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时代的中国城市能源规划24684.pdf
pood 低碳时代的中国城市能源规划 华 贲(华南理工大学天然气利用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40)摘要:气候变化要求世界石油、煤、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按占一次能源比率的排序逆转。中国一次能源中煤的比重也需从 70%逐步降到 30%;且须采用 CCS 技术。这使得城市从一次能源到终端利用的路线图发生重大变化:煤退出工业燃料领域,主要用于气化多联产和发电;采用以集约化为主导的、9 种不同类型的冷热电联供技术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DES/CCHP)将成为城市工业、商住的主要能源。这要求基于中国国情、在系统规划和运营机制两方面集成创新。相应的城市能源规划必须细化,与工、交、主功能区块布局时空规划无缝衔接配合;并且量化反映城市发展规划是否符合国家下达的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关键词:低碳能源 终端利用 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 城市能源规划 一、低碳发展要求世界和中国一次能源构成重大转型 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2009 年 12 月的哥本哈根会议以世界 192 个国家的声音,肯定了会议前夕国际能源署(IEA)提出的“450情景方案”的三个具体目标中的两个,即:全球平均气温不应比工业化开始前高出 2 摄氏度;这要求全球排放量减到 1990 年(209 亿吨 CO2当量)的一半。为此发达国家应当减少至少 80%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当比“通常情况下”低 15%-30%。至于第三个目标,即碳排放的峰值年和减排到 1990 年排放的一半的时限,以及发达国家以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减排的具体安排,留待 2010 年末的墨西哥会议解决。文献1、2、3研究了能耗、一次能源构成和应用碳捕获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ation,CCS)技术三者与CO2排放之间的制约关系,并推算出了在上述减排目标和进程下世界能耗和一次能源构成变化的走势。见图1 pood 图1 低碳发展的世界能源构成变化走势 未来的10-20年,即2020-2025年,将是世界一次能源构成的转折点。石油与可再生能源(I、IV两条曲线)在一次能源构成中的排位互换;而煤和天然气两者(II、III两条曲线)的走势高低将取决于煤的CCS利用技术经济指标与非常规天然气开采成本和规模两者之间的博弈。科技进展我们现在还难以预测。图中最右端的能源构成,是IEA提出的2050年在总能耗约225亿tce/a之下,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煤、石油四种能源的构成比与目前刚好逆转,而且大部分的煤通过CCS利用;对应的CO2排放量能够控制在108亿吨/年的情景。至于今年末的墨西哥坎昆会议上对长期目标时间点的共识是否在2050年,还是推迟到2060年?并不改变图上各曲线变化的趋势,只不过各条曲线的斜率变化都放缓而已。在目前世界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的格局中,中国处于最特殊的地位。这是由下列几个因素决定的: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由于煤占一次能源近70%的能源禀赋,CO2排放不仅总量最多,人均也已超过世均,但是人均GDP还远很低,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决定中国继续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只能走低碳发展之路。未来10-20年中国的总能耗还会增加,CO2排放也将经历一个先增再减的过程;两个峰值年都可能在2023-2030年之间。但在达到峰值年之后,中国的碳减排将与世界同行;见表1。