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功能.pdf
第一单元绪 论 学习主要内容和要点 一、人体生理功能的概述 人体生理功能研究的是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包括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机理、意义以和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生命活动的影响等。二、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研究方法 有动物实验、人体实验和调查研究。动物实验包括急性和慢性实验两大类,是生理学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主要是在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和整体这三个水平上进行的。三、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 是指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包括两个过程:人体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新的物质,并贮存能量的过程称做合成代谢;人体不断分解自身旧的物质,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并把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分解代谢。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称为物质代谢;伴随物质代谢而产生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二)兴奋性 人体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功能活动改变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1刺激与反应(1)刺激:能引起人体发生功能活动改变的内外环境变化称为刺激。刺激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刺激 化学刺激 生物性刺激 社会因素和心理活动构成的刺激。(2)反应:接受刺激后,人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和其外部功能状态的改变称为反应。刺激要引起人体或组织产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刺激强度,刺激作用的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3)阈值:单位时间内,在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其可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阈值的大小和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则称为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都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而单个阈下刺激则不能引起组织的反应。(4)可兴奋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腺体组织的兴奋性较高,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明显,生理学中习惯上将这些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2兴奋与抑制(1)兴奋:是指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由静息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2)抑制:是指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兴奋与抑制是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人体接受刺激后究竟发生兴奋还是抑制,主要取决于刺激的质和量以和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三)生殖 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男性和女性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互结合产生子代个体的功能称为生殖。四、人体与环境(一)人体的外环境 外环境是指整个人体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体能够根据外部情况来调整内部关系的生理特性,称为适应性。(二)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为人体的内环境。其主要作用有:为细胞提供必要的理化条件,确保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同时接纳细胞代谢的终产物。2体液:体液是人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约占体重的 60%。体液的分布和其作用如表 1。表 1 全身体液的分布和作用 3稳态: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是维持细 胞正常生理功能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五、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意义和特点见(表 2)。表 2 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方式和特点 体液的分布 占体重(%)生理作用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其中 组织液 血浆 40 20 15 5 是进行各种生化反应的场所 是人体的内环境,其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是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是沟通内、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中间环节 六、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中,根据反馈信息的作用不同,将其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类(见表 3)。表 3 正、负反馈的比较 测试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兴奋性 阈值 内环境 稳态 适应性 反射 8反馈 二、填空题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 、和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 、和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其结构基础是 ;它是由 、五个部分组成。4新陈代谢包括 和 两个过程。5反应的基本表现形式有 和 。6可兴奋组织包括 、和 。调节方式 作用 生理意义 特点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全身性)(局部性)自身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生理 功能的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组织器官,从而 调节其生理活动 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借组织液扩散,影响邻近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 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人体主要的调节方式 调节代谢、生长发育 与生殖等基本功能 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协助维持生理功能的稳态 作用迅速、短暂而精确 作用缓慢、广泛、持久 作用范围较局限 调节幅度较小,影响范围小,灵敏度较低 方式 作用 生理作用 负反馈 正反馈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一致 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 使某一生理功能迅速加强,直至完成 7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是 ,其与兴奋性呈 关系。8刺激引起人体或组织发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和 。9反射分为 和 两大类。10根据反馈信息的作用不同,将反馈分为 和 。