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学报投稿细则.docx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投稿指南天津理工大学学报是天津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登载根底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具有创性、科学性和学术性的原创论文。办刊宗旨在于反映天津理工大学重要科学争论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沟通和科学技术进展。读者对象为理工科高等院校师生、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工作者。欢送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宽阔科技工作者赐稿。来稿留意事项:来稿务必主题明确,立论科学,推理严谨,层次清楚;语句精练,文字流畅,数字准确,图表清 晰;留意保守国家机密,使用字、词标准,遵从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数字用法、标点符号及其他标准。来稿请用 A4 纸打印一式两份并附稿件电子文档。欢送网上投稿主题为“投稿” ,E-mail: yxb 或 lgbj 对不符合本投稿指南要求的稿件,编辑部将退请作者修改后再送审。来稿时请供给作者真实姓名、性别民族、诞生年、学位、专业技术职称及 、 号码(移动、固定 )等相关信息。本刊只登载首发稿。作者享有文稿的著作权,文责由作者自负。在不影响文章观点的前提下,本刊编辑部在必要时将对来稿作文字、构造等技术性删改,如不同意,请作者在稿件上注明。本刊编辑部对所发稿有版权。来稿请勿一稿多投。稿件自收到之日起3 个月未接到本刊用稿通知者,作者可自行处理。编辑部如不拟刊用,不退原稿。如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说明。依据国家科技部的要求,本刊作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已参加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China Info)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并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并上网如作者不同意收录,请在投稿时说明,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其他具体要求:1 文稿的篇幅、卷面、构造、首页注释、层次标题1.1 文稿的篇幅包含文摘、图、表、参考文献,以出版版面计算:一般不超过 7 000 汉字。1.2 文稿内容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分类号、英文局部前 5 项内容的英文比照、首页注释、正文、致谢必要时及参考文献。1.3 文稿首页地脚注释以下格式中,空格、标点符号照写。,6 号字。收稿日期:yyyy-mm-dd。基金工程:基金工程类别(工程编号)。第一 姓名诞生年 ,性别,学位,职称。通讯 姓名诞生年 ,性别,学位,职称。第一作者为争论生、博士后时,应当以作者中的导师为通讯联系人1.4 层次标题序号1.4.1 层次标题左顶格。1.4.2 承受阿拉伯数字分级编码。例如,一级标题使用 1,2,3 ;标题使用黑体 小 4 号字二级标题使用 1.1, 1.2, 1.3, ; 标题使用黑体 5 号字1三级标题使用 1.1.1, 1.1.2, 1.1.3, ;标题使用楷体 5 号字1.4.3 层次标题以下,使用1), 2), 3), 。退 2 字起排。再以下,使用1,2,3, 。退 2 字起排。层次标题及正文局部均使用宋体 5 号字1.4.4 引言局部不写编号和标题。内容应包括争论的缘由、目的和背景;理论依据、试验根底和争论方法;预期的结果、作用和意义。写作应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背景资料。言间意赅、突出重点。篇幅可敏捷把握,但应以明确和简洁为根本要求。1.5 其他序号图片、表格、引文、公式、定理等的序号,均要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挨次,全文统一用阿拉伯数字挨次编码。1.6 插图和表格在文中的位置:应随文给出,先见文,后见图、表。2 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和中图分类号2.1 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 20 字。黑体 4 号字 2.2 作者姓名:按署名挨次排列。作者之间以“,”分隔。仿宋 小 4 号字 2.3 作者单位 宋体 小 5 号字 作者单位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简称,后加城市名、邮政编码。在作者隶属多个单位的状况下,单位名称之前加编号,同时作者姓名右上角加相应编号。单位之间以“;”分隔。2.4 摘 要小 5 号 黑体中文摘要是简明、准确、完整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应突出报道内容的创之处,信息具体,篇幅在 200 字左右为宜。小 5 号 楷体摘要中的缩略语应说明后再使用。摘要应包括 4 个层次:争论目的、争论方法、争论结果和争论结论。摘要不分段,独立成篇,意义完整;信息具体:使用科学性文字和具体数据,不使用文学性修饰词,不加评论、介绍和补充解释;不使用图、表、参考文献、简单的公式和简单的化学式。