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制度740.pdf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制度(试 行)第一部分 教师管理制度 一、课堂教学管理(一)教学常规制度 1、计划(1)学年课程计划.每学年初各学科教研组提出本学科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方案和课程说明,报学校教务部门;教务部门进行汇总和调整,排出必修课课表和选修课清单,报校长批准。(2)模块教学计划。每学期初各教研组、备课组应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本年级的实际情况和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制定教学活动计划,安排好模块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应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深入领会新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所任教学生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模块教学计划。计划应包括教学目标,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安排、实施步骤与措施等。2、备课 备课是教师经验积累的过程,是对教材的重新加工处理,对学情的分析,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更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坚决杜绝不备课就上课和课后补备课现象,课堂上使用的教具和课件要在上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要在课前完整、熟练地操作一遍。各功能室教师要认真协助任课教师准备实验。(1)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深入分析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和编写意图以及基本要求和质量标准,结合学生状况进行备课,做到“六备”:备课标。课标是模块教学的指南,老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相关科目的高中新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的方向。备教材。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结合所使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在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扎扎实实抓好基础。要注意把抓好基础与科学方法指导、能力培养相结合;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的培养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与社会、生活、生产现代科技相结合,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备学生。教学应了解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教法,确定教学深广度和容量,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力求因材施教。备教法和学法。精心设计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动相结合的优化教学程序,把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并与学法的指导相结合。备教具。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要做到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教学媒体的选择与整合,必须从效果出发,为教学目标服务,遵循“实效、恰当、经济”的原则.备习题。进行精选、归类和配套.根据作业批改中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备好有针对性的讲评,以提高教学质量。(2)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过程(重在课堂提问的设置,并渗透新课标理念。)、练习与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环节。任教不足六年者或任教新教材,必须写详案.每位教师都必须在课后适时进行教学反思,反思内容体现在教案上(或撰写教学反思日记,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用“博客”记录教学反思,使教学反思在更大范围内交流、共享)。(3)优化集体备课和教研的方式方法。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认真写好集备提纲,做好中心发言工作,认真讨论、分析周课时教学中的问题,交流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情况,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提出优化教学的方法、手段的建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群体优势.集体备课内容包括:课标要求.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主要问题设置。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等。2、上课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改的主阵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标教育理念,课堂要体现开放性和民主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为学生提供互动的探究学习体验。(1)目标清晰:注意围绕教学目标和能力的培养来组织开展课堂活动,根据学情状态调控教学进度。(2)讲授正确:以课程标准为纲要,充分挖掘教材特点,注意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保证讲授无科学性和知识性错误。(3)重点突出:讲有重点,练有目的,力求少、精、活,注重培养能力。(4)方法恰当:多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强调师生间、学生间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杜绝“满堂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5)语言规范:一律用普通话上课,英语课必须用英语组织教学。教学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练、通俗、生动,声音洪亮、有激情,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6)板书工整:板书、制图要有计划,布局合理,讲究艺术,突出教学重点,字迹清晰、规范,不写错字、别字。(7)教辅高效:提倡将传统教学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有机、实效的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8)教态良好:课堂教学仪表要端庄大方,精神饱满、态度亲切、教态自然,课堂上不做与授课无关的任何事.(9)组织严密:有计划的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学节奏协调,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丰富,不迟到,不拖课,按时上下课。(10)寓德于教:教书育人的思想要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的因素,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关爱学生,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创新。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允许出现挫伤学生信心、侮辱学生人格的现象。