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名校发展的现状,经验与问题24798.pdf
-
资源ID:83993207
资源大小:405.57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苏省名校发展的现状,经验与问题24798.pdf
aa 江苏省名校发展的现状、经验与问题*杨九俊 王一军 喻小琴 摘要:本文在明晰名校概念和内涵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案例群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基础教育阶段名校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描述,提炼出江苏省名校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名校发展;现状;经验;问题;问卷调查 江苏是全国教育大省,也是教育强省。由于历史的积淀,在江苏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校。这些学校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和学校文化,它们也代表着江苏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对其他学校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如何通过学习研究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自己的办学经验,提升自身的办学品质,继续发挥在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进而探索出一条优质教育资源发展的新路子,是名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对我省名校主动发展的动因、理念与模式进行理论建构,必须弄清我省名校发展的现状、经验与问题。一、名校的界定与选择(一)名校的概念与内涵 就中小学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名校是指办学历史长、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优、在地方上知名度高的学校。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名校不同的历史使命,因此名校的内涵也随之变化。在基础教育全面普及的条件下,名校更多地是指那些教育理念与办学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优秀教师团队、在当地乃至更大区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并对其他学校发展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中学或小学。从内涵上看,名校包含了以下内容:第一,名校是在教育理念指引下的存在与发展。教育理念不是浮于学校的外显层面,它内隐并贯穿于学校发展的整个过程,引领着学校不断向前发展。教育理念即可以在方向上指引着学校发展,使学校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也可以在行为上规范学校的发展,使学校办学行为永远都不会违背规律,同时,还可以在内涵上深化学校的发展,使学校内涵发展走上可持续之路。第二,教师团队发展是名校发展的重要表征因素之一。任何学校发展都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名校发展更是如此。虽然名校中总少不了名校长或名教师的存在,但是,应该承认,名校并不是个别名校长或部分名教师所能造就的,它需要的是教师团队力量。同时,优秀教师团队也是判断名校的重要指标之一,缺少教师团队发展的学校不是名校。第三,名校在发展中提升出鲜明的办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大课题“江苏省名校发展战略的研究”(主持人:杨九俊,课题批准号:A/2006/10)阶段性研究成果。aa 学特色,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的提升与积累是名校之“名”的精髓,也是名校走向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办学特色是名校多元存在的见证,它从比较的角度区别开了不同名校的差异所在,学校文化是名校发展的时空积累,它从时间和空间维度透视出名校发展历史与现状呈现。第四,名校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员的认可。评判学校的好坏不再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学生、家长和社会等相关者的满意度早已成为学校好坏的评判标准。能被众多教育相关者认可和赞誉,意味着名校的办学行为、成绩和效果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家的某些需求或期望,尽管这些认可和赞誉掺和了更多的情感成分。第五,名校能对其他学校产生示范作用,引领其他学校的发展。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名校能产生“场”效应,如,名校的声誉、名校的先进办学理念、独特的学校文化、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和行为、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所有方面都能对其他学校产生示范作用,使其他学校主动向名校学习,并自愿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二)区域名校的选择 确切地说,本研究中的名校是区域名校,尽管有一些学校是全省,甚至是全国意义上的名校。之所以说是区域名校,主要是因为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研究方法,而调查问卷表是发放给苏州、南京和盐城等市和区域教科院(所)的,由各教科院(所)确定学校之后代发调查问卷表并收集学校发展相关资料。因此,所选择的名校分别代表了苏南、苏中和苏北等区域名校发展现状,换句话说,这些名校至少在一定区域内有重要知名度,产生了一定范围的影响。研究者并没有规定各区域选择出多少所名校,而是各教科院(所)根据各区域学校发展实际情况,在比较区域其他学校基础上所做的差异性选择,因此,各区域名校不仅在数量上是不等的。