2.5 关键词小 5 号 黑体2.5.1 应有 38 个关键词。小 5 号 宋体2.5.2 第一个关键词与分类号对应。2.5.3 关键词之间用“;”分隔。2.5.4 其中的符号和缩略语应先加以说明。2.6 中图分类号小 5 号 黑体应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查找附录。3 英文局部:文题、作者、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字体:Times New Roman3.1 文题4 号 黑体3.1.1 内容与中文标题相应。3.1.2 长度一般不超过 100 个字母。3.1.3 除第一字母及专知名词应大写以外,一律小写。3.1.4 第一个词不用冠词。3.2 拉丁字母拼写的作者姓名小 4 号 3.2.1 拉丁字母拼写的作者姓名内容和挨次均与中文一样。3.2.2 中国作者姓名应按汉语拼音写法:例如:WANG He-ping。3.3 作者机构的英文: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缩写。城市名和邮政编码后,要加国名。小 5 号3.4 摘要小 5 号 黑体3.4.1字数为 100150 单词。小 5 号 3.4.2 其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的内容相应。3.4.3 其中缩略语应加以说明。3.4.4 英文摘要的文字要求1) 第一句话不应与文题重复;2) 尽量使用简洁句;3) 尽量使动词靠近主语;4) 不用第一人称作主语;5) 以重要的事实开头,而不以关心从句开头;6) 在有动作主体的状况下,使用主动语态,不使用被动语态。3.5 关键词小 5 号 黑体3.5.1 关键词的内容、数量和挨次,均与中文关键词相应。小 5 号 3.5.2 除专知名词应大写以外,一律小写。3.5.3 关键词之间用“;”分隔。3.5.4 缩略语应先写全称再写简称。4 量名称、量符号与量单位4.1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正确使用量的名称、量的符号与量单位的符号。4.2 文中所用量符号,应在首次消灭时加以定义。同一个量的符号,应全文统一。4.3 量符号、一般函数及其变数等,一般用单个斜体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表示,可带有角标或带有括弧中的说明。4.4 量的数值与量的单位之间, 留一空格。如“10 毫米”应为“10 mm”。5 字符的正体和斜体5.1 斜体1 量的符号、2 从量的符号转化的角标、3 一般函数符号、4 变数符号。5.2 黑斜体1 矢量(向量) 的符号、2 矩阵的符号、3 张量的符号。5.2正体SI 词头和量单位;从文字转化的角标;阿拉伯数字;表达性文字;化学元素符号;缩略语;仪器的规格型号;某些常数的符号仅限于自然对数的底 e、圆周率 、复数的虚部 i 或 j 、数学运算符如: 矩阵转置号T、微分号d、偏微分号、连加号、对数号lg、ln、lb、及 sin、tan、lim、min、max 等。6 数值的表示和有效位数6.1 数值用阿拉伯数字表示。6.2 合理地选取数值的有效位数。6.3 数值中从小数点算起,向左或向右,每3 位空一格。如 “= 3.141 592 6”。6.4 合理地使用词头或 10 的幂,使数值范围在 0.1999 之间。7 插图图要精选,应有自明性,尽量与表及文字表达重复。图形、文字要清楚,图中说明性文字用中文。坐标图中各坐标标目中的量和单位符号应齐全,并分别置于纵横坐标的外侧。图题在图的下方,中英文对应小5 号字; 中文黑体,英文Times New Roman。分图题要标明中文分题。中文格式为:图1 ;英文格式为;Fig.1 表题首字母大写,其他除专知名词应大写以外,一律小写。7.1 插图的数量:一般不超过 6 幅。7.2 插图的幅面一般为: h×w = 50 mm×70 mm。7.3 插图的精度:约 600 dpi。7.4 图注、图内的字体、字号(汉字用宋体;英文和数字用Times New Roman;统一用 6 号字)。7.5 图线要求:主、辅线清楚。轮廓线、框线、曲线用粗线0.8 p,或 0.3 mm;尺寸线、指引线、坐标轴用细线0.4 p,或 0.15 mm。7.6 函数图要求标目中,使用量符号与该量单位符号之比,如“p / MPa”;标线数目:37 个;标线方向:刻度朝向图内;标值圆整:宜为 2、5 的整倍数。7.7 照片、灰度图:清楚。7.8 地图、显微图:以比例尺表示尺度的放大和缩小。8 表格表格应具有自明性,内容尽量避开与图及文字表达重复。表题在表格的上方,中英文对应小 5号字; 中文黑体,英文Times New Roman。中文格式为:表 1 ;英文格式为:Tab.1 表题首字母大写,其他除专知名词应大写以外,一律小写。表中参数应标全量和单位的符号。8.1 表格的宽度:一般限 25 汉字或 48 字符。8.2 表格承受“三线表” 可加必要的关心线。8.3 三线表的表头应放在第一行。8.4 三线表的表头中,量符号和该量单位符号应以“量/单位”的形式标出,如“p / MPa”。8.5 表注、表内的字体、字号(汉字用宋体;英文和数字用Times New Roman;统一用 6 号字)。9 参考文献9.1 参考文献的要求9.1.1 只列出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争论型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6 条。9.1.2 按参考文献在正文中被引用的挨次,对其编码,并在正文中指明其标引处。9.1.3 中外作者的姓名一律“姓前名后”。 西方作者的姓氏全部大写,名字局部缩写,不加缩写点如:J. C. Smith SMITH J C。9.1.4 作者不超过 3 人的姓名都写并用“,”隔开,超过 3 人的,余者写“,等”英文用“, et al。”9.2 主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举例如下:9.2.1 期刊:序号 作者. 