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对点练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18632.pdf
-
资源ID:83611436
资源大小:469.02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对点练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18632.pdf
专项对点练(20)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 1(2019辽宁大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1)(2)题。杜鹃花 真山民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注 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颔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B“仍然未写到杜鹃花”错,“寄芳丛”写到杜鹃花。(意象作用)(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案 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鹃花染红。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或“借景抒情”)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春晚书山家屋壁 贯 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注(x ch):水鸟名。(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B B 项,“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与诗意不符。(意境特点和作用)(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典型意象。接着从内容、结构和情感角度答题。答案 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发宜兴 曾 幾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注 曾幾:南宋爱国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在作此诗的头一年十二月,岳飞被秦桧谋害,抗金形势急转直下。阳羡:宜兴。张公、善权:分别指张公洞、善卷洞,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自叙年将六十而又有挈家远行之举,紧扣“发宜兴”,一个“又”字表达作者心境凄凉。B第二联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说自己客居宜兴时日之短,启下说自己虽归故山却囊空如洗,反映作者事业无成。C第三联表现手法独特,既有对偶,也有叠词,还采用想象联想,充分地彰显其内心的感受。D 第四联运用借代手法,以“张公”“善权”代宜兴景致,表达了对宜兴山水的留恋,这是实写。B B 项,“事业无成”无据,应为“为官清廉”。(人物形象)(2)诗的前两联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解析 首联以人生感慨入笔,叙写自己老来仍罹流离之苦。颔联承此而来,表达客居阳羡难回故乡的离愁。结合这两句的内容可知,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年迈、漂泊、生活清贫的诗人形象。身上“无一钱”,也说明了诗人为官清正廉洁。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答案 描写了一个年届迟暮、漂泊不定、生活清贫的诗人形象。“老境垂垂六十年”,交代诗人已经进入垂暮之年;“客留”点明漂泊的身世;由“无一钱”可以看出诗人囊空如洗,为官清正廉洁。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咏 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注 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C“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D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C C 项,诗句原意是“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作上宫的宫琴”,这里的解释完全弄反了。(事物形象)(2)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石灰吟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答案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了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如于谦的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粉末”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吟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