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汇编7706.pdf
-
资源ID:83995043
资源大小:219.66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汇编7706.pdf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鱼我所欲也 课文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课文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重点字词(1)亦:也。(2)欲:想要。(3)兼:同时具有。(4)舍:舍弃。(5)取:选取。(6)甚:超过。(7)于:比。(8)故:所以,因此。(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10)恶:厌恶。(11)患:祸患,灾难。(12)辟:通“避”,躲避。(13)如使:假如,假使。(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15)莫:没有。(16)则:那么。(17)凡:凡是,一切。(18)得生:保全生命。(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20)为:做。(21)而:但是。(22)是故:这是因为。(23)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25)是:此,这样。(26)勿丧:不丧失。丧:丧失。(27)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28)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29)则:就。(30)弗:不。(3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32)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33)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34)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35)蹴:用脚踢。(36)而:表修饰。(37)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38)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39)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40)宫室:住宅。(41)奉:侍奉。(42)得我:感激我。(43)得:通“德”,感激。(44)与:通“欤”,语气助词。(45)乡:通“向”,从前。(46)已:停止,放弃。(47)本心:本性,本来的思想,即指“义”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回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古今异义 1、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2、是:非独贤者有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鱼我所欲也 3、豆: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今义:豆类名称 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不丧失罢了。(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内容理解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3、“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 “生”和 “义”。文章以鱼与熊 掌 设 喻 的 目 的 是 引 出 舍 生 取 义 的 命 题,同 时 暗 含“生”与“义”孰 轻 孰 重 的 关系。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用原文回答)5、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6、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0、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情况是: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11、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3、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1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对比论证: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15、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16、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你从本文得到了什么启示?人有时会迫于情势或欲望,做出非善的行为来,因此做人应该时常自省,要敢于舍生取义。启示:(1)面对心灵的选择,每个人都要“舍生取义”。(2)在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前个人利益是微不足道的,换句话说就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17、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18、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失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人并不赞同“行道之人”这样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嗟来之食”今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究竟如何对待“嗟来之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于这样的施舍,当然应该是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但有时接受“嗟来之食”,保存了自己,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可更好得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时不妨暂且忍辱负重。19、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出什么样的启示?不矛盾,市场经济下的“利”,必须建立在“义”的基础之上,只有坚持“义”,才能赢得更多的、长久的“利”。10、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中 考 真 题 训 练 阅 读 甲、乙 文 言 文,完 成 第15 19 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注】弘范:元军元帅。扞(hn):保卫。泫(xun)然:水滴下的样子。捄:同“救”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故患有所不辟 也 辟:(2)天祥泫然出涕 涕: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译文:(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译文: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答: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答:参考答案 1通“避”,躲避。眼泪。2.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3.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5.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乙文翻译】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写。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二、曹刿论战 选 自 左 传 庄 公 十 年 ,旧 传 为 春 秋 时 期 鲁 国 的 左 丘 明 所 作,近 人 认为 是 战 国 时 人 所 编,为 编 年 体 史 书,是 一 部 史 学 名 著 和 文 学 名 著。左传 全 称 是 春 秋 左 氏 传 ,与 春 秋 公 羊 传 、春 秋 谷 梁 传 并 称“春 秋 三 传”。