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初一下册生物期末解答实验探究大题质量检测含解析36298.pdf
-
资源ID:83676829
资源大小:1.70M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4年人教版初一下册生物期末解答实验探究大题质量检测含解析36298.pdf
2024 年人教版初一下册生物期末解答实验探究大题质量检测含解析 1如图是消化系统的组成示意图,据图回答:(1)人体消化系统包括_和消化腺两部分。(2)请写出图中、代表的器官名称:_、_。(3)能分泌胰液的器官是_,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是_。(4)馒头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最先对淀粉初步消化的器官是_(填序号)。2羊肉汤是我市的一道名吃羊肉泡烧饼味道更佳,小明的奶奶为即将参加考试的小明准备了羊肉汤和烧饼作为小明的午餐,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1)烧饼的主要成分是_,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_。(2)瘦羊肉最初被消化的部位是_。(3)图中 _分泌的消化液不含消化酶。(4)在消化道的、三处提取消化道内容物进行化验,请向甘油和脂肪酸含量较多的部位是_(填序号)(5)如果在羊肉汤中加入胡萝卜,不仅味道好,而且胡萝卜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它能转化为维生素 A,预防_。3人体的肝脏位于右上腹,呈红褐色,质地柔软,在消化、解毒、免疫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关注肝脏的健康。(1)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可以分泌_(消化液的名称),对脂肪起乳化作用。(2)近年来,我国由酒精所致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继性肝炎后导致肝损伤的第二大病因。为研究酒精对肝脏的损伤情况,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取 100 只健康状况一致的同种小鼠,随机分为两组,编号 A 和 B。.A 组小鼠每天灌胃 2 次 54 度白酒,第 1-3 周按 8mL/kg 灌胃,第 4-7 周按 10mL/kg 灌胃,第 8-16 周按 12 mL/kg 灌胃,同时以 10%的白酒为唯一“饮用水”。B 组小鼠每天灌胃 2次等量蒸馏水,饮用水为自来水。.在第 4、8、12、16 周随机取样观察小鼠肝脏以及肝细胞的形态、结构,检测小鼠血清中反映肝功能的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实验中 B 组起_作用。对肝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需要借助_。通过观察发现,实验早期肝细胞以酒精性脂肪肝(肝脏细胞中出现脂滴)为主,而实验末期肝细胞出现肿胀,有不同程度的坏死。该结果说明随着饮酒时间的延长和饮酒浓度的增高,酒精对肝脏的损伤程度_。酒精对小鼠血清中 ALT 和 AST 的影响结果如下图。由图可知,酒精处理后,小鼠血清中_的含量增多更加明显。ALT 和 AST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肝细胞的_结构受到损伤后,通透性增加,会导致二者释放进入血液,因此可作为反映肝细胞受损程度的指标。4图中甲为模拟呼吸运动的装置图,乙为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模拟的器官是_,它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2)乙图中,表示的结构为_。其外面包绕着丰富的_。(3)当模拟的结构处于_状态时,表示吸气过程。当吸气时,图中都鼓了起来,空气中_(填“氧气”或“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血液中的_(填“氧气”或“二氧化碳”)进入图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血液由 A 到 B 过程中,血液变化是_。(4)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_。5图一为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图二为人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图一中的_。(2)当肺泡内的气体排出到外界空气中时,图一中的 _应处于_状态。胸廓的容积变_。(3)图二中 B 代表的物质是_,组织细胞利用物质 B 分解_,产生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物质 A。物质 A 由组织细胞进入血液,是由于_作用。6下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结构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对吸入气体有过滤、湿润和温暖作用的结构是 _。(2)_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的场所。(3)呼吸道是由_组成的(填序号)。(4)图中 _ 是气体和食物具有的共同通道,因此,我们在吃饭时不能说笑,以免食物进入 _引起剧烈咳嗽。7人的正常生活需要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下图为人体血液循环部分示意图,请思考作答:()内填字母或序号,_上填文字)(1)心脏主要由肌肉组成,心脏四个腔室中(_)_的壁最厚。(2)血液由 B 出发,流经血管 1,在组织细胞处完成物质交换,由血管 4 送回 C,这一循环途径称为_。(3)血液只能由 A 流到 B、C 流到 D,是因为有_防止血液倒流。(4)血液由 D 出发,经血管 3 到达肺部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成分的变化是_。(5)考场上,大脑飞速运转,需消耗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小肠吸收的一个葡萄糖分子,由血液循环运送到脑细胞,需要经过心脏_次。8下图 1 所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 2 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图 3 所示“人血涂片”在显微镜视野中的示意图,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过程中,用湿棉絮包裹在小鱼的鳃盖和躯干部,并时常往棉絮上滴加清水,这样做的目的是_。(2)图 2 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管图像,你认为1是_血管,3是_血管,2是毛细血管,依据是_。(3)图 3 中6是_。某人经常情神不振,容易疲劳,经血液化验,此人红细胞数目偏少,据此判断此人患有_病。这种病人应多吃一些含铁和_丰富的食物。(4)当人患肺炎时,血液中_的数量会明显增多,皮肤轻微划伤后,能促进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的血细胞是_。9甲图是血液分层现象示意图,乙图是血涂片在显微镜下的一个视野图。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取少量人的新鲜血液,放入盛有少量_溶液(防止血液凝固)的试管里,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血液会发生分层现象。通过甲图分层现象可以看出,人的血液是由血细胞和 _两部分组成的。(2)乙图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 _,它具有的形态结构特点是_,其功能是_。(3)小华的手被轻度划伤出血,但伤口处血液很快凝固止血,起主要作用的是图乙中的 _。若伤口受病菌感染发炎,数量明显增高的是 _。(4)图乙中所代表物质的功能是_。10下面是人体内物质交换简图,请据图回答:(1)上图中 A 和 B 所代表的主要器官分别是_、_。