苏南、苏中、苏北各区域提供名校共 30 所,其中,苏州 6 所,包括小学 3 所,高中 2 所,初中 1 所;南京市鼓楼区 7 所,包括6 所小学和 1 所高中;南京市秦淮区 5 所学校都是小学;盐城 12 所,包括 7 所小学、1 所初中和 4 所高中。为了更全面了解高中名校发展状况,研究中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4 所高中基地学校也作为了研究对象。而且各区域名校在影响力上也是存在差异的,如,有的学校在全省甚至全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它们已经是先发传统型名校了,而有的学校只在区县和市域范围内有一些影响力,它们属于后发追赶型名校。二、江苏省名校发展的现状描述 区域名校的选择不仅为了解江苏省名校发展整体现状提供了依据,也为了解苏南、苏中、苏北名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差异提供了条件。(一)江苏省名校发展中的共性 1.从数量上看,初中名校较少。在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共提供的34 所名校中,只有 2 所初中校,仅占到名校总数的 6%,远远少于小学和高中名校的数量。aa 具体来看,如果不把初中单列,那么在南京鼓楼区和秦淮区名校中,没有一所初中校,苏州和盐城虽然有初中名校,但是它们在区域名校总数中所占比例还是很低的,只有 17%和 8%。初中名校少不仅证实了初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薄弱环节,而且意味着初中教育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去经营,促进初中教育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有必要在改造初中薄弱环节基础上,打造更多的初中名校,从而实现初中发展的转型。2.名校发展中明确提出了办学理念。在 34 所名校中,有 31 所学校明确提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在办学实践中践行学校办学理念。在这些办学理念中,不仅有对人的关照,体现了学校师生成长、发展的理念,如苏州金阊实验小学提出要让“每位学生都发展,每位教师都成功,每位家长都满意”、南京力学小学提出的“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成功发展”双主体理念、盐城市伍佑中学提出了“以人为本,对师生终身负责,促进师生整体素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办学理念等;而且有对教育功能、价值的阐述,体现了对教育精神和目标的追求,如,苏州景范中学提出的“继承先忧后乐精神,培育既文且正学子”、苏州新海实验中学提出的“让教育成为发现与创造的艺术”、大丰市初级中学提出了“让每个学生都畅享成功的乐趣”、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江宁高级中学的“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为学生做人、求知和创新奠基”的办学理念、丹阳六中的“自我建构教育”觉悟理念等。明确的办学理念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使学校成为名校必不可少的内在发展逻辑。3.名校发展中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不可否认,校长在名校发展中起到很到作用,但是,校长个人的力量并不能造就一所名校,名校发展是包括校长在内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对学校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34 位校长中,只有苏州常熟实验小学薄俊生、盐城东台中学王兆平以及盐城上岗中学肖秉林等 3 位校长拥有国家、省及市多种荣誉头衔,可算得上是名校长。其他 31 位校长中,除了 6 位校长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其他 25 位都是普通校长,或者说算不上是名校长。34 所学校中只有 41 位江苏省特级教师。为什么在名校长和名教师缺少的情况下,依旧成就了名校,关键就在于几乎所有学校都注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了学校教师团队的力量。4.名校在规范实施课程计划的同时,创造性开发运用了校本课程。所有学校都能按要求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所有学科,如,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实行课表上网公示,不允许挪用和随意删减课时现象发生。同时,依托地方、社区资源,发挥学校教师优势,每所学校都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如,南京市宁海中学研发并不断完善了 35 个项目的校本课程;盐城新海实验中学,开发校本教材近 20 套、100 多种;盐城上岗中学编印出版校本教材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等 50 多种。基于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大多数学校都成立了学生社团、坚持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如,盐城上岗中学成立 50 多个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每一位学生都要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并出版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选集;苏州金阊实验小学有学生社团 9 个;苏州aa 景范中学每学期开设 30 多个综合实践小组活动等。5.名校发展注重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文化特色是名校与非名校、或是与其他名校的区别所在,它体现了学校发展的独特性。34 所学校中有 29 所学校明确提炼了学校的文化特色所在,并围绕文化特色品牌开展学校系列活动,如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的“小主人教育”、拉萨路小学的“智慧教育”、凤凰花园城小学的“绿色教育”、宁海中学的“美的教育”、银城小学的“儿童对话文化”、芳草园小学的“阳光儿童教育”、夫子庙小学的以“亲仁、乐学”为核心精神的“孔子文化”、苏州太仓实验小学的“草根文化”、常熟市实验小学的“生本教师文化”、盐城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的“书香文化”、大丰初级中学的“精致化管理文化”、上冈高级中学的“五五管理”模式和“中学导学制”、江阴高级中学的“幸福教育文化”等等。