表 1 20052050 年中国 CO2排放总量、能源碳强度 和总能耗的变化预计 项目 /时间 2005 2020 2030(1)2030(2)2050(60?)CO2排放,tCO2/人均,t/p.a 51/3.9 74/5.3 60/4.1 54/3.7 22/1.5 能源碳强度 2.3 1.7 1.25 1.2 0.67 高碳能源比率 0.93 0.71 0.52 0.5 0.28 煤 CCS 使用比例 0 0.1 0.3 0.4 0.6 总能耗,亿 tce/人均,tce/p.a 22.2/1.7 41/2.93 48/3.3 45/3.1 33/2.2 煤(亿 t/a/%)15.15/69.7 30.5/52.5 29/43 25.2/40 14/30 石油(亿 t/a/%)4.68/21.0 5.0/17.4 5.7/17 5.0/16 2.3/10 天然气(tcm/a/%)0.06/2.7 0.4/12.4 0.56/15 0.59/17 0.45/18 其它(亿 tce/a/%)1.47/6.6 7.3/17.7 12/25 12.2/27 14/42 上述趋势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核能与可再生能源以5%的年率持续增长,10年后中国非常丰富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得以大规模开发,煤的CCS利用比率2020年以后的30年间从10%提高到60%,石油因资源的有限性和CCS利用的规模限制将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后逐步减少3。二、城市一次能源到终端利用(工业、商住、交通)的新格局 1、低碳时代一次能源在城市用能中的格局 低碳发展要求世界和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格局在 30-40 年间完成如图 1 所示的重大转型。煤碳最终必须在扑捉和封存二氧化碳的条件下(CCS)才能利pood 用;由于 CCS 的经济规模所限,这使它必然退出城市终端用能市场;而转向发电和煤气化多联产为主,(后者就是带冷热电联供的现代煤化工 Multi-Producted Coal Chem.,MCC/CCHP);部分用于制水泥和炼铁(煤或合成气直接还原炼铁将替代传统的焦炭/高炉)。可再生能源将大部分用于电力生产,部分直接用于向低品位、低能量密度的建筑物用能和化工原料。天然气超过石油成为主要的工业和民用燃料。2、未来 10-20 年城市能源需求的挑战 按照表 1 的估算,2020 年中国的总能耗/人均能耗将分别由 2005 年的 22.2增加到 2020 年的的 41 亿 tce/2.93 tce/p.a。显然在这个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时期内,增加的能耗主要是在城市工业、建筑物和交通三大领域。按天津市供热办的数据,该市集中供热负荷将由目前的 200 万 m2增加到 2013 年的 2400万 m2和 2020 年的 5500 万 m2。按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数据,珠三角城市建筑面积 2030 年将达到 160 亿 m2,接近目前的 4 倍。目前广东空调耗电已占电网夏季高峰负荷的一半,如此大幅度增长的供能需求增长,按照现在的利用模式和能效,是不可承受的。3、CHP 和 DES/CCHP 在能源终端利用中的地位 至少在本世纪中叶之前,气候变化所要求的能源转型,还容许使用一半的化石能源。迄今在中国占总能耗 80%-85%的工业和商住建筑物耗能中,大部分都是低品位的热能。例如占中国能耗近四成的过程工业,终端能耗热/电比在 5 以上,大部分在 400 C 以下;建筑耗能的 80%的温位与环境温度只差 10-30 C。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化石能源的化学能转换为电力的效率不可能为 100%,必定有一部分以较低温位的热量的形式传递到环境。热电联产(CHP)正是运用这个规律,同时产电和热,因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的。但是传统 CHP 的热电比取决于特定的技术,不能适应各种终端用户变化的需求。发达国家近 30 年来建筑物能效大大提高。一是维护结构热工性能改进,二是采用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Combined Cold,Heat and Power,DES/CCHP)集成各种热机、热泵、吸收制冷、可再生能源技术,实现化石能源“吃干榨净”的高效利用。前者使住宅单位面积耗能逐年降低,仅为中国的一半。后者使公共建筑一次能源的终端利用效率提高到 70%以上。可以说,只要人类还使用化石能源和生物质能,CHP 和 DES/CCHP 就是科学用能的必由之路;永远不会过时。发达国家正在继续和加深这些措施,并成为他们完成减排指标的重要途径。