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项目申请书中标-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345.pdf
-
资源ID:84184200
资源大小:251.12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教学改革项目申请书中标-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345.pdf
教学改革计划项目申请书 项目的立项依据和目标 1 本项目及国内外同类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及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的专业目录不单纯是原相近专业的合并,而是按照学科分类,结合我国国情设置专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以往按产品,过细、过窄设置专业的局面。不仅学生择业要面对市场,更重要的是高校也要面向市场。如何确定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由于各高校原所属部门的不同及过去按行业、产品设置专业的影响,各高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虽然总体框架相似,但在专业必修、限选、任选课设置、教学环节安排上有很大不同。在扩大专业适应面的同时,仍突出了自身的特色。如 1)华北电力大学突出“培养能在电力及其他行业、各企事业单位从事热能工程运行管理、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浙江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能源与环境工程和热工控制自动化方面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从事热电企业生产管理和能源科技研究创新的能力。3)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 21 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在热能与动力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设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透平机械)、流体机械与工程、空调与制冷四个专业方向。4)西安交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设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汽车工程等专业方向,各专业方向可选修其他方向课程。其他高校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则在 1999 年制订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就已不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要求学生在列出的限选专业课中修满规定的学分。上海交通大学最新制订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众不同,全面实行了学分制。突出特点是,设置的专业选修课不仅数量多而且范围广,从传统热动专业的锅炉、气轮机、内燃机、制冷到环境工程、大气污染控制、热、机、电一体化、振动噪声测试技术、建筑给排水、施工组织与管理等。不论专业课是按专业方向的模式设置还是按课程模块的模式或其他模式设置,人才培养计划中都明显地带有专业方向的特征。由于用人单位受传统“专业对口”观念的影响及企业实际技术分工的现状,现行大口径专业按专业方向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深入,专业方向越来越朝着拓宽和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各高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体目标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就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各高校仍处在探索和改革阶段。虽然我们已按我校的情况,结合有关院校的经验,制定了我校热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但在计划的落实上仍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采取切实的步骤、方法、手段保证计划的实施。本项目在研究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选 3-4课程上进行试点,考察所提方案的效果。.3.2、本项目的改革研究内容、目标、主要特色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根据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情况,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1新形势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与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3教学方法研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本学科知识;4实验教学研究。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研究。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使学生受到工程和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6利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资源的研究。.4.3、本项目改革研究的预期结果和具体成果 预期结果:1)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建设要求与实施方案。2)以热动专业部分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为试点,按课程建设要求编写规范、开发必要的教具、教学课件等。3)创建激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机制。具体成果:1)提交“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2)提交“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内燃机原理”课程建设资料,包括: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案、课件、实施报告等。3)从以上课程中,选定一门按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年内申请省级精品课程。4)制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实施方案。5)发表研究论文 2-3 篇。.5.4、本项目改革研究的总体安排及进度 2004.32004.5 收集资料,召开有关专家的专题研讨会;2004.32004.7 制订创新能力培养基本内容与要求,并在 00 级毕业设计中落实,总结实施效果。2004.52004.6 以国内、外有关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热动专业人才需求、就业情况等为依据,提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配套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制订创新教育培养方案,制订实施步骤。2004.6-2004.9 集体分析教材,编写有关教学文件,制做教学课件,制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与内容。2004.9-2005.1 在有关课程中实践教改方案。2005.1-2005.3 总结、整理研究报告。.6.5、已有的工作基础及条件 自 1996 年以来课题组成员完成教学改革项目三项,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在热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参加本项目的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热动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并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发表教学论文 4篇。近几年一直参加“全国热工类课程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教学改革研讨会,了解了热动专业及热工类课程改革的动向。结合热动新专业的建设,课题组教师走访了国内有关高校,了解了这些高校热动专业的建设情况,收集了较新的热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验指导书,购买了“传热学”、“锅炉原理”等课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料,这些资料对本项目的开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近几年,我们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外语原版教材,创建精品课程,创建校外实验基地,毕业设计创新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有待进一步总结、整理和实施。热动专业已连续招生五届,社会对热动人才有一定的需求,热动 99 级和00 级毕业生分配情况较好,激励我们不断探索热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好热动专业。6、主要项目及经费概算 1)调研、资料费 2000 元;2)“传热学”课程建设需录像、多媒体课件制做 1500 元;3)“工程热力学”课程建设需录像、多媒体制做 1500 元;4)“内燃机原理”课程建设需录像、多媒体制作 2000 元;5)研究报告整理、编印 1500;6)论文出版费 1500 元。合计:100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