科任教师要加强与行政班班主任的联系,及时向他们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表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3、作业(1)目的明确:教师应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精选适量的课外作业,作业题要典型,力求精练,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应包括动脑、动笔、动口、动手等方面的习作.(2)分层设计:作业份量适当(每科作业量约为每天半小时),难度要适中,作业数量要有弹性,根据学生知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避免机械的重复训练,杜绝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3)认真批改:布置的作业,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及时批改,一般要在下次上课前批改完毕。批改作业要认真、仔细,做好全面审阅、重点批改(或轮换批改)。作业批改一律用红笔,书写要工整,批语要富有启发性,要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缺点,要签署意见,注明批改时间。对作业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讲评,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个别评讲,提倡对学生面批面改.(4)严格督促:教师应严格督促学生按时独立规范完成作业,培养良好习惯,做到先复习再完成作业,对学生作业不认真,马虎应付等不良现象应及时指出并责令更正或重做。教务处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教师作业布置、批改及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重点检查学生的订正情况。4、辅导 (1)教师应重视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材原则,经常深入班级指导学生学习,主动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科任教师与班主任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及存在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订出培优辅差对象,拟定计划及措施。注意尖子生的培养,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出新要求,着重培养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对学困生应予以更多的关心与帮助,要开展师生、生生结对互帮活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智力的发展。特别对学习“缺腿”的学生,实行“导师制”,指定教师进行帮教活动,每学期教务处将对教师的帮教情况进行评估,尽量避免出现新的学困生。(2)教师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小组的活动,举行各种形式的学科报告会、讲座、指导实验、指导实践、课外阅读、组织参观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3)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课堂教学以外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方式消除心理障碍.(4)提倡科任教师配合班主任做好个别特殊生的家庭访问工作,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在家自学的学习环境、学生习惯、时间安排等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取得家长配合,促使学生进步、提高。5、评价 要更新传统的用单一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建立过程性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观。(1)过程评价日常化。教务处为教师提供模块教学过程性评价手册,模块任课教师要及时从课内和课外各角度如实记载学生的在该模块学习过程中的非笔试成绩因素,如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提问意识、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学习等。教师要力求过程性评价的客观、公正,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模块教学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将模块教学过程性评价手册上交教务处备案。(2)单元测评与模块测评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每个教学模块中的单元考试,要在模块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考试的频度不能太大,至多一单元一评价,相关教学单元综合测评。模块测评在教学完成后进行,模块评价的最终成绩和等级评定要综合过程评价的因素,模块测评的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 70。(3)学段考、学期考、毕业会考等,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原则上由备课组长按教务处的要求命题,由教研组长审定,并由教务处审批。命题的教师必须按时交付试卷和试卷的参考评分标准及命题说明。参加由上级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按上级要求执行。(4)考试评价命题的基本原则:开放性原则。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主要依据,以本学段或本学期学习的内容为知识范围,注意其它学科知识的渗透.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基本技能和运用知识,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性原则.给学生自由思维的能力,注意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分层次原则.试题难度适中,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一般要求基础知识的题占 70%;综合、归纳、分析等中等难度的试题占 20%:考查创新能力的难度较大的试题占 10。要保证 95的学生在合格范围,又要有一定的区分度.(5)监考的要求:任课教师要严格执行考试纪律,按照教务处安排的监考表监考,不得随意调换。按照规定时间准时到岗,要按照监考的有关规定认真监考,严肃考风、考纪,杜绝作弊现象发生。如实认真填写考场情况记录单。(6)评卷的要求:实行流水作业,具体程序由教研组或备课组安排。批改试卷中要严肃认真,做到扣分有理,给分有据,做好统分工作。(7)考试评价的分析:每位教师都必须认真及时做好各种类型考试的质量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与手段,指导学生找问题查原因.认真写好质量分析报告,备好质量分析课。同时认真分析、总结教学中存在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6、选课指导 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生活阅历,为进入高中的学生提供选课指导,为学生做出符合自身个性发展的人生规划提供参考。(1)教师在对国家所规定的课程方案以及所指导的学科有足够的掌握基础上,依据学校设置的必修课表和选修课清单指导学生选课。选课指导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趋向,学会作出有利于自已发展的选择,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选课指导应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成绩、成长记录、特长与潜能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给学生提供雷同的建议。要充分发挥教师在选课中的主导作用。(2)教师负责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关系(如导师制),为学生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指导选课时对模块的介绍要具体、详细,要有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作出合理的选择。