四、选择题 1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新的物质,并贮存能量的过程,称为 A新陈代谢 B合成代谢 C能量代谢 D异化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 A兴奋性 B新陈代谢 C适应性 D生殖 E反馈作用 3刺激是指能引起细胞产生反应的()变化 A体液 B内环境 C外环境 D内外环境 E新陈代谢 4某组织的阈值越大,说明其 A兴奋性越高 B兴奋程度越低 C兴奋程度越高 D兴奋性越低 E没有兴奋性 5人体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 B血浆 C体液 D血液 E细胞外液 6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依赖于 A神经调节 B自身调节 C神经调节 D正反馈作用 E负反馈作用 7关于内环境的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有 A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 C人体的一切调节活动的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和物质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E细胞的代谢和外环境的因素对内环境的稳态没有影响 8能比较迅速反映人体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 A脑脊液 B血浆 C尿液 D淋巴液 E细胞内液 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神经冲动 D正反馈作用 E负反馈作用 10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方式最重要的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适应性 E正反馈作用 11在生理学实验中,破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后,下列何种现象消失 A反应 B抑制 C兴奋性 D兴奋 E反射 12关于非条件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有 A先天固有的 B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 C数量有限 D有固定的反射弧 E人类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初级神经活动 13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大量饮水引起尿量增多 B炎热环境下出汗 C看到橘子分泌唾液 D咀嚼食物引起唾液分泌 E寒冷刺激引起皮肤血管收缩 14关于负反馈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 B负反馈是可逆的 C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最为常见 D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 E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至完成 15下列生理过程哪些是属于负反馈 A排尿 B排便 C分娩 D血液凝固 E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五、简答题或论述题 1何谓人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2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3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它们在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调节中,各有何生理意义?4在临床护理中,给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时,要求做到“两快一慢”(快速进针,快速拔针,缓慢推药),请用所学知识予以解释 第四单元 呼吸功能 学习主要内容和要点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呼吸的全过程由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和组织换气四个环节组成。肺通气与肺换气称为外呼吸,组织换气称为内呼吸。呼吸的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 O2和 CO2含量的相对稳定,以确保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一、肺通气功能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1.肺通气的动力 肺泡与外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呼吸肌舒缩活动引起的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1)呼吸运动:是指由于呼吸肌的舒缩而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呼吸运动根据呼吸深度不同分为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参与平静呼吸的呼吸肌主要是膈肌和肋间外肌,在用力呼吸时,还有辅助呼吸肌参与,如肋间内肌、腹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胸大肌等。根据引起呼吸运动的主要肌群不同,呼吸也可分为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2)肺内压和胸内压:1)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吸气时,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约 12mmHg;呼气时,肺内压高于大气压约12mmHg。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2)胸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生理状态为负压。胸膜腔是由胸膜脏层和壁层形成的密闭腔隙,有两种力量通过胸膜脏层作用于胸膜腔:一是使肺泡扩张的肺内压;二是使肺泡缩小的肺回缩力。故胸膜腔内压力实际上是这两种相反方向力的代数和,即: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因此,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若将大气压作为零,则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可见,胸膜腔负压是由肺回缩力所形成的。吸气时肺回缩力增大,胸内负压增大,呼气时,胸内负压减小。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使肺维持扩张状态,并使肺能随胸廓运动而运动。降低心房、腔静脉和胸导管内压力,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2肺通气的阻力 包括弹力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弹性阻力是指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所产生的对抗变形的力。包括肺弹性阻力和胸廓弹性阻力。肺弹性阻力包括肺泡表面张力(2/3)和肺弹性纤维的回缩力(1/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II 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脂蛋白混合物,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其生理意义:降低吸气阻力,有利于肺扩张,防止肺水肿的发生,维持肺泡的稳定性。肺弹性阻力的大小可用顺应性来度量。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顺应性与弹力阻力成反变关系。非弹力阻力指的是弹力阻力以外的阻力,包括气道阻力、粘滞阻力和惯性阻力。气道阻力和气道口径的 4次方成反变关系。呼吸道平滑肌的舒缩是影响气道口径大小的主要因素,而呼吸道平滑肌又受到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3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肺容量指的是肺容纳的气体量。包括:潮气量、吸补气量、补呼气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余气量和功能余气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用力呼气量能反映肺通气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肺总量是肺容纳的最大气量,等于肺活量+余气量之和。肺通气量包括:每分钟通气量与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从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有效。二、呼吸气体的交换 呼吸气体的交换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和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的 O2和 CO2的交换过程。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气体的分压差是气体交换的动力。1肺换气 指的是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当静脉血流经肺时,由于肺泡Po2高于静脉血的Po2,肺泡气 Pco2低于静脉血的 Pco2。因此,O2由肺泡向血液扩散,CO2由血液向肺泡扩散,结果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肺换气主要受气体分压差、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和通气/血流比值的影响。2组织换气 指的是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交换的结果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O2和 CO2的运输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1氧的运输 物理溶解约占血液运输 O2总量的 1.5%。O2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Hb)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形式约占血液运输 O2总量的 98.5%。