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pdf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是什么?答: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方法是系联法。二.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默写上古三十二声母。答:1、牙音:見、溪、羣、疑 2、舌音:端、透、定、泥、余、章、昌、船、書、禪 3、唇音:幫、滂、並、明 4、齿音:精、清、從、心、邪、莊、初、崇、山 5、喉音:影、曉、匣 6、半舌:來 7、半齿:日 三.屈原涉江前几句的韵脚和所属韵部是:衰、嵬:微部。璐:铎部;顾、圃:鱼部。根据上古韵部,说明“衰”和“嵬”、“璐”和“顾”“圃”押韵的道理。答:上古韵部中,衰、嵬同在微部,为同韵相押;璐为铎部,顾、圃为鱼部,铎、鱼同在一个大类的同一小类,可以通转,为邻韵相押。四.上古声母研究成果有哪些?下列汉字分属哪一类?答:古无轻唇,读如重唇;古无舌上,读如舌头;娘、日二母归泥;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1.蓬 播 愤 悲:古无轻唇,读如重唇 2.跌 追 澄 团:古无舌上,读如舌头 3.贿 讳 涎:喻三归匣 4.诞 偷 代 除:喻四归定 五.从古音学角度,说明下列各组通假字的类型 1.更 径(见母阳部;见母耕部)2.性 生(心母耕部;山母耕部)3.適 嫡(书母锡部;端母锡部)答:1.见、见双声,阳耕旁转,为音近通假。2.耕、耕叠韵,心、山邻韵,为音近通假。3.锡、锡叠韵,书、端邻纽,为音近通假。六.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默写三十六字母。七.从中古广韵到普通话,声母发生变化。请说明 zhchshi 和 jqx 的来源。答:今 zhchsh,是从中古广韵中的“知彻澄”、“庄初崇山”、“章昌船书禅”三组音合流变化而来的。今 jqx,是从广韵中的“精清从心邪”、“见溪群晓匣”二组音中分化出来的。八.从广韵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大致情况是什么?答: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九.解释下列反切 1.刊,苦寒切 2.坛,徒干切 3.杜,徒古切 4.苦,康杜切(上字非全浊,下字是全浊,被切字仍读上声)5.展,知演切(上字是 zhchishr 的,下字齐齿呼,被切字读开口)6.初,楚居切(上字同 5,下字是撮口呼,被切字读合口呼)十.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式 1.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杜甫.北征-互文)2.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韩非子-并提)3.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丘迟-割裂。吞舟,鱼)4.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左传-暗喻)5.风雅之道,粲然可见(文选序-借代)6.荆州麦熟蚕成 蛾,缫丝忆君头绪多(李白诗-双关)7.庄子钓于濮上,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委婉)2、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十一.区别下列语词 1.反切、直音 2.谓、谓之 3.衍、脱 4.注、疏 5.破读、如字 6.读若、读如 答:1.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取反切上字的声母作为被切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声调。直音则是用同音字来注音,并由早期的直音、读若等发展出反切。2.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都是放在“谓”的前面。3.“衍”即衍文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即脱文字,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4.注是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一般先疏正文,在疏注文,即对注做解释。5.破读(读破)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词性或意义的一种方法。(与破读相对的字为“如字”);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6.“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在于: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则一般是用于注音,有时用本字来破假借字。十二.诗律 1.近体诗的格律包括:(1)字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颈、颔两联对仗)。1).甲(a)仄仄平平仄 2).乙(B)平平仄仄平 3).丙(b)平平平仄仄 4).丁(A)仄仄仄平平 aBbA,是王力教材提法。甲乙丙丁,是郭锡良教材提法。2.