丹麦全国 DES/CCHP 产生的电力已经超过 50%,美国 2000 年已定下 2020 年达到29%的目标。而中国 CHP 装机虽占 10%,产电量则远低于此。发展空间还很大。4、终端用能模式的转型和和效率提高的途径 按照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中国城市终端用天然气和煤的等热值比价约为pood 2.53倍。简单地用天然气替代煤,用于城市供暖和工业锅炉,单位面积采暖费用和蒸汽价格都将至少增加1倍。这是居民和工业企业都无法承受的。同时,这也使天然气下游市场难以按照市场机制开拓。另方面,按照这种传统模式以气代煤,能效提高有限,二氧化碳减排也只有40-50%。不能适应中国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这是摆在当前中国城市用能面前的一道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国情特点一是城镇化要求继续新建大量新城镇和住区;二是城市工业区、商业中心、居住区的布局和模式与西方大不相同。这使得中国能够、而且必须在借鉴西方国家 DES/CCHP 经验和技术基础上,依照具体国情,自主创新,创立中国自己的城市终端用能模式和 DES 系统。在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下跨越式发展: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展,使多数工业园区供能和建筑物能耗占 80%的采暖、空调、热水和占 14%的用电,尽可能用天然气 DES/CCHP 加可再生能源集约化高效联供。不足部分由电网提供。迄今绝大部分交通能源依赖石油产品的局面将随着加速的科技进步而根本改变。占中国1.3亿t/a柴油耗量的近半的中、重型卡车、部分公交车将改用高效、廉价、低排放的LNG;智能电网所推进的插电式汽车将替代大部分小型轿车的燃油;第二代生物燃油将提供大部分航空燃料;非粮乙醇和煤基二甲醚将取代部分仍做车用燃料的汽、柴油;太阳能制氢气/燃料电池车也将在20年后实现商业化应用。上述交通替代能源科技以及高铁、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所带来的在经济上、能效上和CO2排放上的优势,必将在今后20-40年替代绝大部分汽柴油。这样就可以使耗量逐渐减少的石油,与带CCS的煤气化和生物质多联产一道,主要用于有机化工原料。这种情景,表示于下面的图 2中。图2 低碳时代一次能源到终端利用的新格局 天然气 DES/CCHP 商住用能 煤 轻烃、石油气化多联产 交通用能 智能电网 工业用能 BI0 电 电 加工 有机化工 电 核、再生能 pood 三、新格局下城市能源供应系统建设、运营和监管机制 1、发电、供热、制冷能源转换联产-终端供应组合呼唤集成创新 必须指出的是,CCHP 决不是反对者简单理解的 0.2MPa 抽汽加热 120 C热水供暖,蒸汽吸收制冷供 712 C 冷水这样概念化的组合。它是基于科学用能,即“高热高用、低热低用,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思想,严格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火用经济学理论,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在对各种冷热电用户 8650 h/a 负荷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各种燃气作功发电技术、各种制冷技术、热泵技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以及强化传热技术,集成建模和优化求解而得到的,在经济效益、能效、碳减排三个方面都比较好的组合方案。是现代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与各种能源转换、传递科学和技术的集成。某些 CCHP 项目效果不显著,是源于过于简单化的理解和主观的组合所致4。目前许多北方大城市迫于环境和碳减排压力,正在大规模淘汰燃煤的 CHP供暖和工业供热机组。有些城市正在走大规模地源或海水源热泵路线。因地质条件、或没有打井位臵的中心区,只能以天然气联合循环机组为基础,寻找其它的热泵热源。一批中国特色的天然气 CCHP 创新系统将脱颖而出。此外,非采暖期怎么办?总不能单纯发电吧?如何开发常年的生活热水供应市场?如何开拓公共建筑夏季供冷的用户?这在中国南、北方的不同城市,情况是很不相同的。如果说,燃煤CHP 供热机组还常常亏损的话,以比煤贵 2-3 倍的天然气为热源按常规 CHP 供暖,没有集成的技术突破和机制创新,经济上是完全不可行的。