑筋,找到新的、合适的操作方法。体会与反思:整个活动由“跳舞比赛“的情境贯穿始终,情趣性较好,充分的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第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观察两个蛋宝宝穿的衣服的不同,并学习旋转的方法,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但实践下来发现,旋转的方法并不是难点,教师没有必要让幼儿一定要按照教师的方法来转,只要能将蛋宝宝转起来,可以允许幼儿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这样也是对幼儿操作能力、思考能力的一个培养。活动中,教师始终没有告诉幼儿生蛋熟蛋的不同,而是完全通过让幼儿自主的操作、探索来发现生蛋熟蛋的不同,使幼儿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第 9 篇教案 小班科学实验活动会变的颜色 总园尚尚 活动目标:1、使幼儿了解黄色和蓝色混合到一起是绿色 2、激发幼儿对颜色的好奇心 3、幼儿了解实验记录表的用法 活动准备:塑料杯、黄、蓝两色的皱纹纸、实验记录表、棉签、纸巾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 1、导入:欢迎来到天天向上实验室,今天尚博士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有趣的小实验 2、介绍实验要使用的工具:塑料杯,里面有纯净透明的水、黄色和蓝色的小纸条 二、基本部分 1、进行实验:将黄蓝两色的皱纹纸先后放入水杯中搅动,请幼儿观察水杯中水的颜色变化 2、介绍实验记录表:记录你使用的两种颜色的小纸条,变出了什么颜色,然后用棉签蘸着点在纸巾上 3、请幼儿动手操作:老师观察幼儿的工具的正确使用以及记录表的正确记录、三、结束部分 1、请幼儿拿着自己的实验记录表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 第 10 篇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课好玩的扑克公开课教学实录文字设计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扑克牌站立起来,感知力与平衡的关系。2.学会记录实验结果,愿意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3.在探索各种玩牌方式中锻炼求异思维,乐于合作探索。活动准备 1、牌人手二十张;大记录表一张;小记录本、记号笔人手一份。2、不同形状的卡纸若干;红、黄、蓝、绿的牌子各四个;金、银、铜的奖章与幼儿人数对应。活动过程 一、自由玩牌,探索各种玩牌方式。1、提出活动内容,强调探索规则:师:瞧,老师手上是什么?(扑克牌)今天我们就要用扑克牌玩游戏。玩扑克牌游戏时要遵守下面几条规则:(1)可以自己玩,也可以邀请同伴一起玩。(2)保管好自己的扑克牌,不要和别人混在一起。(3)听到铃响时,收拾好扑克,坐回原位。2.孩子们可以自由探索如何玩扑克。3、幼儿交流分享玩法。4.老师记录并总结孩子打扑克的方法。老师:请告诉孩子们你是怎么玩扑克的。(老师用一个大的记录表,以分类、整理、大小对比等形式,总结记录孩子玩耍的不同方式。)二、自由探索“让两张扑克牌站立”的方法。1、提出探索的问题,强调探索规则:师:刚才我们总结出很多玩扑克的方法,现在我们要挑战“让两张扑克牌站立”,挑战的要求是 (1)在笔记本上记录成功站在桌子上的方法。(2)一种方法记录一格。(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拿着记录本坐回原位。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站立在桌上的方法”并记录。3.孩子们分享和交流他们自己的方法。(小朋友展示自己的小本子,边讲边示范如何站着打牌。)(1)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的?(2)有不一样的方法吗?(3)为什么这种方法能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4)哪一种方法站得最稳?4、教师小结。师:原来让扑克牌站立的方法有怎么多,从小朋友记录的方法中我们发现两张互相依靠,竖立成三角形摆放在桌上,当两张扑克牌依靠的力一样大时站立最稳。三、合作探索“用扑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稳”的方法。1、提出探索任务。师:我们现在又有一个新的挑战任务,就是“用扑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稳”。2、出示图文结合的比赛规则图,引导幼儿认读,明确游戏规则:(1)四人一队分为:红队、黄队、蓝队、绿队。(2)提供不同形状的卡纸作为辅助工具,可以使用,也可以不用。(3)时间:五分钟。(4)最高最稳者得金牌。2、幼儿自由组合探索出“用扑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稳”的方法。3.幼儿交流成功和失败的经验。4.老师总结:底层的扑克牌要成对摆在桌子上。它们要放置的越来越稳,要按照你选择的卡牌图形来建造。走得越高,想要的扑克牌就越少,这样才能建得高而稳。4.老师将颁发金牌给得分最高的小组,而其他小组将分别颁发银牌和铜牌。