文题 J. 刊名, 年, 卷期: 起始页码-终止页码.1 Liu G J, Yang P Y, Zhang W, et al. Research on separation of minor elements from coal during combustion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g and technology,2023,6(1):62-66.9.2.2 专著或译著:序号 作者. 书名 M. 译者.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2 岑可法,倪明江,落仲泱,等.循环流化床锅炉理论、设计与运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9.2.3 论 文 集:序号 作者. 文题 C/编者. 文集名称.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3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C/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 会论文集.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9.2.4 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 文题 D.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4 李 宁.煤高温燃烧过程中脱硫反响机理的争论及其工业性的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23.9.2.5 技术报告:序号 作者. 文题 R.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5 冯西桥. 核反响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 LBB 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争论院,1997.9.2.6 参考工具书:序号 作者. 文题 K.地名: 责任单位, 年份. 6 . 张家铨,关景时,程 鹏. 常用药物手册K.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9.2.7 专利文献:序号 申请者或全部者. 专利题名:国名,专利号P.公布日期.7 Kureha, Kagaku, Kabushiki K. Method of treatment for stoma-peripheral inflammation diseases: US, 5556622 P.1996-09-17.9.2.8 标 准:序号 作者. 标准代号 标准名称S.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8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委员会.GB/T59751986 中国标准书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9.2.9 报纸文章:序号 作者. 文题 N. 报纸名, 出版日期 (版次). 9 丁文祥. 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 中国青年报,2023-11-2015.9.2.10 网上电子文献:序号 作者. 文题 EB/OL公布日期下载日期 :/.10 OASIS.Universal description,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 EB/OL.2023-11-142023-08-10 :/www .uddi . org/whitepaper.html.9.2.11 光盘文献(数据库):序号 作者. 文题 DB/CD.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日期.11 万锦坤. 中国人民大学论文文摘1983-1993. 英文版 DB/CD.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稿件模拟样本见下页分灾模式构造防灾减灾设计概念的再思考李志刚 1, 陈向东 1, 王平 2, 张玉顺 3(1.大连理工大学 工业装备构造分析国家重点试验室,辽宁大连 116024;2.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争论所, 哈尔滨 150080; 3.广东省地震争论所, 广州 510070)摘 要:简要回忆了构造防灾减灾设计概念的进展; 从构造的分灾思想、分灾元件、分灾模式、分灾设计根本原则等方面, 系统争论了“基于分灾模式的构造防灾减灾设计概念”; 争论了分灾模式与构造掌握的关系; 通过对典型构造设计的分析, 说明分灾模式的设计概念是可行的, 有助于构造的防灾减灾以及工程师形成可操作的数学模型.