2二氧化碳的运输物理溶解约占血液运输CO2总量的 5%。结合成碳酸氢盐形式的约占 CO2运输总量 88%,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约占运输总量的 7%。四、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 呼吸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1延髓呼吸中枢 是产生节律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2脑桥呼吸中枢 为呼吸调整中枢。其作用为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呼吸除受延髓、脑桥的呼吸中枢控制外,还受脑桥以上中枢部位的影响,如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脑等。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1肺牵张反射 指的是肺扩大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2化学感受性反射 (1)化学感受器:参与呼吸调节的化学感受器因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1)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是调节呼吸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它们能感受动脉血中 PO2、PCO2或 H+浓度的变化,在动脉血中 PO2降低、PCO2升高或 H+浓度升高时产生兴奋,冲动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2)中枢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它的生理性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 H+。(2)CO2、H+和 O2对呼吸的影响:1)C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血液中一定浓度的 PCO2是维持正常呼吸和兴奋呼吸中枢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 PCO2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但动脉血 PCO2过高,反而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呼吸困难、头痛、头昏,甚至昏迷,出现 CO2麻醉。CO2刺激呼吸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即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和外周化学感受器(次要)反射性地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强,肺通气增加。2)H+对呼吸的影响:H+主要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3)低 O2对呼吸影响:当吸入气 PO2降低时,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低O2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加强呼吸运动;但低 O2 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在轻度低 O2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大于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加强。在严重低 O2时,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反射效应不足以克服低 O2时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将导致呼吸障碍。测试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呼吸 2肺泡通气量 3肺活量 4潮气量 5肺牵张反射 二、填空题 1.呼吸的全过程由 、和 四个环节组成。2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直接动力是 。3根据呼吸的深度不同,可将呼吸运动分为 和 。根据引起呼吸运动的主要肌群不同,又可将呼吸运动分为 和 。4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是 、。5某人潮气量为 400ml,解剖无效腔气量为 150ml,呼吸频率为 16 次/分钟,则每分通气量为 ,肺泡通气量为 。6O2和 CO2在血液中的运输有 和 两种形式。O2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是 ,CO2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是 。7通过横断脑干实验说明,正常的呼吸节律是 和 呼吸中枢共同作用的结果。三、选择题 1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 A外呼吸 B内呼吸 C呼吸 D肺通气 E肺换气 2呼吸全过程不包括以下哪个环节 A气体进出肺的过程 B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组织换气 E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3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 A呼吸运动 B呼吸肌的舒缩 C肺内压与大气压差 D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 E肺的收缩与舒张 4肺通气是指 A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外界环境与气道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D外界 O2进入肺的过程 E肺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 5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共同点是 A呼气是主动的 B吸气是被动的 C吸气是主动的 D呼气是被动的 E呼气吸气均为被动 6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错误的是 A正常值为 0.84 B比值增大,换气效率增大 C比值减小,换气效率降低 D比值增大,肺泡无效腔增加 E比值减小,造成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7关于呼吸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膈肌收缩引起胸廓上下径增大 B肋间外肌收缩引起胸廓前后径增大 C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为腹式呼吸 D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为胸式呼吸 E膈肌活动受限时,表现为腹式呼吸 8平静吸气和平静呼气时 A潮气量相等 B肺内压相等 C胸膜腔内压相等 D表面张力相等 E弹性阻力相等 9平静呼气末的肺内压 A等于大气压 B高于大气压 C低于大气压 D显著增高 E显著降低 10维持胸内负压的前提条件是 A呼吸肌舒缩 B胸膜腔内存有少量液体 C呼吸道存在一定的阻力 D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E胸膜腔是密闭的 11关于胸内压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情况下为负压 B胸内压=肺回缩力 C吸气时负压值减小,呼气时负压值增大 D气胸时负压消失 E有利于静脉血的回流 12胸膜腔负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胸廓的扩张 B肺的扩张 C肺的回缩力 D呼吸肌的收缩力 E大气的压力 13肺的弹性阻力来自于 A肺的弹性纤维 B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C肺泡表面张力 D呼吸肌的收缩力 E肺泡表面张力和肺的弹性纤维 1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可能发生 A肺膨胀 B肺不张 C肺泡表面张力减小 D肺回缩力减弱 E肺弹性阻力降低 15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降低表面张力 B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C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D提高表面张力 E由肺泡型上皮细胞分泌 16关于顺应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气道阻力的倒数 B与弹性阻力成反比 C与弹性阻力成正比 D顺应性小表明肺易扩张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顺应性增大 17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主要是 A气道长度 B气道口径 C气流量 D气流速度 E气流形式 18平静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量称 A肺活量 B肺总量 C功能余气量 D余气量 E肺通气量 19肺总量是指 A余气量+肺活量 B功能余气量+肺活量 C补吸气量+潮气量 D最大通气量 E肺容量 20肺活量等于 A潮气量+补吸气量 B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C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D深吸气量+补呼气量 