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双一流冲刺大二轮论述类文本阅读高效精练119150.pdf
-
资源ID:83606656
资源大小:870.6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高考语文双一流冲刺大二轮论述类文本阅读高效精练119150.pdf
分册二 第一部分 锁定题点,高效提升 通向内化能力之道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效精练 1 选择题的答题方法 对应学生用书 P153 精练点拨 在考场上,答好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是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按题目要求,将选项与原文从内容、结构、语法、逻辑、论证等角度进行精准比对,而掌握下面这几种答题方法,将会让你选得既准又快。1切片比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不少选项信息跨度大,综合性强,表述语句比较长,有的含有好几个分号、句号,并且选项信息往往分散在多个段落或一个段落的不同位置。信息点多而且面广,使考生一眼不能穷尽,大有“乱花迷人眼”之感,对于这样的选项,可以运用“切片比对法”来解答,即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段,逐一与分散在原文各个段落的对应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段,看相关片段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2逻辑推理法 论述类文本具有论证灵活、行文自由、主观性强的特点,命题人也就常常会设立一些似是而非或者违背常理的选项,为此,我们可以尝试运用“逻辑推理法”初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特别是在遇到判断句、条件关系句、因果关系句、递进关系句、假设关系句、绝对化表述句时,运用“逻辑推理法”判断正误,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大提高答题效率。3排扰作选法 明确命题者经常采用的各选项干扰设置的常见方法,如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不清、因果混乱、混淆时态、曲解文意、说法绝对、答非所问等。作选时要自觉地避开这些干扰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从汉到唐持续近千载的岁月中,古人创作了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它们的形态、组合、驮载的物品等,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像是一种符号,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西安沙坡村出土的西汉骆驼,没有任何装饰,比较写实,整体造型十分高大。在汉代动物塑像中,骆驼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和变化多样的姿态,显然与其他大量动物等同起来,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北魏是表现骆驼形象的第一个高潮。洛阳北魏元邵墓骆驼,带鞍架,铺长毯,毯上有货袋,袋的前后有扁壶、兽。这是一种崭新的形象,与货物的搭配,点明了骆驼载物的用途。从此,骆驼载货,特别是驮载丝绸成为极富特征的造型,它的象征意义也凸显出来。十六国时期,苻坚遣吕光大举进军西域,回师东归时,载运战利品依靠庞大的驼队,数量达二千余头。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秋灭北凉,尽有河西之地以后,中原朝廷与西域诸国的交往日益密切,骆驼正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文献记载吐谷浑“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出使北齐。骆驼在战争、商贸、文化交流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下出土的汉代和北朝时期的骆驼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文献史学研究中,被反复探讨的张骞通西域的事件,究竟对当时物质文化领域的影响有多大?考古发现的实物并不支持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学说。如果从汉墓中井仓灶和大量器皿的组合对比北朝墓中包括骆驼在内的俑群组合,会明显发现汉代器物中极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北朝时期不仅外来物品增多,能够反映中西交通的骆驼兴起的现象也是前代罕见。隋唐墓葬中的骆驼更有时代新意。西安东郊出土的隋代骆驼,还继承了北朝骆驼总体上质朴的风格(图甲)。但太原隋代斛律彻墓的两件相似的骆驼却不相同,追求骆驼体态的高大健壮,突出昂首嘶鸣的状态,身上驮有丝绢、皮囊,囊端有虎头装饰,上面还坐了一个胡人(图乙)。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是开阔视野,引发了各国之间希望接触的强烈愿望的话,那么到隋代,这一理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实践过程。考古发现的骆驼形象使得人们对创造生存、运输奇迹的骆驼及其驮载物题材更加重视,使其具有了明确的象征意义。(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 骆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中可知,一种动物要具有特别的含义,必须满足数量可观和姿态多样两个条件。B北魏骆驼带鞍架载货的崭新形象,突出表现了骆驼在当时具有载运货物的实际用途。C丝绸之路“兴盛”于汉代,缺乏考古实物论据,只是一种无根据的学术猜想。D隋代墓葬中的骆驼身上有丝绢和胡人,足见丝绸之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实践过程。解析 A 项,超出了“汉代动物塑像”这一具体范围,不符合文意;C 项,根据文意,“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学说”也有其他根据,只是缺乏考古实物;D 项,不是“丝绸之路”,而是丝绸之路引发的“各国之间希望接触的强烈愿望”到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实践过程。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丝绸之路是个宏大的历史命题,本文的立论角度颇为独特,选取了“骆驼”这一形象,注重实物,论证有力。B文章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从汉到唐持续近千载的岁月中,骆驼在丝绸之路的发展中象征意义的变化过程。C文中列举的苻坚、北魏太武帝以及吐谷浑等有关的历史事件,强有力地论证了这段时期骆驼的商贸交通运输价值。