(3)为了更好的为学生提供选课指导,教师要不断学习和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要与时俱进的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同时,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体发展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发展目标.7、校本课程开发(1)每位教师都必须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及校本课程(选修)教学的准备。校本选修课的教学与正常教学一样计算工作量,学校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授课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项目.(2)教师依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条例进行课程开发。教师在每学期期末向教务处提交下学期的校本课程纲要(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型、课程资源、主讲教师和副主讲、面积对象、课程目标、课程说明等),学校课程委员会审定后,由教务处负责统筹安排开课计划.(3)教师要认真做好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写好教案并严格校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并认真做好校本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工作,确保校本课程健康发展.8、研究性学习指导(1)每位教师都必须承担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任务,每学期至少负责一个课题指导工作。学校把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情况,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2)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指导教师要经常的关注研究小组的学习进展,做好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记录与过程性评价.在课题结束后,要为小组成员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综合评价.(3)指导过程中要掌握好“指导不指令,参谋不代谋,到位不越位的原则。争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积极鼓励和指导优秀课题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1、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思想(1)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提高质量,使评价工作成为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措施.(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要坚持把严肃、认真、科学、合理地确认等级与对教师进行督促指导结合起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提高。(3)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要有利于引导和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专长,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努力进行探索和尝试.2、教学质量评价组织 学校要成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小组或委员会,由校长领导,分管教学副校长主持,教研室、教务处主任和各学科组长参加。3、教学质量监控方法(1)常规检查 常规性教学检查主要有:学期初,教学计划检查;学期中期,课堂教学常规执行情况检查、作业批改情况检查、集备活动情况检查;学期末,教案及教学反思检查、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总结。各专业科要高度重视教学检查工作,充分发挥教学检查工作对教学管理、教师教学与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教学条件、实验室建设等各方面的监控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保证学校教学各环节良性循环状态,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2)多层次听课制度 深入课堂、实验室、实习现场听课,对教师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了解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掌握教学动态。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调教学工作,避免发生教学事故.学科内公开课 学科内公开课由专业科组织,每学期组织 2 次以上,课后组织评课交流,写出书面总结,交教研室.教学公开周 教务处要根据学校实际,每学期或每学年要组织一次面向全校的教学公开周,在公开周期间各学科至少开一出一节课.各学科应在此期间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同行进行评课,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公开周还可以面向兄弟学校,乃至学生家长。教学管理部门听课 学科教研组长主要对本学科教师进行听课指导。教学副校长、教研室主任、教务处主任等要从学校教学的全局出发,有计划的安排听课的学科构成和教师的级别构成.每学期听课节数要求:教研室主任每学期要求听 20 节课;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 16 节/学期,教研组长10 节/学期,课后要填写听课表交教研室.(3)学生评教 学生是教学效果的受益者,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较真实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每学期中后期(或每个教学模块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满意率测评.4、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教学质量评价采取百分制。学生评教:所占权重 40,共 40 分。每学期期末,由教研室组织所有班级对该学期任课教师进行满意率测评,测评分为百分制,将满意率得分 0。4 即为学生评教分数.教师自评:教师自评不占分,只作为专业科考评的依据,如教师不参加自评,专业科可以不予考评。期末教师通过师德考评、教研组活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业务能力、服从工作安排、实践能力等六方面进行自评。教研组考评:所占权重 15,共 15 分。期末专业科通过师德考评、教研组活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业务能力、服从工作安排、实践能力等六方面进行考评。教务处考评:所占权重 25%,共 25 分。期末教务科通过教学工作量、教学管理、教学工作态度、遵纪守法等四方面进行考评.教研室考评:所占权重 20,共 20 分。期末教研室通过教学检查、理论水平、同行评教等三方面进行考评。5、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处理 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由教务处进行汇总,每学期将结果反馈给教师,专业科要对得分较低的教师进行质量跟踪,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评估结果与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挂钩。二、教师队伍管理(一)教师培训 岗位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培训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加强新课程理论和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培训是教师培训工作的当务之急。1、培训方式 培训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培训。