变通:古人提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每句之中,是“平平”还是“仄仄”,由二四六字的平仄来决定,而一三五可以从宽,可平可仄。3.入声字:一六七八十,一路吃白食。日落月急出,玉立石欲入。百尺竹木兀,百室榻席积。4、广韵(北宋)206 韵,平水韵(唐韵)106 韵。5、拗救:1)乙型、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五言一拗三救,七言三拗五救;2)丙型、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五言三拗四救,七言五拗六救;3)丁型、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第五字不能用平,否则末尾为“三平调”,古体常见,近体诗则不允许;4)甲型、本句不救对句救:五言四拗下三救,七言六拗下五救。十三、上古音与学习古汉语 1.准确理解双声叠韵联绵词 犹豫,由与,犹与,尤与 2.辨析通假字 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王引之:“柱,当读为祝。”谷梁传:“祝发文身。”祝,断也。物太强,自取断折。3.探求同源词 同源词,意义相同相近,读音相同相近。芣苡胚胎 芣(并之)胚(滂之)苡(余之)胎(透之)岿(kui)巍嵬峨 均高大义。前三字:疑微;峨,疑歌。声同韵近。4.语法 一称代词 我,吾(均疑母,一歌一鱼,音近)余,予(均定鱼)卬(疑阳)否定词 不,弗(b),未(m)无勿毋(m)十四、古书的读音问题 1、康居 kang qu 荤粥 xun-yu 先零 xian-lian 不羹 bu-lang(2)龙兑 long-duo 冒顿 mo-du 皋陶 gao yao 契暨 xie(4)ji 种 chong 祭 zhai 2、双声叠韵和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双声叠韵词大 多用来描写声色形状;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假借字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但人书写时写了一个同音字如“八月剥枣”;二是本无其字,一开始就用一个同音字表示。其中通假字不仅音通,意也要通;假借则必须音通。尺蠖之屈,以求信也。今也则亡。无使滋蔓。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十五、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有字作词头,用于专名(上古时代朝代、国家、部族名)前。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其,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前。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于,用于动词前。填然鼓之(孟子):然作词尾,用于形容词后,增加形象化色彩。十六、古书的注解 1.注疏演变: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的行的,宋代以后,为了便于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注疏合成一本后,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一个注之后。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在疏注文。2.集注集解: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主街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 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3.古注的作用 a.释词 b.串讲 c.释词并串讲 d.通释全章大意*4.古注的术语(重点)a.曰,为,谓之 不仅用来释义,并用来分别同义词与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为,也可用“曰,谓之”)楚辞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说文秦谓之蚋,楚谓之蚊。b.谓 用以具体释抽象,一般释特殊 论语何晏注:“后生谓少年。”荀子强本而节用。杨倞(jing)注“本谓农业。”c.貌,之貌 被释词为表示性质状态的形容词。论语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小笑貌”庄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d.犹 往往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作注 诗寘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孟子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以上 6 个,都是单纯用于释义。e.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除了释义,还表明二者具有同音或双-叠关系。论语萧墙。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尔雅鬼之言归也。f.读为,读曰 用本字说明假借字。诗隰则有泮。郑(玄)笺:“泮读为畔。”