活动延伸 1、将扑克牌投放到区域中,不借助辅助材料,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出更多“用扑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稳”的方法。2.鼓励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探索各种有趣的玩牌方式。大班,扑克,公开课,教学 第 11 篇教案 设计意图:前一次活动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到户外寻找了找蚂蚁,把好吃的饼干喂给蚂蚁吃。在喂食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蚂蚁的一些特性,他们纷纷叫道:“老师,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只蚂蚁来搬饼干,如果它搬不动的话它就会去再叫一些蚂蚁来一起搬。”“老师,我和浩浩喂的地方不同,蚂蚁也不同,不是同一窝的。”“老师,大的蚂蚁搬食物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是自己一个人搬的。”后来的几天,在户外游玩时,总会有一些小朋友聚集在一起观察蚂蚁,喂食蚂蚁,与蚂蚁嬉戏 看到孩子们对蚂蚁的热情,老师们认为这是一个产生活动的机会。小蚂蚁有很大的教育机会。喂蚂蚁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当老师把记录纸交给孩子的时候,孩子的主动探索意识就逐渐形成了。他们可以尝试通过录音来探索其中的奥秘,他们可以在录音中更多地了解蚂蚁的特性。老师预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蚂蚁的特性,而是希望孩子们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录音,积极探索,学会探索。在这次活动中,老师设想了三个环节,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在逐渐了解蚂蚁觅食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了利用记录发现秘密。活动目标:1、喂食蚂蚁,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发现蚂蚁觅食的特性。2.在小组面前大胆地表达你的发现。活动准备:1、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和其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 2、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为幼儿分组,布置任务。师:最近小朋友们对蚂蚁都比较感兴趣,常常把自己的饼干喂给小蚂蚁们吃,那你们知道蚂蚁最爱吃什么吗?(根据回答答案一样的小朋友分组)记录要求:现在请每组小朋友,拿你们认为蚂蚁最喜欢吃的食物,稍后去蚂蚁多的地方喂。5 分钟后,请记录你的食物中有多少蚂蚁来搬回家。幼儿观察与记录 教师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穿插引导幼儿观察: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来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对于喂食糖的小朋友提出要求:在纸上用果糖画出简单的图形,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三、交流观察的心得 让孩子们交换他们记录的结果,在大黑板上数数,得到蚂蚁最喜欢的食物列表。请上来说说你在喂蚂蚁的过程中发现的趣事和怪事。大班活动设计蚂蚁小实验 大班活动设计:蚂蚁小实验 作者:宋燕萍(上海市江桥中心幼儿园)第 12 篇教案 一、活动意图: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动手操作,是幼儿最愿意干的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游戏、动手操作的恰当运用,将会收到异想不到的效果。雪花片是幼儿桌面游戏中百玩不厌的玩具,在拼摆活动中我看见有的孩子把雪花片放在一起按颜色进行分类、比较,并有规律的进行排列;有的孩子用雪花片进行加减运算,让我有所感悟!同时,新纲要提出: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方法探索事物;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既体现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又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妥当性以及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为此我把活动设计定位于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花儿与花瓣。根据纲要中“学习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在整个活动中,主要采用了游戏、动手操作的方法,配上写有 10 以内加减算式花蕊图卡、生活中的夹子以及幼儿爱玩的雪花片,让幼儿在探索、操作、游戏中达到教学目标,使整个过程生动有趣、环环相扣。