校长、教研负责人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培训,骨干教师和全体高中教师参加省级、市级或校级培训。主要通过“专家讲座、理论研讨等方式对课程改革进行全员培训.在培训中应把“参与式培训作为高中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它不仅因为培训形式的平等、互动,更在于为教师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新角色,教师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积极表达自己思想趋向,在与他人的对话中交流、互动、反思,不断丰富对新课程的理解。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培训、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新教材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内容,通过专题培训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教师深刻领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详细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明确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责任和作用。3、培训要求 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制定新课程培训方案和质量标准,对培训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把新课程培训与业绩考核、评优晋级挂钩,并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4、培训办法(1)根据“边培训、边实验、边开发”的原则,形成“实验、学习、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的良好运行机制。(2)加强教师培训后的反思。教师应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和自身教学效果,进而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5、培训的组织和质量评估(1)教师培训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教研室在学期初要制定好本学期的教师培训方案,要定出参加各级培训的时间、人员.(2)校本培训要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在教师培训方案中,要详细计划校本培训的主讲人、培训内容、参加对象、评估方案、时间、地点等,并向全体教师公布。(3)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由培训的组织单位进行质量评估。校本培训的质量评估由教研室组织制定具体评估方案。评估方案内容应包括培训方案、审议、培训过程与培训结果验收三部分,涵盖培训全过程,乃至追踪培训的长期效果.(4)采取持证上岗制.结合上级培训和校本培训的结果,对参加高中新课程通识和专业培训的教师进行综合评定,合格者发给培训合格证书,不合格者,不得承担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教学任务。(二)教师教研 1、教研机构 学校成立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等教研机构,全面负责学校教研机制运行.2、教研制度 学校要完善各级教研机构制度,保障教研活动的有效进行。(1)建立教研职责制度。即教研室工作制度、教研组工作制度和备课组工作制度以及教研档案管理制度等。(2)建立教研激励制度。即课题研究激励制度、教研成果激励制度、论文评选和奖励制度、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制度等。每学年举办一次教研成果(含课题研究、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等)评比与展示。(3)建立课题管理制度。即课题申报制度、课题审批制度和课题结题制度等。(4)建立教研指导制度.即学科带头人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度等。(5)建立教学研讨会制度。每学期举办由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参加的学校教育教学研讨会研究和讨论学校各项教学改革措施。3、教师日常教研(1)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教学反思,并记录在教案上。争取建立教师个人教学“博客”,利用网络技术与更多的同行进行经验共享、交流.(2)教师要适时听取学生对教师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上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3)教师每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要进行一次总结。(4)教师每学年要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参与至少一个课题的研究.(5)每位教师每周至少要听一节课,教龄未满三年的新教师每周至少听两节课,见习期教师要跟师傅进行跟班听课。听课必须做好听课记录,包括教学过程记录、总评和反思。(6)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要撰写一份教学案例或教学研究的总结。(7)教师应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三)教师职责 1、任课教师要能胜任高中三年的教学工作。2、教师必须担任一门必修科目和若干门选修科目的教学工作。3、教师每周工作量 12 课时至 14 课时。4、教师要服从学校安排担任班主任工作,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管理。5、学科教师有责任配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班级管理.6、教师要积极承担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负责一个课题指导工作.7、教师要负责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实行导师制的学校,每位教师都要成为若干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导师,负责学生的选课指导、品德教育、人生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第二部分 学生管理制度 一、新生教育(一)内容 1、纪律教育(1)未成年人保护法(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4)中学生守则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5)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6)学生在校一日常规(7)学习守则与作业规范要求(8)各项评先条例(9)学生违纪处分条例(10)其它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制度与规定 2、新课程教育(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2)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目标和结构特点;(3)普通高中新课程选课制度、学生选课常识以及学校课程规划;(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介绍;(5)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习和评价方式;(6)普通高中新课程八大学习领域、14 个科目和必修、选修模块介绍;(7)走进新课程的学习准备:包括学生怎样自定学习计划和三年课程学习规划,编制个人课程表,了解和掌握多种学习方法等.3、校史教育(1)校训、校风、校标、校歌等;(2)学校发展历程.(二)形式 1、举行专题报告会或主题班会;2、发放宣传手册、指导手册、出版校报等;3、设立面向高一新生的学习指导中心;4、开设校园网,开辟高中新课程专题网页;5、参观校史展览馆。二、选课指导(一)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成绩、成长记录、特长与潜能等进行有针对性的选课指导。不能简单地给学生提供雷同的建议。要充分发挥教师在选课中的指导作用。2、学生自主原则。