(2)经检测某人 C 中含有较多大分子质白质,则可能是肾脏的_发生病变。(3)图中标号中的血液,含氧较多的是标号_。(4)图中标号中的血液,含尿素较少的是标号_。1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系统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理活动。下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的示意图(-表示生理过程,A、B、C、D、E 代表系统或结构名称),请据图分析并作答:(1)a 代表淀粉的消化终产物,则 a 是_。它会通过血液循环最终运送给标号_。参与呼吸作用。(2)图中属于排泄途径的是_(填序号)。(3)图中 B 表示_系统,与相比,气体中明显增多的是_。12下图是尿液形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所示结构的名称:a _ b _ c _。(2)当血液流经 a 时,血浆中的大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及尿素等物质过滤到 b 中形成_。b 中液体与血浆相比,除不含_外,其它成分相似。(3)图中 c 处的几个向上的箭头表示肾小管的_作用,剩下的液体经过 f 后形成_并最终排出体外。13如果你是一位足球迷,在看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时,有时会因为异常兴奋或紧张而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图是整个反射过程示意图,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当精彩的画面进入你的眼球,会在_上形成清晰的物像,形成的物像信息经_传导到_而视觉是在_产生的。(2)B肾上腺产生的肾上腺素进入肾上腺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调节心脏等的机能,从而出现图示中C现象,这一调节过程叫做_调节。通过图示的反射过程可以看出,此调节过程是在_的调节控制下完成的。(3)眼睛是通过调节_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晶状体的凸度是由_调节的。当人眼睛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_使得晶状体的凸度_。用眼不适当时近视佩戴_镜矫正。14眼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感觉器官。目前中小学生患近视的人数逐年增多,青少年预防近视要从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开始。如图是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么图中就是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请写出的名称_,的名称_。(2)你能看到远处有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_上,这个信息通过_传到_,形成视觉。(3)儿童、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看书、看手机屏幕等,会导致眼球的_凸度过大,形成假性近视,可通过佩戴_透镜加以矫正。(4)人从明处到暗处,瞳孔会变_,瞳孔的大小变化由_调节。(5)有人患了夜盲症,这可能与体内缺乏维生素_有关。15今年的 5 月 12 日是全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我市中小学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逃生演练活动,提高了生存意识和技能。回顾演练过程,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随着警报响起,同学们迅速离开教室。警报声引起了图中_的振动继而由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_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2)如果长时间近距离玩手机或上网,就会导致眼球的_曲度过大,形成近视,可以通过配戴_进行矫正。(3)一名同学在逃生过程中不小心伤到了膝盖,校医在清理他的伤口时,他感到非常疼痛,说明脊髓具有_功能,他强忍疼痛没有缩回,请写出该过程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_(用图中的序号和箭头表示),这说明_。(4)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该细胞生有许多_,这是它与其他细胞的明显差别。1消化道 肝脏 胃 胰脏 小肠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分析图可知:口腔;食道,肝脏,胃,胰腺,小肠。【详解】(1)人体的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是胃,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是小肠,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2)由图示可以看出:口腔;食道,肝脏,胃,胰腺,小肠,其中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用于乳化脂肪。(3)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原因: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约 5-6 米,小肠内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积;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的吸收;小肠内含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可以对多种物质进行消化。所以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4)馒头中的主要成份是淀粉,最先对淀粉初步消化的器官是口腔,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可结合着消化系统的组成图示掌握。2A 解析:淀粉(糖类)小肠 胃 肝脏 夜盲症(或干眼症、皮肤干燥、脱屑)【分析】图中肝脏,是胆囊,是大肠,是阑尾,是食道,是胃,胰腺,小肠。据此分析解答。【详解】(1)食物中通常含有水、无机盐、维生素、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六种营养物质。烧饼的皮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开始消化的部位是口腔,主要在小肠中消化。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内含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可对脂肪、糖类、蛋白质进行消化。(2)瘦羊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对蛋白质具有初步消化功能的结构是胃。(3)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只能乳化脂肪,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促进其消化。(4)消化系统中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脂肪在小肠中胆汁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然后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因此内含有甘油和脂肪酸含量较多的部位是小肠。(5)夜盲症是体内缺乏维生素 A 引起的,植物性食物中不含有维生素 A,但是胡萝卜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可以转化成维生素 A,预防夜盲症。【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消化系统各消化器官的功能。