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北灯戏的发展与保护785.pdf
论川北灯戏的开展与保护 摘要:民间文学艺术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表达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华,是进展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开展的前提和根底。然而川北灯戏从可考的清乾隆开展至今,已有 2 0 0 多年,其诙谐幽默的表演和颇具特色的胖筒筒音乐至今仍深受四川北部、东部及重庆等地广阔百姓的喜欢。今天,在川北地区、川东地区的嘉陵江沿岸川北灯戏仍广为流传,成为地方民间艺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川北灯戏作为地方民间文学艺术,是否应该得到全面的保护。关键词:川北灯戏 地方戏 民间艺术 保护与开展 所谓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某一民族的群众在其生息繁衍过程中创造的、反映该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作品。其作品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民间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始终处在开展和完善之中,这就使得一件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是经过几代人的演泽创作而丰富起来的,因此作往往是某一群体的身份不明的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这特点使得对它的保护要比一般作品更为因难、复杂。当然川北灯戏作为这个地方戏,它的保护也不是那么容易。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她正面临着现代娱乐的挑战,在有着强大的观众群与强烈的时代气息的现代曲艺的挑战下,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开展,成为当今曲艺界考虑与探究的话题之一。一、川北灯戏的起源 川北灯戏源于傩戏,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歌颂正义、鞭挞丑恶、寓教化民众于笑谑嬉乐之中。几经沧桑,川北灯戏已开展成为人们生活中津津乐道的地方曲艺。川北灯戏起源于明末嘉靖年间,但可考至乾隆年间,与当时的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为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阆中是川北灯戏的故土,每当农村收获季节,灯戏艺人在田头或院场点亮写有“五谷丰收、“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胡琴,便演起滑稽逗趣、热闹非凡的灯戏来。农民们看见红灯高挂,便打起灯笼火把,从四面八方赶去看灯戏。川北灯戏可谓历史悠久。二、川北灯戏的开展历程 川北灯戏在明嘉靖年间就流行于南充市的阆中、南部、仪陇、顺庆等地,是根植川北一代的民间歌舞小戏。它继承巴渝舞的遗风,源于傩戏,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在其开展过程中,汲取了昆、高、胡、弹腔以及大量的民间表演艺术及杂役艺术,形成了明快、幽默、夸张的独特风格,深受川北人民的喜欢。川北灯戏与其他的戏种不同,它除了通俗易懂,在农民中流传以外,它的表演更是不拘一格,多数不在正式的场合中表演,通常在院坝、阶沿进展的,观众是农民,他们提着灯笼火把,围起场子观看,使戏场汇成一片灯的海洋。而且表演的内容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如“五谷丰收、“六畜兴隆、“人寿年丰、“恭喜发财等。川北灯戏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喜剧多、悲剧少。就是正戏、苦戏,也带有浓重的喜剧色彩。表演艺术贴近生活,无固定套式,综合巴渝舞、杂耍、猴戏、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形式。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风土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其原始声腔和表演手段,多系道场法事中的程式演化而成,其声腔分为正调和杂调,其音乐那么源于川北民间小调、神歌、嫁歌、圣喻谣等,曲调朴实明快,优美动听。时至今日,阆中的老观、峰占、二龙、石滩等乡镇都有演出程度较高的“灯班。随着时代的变迁,川北灯戏也经历了潮起潮落的兴衰历程。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开始,战事频繁,灾害不断,灯戏锐减。少数灯班艺人流亡江湖、卖艺求食,更多的艺人那么是丢掉灯戏另求生计,川北灯戏日渐衰落,到新中国成立时,川北灯戏濒临消亡。新中国成立后,川北灯戏得到恢复和开展,南充专区不少乡镇成立了业余灯戏组织,南充专区还成水立了灯戏团,向着灯戏艺术化、专业化方向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为恢复开展灯戏剧种,南充专区文教局抽调人员到阆中、苍溪、仪陇等地对民间灯戏的沿革、流行区域、剧本唱腔、表演地点、技艺、服装、道具、艺术特点等资料和实物进展调查搜集。