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769.pdf
-
资源ID:84188323
资源大小:165.37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湘教版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769.pdf
第 1 页 湘教版高一地理下册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最直接的方法便是通过试题,下文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下册期末考试模拟试题,赶快来检验自己吧。一.选择题(302)人口金字塔构造图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构造的示意图。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图 1 是 X、Y 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构造图,答复 13 题。1.Y 国人口增长形式属于()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造成 X、Y 两国人口再消费类型的根本差异是()A.经济程度 B.教育程度 C.历史条件 D.自然条件 3.属于 Y 类型的国家有()A.尼日利亚 B.印度 C.泰国 D.日本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开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22 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 1.2 亿。读图 2 和图 3 并答复 45 题。第 2 页 4.2022 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兴隆地区流向经济欠兴隆地区 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 5.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说明()A.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B.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缺乏 C.大城市人口老化问题严重 D.国家政策的指引 2022 年 10 月,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的现场实测结果说明:稻谷结实率达 95%以上,每亩高产 847 公斤,并挑选出适宜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这一结果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继续领跑世界。答复 67 题。6.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最主要的是()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农业技术 7.从材料的分析可知,我国推广超级高产杂交水稻的重要意义是()A.进步粮食总产量 B.进步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C.开展农业技术 D.进步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 2022 年 12 月 30 日,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结合以下列图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示意图,答复 89 题。8.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A.地形类型 B.人口分布 C.城市分布 D.交通线路 第 3 页 9.西气东输管道的开通,对西部地区的好处有()A.变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B.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钢铁、水泥土建、机械、电子等工业的开展 C.提供大量劳动力和资金,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开展 D.解决西部能源紧张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开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据此答复 1012 题。10.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以()A.降低燃油消费 B.进步交通效率 C.扩大居民出行 D.节省城市用地 11.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B.进步道路运行才能 C.城市连片开展 D.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12.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 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 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以下列图为某地生态园的消费体系示意图,读图答复 1314题。13.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该消费体系的主导企业污染大气严重 B.该消费体系的主导企业靠近消费市场 第 4 页 C.该图中的农业地域类型属混合农业 D.图中的农业按投入的多少属于密集型农业 14.该生态园()A.实现了消费的完全无污染物排放 B.促进了甘蔗种植的企业化进程 C.摆脱了消费季节性和地域性 D.消费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15.以下人类活动中,对增加环境人口容量有利的是()A.人类获取资源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的改进 B.大面积地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 C.开垦草原和草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D.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 高一地理下册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大家一定要认真做,查漏补缺找出自己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