D文章的配图是为了更直观地呈现骆驼形象的差异性,通过比较,有利于让读者更信服文中的观点。解析 原文相关内容表述为“载运战利品依靠庞大的驼队”“骆驼在战争、商贸、文化交流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语意,苻坚事件论述的是战争交通运输价值而不是商贸交通运输价值。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朝是否有骆驼以及是否具有特别的含义,这些问题需要相关文物或考古实物等论据支持。B丝绸之路兴盛与“沙漠之舟”骆驼的兴起密切相关,重要原因就在于丝绸之路上有很多沙漠地带。C经济交往的强烈愿望促进了中原朝廷与西域诸国的联系,而骆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D丝绸之路的研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考古发现的骆驼形象是论述该问题的关键视角。解析 从全文看,考古发现的骆驼形象只是论述该问题的一种视角,关键视角的说法缺乏推论依据。答案 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印章篆刻艺术史 刘 恒 中国的印章最初是用在制陶工艺方面。古人在石制或陶制的印面上雕刻花纹,先在湿润的泥坯上钤盖出印迹,然后烧制成陶器。这类原始陶印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次出土。进入青铜时代后,印章的材质也转变为铜制。早期印章上镌刻的都是图案花纹或族徽(民族标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对于昭示权力和质证取信的需求不断扩大,由此,刻有官职名称或人物姓名的文字印章已经普遍使用。后世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章称为“古玺”。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印章一直保持着高度成熟和繁盛的发展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印章制度严格规范。从战国古玺开始,国家政权对于各级官府所用的印章从名称、文字到形式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其次,各个时期官私印章所采用的文字都是当时的通行标准字体。从先秦到魏晋,汉字形体产生了很大变化,然而由于各个时期印章用字的规范,不仅保证了印章制度的连续性,也使后人通过文字特征可以清楚了解整个印章历史的演变脉络。此外,印章材质和制作技巧的多样性,使印章在作为昭示权力和取信象征的同时,更增添了巧施匠心和赏心悦目的艺术价值。从材质来看,战国以后的印章以铜质为主,但根据主人的身份或用途不同,也有金、银、玉、石、铁等不同质地。在制作形制上,以方形为主,也有长方形、圆形乃至三角形等不同形状。在表现形式上,既有阴刻的白文,也有阳刻的朱文以及朱白相间的手法。这些多样的手法,为印章在实用基础上融入更加灵活生动的艺术追求提供了可能。唐宋以后,官方印章在登记和规范的制约下,逐渐趋于整齐僵化。与此同时,作为文化艺术的主体,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印章的创作活动中。由此,中国印章艺术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一门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随着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兆页等一批杰出的文人艺术家在印章设计制作上的参与,印章艺术进入一个全新境界。此后的篆刻,已不再局限于镌刻官职、姓名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姓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乃至诗词篇章等内容来表达情趣志向。篆刻艺术使印章超越实用的功能,成为文人艺术家表达审美追求的重要而独特的方式。元代王冕首创以叶蜡石镌刻印章以后,文人艺术家们开拓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不仅自己挑选内容、设计文字及布局,更动手操刀刻石,独立完成每方印章。明清时期,众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们都在篆刻艺术上倾注心血,其中包含他们的学识修养对汉字形体特别是篆书字体的研究和理解,包含他们的兴趣爱好对古代文物的喜好模仿,同时也包含他们的经验技巧对印面布局的设计以及各种刀法效果的掌握。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篆刻艺术迅速走向独立成熟并孕育出异彩纷呈的不同流派风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印章已经普遍使用,后世将其称为“古玺”。B战国以后的印章在形式上采用白文、朱文及朱白相间的手法。C米芾、赵孟兆页等人参与设计的印章,是侧重表达情趣志向的。D王冕以叶蜡石镌刻印章,为文人艺术家独立完成印章开创了先河。解析 A 项,缺少限定成分,原文是“刻有官职名称或人物姓名的文字印章已经普遍使用”,此项说法不严密。B 项,“战国以后”扩大范围,文中是在分析“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而不是整个历史发展的“战国之后”。C项,文中只说此后的篆刻,“不再局限于镌刻官职、姓名来昭示身份与权力”,没有提到米芾、赵孟兆页等人参与设计的印章是否“侧重”表达情趣志向,因此表述不当。答案 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时代为顺序,对印章的发展进行分析,表现出印章各时代的演进。B第一段在论述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印章发展时,以概括性语言进行了分析。C第二段分析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印章的特点,突出其融入了生动的艺术追求。D第三五段分析唐、宋、元、明清时期印章,均表现出其创新这一特点。解析 C 项,第二段分析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印章特点,并没有“突出其融入了生动的艺术追求”。原文中说“为印章在实用基础上融入更加灵活生动的艺术追求提供了可能”,而不是突出这一特点。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印章的材质经历了从陶制到铜制,再到其他材质的演变过程。B印章不仅具有权力和质证取信的作用,还具有艺术审美特质。C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使印章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D掌握印面布局及各种刀法效果后,篆刻艺术孕育出不同流派风格。解析 D 项,“掌握印面布局及各种刀法效果”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文中最后说的“上述因素”,还包括“学识修养”等方面的内容。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