3A 解析:胆汁 对照 显微镜 增大 AST 细胞膜 【分析】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成人的肝重约 1.5 千克,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肝脏在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肝脏还具有解毒功能。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详解】(1)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可以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2)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所以,实验中 B 组起对照作用。细胞个体微小,对肝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需要借助显微镜。通过观察发现,实验早期肝细胞以酒精性脂肪肝(肝脏细胞中出现脂滴)为主,而实验末期肝细胞出现肿胀,有不同程度的坏死。该结果说明随着饮酒时间的延长和饮酒浓度的增高,酒精对肝脏的损伤程度增大。由酒精对小鼠血清中 ALT 和 AST 的影响结果直方图可以看出,酒精处理后,小鼠血清中AST 的含量增多更加明显。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酒精导致肝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受损,通透性增加,造成肝脏损伤。【点睛】掌握肝脏的功能及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求是解题的关键。4肺 肺泡 毛细血管 收缩 氧气 二氧化碳 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或“暗红色变成鲜红色”)组织细胞 【分析】图甲中: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小气球代表的是肺,钟罩代表的是胸廓,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图乙中:是肺泡,是毛细血管。【详解】(1)图甲中,玻璃管代表的是气管,小气球代表的是肺,钟罩代表的是胸廓,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2)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肺,肺由许多肺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图乙中:是肺泡,是毛细血管。(3)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胸腔扩大,肺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胸廓缩小,肺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气体排出肺,是呼气。所以,当膈肌于收缩状态时,完成吸气,图中肺泡都鼓了起来,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图中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整个过程中,血液变化是静脉血(含氧少,二氧化碳多)变成动脉血(含氧多,二氧化碳少)。(4)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内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里。【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呼吸运动的原理。5B 解析:肺 膈肌 舒张 缩小 氧气 有机物 气体扩散 【分析】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详解】(1)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鼻腔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腔内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鼻毛和鼻腔内的黏液能阻挡和粘住吸入的灰尘和细菌,对吸入的空气起到过滤作用,因此呼吸道对吸入的气体有温暖、湿润和清洁的作用。因此,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图一中的肺。(2)呼吸运动是呼吸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人体的呼吸肌主要是膈肌和肋间肌。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因此,当肺泡内的气体排出到外界空气中时,图一中的 膈肌应处于舒张状态。胸廓的容积变缩小。(3)组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组织细胞里产生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交换的结果是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因此。图二中 B 代表的物质是氧气,组织细胞利用物质 B 分解有机物,产生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物质 A。物质 A 由组织细胞进入血液,是由于气体扩散作用。【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肺通气的过程,呼吸作用的概念,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6 鼻腔 肺 气体交换 咽 气管 【分析】图中: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详解】(1)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住灰尘和细菌,鼻黏膜分泌黏液可粘住灰尘,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清洁;黏液还可使空气变得湿润;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所以,对吸入气体有过滤,湿润和温暖作用。(2)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过程排出体外。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所以,6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3)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4)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可见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共有器官,因此咽是气体和食物具有的共同通道,呼吸和吞咽这两种动作不能同时进行,以免食物误入气管,引起猛烈咳嗽。【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功能。7B 解析:B 左心室 体循环 房室瓣 静动脉血变成动脉血(或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2 【分析】观图可知:A 左心房,B 左心室,C 右心房,D 右心室,1 主动脉,2 肺静脉,3 肺动脉,4上下腔静脉。【详解】(1)心脏由心肌构成,如图所示心脏的结构中:A 左心房,B 左心室,C 右心房,D 右心室。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入到心室。与各自的功能相适应,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同样的道理,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与功能上的差别相适应,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即 B 左心室的壁最厚。