关键词: 抗震设计; 构造最优化; 构造牢靠性;分灾模式; 构造掌握中图分类号:TU352.110.4文献标志码: ARethinking of Concept of Structural Design Against Natural Hazard Based on Damage-Reduction ModeLI Zhi-gang1, CHEN Xiang-dong1, WANG Ping2 ,ZHANG Yu-shun3(1.State Key Lab. of Struct. Anal. of Ind. Equip., Dalian Univ. of Technol., Dalian 116024, China; 2.Inst.of Eng. Mech. of State Earthq. Bureau, Harbin 150080, China;3. Inst.of Earthq. of Guangdong Prov., Guangzhou 510070, China)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design against natural hazard was reviewed briefly. The structural design based on damage-reduction was studi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mage-reduction mode and structural control was discussed. Examples show that the method herein is rational and helpful to structural design against natural hazard.Key words:aseismatic desig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structural reliability;damagereduction mode;structural control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以及人们对各种自然灾难的发生气理和成灾模式生疏的加深,人类有可能实行更加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防灾减灾设计方法,减轻灾难造成的损失. 建立合理的构造设计概念,使构造以较低的造价,得到较高的安全性能,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1-51 构造防灾减灾设计概念的进展经过长期的科学争论和工程实践, 人们关于构造防灾减灾设计的概念也经受了一系列的进展变化. 主要有以下这些设计概念(以地震灾难为例):“刚性构造体系”设计概念 即大大增加构造的刚度, 使其与根底成为一个刚性整体. 这种设计很不经济, 较难实现.68收稿日期: 1997-03-10; 修回日期: 1997-10-05基金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493300);教育部博士点基金(9800462)作者简介:李志刚(1936 ),男(满族), 辽宁金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信箱.cn.“柔性构造体系”设计概念 这种设计虽然可以有效地削减作用于构造的地震荷载强度, 但在大震作用下会由于构造变形过大而导致构造破坏, 甚至倒塌; 在小震及常规荷载作用下, 又会由于刚度过低而很难满足构造的正常使用要求9.“延性构造体系”设计概念 这是目前承受较为普遍的设计概念, 即适当掌握构造的刚度, 使构造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变外形态, 以消耗地震能量, 保证构造不倒塌.10 “构造掌握体系”设计概念 是近年进展起来的设计概念, 是构造防灾减灾设计概念一次突破. 3.2 分灾子构造作为框-剪构造的分灾子构造, 非灾难荷载作用下, 带缝剪力墙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 灾难荷载作用下, 一方面利用带缝剪力墙的缝隙联结面材料进展耗能; 另一方面, 联结面开裂, 刚度降低, 构造动力特性发生变化, 周期变长, 有利于构造抗震.框-桁构造, 用一个桁架代替剪力墙作为构造的分灾子构造.框-桁构造具有受力明确、计算简洁、可人为掌握破坏挨次(弱腹杆中强梁强柱)、构造全部由杆件组成而不会消灭刚度突变、可人为掌握刚度、不易造成材料铺张等优点. 参考文献:1 陈向东, 蔡文学.基于分灾模式的构造防灾减灾设计概念初探J.自然灾难争论, 1996(4): 22-27.2 Ou J P, Yoshida O,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 J. Earthq Eng & Eng Vib(S1671-3664),1997,38(3):358-361.3 陈志平.减灾设计争论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3(5).4 牛光庭,李亚杰.建筑材料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5 Kayeyama M. Incompatible displacement methodsC/SPRIET J A. Numer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Structural Mechan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3:4357.6 徐道远,符晓陵,寿朝辉.混凝土三维复合型断裂的FCM 和 GFC/ 涂传林.第五届岩石、混凝土断裂和强度学术会议论文集.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19-24.7 隋允康,王希诚. DDDU(2)程序原理和构造的简要说明R.大连:大连工学院工程力学争论所,1984.8 陶建人.动接触减振法及其应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1988. 9 王杏林.建筑砌块联接件:中国, CN 1036800P.1997-09-27.10 GB 50023-9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