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二)45152.pdf
-
资源ID:83623441
资源大小:170.6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二)45152.pdf
12020 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新思潮的萌发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3、“师夷长技”复习建议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是用来衡量中国近代历史的尺子。在复习中,要用好这些尺子,能够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以促进思维的全面发展。如把“开眼看世界”放在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不仅可以看到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新文化者在器物、制度、文化观念的变化,而且可以发现近代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演进。知识清单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起止时间1840.61842.818561860时代背景英国进行;清朝闭关锁国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至等国参与国家英国英、法目的打开中国在华权益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 、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影响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近代发生变动;中国人发生变化,开始学习、寻求变革参考答案:1、工业革命,法、美,市场,扩大,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经济结构,思想,西方。考点聚焦考点一、第二次鸦片战争2(一)背景19 世纪50 年代,英法等国为扩大在华权益,提出修订条约要求,遭到拒绝。(二)战争过程 1856 年,英法联军挑起战争。1858 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60 年,联军再占天津,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出逃,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战争结束。(三)列强所获利益1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2北京条约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 万两白银。3 美、俄两国也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俄国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四)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部分官绅认识到变局,兴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注:从文明史观看两次鸦片战争简单说来是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冲突和碰撞。在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古代中国,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睦邻友好的形象矗立在世界舞台。但从16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古老的东方大国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入19 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机器声和坚船利炮的轰鸣声,西方列强对中国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市场的愿望。这两次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这种结局反映出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的农耕文明受到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典型例题】31、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解析:拿破仑三世在 1852年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直到 1870年,与南京条约无关,另外传教方面的特权最早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得,故 A项错误;按材料所述,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公使驻扎北京的特权是从 1858年的天津条约获得的,而“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说明“条约”是在公使已经驻扎到了北京之后签订的,结合拿破仑三世的在位时间,故 B 项正确;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规定的条款中没有涉及材料相关内容,而且与拿破仑三世在位时间相去甚远,故 C.D 项错误。答案:B2、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西方国家已经取得“最惠国待遇”,因此A项错误;B项为教材的原话,“修约”与题干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相符,为正确选项;C项南京条约中,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协议,清政府都履行了,因此不符合史实;D项中总理衙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设立的,与题干无关。答案:B。考点二、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原因19 世纪中期,西方商品棉纱、棉布等大量涌入通商口岸和内地,外商在中国大量收购原料和农副产品。(二)表现耕织分离,一些地区小农和手工业者破产;丝、茶等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传统经济中自给自足成分。(三)影响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4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典型例题】1、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解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 A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 C 项错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 D项正确。答案:D2、1845 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解析: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因此 A 项正确。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是在鸦片战争以前,B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已开始进入半殖民地社会,排除 C 项;1845 年中国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排除D 项。答案:A。考点三、“师夷长技”思想的出现(一)背景鸦片战争前程朱理学盛行,思想界死气沉沉,“天朝上国”观念严重。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思想基础。鸦片战争战败,使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5(二)实质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三)主要内容介绍西方科技和史地知识林则徐在广州期间设立驿馆,翻译外国书报,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介绍世界一些国家的地理分布、历史变迁等,开近代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被视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依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成海国图志,指出西方军事之长,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四)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五)影响“师夷长技”思想的出现,使关注世界的思想逐渐发展成社会思潮,具有思想启迪作用。此后,学习西方、独立自强的思想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主流。【典型例题】1、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解析:材料中体现了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因此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不符合题意,故A 项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不属于洋务派,故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外洋的主张,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故C 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D 项正确。答案:D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光启(1562 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公元1607 年,他与利玛窦(意大利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假设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根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6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材料三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日“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魏源海国图志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据材料二分析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有什么人生追求?而顾炎武以后的二百年间,大多数读书人埋首经书,其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中魏源提出了怎样的“蛮夷观”?其意图何在?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先进思想的传播。(1)从徐光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角度回答“现象”。从西学东渐、徐光启主动学习角度回答“原因”。(2)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从材料中顾炎武对现实的关注、爱国、关心国家民族利益角度回答“追求”。从明代政治状况、科举考试特点角度分析“原因”。(3)从材料信息可知,魏源认为,西方文明之国“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并非“夷狄”;从魏源编纂海国图志的目的角度回答“意图”。答案:(1)现象: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西学东渐)。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势力东侵,传教士来华;徐光启等知识分子的主动学习。(2)追求:瞩目现实,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原因: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八股取士、文字狱)。(3)蛮夷观:对西方文明之国不能再称为蛮夷。意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