书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g.读若,读如 一般用于注音 说文哙,咽也。“或读若快按:据辞源,哙仅 kuai一音,此处当为通假。楚辞重之以修能。洪注:“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注音)5、疏的作用:(1)注明出典(2)词语出处(3)转引古注字书(4)划分段落诠释大意(5)阐明哲学思想 十七、古文句读中常见的错误类型有:1.当断而不断 2.不当断而误断 3.当属上而误属下 4.当属下而误属上 十八、韵母的发展(1)反切上字 zhichishir 的,下字齐齿改读开口,撮口改读合口 珍,知因 zhi-yin_zhen 超,敕妖 chi-yaochao 神,舌寅 she-yinshen 齐改开 专,朱渊 zhu-yuan_zhuan 戍,暑裕 shu-yu_shu 撮改合(2)反切上字 bpm 的,下字合口改读开口,u 韵不变 潘,铺剜 pu-wei-pan 蛮,模顽 mo-wan-man(3)反切上字属 f 母的,下字齐、合、撮都改开,u 不变(f 不拼齐、合、撮)方,夫央 fu-yang_fang 饭,附万 fu-wan_fan 烦,符袁 fu-yuan_fan 十九、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1.先秦两汉:上古音 诗经、楚辞用韵、说文谐声字 2.魏晋南北朝至北宋:中古音 切韵及唐诗用韵 3.宋元明清:近代音 中原音韵 4.20 世纪后:现代音 北京音系统、普通话 二十、研究结论 1.古无轻唇,读如重唇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非敷奉微,中古时从帮滂並明中分化出来。如:番播,奉捧(形声字);伏羲“扶服”。尚书大传播国,郑玄注:“播,读为藩。”说文:“娓,顺也,读若媚。”(古读)庑,莫杜反。悲,府眉切。(反切)“南无”读如“曩莫”,佛、浮图,对译为 buddha(对音)2.古无舌上,读如舌头 钱大昕 上古无“知彻澄”三母,后由“端透定”分化而来。如:占店,周雕 陟之言得也。长,丁丈切 陈,厦门念 din 郑,日本语读 de 3.娘、日二母归泥 章炳麟 国故论衡 提出。尔雅:“尔,昵也。”广雅“湼,泥也。”乃仍,若诺,弱溺。农浓(吴语)4.喻三归匣 曾运亁 喻母古读考 如:云王域烨,都属喻三,而魂皇或华都是匣母字。营,古读如环。5.喻四归定 同上。如:台诒,兑悦,炎谈,俞偷,弋代;易,读如狄。荑,读 ti,夷声。6.照二归精 黄侃提出。如:崇宗,衰蓑。一字两读:参,数 7.照三归端 同上。如:證登,鐘童,旃丹。椽,彖 二十一、推声母、韵母(一)推声母 1.干戈 恭敬(见)2.宽阔 哭泣(溪)3.桥渠 棋琴(群)4.岸鹅 语言(疑)5.终止 斟酌(章)6.出处 昌炽(昌)7.诚实 承受(禅)8.芳菲 匹配(滂)9.蓬勃 匍匐(並)10.云雨 祸害(匣)11.忍让 懦弱(日)12.喜好 馨香(晓)(二)推韵母 1.母子 服食 冰凝(之组)2.须臾 沐浴 从容(侯组)3.刚强 落魄 吴楚(鱼组)4.绮罗 雪月 灿烂(歌组)5.新神 吉日 次第(脂组)6.晨昏 勿畏 玫瑰(微组)7.沾染 涉猎 (叶谈)8.精灵 滴沥 佳丽(支组)二十二、连词、介词、副词 连词 1.而 连接形、动及动词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顺接(虎求百兽而食之)逆接(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假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2.以 联系动词及其词组,表时间先后相继。连状谓 例:太公相文武以王天下 3.则 用于连接条件复句的两个分句。(1)表顺承 又分为表时间、结果、说明、假设,等。如: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2)表转折 如:欲速则不达 (3)发现已经 如: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4)用于并列句,表对比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除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然而,然则,虽然 然而:“如此,可是”如: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则:“如此,就”如: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虽然:“虽然如此”如:虽然,必告不杀。(左传成公三年)介词 1.以 源于动词 主要用法:(1)表工具凭借 如:以乱易整,不武。(2)表原因 如: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注意点:介宾词组位置,可在动词前、后,为强调宾语,也可前置。宾语指事物,可承前省;表凭借或引进原因的“以”,宾语也可省略。2.於(于,乎,诸)用法:(1)基本用法 在于,至于 如:其耳目在于旗鼓*介宾结构的位置:用“于”字组成的介宾词组,除表示“对于”必须放在动词前面外,其余有的偶尔也放在动词之前(如: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但更多的是放在动词之后。(2)表比较,一般用于描写句 如:季氏富于周公 *“于於”之别:大致等同,但上古不同音,尚书 诗经一般用“于”,论语除引尚书之外,通例不用“于”,孟子大多数用“於”,这跟时代或作者编者方言有关。也有一些古书是并用,如左传。大致分工:如果所介是地名,一般用“于”;如果在被动句或描写句里,一般用“於”,很少例外。