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张法T梁张拉作业指导书.pdf
精选 预制后张法简支 T 梁张拉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制梁场 T 型简支梁的预应力张拉施工作业。2、作业准备: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对预施控制应力进行调整,准备张拉设备、仪表及张拉辅助工具等。对张拉千斤顶、压力表定期校验。张拉前按规范、图纸要求进行梁体的管道摩阻、喇叭口摩阻及损失进行试验,确保张拉控制应力准确。对张拉施工作业人员岗前进行培训。3、技术要求:3.1 钢绞线在牵引开盘后应检查外观,及时纠正钢绞线乱盘、扭结等情况。如发现有裂纹、小刺、机械损伤、氧化皮、死弯、油迹等情况,应局部剪除。不合格的钢绞线单独存放作好标记,严禁混杂流入下道工序。3.2 下料后的钢绞线长度允许偏差为土20mm,不得有死弯、沾染油污,污染其表面。3.3 梁体对应管道钢绞线根数应与施工图一致。3.4 预应力施工采用 ZB4-500 油泵及 YCW200B-200、YCW350B-200 千斤顶进行纵向同步张拉,张拉油表不低于 1.0 级。千斤顶标定有效期不超过一个月且张拉不得超过 200 次,1.0 级油表标定不超过 1 周,0.4 级油表标定不超过 1 个月,出现不正常现象时应重新校验。千斤顶在张拉作业前必须与油表配套标定,且千斤顶校正系数不大于 1.05。4、施工程序及工艺流程 4.1 施工程序 张拉要求两端同步、均衡对称、交错张拉的原则进行。且按设计张拉顺序进行。张拉时根据测试的管道摩阻、喇叭口摩阻及损失试验数据,调整控制张拉力,采用张拉力和伸长值2 个指标进行双控,以张拉控制应力为主,钢绞线伸长值进行校核。4.2 工艺流程 钢绞线下料钢绞线制束穿束初张拉终张拉、划线锚具外钢绞线切割。5、施工要求 5.1 钢绞线下料穿束 工艺流程:备料放盘下料截断编束 5.1.1 备料:领取经复验合格的钢绞线,吊至距穿束梁端不小于 7m 处,放置于地上,地面底部应垫起。5.1.2 放盘:从钢绞线盘卷中抽出端头,注意抽头后钢绞线呈弹簧形,弹簧形的螺旋方精选 向应与钢绞线的捻向一致,人力牵引至穿束口。5.1.3 下料穿束:要求机械穿束、人工进行辅助。5.2 预应力张拉 5.2.1 张拉前的准备工作 张拉工序为特殊工序,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上岗。锚具按规定检验合格,钢绞线应有技术合格证明书并经复验确认合格。千斤顶和油压表均已校验并在有效期内。确认孔道钢绞线束数与孔道设计相符,各束顺直不绞缠,两端外露长度基本相等。确认梁体内孔道积水、污物已被清除。张拉前梁体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龄期均符合设计要求。5.2.2 预应力张拉条件 初张拉:当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 33.5MPa 时,拆除侧模后,方可进行初张拉。初张拉应及早进行,防止梁体早期裂纹产生,初张拉后梁体方可吊离台座。终张拉:梁体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均应达到设计值,且龄期不少于14d 方可进行。5.2.3 锚具安装前应将其表面灰浆清除干净,检查管道是否偏心,若偏心则必须扩孔,并检查孔道轴线与锚垫板平面是否垂直。穿钢束后应再次核对钢束根数。5.2.4 预制梁试生产期间,应至少对两孔梁体进行各种预应力瞬时损失测试,确定预应力的实际损失,必要时请设计方对张拉控制应力进行调整。正常生产后每 100 孔进行一次损失测试。