原南充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组织了 28 名师生分组深化各县文化部门调查,搜集剧本 116 个、老艺人口述的腹本戏 210余出,还搜集了音乐资料与表演身法技艺资料,并整理成册归档。此外,还组织了文化干部、川剧团音乐人到灯戏艺人多的县区搜集灯戏常用的曲牌 37 支,邀请美术家胥鸿钊设计了一套现代灯戏的服装道具款式,培训了一批灯戏青年演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川北灯戏犹如枯木逢春,“农忙种地,农闲演戏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当时南充有业余剧团 400 个,其中灯戏剧团有 40 多个,活泼于川北山乡,为灯戏的崛起和开展作出了宏大努力。然而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川北灯戏的保护与开展,使这一古老艺术得以焕发青春,从院坝阶沿走向大雅之堂。从此,川北灯戏真正成为巴蜀奇葩,绽放出耀眼的荣耀。1983 年,南充地区举行业余商演,发现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和演员,经过大力栽培,成为一支可以独当一面的团队。1984 年南充地区文化局组团参加四川省灯戏剧会演,所演灯戏?灵版迷?、?闹隍会?、?郑板桥买缸?、?三张借条?等 6 个灯戏,在蓉城舞台崭露头角,以其独特、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赞赏,被誉为嘉陵江畔璀璨的奇葩。1986 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川北灯戏?一书,在全国发行,是我市挖掘、整理、研究川北灯戏所获得的重大成果。1987 年 10 月,应中国现代戏剧研究会第六届年会的邀请,南充地区以岳池县川剧团为班底组团赴成都演出灯戏?幺妹儿嫁给谁?、?献鸡?、?包公照镜子?、?搭车?、?办移交?,使来自全国的戏剧家们如痴如醉,彻夜难眠,交口称赞:“精湛的灯戏表演,高尚的艺术享受。这次演出再次誉满蓉城,轰动全国戏剧界。中国戏剧院院长胡沙更是对川北灯戏赞不绝口。1988 年 5 月,该团赴京进展为期七天的演出,?中国日报?发表?灯戏使舞台放出异彩?的文章,再次在全国戏剧界引起强烈反响。事后,市川剧团先后赴上海、山东、天津等地演出灯戏?嫁妈?、?桥?、?滚灯?等均获得奖励。1997 年由阆中市政府和市群众艺术馆组织创作排演的现代灯戏小品?甜水井?获全国第七届群星奖戏剧小品比赛铜奖,2001 年由市艺术馆组织创作排演的川北小灯戏获得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小戏比赛金奖。这是四川省小戏类获得国家级政府奖金奖零的打破。三、川北灯戏的保护 川北灯戏作为巴蜀重要的民间艺术作品,我们理应加以保护,这样才可以让巴蜀地区的艺术得以发扬光大。而南充、成都、重庆等地已开始投入资金和人力进展资源整合,为更好地保护川北灯戏做出大力奉献。也正是基于各界对四川及重庆地区对川北灯戏的旅游、文化和经济价值的肯定,我认为要真正保护和开展川北灯戏艺术,应首先打破传统的地方戏功能观念,用新的视觉审视川北灯戏的社会功能,不为旧的雅俗观念所迷惑,进而敢于保护优秀的川北灯戏。同时,还必须打破地域限制,开拓开展川北灯戏的生存空间,使川北灯戏成为巴蜀大地更加迷人的风景线。然而要更好地保护川北灯戏,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川北灯戏有着浓重的地方特色,因此也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群。我们在保存地方特色的前提下应尽量考虑到观众的方言碍障,因为他们对地方方言不胜理解,那样势必造成观众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而阻碍川北灯戏进入其他地区。但是解决这一问题也有难度,但我认为还是采用注释比较好。虽然普通话大家都会说,但是用普通话来表演就会让川北灯戏失去原有的韵味,所以,我认为用注释既可让听戏人有一明明白白的理解,又不失地方特色。2、让川北灯戏走出巴蜀,步入更多人的生活。川北灯戏一般都在自己的方言区内流传,即一般在固定的城市剧场和乡村“草台上演出。但是随着外国戏剧、电影、电视的冲击,加之普通话和英语的普及,川北灯戏活动的空间正不断受到挤压。假设川北灯戏仍据守自己的方言区,仍躺在传统的剧场和“草台上演出,其演出和场所会越来越狭小,限制也会越来越大。显然,不进那么退,川北灯戏活动地域的扩张将意味着川北灯戏在人们的直观双向交流中会获得生存、保护、开展和进步的新空间。另外还有就是网络有着不受地域、时间等限制以及传播速度快等优点,我们可以将优秀剧目制作成 MP3、RM 等音乐格式放在网络中任人下载,免费收听;也可以将演出实况制作成 MTV 放在网络上任人下载、免费观看从而吸引大批量的地方曲艺爱好者,川北灯戏也可藉此走向世界。无论是在加拿大还是非洲的遥远山区,只要他愿意,他就可以欣赏到川北灯戏、欣赏到更多的地方曲艺,这本身即是对地方曲艺的最好保护。综上所述,川北灯戏犹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虽珍贵却不精巧,这就需要我们后人为此做出更大的努力,让川北灯戏蜚声海内外,更好地对其进展保护、开发和利用,让它既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为它赋予新的思想内涵,表达出时代特征,使其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立效劳。而让更多的人承受并喜欢即是最好的保护。我们期待着川北的艺术之花开遍大江南北、川北地方曲艺再度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