(2)血液循环如图所示:由循环图可知,血液由 B 左心室出发,流经血管 1 主动脉,在组织细胞处完成物质交换,由血管 4 上下腔静脉送回 C 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体循环。(3)在心脏的四个腔中:由于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房室瓣,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在心室和动脉之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动脉瓣,使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即血液只能由 A 左心房流到 B 左心室、C 右心房流到 D 右心室。(4)肺循环的路线是:D 右心室3 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2 肺静脉A 左心房,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5)由上图的血液循环途径可知,小肠吸收的一个葡萄糖分子,进入血液循环后,经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需要通过肺循环再回到心脏的左心房、左心室,最后进入主动脉。具体路线是: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上肢的毛细血管网大脑细胞处。可见,肠吸收的一个葡萄糖分子,由血液循环运送到脑细胞,至少需要 2 次流经心脏。【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变化以及正确认识图中各结构的名称。8维持小鱼正常呼吸 动脉 静脉 红细胞单行通过 红细胞 贫血 蛋白质 4 白细胞 5 血小板 【分析】(1)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图中 1 是动脉,2 是毛细血管,3 是静脉。(2)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从图中可以看出:数量最多的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的是 6 红细胞;数量最少的、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的是 4 白细胞;5 血小板的个体最小,因而在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的是血小板。【详解】(1)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2)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图中 2 是毛细血管,因红细胞是单行通过的,3 是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3)6 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它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因此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时,人会患贫血,贫血的人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因某人经常精神不振,容易疲劳,经血液化验,此人红细胞数目偏少,比正常值要少的多,因而此人患贫血,贫血的人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品。(4)4 是白细胞,白细胞的能够作变形运动,当细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并将细菌吞噬,因此白细胞有防御疾病的作用,人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会增多。5 血小板的个体最小,有止血和凝血作用。【点睛】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情况,并能识别各血管的名称。9A 解析:抗凝剂 血浆 红细胞 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 运输氧气 血小板 白细胞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分析】甲图中血液中加入柠檬酸钠溶液后会出现分层现象,如图:因此甲图中 A、B、C 三层中的物质依次是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B、C 层的细胞总称为血细胞。乙图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为血浆。【详解】(1)甲图量筒里放入柠檬酸钠(抗凝剂)的目的是防止血液凝固。结果血液出现分层现象。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单位体积内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内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气。(3)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白细胞吞噬病菌,有防御和保护作用。(4)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还含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点睛】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是解题关键。10A 解析:肺 小肠 肾小球 【详解】试题分析:图中:A 呼吸系统,B 消化系统,C 尿液;氧气,二氧化碳,肺静脉,肺动脉,肾动脉,肾静脉。(1)A 代表呼吸系统,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B 是消化系统,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2)尿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肾小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是: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如果经检测某人 C 尿液中含有较多的大分子蛋白质,则可能是肾脏的肾小球发生病变。(3)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因此血液由含氧气少的静脉血变为含氧气多的动脉血。在体循环中血液从小肠吸收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后,又开始的肺循环的,因此肺动脉中的血液内含养料多;同时肺泡作为组织器官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养料),因此血液流经肺泡时养料减少。所以相对于肺静脉而言,肺动脉中血液成分是含氧较少,含养料较多。(4)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沿这条路线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和尿酸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尿酸等废物减少;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组织细胞发生了物质交换,组成肾小管的细胞利用血液运来的氧气和养料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扩散到血液,即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肾静脉的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氧气减少,养料减少。