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河北民12978.pdf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注】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贞观十五年(641 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资治 通鉴卷一九六)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C 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D 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有,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15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 分)(1)写泰山日出前,云霞异色,瞬间变幻成五彩的句子是_,_.(2)登 泰 山 记 中 写 登 山 的 情 景 时,作 者 用_,_.高度概括了登雪中泰山的困难和艰辛。(3)赤壁赋中,作者用_,_两句表现自己与客人的高雅的情调。(4)苏 轼 赤 壁 赋 中 极 尽 对 音 乐 的 描 写,其 中_,_.两句更将无形的音乐具化成有形的动态。(5)文中写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之后的悲伤的句子是_,_.(6)劝学中._,_两句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求学的人即使自身有优势也不可用心不专。(7)辛 弃 疾 永 遇 乐 京 口 北 固 亭 怀 古 中 以_,_两句写人们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 答案解析 14.B(从“澶渊之盟”到宋夏和议,边民“长苦辛”主要是因为北宋朝廷屈辱的妥协。从“事夷狄”可以看出不是战乱。)15.(6 分)对比。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有感于民不聊生的惨象,通过今昔对比针砭时弊。铺陈(渲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正侧结合。“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夸张“悲愁白日天地昏”,边民的悲愁之气令天地昏暗,表现其程度之深。(一点 3 分,任意答两点满分)16、(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3)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着。(7)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