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劝说”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7354.pdf
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劝说”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 一、教学第一个“劝说”的情境 1.出示教材口语交际内容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请大家自己试着默读,看一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生读要求)生:有一个同学,下课时坐在楼梯的扶手上往下滑。老师和同学看到了,对他进行了劝说。师:几个人,分别是怎么劝说的?生:你这样做太危险了,有可能会撞到别人的。生:第二个同学劝说,你怎么不遵守学校纪律呢?太不应该了!生:第三个是老师,她劝说,小同学,别这么玩!扶手很滑,如果没抓稳的话,你会摔伤的。2.评述三个“劝说”师:你们觉得这三个人的劝说,谁的比较容易被接受?为什么?生:老师的比较容易被接受。因为老师说话很客气。生:老师的比较容易被接 受。因为老师很关心同学,怕他摔伤。师:其他同学的劝说为什么不容易被接受呢?生:第一个同学劝说的话好像没根据,最后没有撞到人。生:第二个同学是在指责别人,好像要打小报告,要去告老师的样子。师:看来,要劝说成功,还是有讲究的。【设计意图: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教学,要依托教材,解决“看得见”的问题。本环节设计采用教材提供的事件、劝说的话语,忠于教材原文,让学生借助文字联系生活,还原劝说的现场,了解劝说成功的关键要素。】二、总结“劝说”成功的方法 1.字解“劝说”师:“劝说”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我们先来看看字典里的“劝”。“劝”是什么意思呢?结合字典的意思,大家说说,劝说要注意些什么?(课件出示“劝: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生:要注意讲道理。生:要注意让别人心服口服。2.事解“劝说”师:结合这件事,大家继续说说要劝说成功,要注意些什么?生:说话要客气点,不要用批评的语气。师:是啊,毕竟劝说的时候,事情还没有到最坏的结果。生:要多关心别人,这样别人才会听。师:是啊,这叫作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生:最重要的是要讲道理。师:对,这叫以理服人。让我们一起看看教材中的提示。关于劝说,有两点需要注意,请读一读。(课件出示: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要用指责的口吻。多从别人角度着想,这样别人更容易接受。)(生齐读)师:原来啊,劝说就是“讲道理”,劝说就是“客气说”,劝说就是“为了你才说”。【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引用字典中对“劝”的解释,结合事件发生时不同的劝说内容和劝说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劝说成功的要领,借助事件初步学会劝说。】三、实践“劝说”的两个实例 1.第一个实例 师:教材中提供了两件事要我们尝试练习劝说,来看第一件。(课件出示:有同学违反交通规则,横穿马路)生:同学,千万不要违反交通规则,不要横穿马路,不要心存侥幸啊。万一出了危险,你自己很难过,你的家人也很难过。再说了,我们也舍不得你啊。生:同学,其实没有什么事情需要那样赶,等一等,“红灯停,绿灯行”更安全。师:大家劝说得都很不错,真正做到了“讲道理”“客气说”“为了你才说”。2.第二个实例 师:我们尝试练习第一次劝说。(课件出示:表哥喜欢玩游戏,一玩就是一整天)生:表哥,你整天玩游戏,眼睛损伤严重,而且都没有时间学习了,长期这样,真是让人着急啊。快别这样啦。生:游戏再好,也不能当饭吃啊,表哥,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吧。师:嗯,每次我都用是否“讲道理”,是否“客气说”,是否站在对方立场上“为了你才说”来评价。同学们都做到了,真棒!大家劝说都很成功,原因也很明显,两次劝说,对象都是熟人,是讲道理的人。两次劝说,大家都很善良,劝说的目的都是为了“你能过得更好”。可是,生活中,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生:有,很多时候,劝说的是陌生人。生:而且,很多时候,怎么劝对方都不听。师:是啊,这可怎么办?要不要再劝呢?大家讨论一下该怎么办。作为小学生,要不要挺身而出,继续劝告?(生讨论,结果各执一词)【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感悟教材中设置的两个事件情境,在实践中练习劝说。同时,不断用是否“讲道理”,是否“客气说”,是否站在对方立场上“为了你才说”来评价劝说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学会劝说的方法。最后,抛出“陌生人”“不听劝”的情境,让学生讨论解决全新的问题,提升难度,也将教学推向新的高度。】