6.名校重视教育科研,以课题引领学校整体发展。34 所学校都非常重视教育科研,都成功获得了不同层次的课题项目,如,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鼓励所有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计划完成国家级课题 5 项、省级 10 项、市级 20 项、县级 30项,并推广研究成果;姜堰二中自“十五”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课题共 16 项,教师参与率达 100%,南京市考棚小学教师中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的人数已占教师总数的 68%等。同时,个人课题在学校非常受到重视,如,南京市的所有学校都有教师个人课题,出现了学校教师人人有课题现象;东台第一实验小学还组织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并专门组织专家听证。有的学校还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课题管理模式和方法,如,盐城东台中学形成了“学校中心课题教研组(备课组)专项课题教师个人研究课题”三级课题网络。南京力学小学形成了“学校研究课题学科研究主题小组研究专题个人研究问题”四级课题研究模式。(二)江苏省名校发展模式的差异 通过对 34 所名校发展进行比较研究,从其发展模式上看,存在着一些差异,并在学校规模、合作力量获得以及办学资源运用等方面体现得较为明显。1.规模办学与小班化办学差异。规模办学在名校发展中极为常见,有的学校甚至在走集团化办学之路,在 34 所学校中有南京的拉萨路小学、盐城的东台实验小学、东台市第一实验小学、阜宁实验小学等学校有 4 个以上校区,在校学生都在4500 名以上,有的学校在校生达到 9000 人。从班额来看,34 所学校中有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校和凤游寺小学等 3 所学校班额在 40人以下,占到学校总数的 11%,其余 31 所学校班额都在 40 人以上,其中 40-50人班额占 29%,50 人以上班额占 60%,最高班额学生数达到 68 人。南京市凤游寺小学明确提出走小班化教育之路,学校现有在校生 450 人,18 个班级,班额在25 人左右。可以看出,小班化教育在名校发展中已迈开了步伐,成为与名校规模办学相对应的另一种模式。2.政府重点扶持与依托名校办分校的差异。当教育水平不高、名校数量少时,政府会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倾斜、品牌打造和舆论宣传等多种方式提高教育水平、aa 树立名校典型,这在苏北名校发展模式中有较多体现,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通常会通过各种方式确保名校的形成与发展。在苏南、苏中地区,特别是教育水平较高的苏州和南京地区,由于名校已经很多,往往使通过名校辐射、依托名校优质资源办分校方式,从而促进分校走上名校发展之路。如,苏州新海实验中学依托新海优质教育资源和成功办学经验,南京市的凤凰花园城小学、银城小学、芳草园小学等学校都是在依托力学小学、拉萨路小学、琅琊路小学等名校资源发展起来的,并成为了区域名校。因此,不管是通过政府重点扶持还是依托名校办分校,都可以走向成功的。3.继承学校传统文化与挖掘学校现有资源差异。继承传统文化与挖掘现有资源的差异是百年老校与新兴名校在发展中进行的客观现实选择。34 所学校中,有苏州市常熟实验小学、景范中学,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小西湖小学、考棚小学、秦淮区第一中心学校、宁海中学,盐城东台市实验小学、阜宁实验小学、东台中学、上冈中学、江阴高中等 11 所学校创办于 20 世纪,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那些在20 世纪末、21 世纪初创建的 5 所学校,如,苏州市新海实验中学,镇江市丹阳六中,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银城小学和芳草园小学,由于缺少文化底蕴,但他们在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基础上,在短短的 10 几年办学时间内成为追赶型名校。三、江苏省名校发展中的经验总结 1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正确的办学理念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教育法律法规,也是适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只有在理念上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使学校办学行为符合规范,在促进学生发展基础上,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正确的办学理念是积极向上的,它能引领学校不断走上改革、创新和发展之路,使学校的办学永远不会停滞。这些名校正是在正确而先进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走上发展之路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办学理念的支撑,这些学校是不会成为名校的,而且随着时代变革、学校发展,还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学校的办学理念。2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上述名校发展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传统型名校、还是追赶型名校,也不管是政府重点扶持、还是依托名校办分校,他们都是在整合各种资源基础上发展的,既有传承学校传统文化资源,也有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各种资源,还有与名校合作获得校外优质资源辐射等等。