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课例《数轴》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28932.pdf
-
资源ID:83609984
资源大小:443.25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数轴》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28932.pdf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数轴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数学 教学课例名称 数轴 教材分析 本节课取于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来表示温度高低这一实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定义和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校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只是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只是。教学重点:数轴的概念。教学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二)能力目标 1 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2让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对实数进行分类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分类的思想,鼓励学生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寻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训练学生的多角度思维,为他们以后更好地工作作准备。2、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兴趣;能够在师评、生评、自评的影响下,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丰富现实情境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好动,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学习的方法和语言概括能力,并且对基础只是不够重视,因为容易造成对概念分析不清,把握不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 体的原则下,展现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有理数包括正数、负数和 0,以及怎样来表示有理数,除了用数值来表示外,还可以用刻度来表示。2、让同学们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那些例子是用刻度来表示数值的,从而引出温度计。3、让同学们回忆,温度计有些什么特征,通过分析温度计的特征刻度均匀、有零刻度等,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所有的有理数都表示在这样一条线上?然后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数轴。【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数轴 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数轴来研究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二)探索新知识,讲授新课 1数轴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要表示出所有的有理数,就需要一条能够两段无限延伸的直线)(2)在数轴上取一个点,表示 0,命名为原点。原点讲直线分成了以原点为端点的两条射线,用这两条射线,分别来表示正数和负数,原点左边表示负数,右边表示正数。(3)把从原点向右的方向标为正方向。(4)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 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3数轴的定义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这条直线包括了哪些元素,让学生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向学生提出问题:数轴上是不是都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计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数轴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依据【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3画数轴常见几种错误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一条书走,其他同学在草稿本上面画。发现同学们在画数轴时出现得错误,进行讲解,指出容易画错的地方:(1)没有方向(2)没有原点(3)单位长度不统一 4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例 1 画一条数轴,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1,5,0,2.5,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数轴,然后在数轴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法说明】让学生动手自己画数轴,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例 1 是把给定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完成由“数”到“形”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5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说出下面数轴上 A、B、C、D、O、M 各点表示什么数?【教法说明】进一步巩固加深本节所学的内容(三)归纳小结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本章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数轴进行的 掌握数轴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以后再研究 课例研究综述 数轴是学习绝对值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数轴上的点建立其对应关系,可以用它揭示数与型之间的关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基础。此外数轴还能反映数的性质,从数轴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某个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数轴还能解释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还可以使比较大小变得更直观。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准确的画出数轴,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适当的创意,并采取了学生动手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1、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布置学生预习。认真观察已准备好的温度计,是否有刻度?刻度是否均匀?所标出的温度是否有方向性?零上的温度是在温度计的上方还是下方?零下的温度呢?然后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工具,自制温度计,对比看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什么不足,能否制作出更长的温度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了激情。从而导入新课,自然得出数轴的概念和三要素。数轴教学反思 数轴是学习绝对值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数轴上的点建立其对应关系,可以用它揭示数与型之间的关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基础。此外数轴还能反映数的性质,从数轴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某个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数轴还能解释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还可以使比较大小变得更直观。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准确的画出数轴,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适当的创意,并采取了学生动手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成功之处:1、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布置学生预习。认真观察已准备好的温度计,是否有刻度?刻度是否均匀?所标出的温度是否有方向性?零上的温度是在温度计的上方还是下方?零下的温度呢?然后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工具,自制温度计,对比看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什么不足,能否制作出更长的温度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了激情。从而导入新课,自然得出数轴的概念和三要素。2、根据一些学生的操作,进行了以下几点的强调: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2)要画直线。(3)原点可以是数轴上任意一点。(3)正方向用箭头表示,一般是从左到右。(4)单位长度选取应适当,但刻度要均匀。3、学生辨析,及时纠错。设置了一些典型的错误画法,让学生辨别及时纠错。同时让学生动笔画图,尽量让他们出现错误,互相纠正,加深理解。4、在教会学生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同时,利用数轴得到了互为相反数的概念及几何性质,进一步强调“只有”两字的意义及零的相反数的规定。在本节的教学中始终注重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5、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动手画,解决实际的问题。如利用数轴表示据我校东 300 米的食杂店,西 500 米的车站。体验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及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并应用实际的现实。不足之处:1、个别学生不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有时把方向标错。2、个别学生的应用能力还有欠缺。3、在数轴应用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4、若有时间再给学生一定拓展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