5.2.5 张拉后 30 天时,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和测量方法,用水准仪测梁体上拱度,终张拉后 30 天梁体上拱度小于等于 L/1000mm。5.2.6 预应力钢绞线伸长值的计算,应根据管道摩阻及偏差系数分段进行计算。5.2.7 千斤顶油压表读数计算 预施应力是以千斤顶主油缸油压表读数控制,并以钢绞线束伸长量校核,油压表读数采用与千斤顶配套的回归方程计算。5.2.8 预施应力程序及工艺 张拉前作业工班应取得经试验室标定合格的千斤顶及运转正常的张拉油泵,取得工程部出具的张拉通知单后方可进行张拉。同时操作人员及张拉设备到位,安全防护措施到位。5.2.9 梁体纵向钢绞线束张拉程序(1)初张拉:0初应力 0.2k(作伸长值标记)张拉至设计要求的控制应力(测伸长值)回油(测量总回缩量)。精选(2)终张拉:0初应力 0.2k(作伸长值标记)1.0k(测伸长值、持荷 2min)回油、夹片自行锚固(测量总回缩量、测夹片外露量、划线标记)。(3)经初张拉过的钢绞线张拉:0初张拉控制应力(作伸长值标记)l.0k(测伸长值、持荷 2min)回油、夹片自行锚固(测量总回缩量、测夹片外露量、划线标记)。5.2.10 梁体纵向钢绞线束张拉操作工艺:(1)安放锚板,将夹片装入锚板,采用短钢管套在钢绞线上。(2)沿着钢绞线方向把夹片敲击打平,装入限位板。(3)用手拉链条葫芦吊装千斤顶,使之与孔道中心对位。安装工具锚,打紧夹片使其夹紧钢绞线。(4)开始张拉,千斤顶缓慢进油至初始油压,在此过程中随时调整千斤顶位置,使千斤顶与锚具、管道三者同心。(5)两端同时对千斤顶主缸充油,加载至钢束的初始应力 0.2K,测量千斤顶主缸伸长量,作为测量钢绞线伸长值的起点。(6)采用梁体两端张拉千斤顶同时分级加载办法进行。应两端同步张拉,保持千斤顶升、降压速度相近,使两端同时达到同一荷载值。每次加载应报与另一端操作人员,以保证其同步张拉,不同步率不得大于 5%。(7)张拉至钢束设计控制应力,持荷 2min,在持荷状态下,如发现油压下降,应立即补至设计控制应力。(8)测量钢束伸长值,检查两端钢束伸长值之和及其偏差是否在规定范围的6%以内,若超出规定允许范围,应查明原因后重新张拉。(9)千斤顶回油,测钢束总回缩量和测夹片外露量有无超标。若超出规定允许范围,应查明原因后重新张拉。(10)在整个张拉过程中,要认真检查有无滑丝、断丝现象。(11)终张拉完成后,在锚圈口处的钢束做上记号,24h 后检查确认无滑丝、断丝现象方可割束,切断处距夹片尾不小于 35mm 且保证封锚保护层不小于 35mm。钢束切割应采用角磨机,严禁使用氧焰切割。(12)终张拉完成后,应及时测量梁体弹性上拱度和压缩值。(13)张拉完毕,应填写张拉记录,有关人员签字,原始记录不得任意涂改,并及时将记录交工程部。6、劳动组织 确定项目的劳动力组织方式,根据工程规模、数量、工期、施工组织安排确定施工项目精选 所需的人员构成、数量、使用安排和作业指标。每班作业劳动力组织表 序号 岗位职务 人数(人)备注 1 技术、质检、试验 3 2 工班长 1 3 油泵伺机 2 4 套顶 2 7、材料要求 71 钢绞线 7.1.1 选用公称直径为 15.20mm,抗压强度为 1860 MPa,弹性模量为 195 GPa 钢绞线。7.1.2 质量应符合 GB/T5224-200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的规定,供应商应提供每批钢绞线的实际弹性模量值。7.1.3 表面质量要求:钢绞线钢丝表面不得有油、润滑脂等物质。钢绞线允许有轻微的浮锈和回火颜色,但不得有目视可见的锈蚀麻坑。7.1.4 伸直性要求:取 1m 的钢绞线,放在一平面上,其弦与弧内侧最大自然矢高不大于25mm。7.1.5 钢绞线内无折断、横裂和相互交叉的钢丝。外形尺寸、重量及允许偏差:公称直径 15.2mm,允许偏差:+0.4mm、-0.2mm,中心钢丝直径加大范围不小于 2.5%,公称截面积140mm2。每米钢绞线的重量为 1101g。