二、活动目标:1.在动手活动中探索有规律的排序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观察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2.复习 10 以内的加减法,能够利用公式卡快速准确地进行10 以内的加减法,并尝试按公式结果排序。3.通过“花儿与花瓣”游戏,激发幼儿对分类、排序和对应活动的兴趣。三、活动准备:1.椭圆形雪花片(替代“花瓣”)、自制有规律“花瓣”(雪花片)的花儿若干,展示在泡沫板上。2.色彩各异的圆形花蕊卡(其中一半反面写有 10 以内的加减算式),数量分别与幼儿人数相等。3.各种颜色的夹子,10 以内的加减法卡片若干,彩色工字钉若干。四、活动过程:(一)给“花瓣”排队,探索有规律地排序。1.出示自制有规律“花瓣”的花儿,引导幼儿观察花瓣排列的规律、特征 (1)教师导语:这些花瓣中藏着一个秘密,你们发现了吗?(2)教师引导幼儿从花瓣的颜色排列顺序找规律,并说说每朵花儿上花瓣的排列规律。(红黄红黄红蓝黄绿红蓝黄绿红红绿绿红红绿绿红蓝黄红蓝黄红红红绿绿绿红红红绿绿绿)2.幼儿给“花瓣”排队,感受探索排序的乐趣。(1)每组一桶雪花片(替代“花瓣”),幼儿给“花瓣”有规律地排队。(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规律给“花瓣”排序的。(3)教师展示幼儿多种排序方式,通过反馈讨论归纳,引导幼儿掌握排序的基本方法。(二)“花瓣变变变”,复习 10 以内的加减,练习分类、按数排序。1.游戏:花变。(看公式,算数,放花瓣。)教师任意出示 10 以内加减的算式卡,幼儿按得数用相同数量的“花瓣”(雪花片)在桌上摆各种图形或图案,并用语言表达。(例:6+2=8.我用 8 片“花瓣”摆了一个正方形)2.引导孩子尝试按公式的结果排序。出示算式卡,引导幼儿迅速准确地算出结果,并用与结果相同数量的“花瓣(雪花片)进行排序。(三)幼儿游戏“花儿与花瓣”,进一步尝试用算式结果进行排序。1.游戏:花儿与花瓣。(1)每人一张圆形花蕊卡、每组一盒夹子,教师出示算式卡幼儿计算,并用对应的方法把相同得数的夹子按排序规律夹在花蕊上。(视幼儿掌握情况,重复数次)(2)每个孩子都有一张写有公式问题的花蕊卡片,每个孩子把问题卡片数在手里的花蕊上,通过排序把相应数量的夹子夹在花蕊上。(3)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定期将配方对应的夹子夹在花蕊上。(四)验证并展示幼儿操作结果。1.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例:10-4=6.我用6 个夹子按红黄蓝红黄蓝的规律夹在花蕊上。)2.用彩色的工字形把孩子的夹子雄蕊钉在泡沫板上,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活动反思:这节课我利用幼儿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把单调、枯燥的加减算式题与色彩鲜艳的花儿与花瓣排序进行了整合,通过探索活动、操作游戏,让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有效地调动了幼儿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幼儿能够主动学习,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在教学方法上以“花儿与花瓣”为主线,利用游戏和动手操作,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于乐。整节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通过探索与操作活动达到复习 10以内的加减以及用算式结果进行排序的目标,从而激发幼儿对分类、排序和对应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在整节活动中,我能始终尊重、关注每一个孩子,在肯定幼儿有规律的排序方式的同时,还通过反馈讨论归纳,积极引导幼儿了解自己和同伴的不同的排序方式。这个活动是孩子们喜欢和感兴趣的,它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所以它是相当成功的。但是,活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孩子用雪花和夹子探索排序,只限于探索颜色特征。也可以从物体的大小、长度、高度、身材等特征进行分类。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会不断改进,完善,扬长避短,借鉴这次活动的优点,开展一次根据物品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自己可以根据图形、大小、长短、高低等规律进行排序。除了颜色,并尝试用三种不同种类的实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摆放顺序等特征进行有规律的排序。从而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第 13 篇教案 一、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知道振动产生声音,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欲望。