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附答案)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重点知识归纳6492.pdf
-
资源ID:83911393
资源大小:1.12M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文末附答案)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重点知识归纳6492.pdf
1 (每日一练)(文末附答案)人教版 2022 年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重点知识归纳 选择题 1、草甸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群落类型,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较易形成和发育。下图是阿尔泰山脉主峰友谊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甲坡最有可能是()A.阴坡、迎风坡 B.阴坡、背风坡 C.阳坡、迎风坡 D.阳坡、背风坡(2)与同海拔的针叶林带相比,草甸带的环境特征是()A.气候高寒,太阳辐射弱 B.土层较薄,有机质缺乏 C.土壤较干,生物量较小 D.水源充足,侵蚀强度大 2、“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在索科特拉岛(1800 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的悬崖上,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读图回答下列小题。2 (1)索科特拉岛植被为()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热带荒漠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可有利于()A.散热 B.防风 C.耐寒 D.防沙 3、对于人类来说,森林即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是,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的前景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下列自然带中,有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的是()A.亚寒带针叶林带 B.热带季雨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热带雨林土壤贫瘠的原因是()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 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 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B.C.D.3 4、“渝新欧”是指重庆至欧洲的国际铁路大通道。2018 年 6 月 28 日,渝新欧班列开行突破 2000 列,成为中国首个突破千列的中欧班列。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从重庆到比利时,经过的自然带主要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正确的是()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热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洋流(2)座落在西安以东 120 千米处的华山,其基带应为()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草原 5、贝拉库拉河(见图)河口堆积着大量天然冰川泥,冰川泥泥质细腻,被公认为世界上品质最优的天然“绿色”泥类面膜。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该区域南部沿海的自然带是()A.温带草原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寒带苔原带 4 (2)该区域冰川广布的主要原因是()A.水汽充足 B.河流众多 C.森林茂密 D.海岸破碎(3)贝拉库拉河河口天然冰川泥泥质细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A.沿岸暖流增温作用强 B.冰川搬运作用强 C.河流中上游落差大 D.河口河流流速慢 6、黄壤指亚热带常年湿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各省区的山地或高原。位于湖南浏阳市东北部的大围山,海拔 1608 米,土壤垂直分层典型,植被种类繁多,下表是湖南大围山不同坡向土壤垂直分布状况(单位:m)。完成下列小题。(1)造成大围山西北坡与西南坡黄壤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西南坡雨热同期,侵蚀明显 B.西南坡水热丰富,风化强烈 C.西北坡水热偏少,沉积缓慢 D.西北坡阴凉湿润,植被茂盛 5 (2)关于大围山植被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被覆盖率高,落叶林分布最密集 B.山顶地势险峻,出现荒漠植被景观 C.常绿阔叶林植被在西北坡分布更高 D.黄红壤发育区形成阔叶林植被景观 7、下图为美国东部的马里兰州(北纬 3822)I-64 公路实拍图像。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I-64 公路所经山峰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2)生长在该地山麓地区的天然植被最有可能为 A.常绿硬叶林 B.草甸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8、下图为美国部分农业专门化地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6 (1)从气候角度考虑,最适宜规模化种植水稻的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2)与乙地相比,甲地土壤较贫瘠的主要原因有()冬季气候较湿冷 以森林植被为主 第四纪冰川侵蚀 夏季降水量较少 A.B.C.D.综合题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土壤可以定义为一层包含有机质(死亡的植物和动物)、无机质(风化的岩石物质)、空气和水的细粒物质。土壤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分析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机碳浓度是指单位质量土壤中有机质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下图示意祁连山中段森林草原带(海拔 3000 米附近)南坡和北城不同深度土7 壤有机碳浓度变化。(1)比较祁连山南坡、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的异同点。(2)与南坡相比,同一土层深度的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差异较大,分析其原因。(3)经调查发现该区域沟谷地带土壤有机碳浓度较高,分析其原因。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 30%的锰能以 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方式。