盘重:每盘卷钢绞线质量不小于 1000kg,允许有 10的盘卷质量小于 1000kg,但不能小于 300kg。7.1.6 成卷交货的钢绞线尺寸为:内径不小于 750mm,卷宽为 75050mm 或 60050mm。供方应在质量证明书中注明盘卷尺寸。钢绞线力学性能符合下表规定 公称 直径 mm 抗拉 强度 MPa 整根钢绞线的最大力 KN 规定非比例延伸力 KN 最大力总伸长率(L500mm)应力松驰性能 初始负荷相当于公 称最大力的百分数 1000h 后应 力松驰率 15.20 1860 260 234 3.5 80 4.5 精选 注:理论弹性模量为(19510)GPa。7.2 锚具 7.2.1 夹片和锚圈材质应符合 GB/T3077-2006合金结构钢、GB/T699-1999优质碳素结构钢,其技术性能应符合 TB/T3193-2008铁路工程预应力筋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技术条件的规定。所采用的锚具应通过省、部级鉴定,并符合设计要求。7.2.2 锚具、夹具应具有可靠的锚固性能、足够的承载能力和良好的适用性,以保证充分发挥预应力筋的强度,并安全地实现预应力张拉作业。7.2.3 锚具的静载锚固性能应同时满足以下要求:锚具效率系数a0.95;总应变apu2.0。8 设备机具配置 设备机具配备表 序号 机具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备注 1 油泵 ZB4-500 8 台 2 千斤顶 YCW350B-200 6 台 3 千斤顶 YCW250B-200 4 台 9 质量控制及检验 9.1 质量控制 9.1.1 预施控制应力后,钢绞线两端张拉伸长值之和不超过计算理论值的6%(超出此限时应查明原因),但梁体应以张拉力控制为主,伸长量控制为辅。9.1.2 全梁断丝、滑丝总数不超过钢丝总数的 0.5%,并不得位于梁体的同一侧,且一束内断丝不得超过一丝。9.1.3 钢绞线回缩量不大于 6mm。9.1.4 锚固后夹片表面应平整,同束夹片外露量差不超过1mm。9.1.5 处理滑丝、断丝而引起钢绞线束重复张拉时,同一束不超过 3 次;若钢丝与锚具因滑丝而留有明显刻痕时,应予更换。9.1.6 认真作好张拉记录和张拉过程中出现各种情况的原始记录,终张拉后经检查并确认全部合格后方可割丝。9.1.7 张拉千斤顶、油泵、油压表配套标定(采用测力环或传感器),并做好标识,配套使用。千斤顶校正系数在 1.0-1.05 之间。油压表校正有效期为一周。标定后的千斤顶正常有效期为一个月。9.1.8 终张拉完 24h 后,方可进行锚外钢绞线切割。钢绞线切割处距锚具不小于 35mm,精选 采用砂轮机切割,防止对锚具造成损害。切割完成后用防水涂料对锚具进行防锈处理。9.1.9 钢绞线张拉两端不同步率不得大与 5%。9.2 质量检验 预施控制应力后计算钢绞线两端张拉伸长值之和。检查有无断、滑丝现象。锚固后夹片表面是否平整。终张拉 24h 后检查确认有无断丝、滑丝现象。10、安全及环保要求 10.1 安全措施 10.1.1 作业人员持证上岗。10.1.2 作业时,必须树立安全警示牌,非作业人员不得进入张拉作业区。10.1.3 操作油泵和测量伸长值的作业人员,必须站在千斤顶侧面。10.1.4 油泵开动过程中,油泵司机不得离开工作岗位。10.1.5 张拉时孔道、锚环与千斤顶三对中,以确保预施应力准确。10.1.6 张拉完后,应检查端部和其它部位是否有裂缝,并即时填写张拉记录表。10.1.7 高空作业人员挂好安全带,作业人员穿防滑鞋。10.2 环境保护 10.2.1 在设备采购时,应选用环保型设备。10.2.2 施工完毕后,做到工完料清,不破坏周围环境。10.2.3 对废弃的棉纱、手套等物品应与生活垃圾分开收集、处理。10.2.4 油顶如发现漏油应统一收集,按要求处理,不得污染周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