E深吸气量+补吸气量 21深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呼气,呼气的第 1、2、3 秒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称为 A肺活量 B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C每分通气量 D最大通气量 E肺泡通气量 22气道狭窄的患者 A肺活量较正常人明显减少 B肺活量较正常人明显增加 C用力呼气量可在正常范围内 D用力呼气量明显减少 E用力呼气量高于正常 23对气道狭窄,如哮喘等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判断其肺功能较好的指标是 A潮气量 B肺活量 C用力呼气量 D补吸气量 E补呼气量 24呼吸频率从 12 次/分增至 24 次/分,潮气量从 500 ml 减至 250ml 则 A每分通气量减少 B每分通气量增加 C肺泡通气量减少 D肺泡通气量不变 E肺泡通气量增加 25正常成人的潮气量为500ml,呼吸频率为 12 次/分,则其肺泡通气量约为 A3000ml B3500ml C4000ml D 4200ml E6300ml 26肺的有效通气量指的是 A余气量 B潮气量 C肺活量 D肺泡通气量 E每分通气量 27气体交换的动力是 A气体的溶解度 B呼吸运动 C气体的分压差 D通气/血流比值 E气体的更新率 28肺换气的结果是 A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B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C肺泡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D肺泡中的氧含量增加 E血液中的氧含量降低 29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不包括 A呼吸膜的厚度 B呼吸膜的面积 C通气/血流比值 D气体的分压差 E气道的阻力 30当无效腔增大时,对呼吸运动的影响是 A没有变化 B加深加快 C减慢减弱 D逐渐减弱 E变快变浅 31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碳酸氢盐 C氧合血红蛋白 D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E以上都不是 32CO2分压最高的部位是 A肺泡 B动脉血 C静脉血 D组织液 E细胞内液 33缺氧兴奋呼吸是通过刺激 A延髓呼吸中枢 B中枢化学感受器 C外周化学感受器 D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E直接兴奋呼吸肌 34生理情况下,调节呼吸最重要的因素是 A血液中 PO2升高 B血液中 PO2降低 C血液中 H+浓度升高 D血液中 H+浓度降低 E血液中一定浓度的 CO2 35维持正常呼吸节律的中枢部位是 A脊髓和延髓 B脊髓和脑桥 C延髓和脑桥 D中脑和脑桥 E大脑皮层 36呼吸的基本中枢在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E大脑皮层 37有关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 B是调节呼吸的主要反射 C感受器位于从支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 D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 E其意义是抑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化 四、问答题 1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的?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是什么?2简述 CO2对呼吸的影响。3O2分压降低呼吸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第五单元 消化与吸收功能 学习主要内容和要点 第 一节 消化功能 一、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1消化 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的方式有两种:机械性消化,即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混合并向消化道远端推送。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2吸收 是指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二、唾液和其作用 唾液正常成人每天分泌量约为11.5L。唾液中的水分占 99%,此外还有唾液淀粉酶、粘蛋白、溶菌酶等有机物和 Na+、K+、HCO3-、Cl-等无机物。唾液的作用主要有: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引起味觉;消化淀粉。唾液淀粉酶可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清洁和保护口腔。唾液能清除口腔内的残余食物或异物,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排泄功能。进入人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铅、汞等可部分随唾液排出。三、胃内消化(一)胃液的成分和其作用 1.盐酸 盐酸的主要生理作用有: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酸性环境。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杀菌作用。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促进铁和钙的吸收。2.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原在盐酸的催化下转变成胃蛋白酶,后者分解蛋白质。3.粘液 润滑和保护胃黏膜。4内因子 保护并促进维生素 B12的吸收。内因子缺乏,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二)胃的运动 1容受性舒张 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的平滑肌舒张,称之为容受性舒张。其生理意义是使胃能更好地完成容纳和贮存食物的功能。2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持续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这种收缩可保持一定的胃内压和胃的形态和位置。3蠕动 胃内容物在蠕动中不断被搅拌、研磨,并与胃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糜逐步推入十二指肠。4胃的排空 (1)定义: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2)影响因素:食物的理化性质影响胃排空的速度。一般来说,流质或小块食物排空较快,粘稠或大块食物排空较慢。在三种主要营养物质中,糖类比蛋白质快,脂肪最慢。一餐混合性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 46h。四、小肠内消化(一)胰液和其作用 1碳酸氢盐 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胃酸侵蚀的作用。同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 pH 环境。2胰淀粉酶 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3胰脂肪酶 将脂肪分解为甘油、脂肪酸、甘油一酯等。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进入小肠后,胰蛋白酶原被小肠液中的肠激酶激活成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此外,胰蛋白酶本身以和组织液等也能激活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被胰蛋白酶激活成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均可以将蛋白质分解为眎和胨,两种酶同时作用时,可以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二)胆汁和其作用 胆汁与消化吸收有关的成分主要是胆盐,胆汁的作用有:(1)乳化脂肪(2)促进脂肪吸收(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4)利胆作用(三)小肠的运动 1紧张性收缩 紧张性收缩能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维持肠腔内一定的压力,也是小肠进行其它各种运动的基础。2分节运动 这是一种以环行肌收缩和舒张为主的节律性运动。3蠕动 小肠蠕动的推进速度缓慢,约为 0.52.0cm/min,每个蠕动波将食物推进数厘米后即消失,但蠕动可反复发生,且在进食后增强。第二节 吸收功能 一、吸收的部位 1.口腔 无吸收能力(但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2.胃 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3.小肠 吸收物质的种类多、量大,是吸收的主要部位。4.大肠 吸收水和无机盐。二、小肠是食物吸收主要部位的原因:1.吸收面积大 2.食物在小肠时停留时间长(38 小时)3.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4.小肠绒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三、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 吸收形式 吸收途径 吸收方式 糖 类 单糖 血液 主动转运 蛋白质 氨基酸 血液 主动转运 脂 肪 甘油、脂肪酸 淋巴(大部分)被动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