2.乐于积极动脑实验。二、活动准备:1.小鼓、纸、小棍、瓶盖、玩具、音乐盒等。2.幼儿用书。三、活动过程 1.游戏,激幼儿兴趣:在鼓面上放上豆子,教师敲鼓,让幼儿说说发现发什么?听到了什么?提问:敲鼓的时候,豆子怎么样了?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来的吗?2.幼儿通过探索,发现声音是怎么来的。幼儿摸着自己的喉咙,然后发出声音,看看有什么感觉,相互讨论。教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东西,请你们用它们发出声音。请幼儿用各种材料制造声音。并相互交流。教师:你是怎样让这材料发出声音的?材料发出声音时,你有什么感觉?哪里振动了?这些东西放在那里的时候没有声音,可是我们敲一敲、抖一抖,它们就会发出声音了,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帮助幼儿得出结论:声音是由振产生的。)3.引导幼儿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不要影响他人。教师:我们要知道保护自己的嗓子,用自然的声音说话、唱歌,不要发出不好听的声音影响别人。第 14 篇教案 一、活动思路:电是小朋友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也是小朋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朋友对电脑、电视、电冰箱、电灯等非常熟悉,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提到,我们在活动区中投放了电线和小灯泡等材料,当小朋友自己通过连接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时显得特别高兴,有些小朋友能在游戏的时候会向我提出:“为什么小灯泡能亮起来?”这样的问题,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科学实验活动,通过两个实验来完成知道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塑料、纸、毛线等材料不导电,以及安全用电常识等目标。二、课堂实录:第一个实验是:什么东西能导电?我请请小朋友来玩“会发光的小灯泡”这个游戏,不过这次的材料和活动区使用的材料有点不同:不光有铜丝、铁丝,还有塑料线、毛线、纸绳,请小朋友自己试验一下,哪种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并把你的试验结果计下来。小朋友听到我的这个要求,小朋友马上行动起来,每个小朋友拿了一张记录纸做起实验来,那认真劲还真象一个小科学家,有的小朋友还问我:“老师,为什么还有毛线呢?”实验后小朋友得出结论: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所以小灯泡就能亮起来,塑料、毛线、纸等东西不能导电。我们平时见到的电线都是用金属类的材料来做的。接下来是第二个实验:那根电线能导电?请小朋友拿一根电线,看看它们能不能使小灯泡发光?这时小朋友选择的电线可不是一样的了,有两边露出铜线的、有一边露出铜线的、有两边都没有铜线的,经过小朋友自己的操作,有的小朋友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有的小朋友选择的电线就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于是我就针对这一现象请小朋友进行讨论:为什么有的电线也不能使小灯泡发光呢?并得出结论:电线的外面包了一层塑料的外衣,塑料是不导电的,有的电线把两边的塑料去掉了露出了里面的铁丝,所以就能导电,小灯泡才能发光,有的电线两边的塑料没有去掉,塑料是不导电的,所以小灯泡就不会发光了。紧接着我又进行提问引出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把铁丝包住呢?电既然是很危险的,为什么人们还要去使用它?经过了一些实际操作和讨论,小朋友们对于电的特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然后我拿出为小朋友准备的一些材料请小朋友来当“小小工程师”,用电线、电池做一个小手电筒,孩子们可高兴了,三五成群的组成一组,一边制作一边争论,因为别的小朋友没有采纳小纽纽的建议,小纽纽还着急的直跺脚呢。当曾辉那组的小朋友先制作出小手电筒时,他们高兴的拍起了手庆祝自己的成功。三。课后自我评估:本次活动有三个目标:1.知道金属材料可以导电,而塑料、纸、羊毛等材料不可以。2.了解电的用途和安全用电常识。3.对小型科学产品感兴趣。为了使小朋友能更加直观的了解电的特性,我为小朋友准备了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一的目的是让小朋友知道电线是由什么材料作成的,所以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不同的材料,有能导电的,还有不能导电的,目的就是请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试一试什么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从而能够感受到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不是金属类的材料不能导电的道理。