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5322.pdf
-
资源ID:83700885
资源大小:553.51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5322.pdf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 2020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 60 分)1观察下图可知,我国 ()汉画像石牛耕邮票 (唐)李寿墓出土的牛耕图 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 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 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 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2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 B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 C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 D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 3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 温 焙 烧、浇 注 液 态 金 属 加 工 修 整 等 工 艺 制 成。这 一 方法 ()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 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 C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 D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 4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B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C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5 清明上河图 是北宋张择端的名画,如图所示。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 B民众的税收负担沉重 C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D财政困难和军备废弛 6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 ()A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 B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 C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 D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 7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反映明代中后期 ()A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8明清时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盛行永佃制,地主占有“田底”,向佃农收租:佣农占有“田面”,可永久使用土地。“田面”可继承也可出租或出售。这种情况反映出当时 ()A农民土地私有制开始成为主体 B部分农村的人身依附松弛 C土地产权交易在南方比较繁 D乡间剥削关系受严重冲击 9 下 面 是1600年 运 入 欧 洲 的 部 分 商 品 统 计 表,对 此 解 读 正 确 的 是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万-200万磅 300 万-400 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 万-65 万磅 70 万-100 万磅 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发生变化 D传统商路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10工业经济意味着农业人口的比例明显下降也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前,从国外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材料强调的是 ()A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迅速提升 D工业革命之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生产 1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工业、运输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的托拉斯(垄断组织)总共达 到 445 个。他们合并了近 8700 家公司。工业总产值的 43.8%集中掌握在只占企业总数 1%的3060个大型企业手里。这一现象 ()A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调整 B维护了美国市场自由竞争的秩序 C适应了美国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D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12鸦片战争后依附于外商的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19 世纪 60 年代,买办“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广州有不少失去垄断特权的行商纷纷到上海充当买办。据此推知 ()A广州行商最具买办职业优势 B买办社会地位高于“四民”C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D上海对外贸易地位逐渐提升 131912 年 11 月,政府邀集各地工商代表来北京举行全国临时工商会议。会议涉及制定经济法规。改变垄断政策,允民自由经营。裁免厘税,改良税则,提倡国货,仿制洋货等内容,此次会议的召开 ()A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表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促使近代“实业救国”思潮兴起。141872 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这一措举措客观上 ()A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抑制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C促进了军事工业快速发展 D推动政府放宽了失业限制。1520 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但整体脉络相差无几,这说明通信事业的进步 ()A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 B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 C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 D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 161930 至 1933 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度补贴,从 8600 万美元一跃而增加到 1.72 亿美元。一项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 1930 年动工,美国政府的上述举措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表明其仍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C有利于彻底根除经济危机 D赢得民众对政府的普遍支持 17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负责。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 来,从 而 使 地 方 治 理 的 效 率 更 高,成 本 更 低。材 料 反 映 了 ()A英国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英国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C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英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18据记载,1925 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它就会被从贫民队伍中除名,头上被贴上富农的标签,被看作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 ()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191929 至 1941 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 9000 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 2752 个,拖拉机站 7064 个,新建铁路 13412km,新增邮电企业 36000 个,苏联这些成就的取得 ()A益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 B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借助于二战的有利时机 D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201932 年大约有 2 万名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 3 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有美国的工厂拆装和组装。这表明苏联 ()A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 B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 C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D经济建设缺乏技术人才 21从 1955 年起,苏联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 年苏联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2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依据米、面、油等货物的价格实行工人报酬同步波动的“折实(指为避免物价变动给有关人员带来损失,把金额折合成某种食物价格计算)工 资 制 度”,类 似 的 举 措 也 用 于 银 行 的 储 蓄 业 务。这 些 措 施 ()A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B打击了囤积物资的行为 C确立起新型的经济体制 D使生产恢复的站前水平 231966 年,国家开始将“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投资”主要用于推进农业机械化,社队将收入的1/3用于购买和维护农业机械,这表明当时 ()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一定优势 B中央在反思农业发展的方向 C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严重失衡 D人民公社的模式发生了变化 241978 年,安徽遭受大旱,安徽省委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借地度荒:凡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社员种麦、种油菜,每人借三分地,并鼓励农民开荒多种,谁种谁收谁有,国家不征粮,不分统购任务。这一措施 ()A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B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 C为包产到户提供了契机 D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 251973 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用美元结算。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这一变化 ()A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 B说明美元仍维持重要地位 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建立 26有学者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 2000 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越古典时期少数伟大思想家主导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将变化为众多的 思 想 全 体 导 演 和 表 演 的 交 响 与 合 奏,上 述 现 象 表 明 ()A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 B文化保护主义的倾向明显 C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融 D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 2716 世纪后,欧洲市场上的胡椒供应量比 14 世纪中叶充足很多,其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D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281840 年的曼彻斯特。曲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 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 28.6,市中心的人口死亡率为 35.2,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破坏了城市环境 B城市医疗技术水平的下降 C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D殖民扩张引发人口的外移 29“直到 1895 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尽管 1843 年至 1895 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 1895 年以后,伴随着室内现代工业制造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1895年后上海人口激增,是由于 ()A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城市功能发生变化 30考古学家在我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七至九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粟特人,这表明当时()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辐射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材料一 明初统治者反对对外贸易,建朝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朝贡贸易是唯一的合法外贸途径。15 世纪初郑和下西洋,除宣扬国威外,大量采购西洋(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物产亦是重要目的。1567 年,明政府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海外贺易活跃起来,逐渐形成了以闽粤为中心、以澳门为核心的亚太经貿网络,中国的売器、茶叶等物品大量流向西方。中国的商人、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里,郑氏海商集团操控着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材料二 清初厉行海禁。1683 年,康熙帝打败郑氏集团,结束海禁,后又在主要海港设置海关。粤海关迅速成为最热闹的通商单位,专门经营外貿的中国商行在广州迅速加。1757年,乾隆帝宣布广州为清帝国唯一对西方开放贸易的港,并颁布了一套详细的规则,这就是著名的“广州贸易体系”。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多样且整合性较妇的经济圈。清朝持续外贸顺差,西方各商业势力不得不寻求与这个体系的融合。19 世 40 年代后,随着中西多项条约的签订,以上海为中心的新的远东商贸网络逐渐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明朝前期到后期对外贸易出现的变化,并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10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清朝前中期对外贸易的相似之处,并简析清朝“广州贸易体系”的积极作用。(8 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倒重政治、军事功能。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服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城市中的广场、牌坊、庙宇等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国等休闲娱乐场所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还顾及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材料二 15 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布局讲究严道的几何构图,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拉制。19 世纪以来城市人快速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公共空间环境问题。为了 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 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条件的改善、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等方面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作用。(10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6 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6 分)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计 60 分)1-5:DDDBC 6-10:DABDB 11-15:CDAAC 16-20:ABCAB 21-25:CABCB 26-30:BDCAC 二非选择题 31 题(18 分)(1)变化 贸易中心:由印度洋转向太平洋。(2)贸易流向:由中国购买外国物品为主,到外国购买中国物品为主。(2)贸易政策:由政府严格管控到民间贸易逐渐兴起。(2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朝政府外贸政策的调整。(4)(2)相似之处:中国政府试图掌控对外贸易;都经历了由政府严格管控到相对放宽的过程;中国外贸处于顺差状态;中国在东亚贸易圈占重要地位。(6)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 )32 题(22 分)(1)特点:历史悠久;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立足自身,但也借鉴学习。(5)积极作用:满足了民众生活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和社会进步;增强了社会凝聚力。(5 )(2)原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增强;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6)(3)问题: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公共生活的需要;重视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