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安排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课程表,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趋向,学会作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选择,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3、必修课与选修课协调进行的原则。选课要在保证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选择选修课程的学习。在时间安排上,二者应相互搭配,使学生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协调进行。(二)程序 在校长领导下,学校成立学生选课指导机构,由教务部门具体负责该机构的工作。1、学校根据校本实际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并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2、学校做好选课前的动员,组织学生学习本校课程计划和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了解选课要求,掌握选课的方法。3、教师承担学生的选课指导任务,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关系(如导师制),为学生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4、学生根据学校的课程计划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课程修习计划,编排个人的课程表。5、新学期开学后,学校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试运行,试运行结束后,学生形成最终的个性化课程表。(三)注意事项 1、选课指导应为实现普通高中的课程目标服务。2、选课指导应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要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要避免并学的学科过多。3、选课指导应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兼顾发展倾向,帮助学生扬长补短。4、指导选课时对模块的介绍要具体、详细、有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作出合理的选择。5、选课指导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随着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再次或多次进行,并使之制度化。6、有条件的学校应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依托校园网或数字化的课程管理和评价系统为学生的选课提供指导和课程编排,并为师生和家长提供查询和交互的平台。三、班级管理 建立学生行政班与教学班、班主任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新模式。教学管理组织从长远考虑仍以行政班管理为主,短期以教学班管理为辅的策略.班主任主要承担学生行政班管理工作,学科教师承担教学班的管理工作,导师为学生三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一)行政班管理 1、高一年级必修课主要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学生的自习课、班会、运动会以及各种校内集会或活动也在行政班进行.2、根据学生的文理倾向不同进入高二后,行政班要进行部分调整。3、行政班的管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教育,开展班团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等外,还要注重学生在教学班的表现情况汇报、总结和反馈(如:学生在教学班一周学习情况汇报总结).4、班主任对高中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要有清晰的认识.班主任要把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放在首位,以“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作为做好班级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5、建立班级教育(领导)小组.班级教育小组由班主任、导师、家长、学生代表组成。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对学生的指导和考核,加强与指导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与联系。6、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引导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的班集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自我的人格素养。要求学生每个人都确立一个目标,一个精神偶像,一句激励自己的座右铭,在此基础上树立起班集体建设的共同愿景,形成和把握班集体的整体思路,组织必要的富有特色的活动,建立和谐向上的班集体组织.7、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教育的针对性。班主任要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力度,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为抓手,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8、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实行学生学业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在内容上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充分体现学生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价值判断的取向、人生规则的遵守情况;在方式上更加注重个性化奖励。在方式上除了原来的学生自评互评、班主任评价之外,更加注重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充分利用学生的成长记录,用激励式的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9、及时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班主任将学生的选课情况进行指导、分析、统计、上报、反馈、整理,增强指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综合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历程。(二)教学班管理 选择相同模块的学生组成的班级称之为教学班。教学班是实施高中新课程后实施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形式,主要负责日常的教学管理。可实行学科教师管理制,可以考虑三到四个行政班组成一个单元,由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和地理六个学科的任课教师担任教学班的辅导员。教学班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对于选修模块学习时段较长、人员相对稳定的教学班,可以参照行政班的作法,在班主任的协调下,成立班委会,选好课代表,负责教学班的日常管理,如考勤、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等,协助维持学习纪律,及时与教学班老师沟通,反映教与学的双边情况。协助教师开展一些具有模块特点的集体活动,增强教学班的活力和凝聚力,提高学习效果.(2)做好学习过程的引导、监控和记录。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注重引导、激励和赏识,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目标,而且注意适时地调控目标,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潜能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意识.