因此,在名校发展中不仅要努力争取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而且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发展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还要与名校合作、借助优质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更快走上名校发展之路。3.充分发挥学校自主办学力量。学校办学主体是教师(包括校长),只有在确定学校办学理念、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基础上,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主参与到学校办学行为中来,才能使名校发展得以最终实现。34 所名校aa 都注重教师团队作用的发挥,以至于在没有名校长或很少名教师的情况下实现了学校向名校的转变。教师团队作用发挥的关键是学校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的激发,在这些名校中,几乎所有校长都是在尊重、信任教师基础上,实现了人文管理和道德领导,使教师在追随学校办学理念、追求教育理想的同时,与校长一起参与到了学校办学行为中来。4.坚定地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从江苏省名校发展的共性可以看出,不管是学校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还是学校文化特色的形成,亦或是凭借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等等,都是从内涵上促进学校发展。名校之“名”追求的不是学校形式上的发展,而是要关注学校的内涵,实现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发展,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发展。可以说,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名校成功的法宝,是任何学校都无法避开的选择,只有在内涵上获得了发展,名校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四、江苏省名校发展的问题探讨 1名校能否被复制和进行批量生产。在名校发展现状中,提到江苏省名校发展模式可以通过政府重点扶持,即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举全部财力和政策、集中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到一所或几所学校,从而“打造”出来的。也可以以名校办分校形式,通过借鉴、吸收名校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依托名校优质资源,在简单参照下进行复制。凭借教育管理部门主管意志“打造”和简单照搬的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明名校是可以进行批量生产的,很明显,名校是不能被复制和进行批量生产的,因此,这种不基于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在缺乏自身办学经验积累基础上生产出来的名校能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名校还有待去反思。2名校引发的择校和规模化发展是否合理。34 所学校中有 11 所学校提到,目前学校因为生源爆满和学校小区多、集团化办学,造成学校面积小、班级多、班额大,以及校区文化难以融合,教师交流、管理不到位,资源无法共享等诸多问题,甚至有学校提到学生活动场地小,时常在马路上活动,存在着安全隐患等等。且不说大班教学能否为每一位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也不说大校的存在为学校特色发展、精致化管理带来多少不便和阻碍,仅就学校规范办学、管理到位和学生安全而言,超大班级和集团化办学就已经制约了学校发展。尽管这么多学校认为过度择校和规模化办学为学校发展带来许多问题,但从学校问题阐述中依然能感觉到,需要通过扩大学校面积,招生更多择校生,以满足家长和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3名校发展带来的教育不均衡与不公平问题。名校集中了优秀教师和各种优质资源,少数名校与大多数普通校甚至是薄弱校之间形成了不平衡,校级差异极为明显。同时,尽管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就近入学,但无数学生、家长宁愿花大笔择校费选择名校,经过学校多次筛选,最优秀学生都进入了名校,于是,本来可以公平分散到各学校的优质生源也集中到了名校,aa 造成了校级差异扩大,名校学区内的普通学生也因优质资源被挤占而受到了不平等对待。名校发展带来的教育不均衡和不公平,与国家、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平程度是不相适应的。4名校是否借“名”实现教育的功利追求。应该说,名校能为学生、教师、校长、学校甚至是教育行政部门等所有教育相关者带来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如,名校学生可以升入高一级名校,学生优秀可以为教师带来更多奖励,升学率高可以为校长带来各种荣誉、为学校争取更多的经费资助,并满足家长的心愿,学校出名还为教育领导者带来好的 政绩,同时,经过媒体炒作还会引发社会轰动等等,但是当我们的名校过分关注和追求名校带来的利益时,名校也就是徒有虚名了。现实中,许多学校为了出名,不是潜心经营学校工作、提升学校内涵、提高教师队伍、转变管理模式,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如,与教育行政部门拉关系、邀请媒体过度宣传等,“评出”或“吹出”名校来。5名校如何实现超越与再发展。34 所学校都提出了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从某个方面说,问题的提出与面对是对促进学校更好发展有了新的思考和想法。其中,有 22 所学校直接提出,面对社会发展、教育转型,如何打破学校发展瓶颈期,实现学校的再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可以看出,名校对自身的超越和再发展问题已成为名校非常关心的问题。名校超越需要智慧,不仅要对教育实践做出有效判断,形成基于教育实践的多样化教育思想,同时还要形成坚定的教育信仰。只有具有教育智慧的学校才能实现对自身、对他校甚至是对教育现实的超越,获得学校的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