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docx
浅谈外宣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摘 要:外宣翻译是为了传递信息和促进沟通,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扬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沟通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翻译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对外经济和文化沟通的日益频繁,对外宣扬工作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这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对外宣扬活动无法离开翻译这一媒介。因此,;翻译工作是对外宣扬的一部分;。(沈苏儒,1992) 外宣翻译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黄友义,2004) 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宣扬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沟通有效的开展,本文浅析了外宣翻译的特点,并结合外宣翻译的受众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翻译策略和要求。 一、外宣翻译的特点 外宣翻译(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 广义的外宣翻译应有尽有,几乎涵盖全部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扬有关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 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治、文献、政府文件公告、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好用文体的翻译。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别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外宣翻译基本上都是中译外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要完成那些对外宣扬材料的翻译任务,所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基本上都是中译外。;(黄友义,2004)外宣翻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翻译成外文,并通过各种媒介,对外发表和传播,让外国读者精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更好的了解中国。 在我国,外宣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中文译成英文,或者是其他外文,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影响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吃住行等方方面面的翻译都可称为外宣翻译。外宣翻译是一种具有显明文化特性的(Culture specific)交际现象,译者在翻译外宣材料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进行跨文化的沟通工作。 (二)外宣翻译的目标读者(target reader)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 外宣翻译的性质和任务确定了外宣翻译的目标读者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所以外宣翻译工作者只有充分相识和牢记其目标读者的不同,才能很好地完成;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任务。 翟树耀曾说;把外国人当作对中国的学问一窍不通准没错。;赵浩生先生也曾说过;美国一般的人民,包括大多数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对中国所知有限。;(赵浩生,2001) 关联理论的创始人Gutt指出,不考虑背景学问,而想把同样的思想传达给任何人,这是办不到的。面对不同的受众,我们往往不仅要变更说话方式,还要变更我们想表达的内容。所以,中国外宣翻译同其他类型的翻译不同的是,肯定要首先采纳读者易于接受的策略,以确保在宣扬内容方面获得认同。 二、外宣翻译的策略和要求 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的前提下(全部翻译工作都须要遵循 ;信、达、雅; 的标准),外宣翻译工作者还要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的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 对外宣扬的任务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外宣翻译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其交际功能。交际翻译要求译者要潜心探讨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擅长发觉和分析中外文化的微小差异和特点,时刻不忘要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在充分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进行跨文化意识转化,在翻译过程中有所取舍,调整文体,满意受众的接受心理,选择通顺易懂的语言,以保证交际目的的实现。(于杰,2022) (一)了解语言差异,依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适当的删减,避开文字堆砌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规范,在词法、句法和修辞等方面差异较大。从用词方面看,汉语表达趋于雅,英文趋于白;从句式结构方面看,英语注意形合(hypotaxis),汉语侧重于意合(parataxis);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风格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汉语的宣扬材料相对来说通常含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饰语,而英语比较注意客观事实,平铺直叙。外宣翻译时,译者要去掉那些不必要的修饰词,以保持外宣译文简洁直观的特点。 (祁世明, 2009) 例如,每场会议召开时总会出现;成功召开;的说法,若直译成; the meeting is now successfully convened;,而外国读者则会以为会议之前有很多阻碍。又如,;不切实际的幻想;若直译为;impractical illusion;就不是很恰当,因为幻想原来就不切实际。再如,;不幸的悲剧;若直译成;unfortunate tragedy;也是不合适的,因为悲剧本身就是不幸的。(林本椿,2004) 因此,汉语中被认为是必不行少的、富有文采的表达在英语中都变成了特别客观简洁的表达;smash;(彻底粉碎)、;Travel a lot;(走南闯北)、;overjoyed;(欢欣鼓舞)、;spotless/pure white;(雪白无暇)、;featureless/ordinary;(平淡无奇)。 一些拼法正确、语法也看似通顺、非常;忠实;原文的译文,因为其话语构建方式没有考虑译文语读者的接受心理,违反西方受众的习惯传统,同样在英语语境中格格不入,难以得到英语受众的认同,从而无法取得译文的预期效果。 例如:创建绿色饭店,提倡绿色消费(莆田东方国际大酒店)译文为: Establishing Green Hotel Initiating Green Consumption。 上述翻译改为Green Hotel Green Consumption足矣。 再如翻译;地大物博;、;团结与进取;时,译为;vast territory;和;unity;, 采纳了舍形保义的方法,运用简练的语言有效地传递了信息。以上翻译都遵循了英语的表达习惯,避开了文字的堆砌,因此符合了读者的接受心理。 (二)增加跨文化意识,;中国特色;词语采纳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为主 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有着显著的不同。很多中文里约定俗成的词句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后,不但难以达到忠实地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闻名对外传播专家段连城先生也曾指出:;我们不行低估外国读者或听众的实力,但也切勿高估一般外国人对我国的了解水平。;(段连城,1992:123)因此,对于汉语外宣稿件中的历史事务、地理名称、特地机构、政治术语和口号、行话和俚语、传统节日、特有的饮食文化等等,必需加予注释说明,这样外国受众看了才不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才能达到对外宣扬的目的。 如:;五·四;运动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against foreign imperialism and domestic feudalism; 西安 Xi’an, the place of the world-renowned Terracotta Warriors;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NPC), China’s top legislature;希望工程 Project Hope, a program to collect money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support education in poor areas ; 春节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Chinese New Year’s Day等等。 在外宣英译中,有时可借用国外熟知的典故、人物或地名等来比方汉语中出现的相像属性的典故,即采纳归化的方法。归化是指以原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读者靠拢,用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如我们常将中国古代的凄婉爱情故事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莎士比亚笔下的;Romeo;和;Juliet;。 张健教授在新闻翻译教程一书中指出:;归化是文化特性的诠释,而异化则是文化特性的保留,即译文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说了什么’,而且要尽可能展示原文是‘怎么说’的,以便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外宣就是要向国外宣扬中国、介绍中国,为此,异化翻译和直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依据外宣翻译的特点,要求译者应具备;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意识,留意内外有别,注意中外读者的思维和心理差别,依据英文表达方式及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即通过删减、增加、编译或重组等方法策略,增加译文的可接受性,从而达到对外宣扬与沟通的目的,真正使中国走向世界,使世界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 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0-48. 2陈小慰.福建外宣翻译的现状与对策C.福建省外事翻译研讨会,2007. 3段连城.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切对外宣扬M.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123. 4范锋.浅谈外宣翻译中;译前处理;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25-127. 5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6林本椿.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