此外,随寒流来去采暖期热负也有成倍的波动;热负荷也是随城区建设逐步扩大。这要求系统必须有一定的柔性和前瞻性。不仅适应四季、昼夜等气候条件变化,也须考虑到能源价格等市场条件的变化和园区规模的扩展,甚至新的成熟技术的采用。几十个工程规划的经验表明,由于气候条件、负荷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附近可用的余热和再生能源的情况等的不同,每一个项目的规划方案都是不一样的。例如,最近的几个项目规划生活热水的生产/供应方案都不一样。有的采用 35 C 左右的汽轮机冷凝潜热循环冷却水,在能源站内用不同的废热或低温余热加热到 45-50 C,连续输送到分散在用户负荷中心的热水站储罐,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热水型蒸汽吸收制冷即梯级利用过的 70 C 左右的温排水,蒸汽吸收热泵,电压缩热泵,太阳能集热器,小(微)型 CCHP的余热,等等当地可用的、最便宜的方式,加热到 65 C 左右,供随时使用。包括管网、储罐等投资折旧在内,热水成本只是天然气家用热水器成本的一半。工业的 CCHP 项目,还必须建立在采用能量系统优化技术规划和改进能源利用的总体方案的基础上。一个过程工业企业,首先必须优化工艺和总流程,降pood 低工艺总用能;然后再采用换热网络优化匹配、低温热系统优化利用、余热升级利用等技术提高能量回收循环利用率;这样,需要通过 CHP 或 CCHP 由一次能源转换供入的冷、热、电的负荷将会大大减少。国务院把能量系统优化列为“十一五”重大节能工程的真意,就在于此。2、中国城市规模化能源集成供应系统的类型 中国地域广阔,各城市的气候和产业特点千差万别,DES/CCHP 大致可有下列几种类型:(1)、北方集中供暖为主型。如上节所述,首先必须满足大部分城市居民冬季供暖的需求。进而考虑非采暖期如何开拓冷和热水用户,延长机组设备利用时间和提高天然气转换效率;如何与地、水、工业废热等各种低温热源,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来适应四季不同的供能服务。(2)、南方区域供冷为主型。以满足城市商业、行政中心区公共建筑集中供冷需求为主要负荷,规划天然气能源转换机组的规模和类型;同时以向附近住区建筑物居民提供生活热水来充分利用能源转换价值链末端的极低品位余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大型过程工业(园区)。过程工业多以热加工为主;不论南、北方,主要热用户是从数十 t/h 到数百 t/h 不等的蒸汽,而且多半是是 24 h/d 连续用汽。这类型项目采用 2-3 台6B级或9E级燃气轮机+余热锅炉为基本配臵的联合循环机组为基础,配以抽凝、背压式汽轮机组;能够使能源转换效率达到 70%以上。(4)、大型联合循环调峰机组离散制造业园区(见后面实例)。(5)、现有乡镇企业工业园区。有不同类型,过程工业为主的有数十 t/h 到数百 t/h 不等的蒸汽负荷,离散制造业耗电和空调制冷。特点是商业建筑、住区与工业园区毗邻或交错;联供蒸汽、热、冷的负荷有利于提高能源转换效率。(6)、大城市规划新区。布局规划有两种不同类型;一是整个城市统筹布局,大工业区、住区和 CBD 各自集中,相互隔离;三类区域供能需求不同,较难实现集成联供。另一种是分多个区块、或中心城区加卫星城区(副中心区)规划布局,在每个区块内规划工业区、住区和 CBD,这样的功能区较小、相互之间的距离近;有可能集成联供。(7)、新规划中小城镇,类如大城市的一个区块;在几平方公里范围内,根据气候条件和自身负荷特点,可规划一个或几个集约化的冷热电联供能源系统。(8)、独立的公共建筑群。南方现有城市中心没有条件规划大型DES,可以规划有条件的公共建筑群小型 DES/CCHP;如医院、学校、机关,或密集的酒店、商厦集群。空调冷水、热水需求都有;负荷在1-5MW 左右。(9)、现有分散电源点联合循环机组的改造。以广东为例,已建 30 多台 9E联合循环机组汽轮机都是纯凝的。按照附近城镇各类冷、热、蒸汽具体需求负荷,部分改造为抽凝、背压机,可以大大提高能源效率和运营的经济效益。3、城市能源供应系统建设、运营和监管机制 显然,上述各种类型的能源供应系统的简单描述已经勾画出一个新的高科技服务行业的雏形。而且这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而是同城区工业、商住、交通的规划、布局密切交织在一起。因此其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要求。(1)、必须由政府牵头,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格局下,统一规划、布局;否则完全无法建设;pood (2)、能源供应服务属于公用事业,牵涉千家万户民生,但又不是要害部门,无需由政府包办或国有企业垄断。