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作了“土壤 pH 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茶叶锰含量与土壤 pH 的关系,得到下表中的数据。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 pH 表 序号 老叶 成叶 嫩叶 土壤 pH 1 1626 1341 620 5.10 2 3112 2422 1278 4.16 3 3002 2025 1267 4.67 4 3322 2025 1733 4.34 5 2811 1996 1323 4.70 6 1516 993 472 6.02 7 2392 1246 749 5.42 8 1728 1031 673 5.69 9 2919 1678 886 4.95 10 3488 2253 1665 4.05 11 3138 2224 995 4.51 12 2585 2145 1250 4.33 13 2191 1837 1125 4.48(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8 (2)随着叶龄的增长,茶叶锰含量显著增加,表明_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 pH 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 pH 呈_(正、负、不)相关。(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_(中性、酸性、碱性)土壤中。9 人教版 2022 年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_026 参考答案 1、答案:A C【提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略。(2)略。2、答案:C B【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1)抓材料中的关键:“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由 10 此分析。(2)本题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答】(1)索科特拉岛处于热带,终年高温,说明植被耐热;岛上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物叶少茎粗,说明植被耐旱,该岛植被为热带荒漠植被,所以 C 正确。故选 C。(2)“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主要集中在底部,联系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知识可知,该地风力作用强,故主要作用是防风。故选 B。3、答案:A A【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热带雨林土壤贫瘠的原因。【解答】(1)由于中纬度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是目前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区,故温带和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基本被破坏,主要以人工林为主,而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是目前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地区。11 故选 A。(2)雨林由于生物循环旺盛,枯枝落叶分解,养分进入土壤后被植被快速吸收,所以雨林的养分集中在植物体内;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养分易被流水带走,故正确。故选 A。4、答案:B A【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然带。【解答】(1)读图,“渝新欧”是重庆至欧洲的国际铁路大通道。根据图中的经过的地点分析,此路线是沿着东西方向走的,水分在逐渐变化,因此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水分的差异。故选 B。(2)根据所学知识,华山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其基带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 A。5、答案:B 12 A D【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解析:(1)本题考查了自然带的判断。(2)本题考查了地理环境的非地域分异。(3)本题考查了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解答】(1)由图中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该区域南部位于 4060的大陆西岸,沿海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选 B。(2)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其中包括雪、雾、雹等;其次需要寒冷的环境,高纬地区或高海拔地区。由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当地海拔并不太高,该地区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北太平洋暖流增温增湿,因此水汽充足,降水较多。故选 A。(3)根据材料,“冰川泥”是经流水的搬运作用,在入海口处沉积,入海口处水流缓慢,所以颗粒较细。故选 D。6、答案:13 B D【提示】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解答】(1)从表中可读出,西北坡黄壤分布海拔高度为 7501100 米,西南坡分布海拔高度为 8001200 米,西南坡分布海拔高。西北坡和西南坡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都雨热同期,A 错误。西南坡为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水热丰富,风化强烈,淋溶强烈,B 正确。水热多少对沉积速度影响较小,沉积速度对黄壤分布高度影响较小,C 错误。西北坡阴凉湿润,西南坡水热丰富,西南坡植被茂盛,D 错误。故选 B。(2)由材料可知,大围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最密集,A 错误。从表中看,山顶为草甸土,出现草甸景观,B 错误。西南坡水热资源丰富,常绿阔叶林植被在西南坡分布更高,C 错误。黄红壤发育区海拔 400 米800 米,可能形成阔叶林植被景观,D 正确。故选 D。7、答案:14 B C【提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主要的植被类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图示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且岩层向下弯曲,故判读为向斜。故选 B。