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马说》知识点分类整理及课内外对比阅读汇总4589.pdf
-
资源ID:83646997
资源大小:576.3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本语文《马说》知识点分类整理及课内外对比阅读汇总4589.pdf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3)其真无马邪(通“耶”,吗)(4)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词类活用】(1)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2)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策、驱使)(5)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一词多义】(1)策:A.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策、驱使)B.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C.策勋十二转(记载)(木兰诗)(2)食:A.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B.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喂养)C.主人日再食(提供伙食)(送东阳马生序)(3)其:A.其真无马邪(“岂”,难道,表反诘)B.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的)(岳阳楼记)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它的)(岳阳楼记)E.不能名其一处也(其中的,与数词连用)(口技)(4)意: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醉翁亭记)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内容)(伤仲永)D.宾客意少舒(心情)(口技)(5)道:A.策之不以其道(方法)B.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陈涉世家)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今异义】(1)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2)执策而临之(古义: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重要句式】马之千里者。(千里马,定语后置)【重要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2)衹辱于奴隶人之手(仆役)(3)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4)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重要句子】(1)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着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鞭打马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马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重点问题整理】1.文中千里马、食马者、伯乐分别是封建社会的哪些形象?千里马:人才;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伯乐:善于发现人才的人。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主旨情感?答:抒发了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以及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的嘲讽和鞭挞。3.作为统治者,应该怎样才能让千里马充分发挥才能?答:策之以其道:把人才放到适合他的位置上(善用人才);食之尽其材:给他优厚的待遇(优待人才);鸣之通其意:能够理解他的需求,采纳他建议。(理解尊重人才)4.千里马要实现自己的才能需要哪些条件?答:主观: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抓住机遇,展现自己。客观:要有适合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有识才、有爱才的伯乐。【文法提示】(1)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2)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伯乐:喻重视人才、能够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三年中考汇编】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 9 12 题。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注:姓:指子孙。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牝(p n):母马。牡:公马。骊(l):纯黑色马。9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穆公见之,使行求马。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1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 分)9.B 10.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分点:策,鞭策,鞭打;尽,竭尽,使充分发挥,译为“充分发挥”亦可)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得分点:见,接见,召见;使,命令,派遣)11.D 12.开放题,任选一种说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B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 老马之智可用也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9 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6 分)7.答案:D 8.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评分:共 4 分。每小题2 分。意思对即可。9.答案: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评分:共 6 分。每问 3 分。填空 1 分,回答 2 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B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 老马之智可用也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9 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 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 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 信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6 分)【答案】7 答案:D 评分:共 3 分。答对得 3 分。8 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评分:共 4 分。每小题 2 分。意思对即可。9 答案: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评分:共 6 分。每问 3 分。填空 1 分,回答 2 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找到了水源。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聪明的人学习知识,不更是大错特错了吗?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 7 11 题。(12 分)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捐:白白费掉。7 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 分)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策之不以其道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9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10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2 分)11 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2 分)7 pin s (2 分)8.鞭打(用鞭子打,驱使)同“返”(返回)(2 分)9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4 分)10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 分)11.马说 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 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意思接近即可)(2 分)【参考译文】我听说以前有个国君,想用一千两黄金求购一世千里马,三年过去了还没得到。有位宫人对他说:“请让我去替您找吧。”于是国君就派他去,三个月后得到了一匹千里马,马已经死了,那人用五百两黄金买了马的头,拿回来给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所想找的,是活的马,怎么会是死马呢?还花了五百两黄金!”那人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了五百两来买,更何况活马?天下的人一定认为国王真的想买马,一定会来献马的!”果然,不出一年,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辽宁省辽阳市】(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 10-13 题。(10 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注释】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刍:喂牡畜的草。求:寻找,寻求。烦御:烦劳驾驭。顿:整顿,这里指拉。辽:远。骀(ti):劣马。试:试验。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 分)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11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 分)A策之不以其道 不屡策,不烦御 B食之不能尽其材 饮水食刍 C而伯乐不常有 不舍昼夜而追之 D其真不知马也 在当其所能而已 1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13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答案】10只是 方法 (各 1 分,共计 2 分)11A(2 分)【解析】A 项“策”都是“驱使”意;B 项“食”分别解释为“同饲,喂养”“吃”;C 项“而”分别为“然而,但是,表转折”“表修饰”;D 项“其”分别为“语气词,表推测”“他们,指人才”。1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 分)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2 分)(共计 4 分)13要善于识别人才(1 分),重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1 分)。(共计 2 分)【参考译文】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或从此之中寻找马的本领的人大错了)。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或不用屡屡鞭策),不烦劳人驾驭(或不让人费力的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那么即使劣马跑翻了车轮,扯断了马笼头,弄得筋断骨伤,日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地赶不上啊。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罢了。【河南省】三、古诗文阅读(共 14 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6-19 题。(共 10 分)(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节选自汉书)注:秉:执掌。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殆:大概。中人:中等资质的人。英俊:杰出人物。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A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策之不以其道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8“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 分)19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3 分)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 ;语段(二)用 的论证方法,强调 。【答案】16B(A 项,出名/命名;C 项,方法/学问;D 项,通晓、明白/贯通)17千里马吃一顿(次)有时(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一食”1 分食马者”的“食”1 分,大意 1 分。共 3 分)18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意思对即可。2 分)19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意思对即可。一空 1 分,共 3 分)【参考译文】诗经说“因为有众多的贤士啊,文王得以安享天下”,孔子说“只有十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忠信之人”,这些都是实话呀。陛下拥有天下这么广阔的土地,怎么会没有栋梁之材可以固守四境呢?原因大概在于人才仕进之路开得不广,选拔任用不明,勉励又不笃厚。传上说:“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成为君子。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