*于:乎 如:或问乎曾西曰(孟子 公孙丑上)*诸:之于 如:子张书诸绅(释:把它写在衣带上)3.为:略等于现代的“给”“替”或“因为”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为”后面的宾语可省略 如:君子不能为谋 4.之 (1)连主谓 如: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2)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两种情况 a.在第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表示语义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如:苟子之不欲 b常常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如:1.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主语)2.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宾语)副词(7 大类)一.程度副词 常用的“最、太、至、尤、愈、略”古今差别不大。要注意差别大的。少,今为形容词,古多为副词(太后之色少解:輔之以晋,可以少安)颇,一表示程度高,表“很,甚”稍,今为“稍微”,古为“逐渐”(项羽.稍夺其权;避林间窥之,稍近出之)二.范围副词“纔、皆、尽”古今变化不大。注意变化大的。1.但,今为转折连词,古代则表范围,相当于“只”如:三国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2.徒、特、第(弟)、直,也表示“只”如:孟子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3.独,表示“只”如:史记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在反问句中,主要表反问:属情态副词。如:孟子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表“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时,今所无 4.仅,表“只、纔、刚够”时,古今是一致的 如:史记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三.时间副词“将、正、已、常”,古今义相近。注意不同 1.曾,表“曾经”(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古今同,但多表情态,加强否定语气,表“居然、竟”如:诗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2.尝,表“曾经”如: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 3.再,古为数量词,指“两次”(再而衰;一不胜而再胜);也指“第二次”(杜甫: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今“又一次”4.复,表“又一次”5.仍,今表“仍旧”,古表“频繁、重复多次”如:国语晋仍无道而鲜胄。四.情态副词 放在动、形前表示一定的情态或语气(或称语气副词)。现汉有“大概、未免、本来、偏偏”等。1.且,表“姑且,尚且”如:庄子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2.固,表“本来,当然”如:史记人固有一死 3.盖,用于句首表提示和推测性论断,以引出下文 如: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有时表不肯定的论断语气,表“大概”*情态副词还有:表确认的“乃、即、必、定”等,表委婉的“其、盖、殆”,表惊异的“曾”,表祈使的“其”,表反诘的“其、岂、庸”等。五.否定副词 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还有个“微”,表否定(左传微禹,吾其鱼乎)六.表敬副词 这类词本来都有具体的意义,用作表敬副词后,主要表示对人的尊敬。可分为两类:尊人、自谦。尊人:请(臣请完璧归赵);幸(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自谦:窃(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忝(太守忝荷重任)七.指代性副词 相,见 1.相 “子 敬,孤 持 鞍 下 马 相 迎,足 以 显 卿 未?”2.见 “生 孩 六 月,慈 父 见 背。”莫 见 笑 1、按喉牙舌齿唇四大类,如何从现代汉语推断上古音声母?一.以下几大类问题不大 b p m f 相当“帮滂並明”,来自上古唇音。d t l 相当“端透定来”,来自上古舌音。g k h 相当“见溪晓”,来自上古喉牙音。z c s 相当“精清心”,来自上古齿音。二.需要推断的是以下几组 1.j q x 见系(上古喉牙音)鸡 家 去 精系(上古齿音)钱 酒 西 妻 2.zh ch sh 照二 庄(古齿音)归精 崇捉债察愁 照三 照(古舌音)归端 澄鐘旃椽 知组(古舌音)归端 3.r 大多是古“日”母 日,多为舌音 4.n 泥(舌音)大部分 疑(喉牙)牛 拟 5.o 微(唇音)影、疑(喉牙音)日(舌)云(匣)推断可以运用形声字。古代标音不出大类。2、诗子之还兮,异文“还”作“营”,为什么?在曾运乾 喻母古读考 中提出“喻三归匣”,营古读为环。3、3、广雅湼而不缁,又作泥而不缁,为什么?在章太麟的国故论衡中提出娘日二母归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