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同等学力考试必背之--简答题(含历年真题)1564.pdf
-
资源ID:83945388
资源大小:863.88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教育学同等学力考试必背之--简答题(含历年真题)1564.pdf
教育学同等学力考试必背之-简答题(含历年真题)同等学力考试必背-教育学综合-历年真题及押题-简答题(标准答案)1.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一-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传递文化,培养创造文化的“文化人”;同时,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文化得以保存。(2)、传播一-丰富文化的功能。教育是传播-一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文化交流双方自我超越,丰富了文化;文化交流与教育日益发展,相互补足。(3)、选择-一提升文化的功能。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挨弃文化糟粕,发扬文化精华;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4)、创造-一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是文化结构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教育立足于前面所述功能,创造并更新文化。2.德国洪堡德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809-一 1810 年间,普鲁士内务部文教总管洪堡德根据新人文主义教诲思想制订了包括学制、课程、教法、考试、学校办理和师资在内的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有:(1)、在初等教诲改革上,他认为初等教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绪,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准备。(2)、在中等教育改革上,洪堡德编制了教学计划,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3)、在高等教诲的改革上,洪堡德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1810 年,洪堡德在同事的帮助下创建了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和计划,对欧美各国高等教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洪堡德教诲改革,推动了这一时期德国教诲的发展,也对当前德国教诲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19 世纪德国教诲改革为许多国家教诲发展提供了模式。3.、智力技能的主要理论有哪些?智力技能形成的特点是什么?(1)、智力技能的主要理论有以下三种:加里培林的阶段形成理论;冯忠良的智力形成阶段理论;产生式系统的理论(2)、智力技能形成的特点:a、智力技能的对象脱离了支持物。智力技能形成后,内部语言成为智力技能活动的工具,而无需借助直观和明显的支持物进行操作。b、智力技能的进程压缩。智力技能形成的初期,智力活动的展开是全面、完整和详尽的,最后则高度压缩,已达到自动化。c、智力技能应用的高效率。智力技能一旦形成,研究者就能利用它快速而高效地解决问题。(3).智力技能的培养:a、智力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式知识。b、通过练习,促进产生式知识的主动化。c、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d、科学地进行练习,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有效地转化。必须注意以下三 点: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练习形式应多样化,注意举一反三;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4.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具有哪些基本特点.(1)、问题必须有价值;(2)、问题必须有现实性、科学性;(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5)、问题要有可行性。5.简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苏霍姆林斯基教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重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诲。认为学校教诲的理想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在整个教诲过程中实施和谐的教诲,即把人对客观世界的熟悉和个人的自我表现结合起来,使二者到达一种平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还应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诲。6.简述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在他人的指导或帮助下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他主张教学应当先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从而带动儿童的发展。7.简述观察研究的取样记录法。取样记录法是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法,可分为时间取样法、活动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以时间为选择标准、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行为叫时间取样法。活动取样法是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事件取样法是选取特定样本进行观察。(共7 分。时间取样法、活动取样法、事件取样法各 2 分,总的说明和评价 1分。)8.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发展规律和能动性。(2)、教诲相对性的具体表现 a.主要体现在教诲与出产力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上;b.还表现在本身的继承性上:教育内容的继承、教学方式的继承、教学 理论与经验的继承。9.简述蔡元培关于教诲方针的思想。答:蔡元培,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辛亥革命时期教育家的杰出代表。他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近代中国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1)、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 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为,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关于普通教育的宗旨,他定为: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认为健全的人格必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2)、以“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主义”为改革方针,对北京大学进行全面改革。(3)、认为教诲应当独立,提出教诲独立于政党与教会之外的主张。(4)、倡导“尚自然”、“展个性”,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发挥儿童个性。10.简述维持教室研究纪律的基本策略。维持教室研究纪律的基本策略有:(1)、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2)、适时运用非语言线索,控制课堂内学生不正当行为的产生,同时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3)、有选择地强化学生正当行为,按捺其不正当行为。(4)、通过赞扬其他学生,使行为不当的学生感知并加以控制。(5)、正确运用有限度的惩罚,教诲学生遵守教室纪律。(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的问题(2).学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3).教育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中反映出的实际问题(4).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5).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找出的问题(6).从当前国内外教诲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的问题 12.现代教诲的基本特征是?(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由分离走向统一 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5.教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诲时空空前拓展,教诲资源不竭丰富,教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竭提高 6.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逐渐增强,教育成为立国之本 7.