OECD 国家 30 年的经验表明,由电力、燃气、能源服务等利益相关方按照市场机制合组的,允许包括多种所有制的股份公司,作为投资建设和运营的主体;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抵御各种风险;(3)、政府在统一规划下,主持投资建设的项目业主招标,适当给以融资支持、税收优惠,提供良好的投资运营和技术、设备等各方面的支持,十分必要。(4)、能源供应服务公司在一个区域内具有市场的独占性。因此各种能源供应服务价格须由政府部门监管,必要时举行公众听证会,平衡各方利益。目前一些地方的一些企业,以“抢滩登陆”的心态,期望从地方政府手中获取区域排他性燃气特许经营权入手,获得地区能源供应的垄断经营权和定价权,从而获取超额的利润。事实上已经有了这样的实例;不仅会侵害用户的利益,而且给能源供应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必须意识到,城市能源供应服务企业,属于带有公益性质的,长期稳定、低风险、低收益的行业。政府的支持、优惠和监管,是保障其公益性,维护广大用户利益,促进行业发展、就业扩大、社会稳定的基石。企业片面追求利润、不尽社会责任,或政府方支持、监管缺位,都是不能容许的。四、新格局下城市能源规划如何制定?低碳经济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新能源格局下的城市第二代能源供应系统如何规划,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需要拓展视野、高屋建瓴;要求工作方法和机制上的创新。1、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约束条件 今后 10-20 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碳减排约束条件,都已基本确定。国家将把这些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省、市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将不仅仅体现为 GDP 的总量和人均年增长数据,而必将有城市化率、能源强度、碳强度,以及总能耗、总排放量等各项指标的约限。换句话说,城市的科学发展规划必须给出类如表 1 各栏中列出的、与国家发展规划相应的数据,描绘出城市在生态约束下科学发展格局。不能像以往那样,仅凭GDP 目标、一次能源消耗和能源弹性系数的历史数据外推出未来各年份的能源需求总量就万事大吉。文献2研究了产业结构、能效、一次能源构成对能源强度、碳强度,以及总能耗、总排放量等的影响关系。显然,低碳经济时代的城市能源规划,必须做到这样的深度。2、目标约束下城市发展规划初稿的制定 首先可以根据城市在地区中的定位,拟定发展规划的初稿,包括一、二、三各产业的发展规模、比率和内容,工业、商住、交通三大耗能领域的空间布局以及按时间发展进度。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对于能源规划有决定性的影响。如上所述,如西方许多城市,工业区、住区和 CBD 在空间上相互分开的大一统布局,必然带来工作日大流量、长距离的人流交通负荷。三种功能区的能源需求也各不相同,必须分别规划。分多个区块、在每个区块内规划布臵工业区、住区pood 和 CBD 的,则有可能实现冷热电需求互补,提高能效。总之,城市发展和建设布局规划初稿是进一步制订能源供应规划的基础。3、工业、商住、交通能源规划的细化 有了工业、商住、交通,和空间布局初步规划,就可以进一步细化制订能源利用的具体规划方案了。以尽可能提高规模化的天然气 DES/CCHP 能源供应系统在城区的覆盖率为指针,依照具体情况,参照上述 9 种类型能源供应系统,制订具体方案。不排除因考虑能源供应的优化而反馈调整功能区的布局。深圳市光明新区是一个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例子。这个在原有的两个镇基础上新规划的 156km2、100 万人口的城区,以高科技离散制造工业园区为目标;基于新设一个 39F 天然气调峰机组的电力布局需要,规划了一个以该电站为主体的 DES/CCHP 能源供应系统,兼有向工业厂房和 CBD 供冷,向居民供应生活热水的优势;可使发电成本显著降低,天然气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 75%以上5。南方远离居民区的纯 CBD 或离散制造业工业区,仅有空调制冷负荷,没有热水负荷,低品位余热没有适宜用户,就难以达到更高的能效。