所使用的记录纸将每种线的实物贴在了表格中,小朋友一目了然,在实验的时候也便于记录,小朋友只要画出 和 就可以了,降低了难度。实验二的目的是让幼儿进一步验证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我为幼儿准备了三种不同的电线,一种是剥掉塑料皮的,一种是没有剥掉塑料外皮的,另外一种是只有一边剥掉塑料皮的。这个实验是通过小朋友自己操作发现问题,经过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才得出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金属类的材料能导电,塑料的材料不能导电的道理,而且知道了电线只有在剥掉外皮的情况下才是导电的。为了使小朋友对电的特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设计了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把铜丝铁丝包住?”和“电既然很危险,为什么人们还要去用它?”通过小朋友的发言,使小朋友明确电是很危险的,用塑料把铜丝、铁丝包起来,电就不会漏出来就不会对人们产生危险,但即使这样小朋友平时也不要随便去摸电线、电源插座。电对人们的用处是很大的,只要合理的利用它是不会有危险的。经过了以上几个步骤以后,小朋友对于电的一些特性已经有所了解,在活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制作的活动为小朋友准备了电线、电灯泡、小开关、胶带、电路图等材料,请小朋友自己来制作一个小手电筒,从而提高小朋友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情绪高涨。他们积极进行实验操作,讨论时也能积极发言。因此,教师在了解教育目标和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在准备教育活动时,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孩子的操作活动和材料。他们不仅要坚持教育内容,也不能太难,否则孩子会失去兴趣。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点艺术。第 15 篇教案 材料准备:三个塑料杯或纸杯、沙子(容量为 12 盎司 34.09 厘特)、砾石、一小盘冰冻冰块、水、食用色素(三种不同的颜色)、盐、铅笔、土、白糖、粗砂纸、胶带、空咖啡罐、报纸。1、在桌面上铺上一层报纸,分别在三个杯子上贴上写有“自来水”“盐”和“糖”的标签。在每个杯子中倒入一杯自来水。2、在标有“盐”的杯子中加入一平匙的盐并搅动以使盐充分溶解;在标有“糖”的杯子中加入一匙糖并搅动,以使糖更好地溶解在水中。3.在每个杯子里滴入一滴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在杯子的标签上标出颜料的颜色。小心翼翼地把每个杯子里的液体倒入一个冰冻的小盘子里,这样每个盘子里就有三四格装着不同颜色的液体。睡觉前把小盘子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4、第二天,取出不同颜色的冰块各一块,并将剩下的冰块放回冰箱中。仔细观察这三块冰块,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描述它们的不同之处。用手摸一摸每一块冰块并说出它们摸起来有什么不同。5、将不同颜色的三块冰块分别在一张砂纸上磨一磨。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吗?是否其中的一块冰块比另外两块更容易打磨?6.在空咖啡壶里装满沙子、砾石或土壤,盖上盖子,用胶带封好。从冰箱里拿出小碟子,在室外坚硬的地面上放上三块不同颜色的冰块。7、双手拿起空咖啡罐,使它距离地面的高度为 5cm,松开双手让咖啡罐落下并砸到一块冰块上,挪开咖啡罐看看每一冰块有什么变化。以同样的方式对其余两块冰块进行测试,你认为哪块冰块会最先融化?自己验证自己的预测。注意:空咖啡罐的边缘可能很锋利,因此当你在操作时一定要加以小心。此外,填满砂土的罐子会很沉,千万不要让它砸到你的手或脚啊!第 16 篇教案 【设计意图】幼儿园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科技教育研究生长点。美术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我们试图让孩子们在包含科学的艺术创造中发展和快乐,在轻松的做和玩中理解科学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科学。本次活动试图让孩子在自制弹簧玩具的过程中接触各种材料,探索弹簧的弹性、材料和制造方法之间的关系,懂得比较和求证,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孩子的艺术创造力,获得审美欣赏和成功的快感。主要领域科 学活 动 目 标 相关领域美 术 1.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了解弹簧的弹性。2.探索弹簧的弹性与材料的关系,体验发现的乐趣。3.尝试制作有趣且有创意的弹簧玩具。活动形式集 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35 分钟 重点难点 l 重点:在尝试制作弹簧玩具的过程中了解弹簧的弹性。l 难点:保丽龙球、橡皮泥与弹簧的连接。活动准备 l 经验准备:初步掌握用电线做弹簧的基本方法。