本 文 通 过 记 叙 曹 刿 对 战 争 的 有 关 论 述 和 指 挥 长 勺 之 战 的 史 实,说明 要 取信 于 民,运 用 正 确 的 战 略 战 术 并 掌 握 战 机 才 能 取 胜 的 道 理,表 现 了 曹 刿的 政 治 远 见 和 军 事 远 见。古今异义:牺 牲:古 指 祭 祀 用 的 猪 牛 羊 等 祭 品。(牺 牲 玉 帛,弗 敢 加 也。)今 为正 义 而 舍 弃 生 命。鄙:鄙 陋。(肉 食 者 鄙,未 能 远 谋。)今 指 行 为 不 正 直。忠:尽 力 做 本 职。(忠 之 属 也。)今:忠 诚,忠 实。狱:案 件。(小 大 之 狱,虽 不 能 察,必 以 情。)今 指 监 狱。情:以 实 情 判 断。(小 大 之 狱,虽 不 能 察,必 以 情。)今:感 情。虽:即 使。(小 大 之 狱,虽 不 能 察,必 以 情。)今:连 词,用 在 上半 句,下半 句 往 往 有可 是,但是 等跟 它 呼 应,表示 承 认 甲 事 为 事 实,但 乙 事 并 不 因 为 甲 事 而 不 成 立。再:第 二 次。(一 鼓 作 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今:又。一词多义:故:所 以,故 逐 之;原 因,公 问 其 故。以:凭,靠,何 以 战;把,必 以 分 人。焉:语 气 助 词,相 当 于“呢”,又 何 间 焉;作 兼 词,于 此,在 此,惧有 伏 焉。其:作代 词,指齐 军 的,下视 其 辙;作代 词,指战 胜 的,公问 其 故。之:结 构 助 词,的,忠 之 属 也;作 代 词,指 曹 刿,公 与 之 乘;语 气 助 词,无 意 义,公 将 鼓 之;作 代 词,指 齐 军,登 轼 而 望 之。词语活用:神 弗 福 也:“福”名 词 作 动 词。赐 福,保 佑。必 以 情:“情”名 词 作 动 词。(以)实 情 判 断。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省略句:原 文:乃 入 见,问:“何 以 战?”译 文:(曹 刿)于 是 进 见(鲁 庄 公),(曹 刿)问:“凭 什 么 作 战?”原 文:必 以 分 人。应 为:“必 以 分 之 人”译 文:一 定 把(它)分(给)别 人。原 文:忠 之 属 也。译 文:(这 是)尽 了 本 职 一 类(事 情)。原 文:可 以 一 战,战 则 请 从。译 文:可以 凭 借 这 一 点 来 打 战,(如 果)作战,就请 允 许(我)跟着 去。原 文:公 将 驰 之。译 文:鲁 庄 公 正 要 驱 车(追 赶)。倒装句:原 文:何 以 战?(应 为:“以 何 战”)译 文:凭 借 什 么 作 战?三、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 自 战 国 策 齐 策 一 ,战 国 策 是 一 部 国 别 体 史 书。大 概 是 战 国末 年 秦 汉 间 人 将 各 国 史 料 收 集 起 来 编 纂 而 成 的。这部 史 书 后 经 汉 代 的 刘向 重 新 编 校,得33 篇,定 名 为 战 国 策 。书 中 主 要 记 载 了 战 国 时 期纵 横 家 们 的 言 论 活 动,以 及 他 们 进 行 政 治 外 交 是 的 奇 计、良 策、佳 言、善 行,生动 地 反 映 了 战 国 时 代 错 综 复 杂 的 政 治 斗 争 和 各 类 人 物 的 精 神 面貌。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 于 使 齐 国 大 治 的 故 事。邹 忌 以 自 己 与 徐 公 比 美 这 件 日 常 生 活 中 的小 事 设 喻,由 己 及 君,以 小 见 大,由 家 事 到 国 事,道 理 由 浅 入 深,具 有极 强 的 说 服 力。A 词 语:一 词 多 义:孰:谁,我 孰 与 徐 公 美;仔 细,孰 视 之。美:以 为 美,吾妻 之 美 我 者,私我 也;美丽,徐公 不 若 君 之 美 也。朝:早晨,朝服 衣 冠,窥镜;朝见,燕、赵、韩、魏闻 之,皆朝 于 齐。古 今 异 义:讽:古:用暗 示、比喻 之 类 的 方 法,委婉 地 规 劝。(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今:用 含 蓄 的 话 对 人 或 物 进 行 揭 露、批 评 或 嘲 笑。(讽 刺)修:古:长。(邹 忌 修 八 尺 有 余)今:(学 问、品 行 方 面 的)学 习 和 锻 炼。(进 修)服:古:穿 戴。(朝 服 衣 冠)今:衣 服,衣 裳。(运 动 服)地 方:古:土 地 方 圆。(今 齐 地 方 千 里)今:某 一 区 域,空 间 的 某 一 部 位;部 分。闻:古:使 听 到。(闻 寡 人 之 耳 者)今:用 鼻 子 嗅。词 语 活 用:朝 服 衣 冠:“服”名 词 做 动 词,穿 戴。吾 妻 之 美 我 者:“美”形 容 词 作 动 词,以 为 美。B 特 殊 句 式 及 重 点 句 子 翻 译:省 略 句:原 文:皆 以 美 于 徐 公。(“以”后 边 省 去 了“我”)译 文:都 认 为(我)比 徐 公 美。原 文:四 境 之 内 莫 不 有 求 于 王。译 文:全 国 范 围 内(的 人),没 有(一 个 人)对 皇 上 没 请 求 的。原 文:能 谤 讥 于 市 朝。,闻 寡 人 之 耳 者,受 下 赏。译 文:能 在 公 众 场 所 议 论(君 王 的 过 失),使 我 听 到 的,受 下 等 赏。三、出师表【古今异义】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由是感激(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一词多义】效:恐托付不效(实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道:中道崩殂(路途)咨诹善道(道理)所以: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欲报之于陛下也(给)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以:以光先帝遗德(用来)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益:有所广益(好处)斟酌损益(兴办、增加)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的)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行:性行淑均(品行)然后施行(做,执行)行阵和睦(行列,此指军队,古代军制,25 人为一行)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而,可是)然后施行(这样)无:若无兴德之言(没有)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为:俱为一体(是,成为)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行)众议举宠为督(担任)【古今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时 今义:秋季)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 今义:店铺等开始营业)引喻失义(古义:适宜、恰当 今义:意义、含义)不宜异同(古义:偏指“异”,差异 今义:不同与相同)愚以为宫中之事(古义:谦词,自称“我”今义:愚昧、愚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偏指“亡”今义:生存和死亡)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结果的连词)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临表涕零(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词类活用】有所广益(形容词做动词,扩大,增加)亲贤臣,远小人(亲,形容词做动词,亲近。远,形容词做动词,疏远)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做动词,发扬扩大)苟全性命于乱世(形容词做动词,保全)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做名词,忠善的事)此皆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优劣得所(形容词做名词,好的和差的,这里指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攘除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名词做动词,长草)北定中原(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北)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做动词,发扬光大)【阅读理解】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跟吴国通好;加强内政建设;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4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 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素材积累】刘备白帝城托孤 刘备被吴国火烧连营,大败后退兵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