四、挑战“劝说”的特殊情况 1.孔子如何看待特殊情况师:有的时候确实无法劝说,而且劝说还有危险。类似这样的情况,孔子早就劝告我们:“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意思是,能劝就劝,实在劝不了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看来,劝说也不一定都成功,而且失败的概率也比较高。难道说,我们真的无计可施么?生:对,没办法。2.说文中的“劝”和“说”师:我们还有办法。请看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其中,关于“劝”,有“本义为勉励人做好事”(不表示劝阻人做坏事)。关于“说”,意思是“即悦也。开鲜之意,故为喜悦”。可见,劝说还可以给人以鼓励,鼓励别人往好的方向努力。怎么样,意想不到吧?生:是的。3.绘本中的“劝说”师:我给大家介绍一部绘本点,其中就有从劝说到鼓励的故事。想听么?生:想。师:绘本是彼得雷诺茨的点。绘本故事讲关于一个叫瓦斯蒂的小孩。这一天,她在美术课上画画,可是下课铃声响过之后,她却依然坐在座位上,原来是一笔都没有画。这时,老师来了,她看了看瓦斯蒂的图画纸,说道:“哇!暴风雪中的北极熊!”各位同学,老师的话已经是在鼓励她了,你发现了么?可非常意外的是,瓦斯蒂并不认可这样的鼓励,她直接说:“什么嘛,这就是一张白纸。”这个时候,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笑着劝说:“没关系,随便画一个点,看看它指引我们到哪里去。”没想到,瓦斯蒂很淘气地在纸面上戳了一个点,就这样随便地戳了一个点。这时,老师拿起这个点,再次劝导说:“来吧,请签上你的名字!”于是,瓦斯蒂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没想到,签字后,老师继续鼓励她。等到她来到老师办公室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那一个点,居然被老师装裱起来,隆重地挂在办公室里。瓦斯蒂被鼓励后,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很会画画,所以,她找到水彩笔,开始画起来。几个星期后,她的画被展览了,所有的点,各种带着点的画,就是展品,多么神奇啊。她也成了大家心中的绘画大师。看,从劝告到鼓励,发生了神奇的转变。4.挑战高难度“劝说”师:来吧,从绘本中汲取力量,从说文解字中得到启发,让我们一起来挑战高难度劝说吧。请看任务。(课件出示:面向全世界的劝说。对象:世界上沉迷网络游戏的小伙伴)师:在这个任务中,要公开发布劝说。老师给大家三个思路,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任意选择,好好劝说。思路 1.直接面向他们说道理;思路 2.鼓励他们做点别的事;思路 3.给他们身边的人提建议。大家可以同桌讨论之后,练习高难度劝说哦。生:我用第一个思路来练习。沉迷网络游戏的小伙伴们,赶紧清醒吧。沉迷网络,对身体、心灵都有很严重的损伤,对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障碍。网络游戏不是魔鬼,但沉迷网络就是和魔鬼打交道,快快清醒,美好的未来等着你们呢。生:我用思路 2 来试一试。沉迷网络游戏?别太幼稚了。大好的时光可以读书,可以学习,可以练习本领。这样,将来就不怕找不到工作喽。沉迷游戏和开发游戏不一样,有本事,别沉迷游戏,可以去开发游戏软件啊。生:我来试试第三种思路。沉迷网络游戏的伙伴,请注意喽。你们这样不爱惜童年,爸爸妈妈很担心,同学很失望,老师很着急。赶快清醒吧。从网络游戏的世界中抽身而出,用宝贵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事。如果要放松,偶尔打打游戏就好啦,千万不要再执迷不悟啦。【设计意图:此环节用绘本、用说文解字、用论语,让学生感受不同人对劝说的不同观点,让学生对劝说的理解更为全面。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后,再去练习“面向世界”“针对问题”的劝说,就能做到有效了。】五、认清“劝说”师:看来,劝说可不简单,劝说,就是说了又说;劝说,就是越说越高兴。大家遇到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面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劝说。大家记住了么?生:记住了。师:知道么,绘本的结局,还很有意思。瓦斯蒂在画展上发现一个小男孩非常仰慕她。男孩说:“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画家。我也希望能画得像你那么好。”瓦斯蒂鼓励他说:“我相信你一定能画得好。”男孩说:“我不相信我能够做到。”瓦斯蒂让小男孩随便画一个点。当小男孩画得战战兢兢,画得毫无自信的时候,瓦斯蒂让小男孩把画交给她看看,并让小男孩写下自己的名字。瞧,瓦斯蒂会这样鼓励男孩,就是在得到老师的鼓励后,模仿老师的鼓励,给陌生人鼓励。看来,鼓励也是可以模仿、可以学习的。怎么样,这个故事好听吧?生:好听。师:记住劝说了么?生:记住了。【设计意图:再次借助绘本,让学生感受到劝说中的鼓励,同时更为合理地认识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