故肾动脉和肾静脉中的血液成分相比较,肾静脉的血液中氧气少,尿素等废物少,养料少,二氧化碳多。点睛:肾脏作为一个排泄器官,要将流经肾脏的血液中的一些代谢废物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的废物会减少。11E 解析:葡萄糖 E 呼吸 二氧化碳 【分析】图表示了人体新陈代谢的部分生理过程,包括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呼吸的过程等生理过程;图示中,a 是葡萄糖,表示消化,表示吸收,表示呼气,表示吸气,汗液的形成,尿的形成,表示排遗。【详解】(1)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所以若 a 是淀粉成分的消化终产物,则 a 是葡萄糖。葡萄糖会通过血液循环最终运送给标号 E 组织细胞,参与呼吸作用。(2)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因此,图示中属于排泄途径的是。(3)分析图可知 B 表示呼吸系统,表示呼气,表示吸气。吸入、呼出气体比较:通过表格对比知道,呼出的气体氧含量减少而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因此,图中 B 表示呼吸系统,与相比,气体中明显增多的是二氧化碳。【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呼气和吸气,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12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原尿 大分子蛋白质 重吸收 尿液 【分析】分析题图:a 肾小球,b 肾小囊,c 肾小管,f 收集管。【详解】(1)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 c 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 a 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 b 肾小囊,囊腔与 c 肾小管相通。故图中所示结构的名称:a:肾小球,b 肾小囊,c 肾小管。(2)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 180 升。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人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 1.5升,比原尿少了许多。所以,b 肾小囊中液体(原尿)与血浆相比,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它成分相似。(3)由上述分析可知:当原尿流经 c 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箭头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 f 收集管流出形成尿液并最终排出体外。【点睛】正确识记并理解肾单位的组成和尿的形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13视网膜 视神经 大脑皮层 A 大脑皮层 激素 神经 晶状体 睫状体 收缩 变大 凹透 【分析】图示中 1 是角膜,2 是晶状体,解析:视网膜 视神经 大脑皮层 A 大脑皮层 激素 神经 晶状体 睫状体 收缩 变大 凹透 【分析】图示中 1 是角膜,2 是晶状体,3 是虹膜,4 是玻璃体,5 是视网膜。【详解】(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所以我们观看足球比赛时,精彩画面会在5视网膜上成像,而视觉则是在A大脑皮层上产生的。(2)图示中B肾上腺是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随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的相关部位,并参与调节相关生命活动,这种调节过程叫做激素调节;通过图示的反射过程可以看出,激素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3)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正好相反。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点睛】熟记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相关知识和图形。14角膜 玻璃体 视网膜 视神经 大脑皮层 晶状体 凹 大 虹膜 A 【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 解析:角膜 玻璃体 视网膜 视神经 大脑皮层 晶状体 凹 大 虹膜 A 【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图中是晶状体,是角膜,是虹膜,是玻璃体,是视网膜,是视神经,是巩膜,看图结合题意答题。【详解】(1)眼球壁的外膜前方是角膜,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因此,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么角膜就是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是玻璃体。(2)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3)儿童、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看书、看手机屏幕等,会导致眼球的晶状体凸度过大,形成假性近视,可通过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4)瞳孔的变化是随着光线的强弱而变化的,在眼球的结构中,瞳孔是光线进出的通道。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瞳孔是变小的,以避免过强的光线刺伤了眼睛;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瞳孔是变大的。人从明处到暗处,瞳孔会变大,这与虹膜自动调节瞳孔的大小有关。(5)维生素 A 的作用是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时人体会患夜盲症。【点睛】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15D 鼓膜 F 耳蜗 2 晶状体 凹透镜 传导 非条件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神经元 突起 【分析】如图所示:D 鼓膜、F 耳蜗、感 解析:D 鼓膜 F 耳蜗 2 晶状体 凹透镜 传导 非条件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神经元 突起 【分析】如图所示:D 鼓膜、F 耳蜗、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详解】(1)随着警报响起,同学们迅速离开教室。警报声引起了图中D鼓膜的振动继而由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F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2)如果长时间近距离玩手机或上网,就会导致眼球的2晶状体曲度过大,形成近视,可以通过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3)一名同学在逃生过程中不小心伤到了膝盖,校医在清理他的伤口时,他感到非常疼痛,说明脊髓具有传导功能,他强忍疼痛没有缩回,该过程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这说明非条件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4)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该细胞生有许多突起,这是它与其他细胞的明显差别。【点睛】握脊髓和脑的结构及其功能是解题关键。可结合与脊髓、脑有关的结构图来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