l 物质准备:幼儿每人 1 个小箩筐,内装一样长的毛根、电线、扎丝,保丽龙球、水笔芯、橡皮泥各一;剪刀、不同长度的毛根、电线、扎丝以及不同大小的保丽龙球备用。教师用多媒体设备,设计示意图 PPT,放音设备。【教学过程】第一,明确任务,抽出原来的经验。(2)教师:“今天,我们要来设计好玩的弹簧玩具。昨天我们用电线做弹簧宝宝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幼儿回答。教师强调要点:做弹簧的时候,电线一圈一圈地绕,绕完后拿住最里面的一圈,小心地拉出,要保持它的弹性。第二,制作各种弹簧,探索比较它们不同弹性的方法,验证假设。(15)1.教师出示毛根和扎丝,“请小朋友们猜一猜,用这些材料做的弹簧,跟电线弹簧宝宝比,谁的弹性最大?”幼儿猜测。2.孩子做各种弹簧,尝试用各种方法比较钢丝、钢丝、发条的弹性。操作要求:第一,把箩筐里面的电线、扎丝、毛根都做成弹簧宝宝,动脑筋比一比谁的弹性大谁的弹性小,还要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发现的。第二,成品弹簧和不用的东西放在一个箩筐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提醒幼儿注意做弹簧的要点,必要时轻声指导个别幼儿。3.集中分享:“你发现哪个弹簧宝宝的弹性大?你是怎么知道的?”(演示验证的方法)让幼儿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在做弹簧宝宝的时候还发现什么问题吗?有问题的请举手。”请幼儿小结:不同材料做的弹簧弹性是不一样的,电线弹簧宝宝的弹性大,毛根弹簧宝宝的弹性小。第三,设计制作弹簧玩具,展示创意。(18)1.明确任务。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的学会了做弹簧,还发现了弹簧的许多秘密。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程序:用橡皮泥、保丽龙球和各种弹簧宝宝做有趣的弹簧玩具。”2.请幼儿说说想做什么样的弹簧玩具,弹簧安装在哪里。根据幼儿的设想,教师出示几幅设计图及幼儿作品 PPT,启发幼儿打开思路。3.儿童的生产,教师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材料和适当的指导。注意事项:第一,把刚才做的弹簧都用起来,如果还要做其他弹簧,材料可以向老师要。第二,做出好玩、牢固、能够站起来的弹簧玩具,而且跟别人的不一样。4.集中:展示特别有创意的弹簧玩具作集体表扬。互相欣赏、交换玩弹簧玩具,说说自己的弹簧玩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延伸活动】“小朋友设计的弹簧玩具都很不错,下课后,我们把做弹簧玩具的材料放到美术角,你们可以在自由活动的时候继续做。平时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注意看看哪里有弹簧,研究研究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第 17 篇教案 活动意图:本活动是从蒙氏工作中红棒的延伸红棒十字架引出的。蒙台梭利教具目标单一的特点,使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严谨有序的。利用这一契机来开展科学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活动目标: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3.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愿意大胆探索和实验。4.愿意大胆尝试,与同行分享经验。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活动准备:物质准备: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经验准备: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 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 i 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活动重难点: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活动过程:1.回忆和巩固上次实验的结果和经验。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2、介绍本次实验。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 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幼儿:那肯定不平衡。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孩子们:在短边上多放些积木。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孩子:我觉得应该放在长的一边,因为长在那里。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3.介绍实验的规则和注意事项。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