现代教诲由目标到课程、方法内容、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不竭革新 8.教诲的理论自觉性不竭提高,经验主义,客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 9.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基础 10.教育的对外交流日益深化 11.教育的终身化趋势明显 13.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观点 生活教诲论:“生活教诲”论,是陶行知教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了教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又是不竭发展前进的教诲理论。“生活教诲”论有以下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诲”一-“生活教诲”论的核心。生活是教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诲。“社会即学校”一-“生活教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教学做合一”-一“生活教诲”论的教学理论。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14.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 杜五段论:开始意识到问题,识别问题,收集材料形成假设,接受或拒绝试探性假设,问题解决和评价 较流行的四段论:发现问题(理解和表征问题);理解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案);理解问题(执行计划和尝试某种解决方案);检验假设(对结果进行检验)15.简述运用比力研究法的基本要求(1)保证可比性;(2)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 16.社区教诲的特性(1)开放性与群众性;(2)多样性和补偿性;(3)实用性和融合性 17.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1).了解个人职业特征(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肯定自己拥有的能力与技巧(4).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享受职业生涯 18.学校教育的局限性(1).学校教育没有占据学生活动的所有时间与空间(2).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有可能将学生的生活制度化、符号化,非主体化;强调规范、统一,强调知识本位扼杀学生个性,脱离现实 19.礼记大学的教育思想(1)三纲领(关于道德教育的目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八条目(关于道德教育的程序和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治人”的修养模式。修身是中心环节。(3)、关于教育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4)、关于教诲与教学的原则与方法:a.教学相长 b.尊师重道 c,藏息相辅 d.豫时孙摩 e,启发诱导f.长善救失 20.道德和品德的关系 道德和品德的关系:联系:道德决定着品德,品德又反映着道德。每个人的品德表现,对个人品德的判断,是以道德行为作为中介的,即品德是和道德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此外,品德必须以道德意识戒道德观念的指导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出道德判断。区别:道德的发展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它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品德却是以个人的存在为前提的,它随着个人的存亡而生灭。个人的品德也可能因社会基础的特性而作为社会道德存在。品德具有稳定的偏向和特征。21.教诲学的研究对象 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22.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1).斯宾塞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在指导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都具有最重要的价值。(2)要求改革学校教育,要求提高自然科学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3)加强科学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23.奥苏伯尔认知同化论的基本观点 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研究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认知同化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得到新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也就是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有意义的研究是通过新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24.教育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1).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创新(2).观点和材料具有一致性(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4).语言文字精炼简洁,表达要准确完整 25、人文主义教诲思想的基本主张、特征及其影响。人文主义教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长远。人文主义教诲思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基本主张及特征如下:文艺复兴前期,比力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诲活动,并把宗教教诲作为人文主义教诲的重要内容。文艺复兴后期,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但它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当然,提出的普及教育主张是以宗教教育为中心的。宗教改革后出现的唯实主义教育思想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思想更加注重现实生活,注重提高人的地位,强调教育应按照人的自然发展顺序进行,强调教学过程应当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洋溢着一种入世、求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人文主义教诲思想的形成促进了古典人文学科的发展;人的发展和世俗利益成为教诲关注的内容;奠定了近代教诲思想的基础,近代的天然主义、国家主义等教诲思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思想渊源。(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利诺,法国的拉伯雷巨人传、蒙旦,尼德兰的伊拉斯莫斯,德国的马丁.路德)26、试分析天然主义教诲思想的积极意义和理论缺陷。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 18 世纪,延续至 19 世纪,对 20 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等。基本观点是: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和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研究;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进行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原则和方法体系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化,突出了儿童在教育生活中的价值,其不足之处是把抽象人性作为儿童的自然本性,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27、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主要观点及其影响。国家主义教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呈现而产生,在 19 世纪到达。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拉夏洛泰、德国的费希特。其基本观点为:教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当承担起教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诲立法;教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诲制度。国家主义教诲思想对近代欧美国民教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足之处是使教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的附属工具。28、教诲心理学化思想的基本主张及其影响。