植被类型是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起来的,判断植被类型,必须首先判断当地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根据材料“图为美国东部的马里兰州(北纬 38922)”,可以判断该地自然带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主要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应该分布在大陆西岸: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纬度位置较高:该地位于美国东部,降水较多,山麓地区不太可能是草甸分布:因此该地山麓地区的天然植被最有可能为落叶阔叶林。综上可知,选 C。8、答案:C B【提示】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5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1)从气候角度考虑,水稻的种植对水热条件要求较高,要求雨热同期的气候,最适宜生长在季风气候区,丙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适宜规模化种植水稻,C 对。甲地和乙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丁地为高原高山气候,三地降水较少,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ABD 错。故选 C。(2)与乙地相比,甲地冬季气候较湿冷,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错。甲地以森林植被为主,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乙地以草原植被为主,生物循环快,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对。甲地由于第四纪冰川侵蚀,带走了大量表层疏松的土壤,对。甲地夏季降水量较少对土壤的肥力影响较小,错。故选 B。9、答案:温度影响植被生长季的长度,植被腐烂速度。降水总量和强度影响生长植被类型。水热条件及其配合情况,影响枯枝落叶量,微生物活动强度,影响腐殖质数量,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土壤肥力。气候中水分(降水、蒸发)和温度,直接影响风化作用强弱,影响无机质含量。解析: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降水、水热组合等气候要素,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快慢及土壤的肥力及成分。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而温度影响植被生长速度及植被腐烂速度;降水影响植被类型。水热组合状况影响枯落量及微生物活动强度,影响土壤腐殖质、有机质含量,影响土壤肥力。气候还直接影响风化 16 作用强弱,影响无机质含量。小提示:土壤的形成:土壤可以定义为一层包含有机质(死亡的植物和动物)、无机质(风化的岩石物质)、空气和水的细粒物质,它位于下伏的基岩之上。岩石的物理和化学碎裂分解作用称为“风化作用”,是成土作用的开始。风化作用使固体的岩石崩解,最终形成细粒的矿物颗粒。它们同位于其顶部的分解了的有机质,经由水、热量和使有机物发生分解的各种生物营力(例如细菌和真菌)的作用而转变成土壤。成土作用是一种动力过程。发生这种过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活动在不断地起作用。虽然主要土类在地球表面分布面积很广,但是给定地点土壤所具有的个别特性,在短距离内会有显著的不同。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成土作用所涉及的五个主要因素造成的。(1)地质因素是母岩(下伏岩石),影响着土壤的深度、质地、排水和营养物质含量。(2)气候因素指温度和降水对土壤的影响。温度影响生长季的长度、植被腐烂速度和蒸发速率。降水总量和强度影响生长在一个地区的植被类型,因而也影响腐殖质(即已腐烂分解的有机质)的供应。(3)地形因素指陆地的高度、坡向(坡地的朝向)和坡度。所有这些都影响降水量、云量、风温度、地面径流,以及排水和土壤侵蚀速率。(4)生物因素指活的和死亡的动植物,,它们给土壤添加有机质,并在营养循环中相互作用。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营养物,然后在死亡时返回土壤。微生物,例如细菌和真菌协助死亡的有机质分解。而较大的生物,例如蚂蚁和蠕虫,则使土壤混合和通气。(5)年代因素指上述四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某种土壤的时间长度。试回想,成土作用是种正在进行的,而且是渐变的过程。形成时间较短的土壤保持着母质的许多特征,而形成时间很长的土壤则受到气候和生物之类的成土因素的影响较多。10、答案:(1)相同点:土壤有机碳浓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不同点:土壤有机碳浓度北坡高于南坡,变化幅度北坡大于南坡。(2)祁连山北坡为阴坡,太阳辐射较弱,土壤温度较低,水分蒸发少,土晨水分含量较高,植被覆盖高,产生的有机质 17 多,北坡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少,土壤有机碳积累较多,所以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高于南坡.(3)沟谷土层深厚,水分汇入,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产生与积累多,坡面径流带来的有机质在沟谷沉积,增加沟谷有机碳含量。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考查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需要考生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即可。(1)相同点:根据上图可知,无论南坡还是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跟土层深度呈负相关。不同点:北坡的有机碳浓度高于南坡,而且南坡变化比较平稳,北坡变化大。(2)根据材料,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北坡是祁连山的阴坡,太阳辐射比南坡少,所以气温低,不利于有机碳的分解;但祁连山北坡土壤含水量比南坡高,所以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3)沟谷地带土壤水分含量高,有机质生产的多,容易积累;而且沟谷地带因为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会增加有机碳含量。小提示:11、答案:A 生物 负 酸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矿物元素以及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紧密结合材料信息加以分析。(1)土壤中的锰元素属于矿物成分,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矿物质。(2)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3)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土壤 pH 偏大时,茶叶中的锰含量偏低,因此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 pH 呈负相关。18 (4)由材料分析可知,土壤 pH 越小,茶叶中锰的含量越高,因此,茶树最适宜种植在酸性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