单纯以普通市民住区为对象规划区域供冷,按目前的生活水平和经济能力,也还难以实现。北方城市则不然,气候条件要求集中供热覆盖所有的居民住宅;必须以此为供能规划目标。但夏季空调负荷则只有商业和公共建筑的需求。蒸汽需求则取决于过程工业的布局安排。集约化的 DES/CCHP 系统设臵与城市功能区规划布局之间,有可能需要多次反馈、协调,这就是中国国情所要求的集成创新。交通能源规划需要落实到功能区块空间布局所要求的交通方案,包括市内优先发展的轨道交通-接驳巴士/BRT 衔接的规划;各类中、重型卡车,公交车采用 LNGV 的产业链开发规划;小轿车逐步转向插电式汽车、混合动力车或 DME、掺加甲醇或非粮乙醇汽油的规划;以及长远的氢气燃料电池车的规划。有了上述细化的规划工作,就可以相当准确地估算出各区块和全市工业、商住用能对天然气和电力供应的需求总量和空间分布,以及交通用电、LNG 和其它燃料的数量,以及按年度增长、变化的趋势。4、立足于能源规划的城市发展规划 落实到每个区块的、与功能区规划融为一体的多个 DES/CCHP 系统规划所包含的冷、热水、蒸汽管线(网)的网络和路由,必须与城区道路和绿化规划协同配合。原来各自独立规划的高、低压供电网络、商住炊事用低压天然气管网,在冷热电联供的能源系统规划下,自然也会大不相同。这就给城市规划道路和配套的共同管沟奠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细化的能源规划能够给出城市对天然气、石油、煤、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逐年增长数据,便可以据此推算是否能够满足国家下达的各项指标了。城市中心虽然不再燃煤,但市郊燃煤电厂和外部电网供入的电力,都是要追溯到pood 实际消耗的一次能源和碳排放量的。规划之中还必须列入相应的燃煤电厂、市内现代煤化工、炼焦和水泥企业燃煤排放的 CO2通过 CCS 技术扑集和封存的逐年进展数据,这是控制碳排放指标所必须的。文献2给出了由产业结构、能效和一次能源构成估算能源消耗和能源弹性系数的关联式。文献1给出了由 GDP 和一次能源消耗数据推算能源强度、能源碳强度 进而和碳排放总量的关联式。=(C+B)(1-)+O+0.33G (1)式中,为一次能源中高排碳部分的分率;C、B、O、G 分别为一次能源中煤、生物质能、石油和天然气的分率,为煤通过 CCS 利用的分率。根据本世纪初若干国家有一次能源构成推算出的 数据与统计的能源碳强度 之间的关联,回归出下式:=2.4 这样,便可以由细化的城市能源利用规划方案估算出逐年的一次能源消耗和构成数据,进而推算出规划各年份的能源强度、碳强度、能源碳强度,以及各年的总能耗和总碳排放量。如果达不到上级下达的相应指标,就必须回过头来,修改初始规划。要么降低 GDP 目标,要么调整一、二、三产业比率,要么进一步加深 DES/CCHP 的覆盖率和强化工业、建筑、交通节能力度,提高能效。通常误以为节能降耗取决于风机、水泵、家电等耗能设备或产品的效率,或建筑物墙体等的保温性能。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对于一个城市,节能减排,即单位 GDP 耗能和排碳,或能源强度 和碳强度 降低等指标的落实,根本上取决于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制订一次能源到终端利用规划的密切配合与协同。其间的关系,是清楚的、可分析推算的、可控制的。市政府只把指标分解下压到区、县、企业一级是无济于事的。反之,通过两个规划的协同制订,落实工业、商住和交通领域能量系统优化和冷热电联供技术和机制的创新和升级,就完全有可能实现低碳、高能效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目标。参考文献 1、华贲,低碳发展时代的世界与中国能源格局,中外能源,15(2)1-9,2010.2 2、华贲 产业结构,能效与一次能源构成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分析 中外能源,15(5)pp.1-7,2010.5.3、华贲 低碳时代的世界和中国的能源结构 世界石油工业 No.2,16-21,2010 4、华贲.天然气冷热电联供能源系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 5、华南理工大学,光明新区冷热电联供与中水回用专项规划,2009.8 pood (本文是 2010 年 6 月 18 日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理事会议暨区域能源规划研讨会”上报告的文稿,将在建筑科学今年第 12期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