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是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于 1800 年在方法一文中率先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基本主张:将新的教学机制建立在符合人类本性的永恒规律的基础上;把教育提高到科学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教育教学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征,调动儿童主动地研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要心理学化。教诲心理学化的思想成为人的和谐发展理论、要素教诲论、简化教学方法和初等教诲各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使教诲家开始自觉地把教诲教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欧洲的教诲心理学化运动。29、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基本主张:认为教育是受社会、社会关系制约,并为社会服务的,资本主义教育的实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教育与社会生产密切联系,教育是劳动力和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人的发展受教育的影响,同时人又是活动的主体对教育产生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强调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批判和继承了历史上进步的教育思想遗产,科学地阐述了一系列重大的教育问题,形成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独特的教育观;奠定了无产阶级教育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正确地进行教育方面的斗争和取得政权后建设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30、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与智力、人格有何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培养 学生的创造力?1、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从本质上讲,创造是最终产生新颖的产品的活动过程,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前者是指科学家和其他发明创造者最终创造对人类而言是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后者则是对个体而言,创造的产品是新颖的,对社会而言是已知的,只具有个人意义而不具有社会意义。智力指的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2、智力与创造力两者的区别在于智力能使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而创造力的功能在于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产品。因此,创造力是一种更高水平的能力。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长期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独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来说,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高智力的人可能有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低的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也就是说,高智商虽然不是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并且,这种非线性关系还揭示,创造力具有一般的智力测验无法测出的智慧品质,正是由于这些特殊品质的参与,才实现了单纯智力无法完成的创造。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非常密切。高创造力的人具有一些有益于其创造力发展和创造性完成任务的人格特性。推孟通过长期追踪研究发现,高创造力者具有以下人格特性:有完成任务的刚毅精神;自而有进取心;谨慎;好胜心强。3、创造力的培养(1)、影响创造力培养因素 a、改变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如过分追求成功,以同龄人的行为为楷模,禁止学生提问,权式教育等。b、提高教师的素质。日本学者恩田彰提出,有益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师具有以下特征:本身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努力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研究的态度;创设良好研究环境;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渴想。(2)、创造力的培养措施 a、创设有利环境,保障学生心理安全;b、提高教师素质,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保护儿童好奇心,克服学生怕犯错误的紧张恐惧心理,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善于对学生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c、设置创造性课程,采用全学方法,集体讨论,广开思路,重视在语文、数学等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d、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把握类比推理、远距离联想、多中心注意等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31、述评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诲思想。答:张之洞是我国清末著名的洋务派教育家,他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劝学篇中。所谓“中学”也叫旧学,指的是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在为体的中学中,他基本的主张,在于“明纲”。为了明纲,他特别强调读经的重要意义。读经的目的在于以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加强学生的思想锻炼。所谓“西学”,张之洞归纳为“西政”和“西艺”两方面,并认为“西政之刑狱,立法最善。”关于“中学”和“西学”的关系,他强调“中学”是根本,“西学”是末节,“中学”为主,“西学”是从。只有在通“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学“西学”。讲“西学”,必先通“中学”;而要存“中学”,又不能不讲“西学”。“中体西用”的思想,在当时有促进改革的一面,也有阻碍教育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前进的一面。从哲学和方法论角度来看,“中体西用”思想是形而上学的。第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到教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诲。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诲,改革了传统教诲只重儒学的教诲内容,增加了天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二“中体西用”仍坚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对立面,阻碍维新运动的发展。第三,从哲学和方法论角度来看,“中体西用”思想是形而上学的。严复对“中体西用”的批驳说明了这一问题。“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两亡。”;“中体西用”是“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深刻地揭露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错误实质。32、试述孔子在中国教诲史上的伟大贡献。(关于道德教诲与教师的思想)答:孔子,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诲家。他的教诲理论在指导封建社会的教诲实践,最具权势巨子性。两千年间,其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他在教诲史上的伟大贡献是多方面的:(1)、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的传播会影响政治,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有效,强调教育的作用和重要地位;提出“性相近也,也”,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2)、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赋予平民;(3)、关于教育目的,他主张把官职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提倡“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4)、教诲内容方面,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学内容,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诲。在伦理道德教诲的科目中,孔子最重视诗、礼、乐。强调教诲要使学生熟悉社会,熟悉人事,了解人生,而不是崇拜神灵。(5)、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自省自克,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