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从发展性目标出发,多种角度、多种层次、多种方式来评估学生,明确学生的努力方向。教学班辅导员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学段结束时与班主任沟通并交班主任留存,为班主任的综合评价提供资料。(3)学分认定。在学分认定中,要坚持原则,把关守口,保证质量,对于在模块考核中有弄虚作假的行为、修习时间明显不足、模块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坚决不授予其学分。(三)导师制管理 导师制是新课程下新的教育方式,导师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原则上,全校每个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导师,都有义务指导学生。一般情况下,从高一入学开始为每十到十五名同学配备一名导师,一定三年,跟踪指导,便于师生间相互了解,同时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人生规划。1、当好学生选课的参谋.高中新课程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机会。高中三年下来,选修模块应占模块总数的一半以上。针对学生开始选课时出现的“一窝蜂”、“抢学分”、“跟着感觉走、避难就易等情况,导师应及时指导他们选课。2、实施个性化指导.导师还要帮助学生实施更多的个性化的指导.例如,帮助他们选择升学途径,制定将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等.3、建立沟通机制。导师要建立与学生通畅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及身心各方面的情况,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排除不良情绪对学生的影响。采取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集中指导,每学期至少对每一个学生个别谈话 2 至 3 次,与家长沟通 1 至 2 次,并作记录。与班主任及其他导师随时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增强自己的指导效果。4、指导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建设,在学生有关材料(如试卷、手工作品、成绩报告单、获奖证书等)上给予激励性的评语。5、建立导与学的“共同体”。导师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导向性、激励性、调节性和科学性,确保富有个性的科学指导策略,同时导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体系,了解学生发展的时代特征,形成一个高效的导与学的“共同体”。(四)德育处、教务处和校团委的对班级管理的指导 1、德育处要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和导师工作的培训和指导。2、建立班级教育、班级管理考核机制,在继续进行优秀班集体、先进团支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及个性化奖励的基础上,对管理成绩突出的教学班辅导员和导师进行表彰奖励.3、德育处、校团委组织的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如:文艺节、科技节、运动会、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仍以行政班为单位参加。4、学校加强对学生会、团委会的工作指导。对学生的社团组织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四、学分管理 学分是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反映。学校应建立学分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地加强学分管理,确保学分的认定公正、公平、公开和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一)学分认定 1、认定的主体 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的主体是学校。学校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由教务部门负责制定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2、学科类课程的学分认定(1)修习课时记录认定.学校必须按照课程设置规定的课时开设课程,学生必须全程参加课程修习,课程修习的时间记录由授课教师登记,教务处核准建档;未经学校批准,课程模块实际修习时间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六分之五的,该课程模块学分不予认定.(获得免修资格的除外)(2)修习过程表现认定。包括学生在修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完成作业及各项学习任务情况、从事与修习内容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及平时成绩等。(3)模块考试成绩认定.模块学习结束,由学校组织考试。考试除笔试外,也可以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听说能力、实验操作和专业技能测试等方式.以上三方面均合格者,方能获得相应的模块学分。3、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1)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认定主要由课题指导教师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学分的认定主要依据五个方面材料:开题报告和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活动记录(每学分不少于 18 学时);课题研究中采集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具体反映每一成员参与研究的感受、体会小结;课题结题成果.除结题成果外,其余四项内容主要反映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手册中。材料符合规定的,可获得相应的学分。(2)社区服务学分认定 学生三年内参加不少于 10 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少于 5 小时)的社区服务,可获得 2 学分。学分认定依据学生服务对象单位的书面评鉴意见和学生参加社区服务过程的详实记录。参加社区服务少于 10 个工作日的,不给学分.原则上社区服务必须以小组(不少于 5 人)为单位,有计划的进行,否则不予以学分认定.(3)社会实践学分认定 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 1 周由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军训是社会实践的必修内容,三年中其安排不少于一周。社会实践每学年 2 学分,三年合计 6 学分。学分认定依据社会实践单位(场所)的书面评鉴意见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过程的详实记录。4、选修学分认定 学校应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学生修习选修课程创造条件,并在修习结束后进行考核。选修课程的学分从学生修习过程记录和课程考核结果两方面来认定。(二)学分认定程序 1、学生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根据学分认定要求,提出初步意见交教务部门审核。2、教务部门对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的初步意见和学生资料进行复审,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并告知其原因.3、学生对学分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 10 日内向教务部门提出复议申请,教务部门自接到申请 10 日内作出决议,并回复申请人.4、教务部门向校长书面提交学生学分认定的意见,由校长签署后确认。(三)学分与学籍管理 1、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申请重考或参加其他教学班相同学习模块的考试,重考合格后可获得学分;重考仍不合格者,允许重修或改修其他模块(必修课程和有必修学分要求的选修课程不能放弃)。重修要在接到学分不被认定通知后 1 年内完成(高三年级要在本学年第-学期内完成)。2、学校应严格学时、学分管理,不得用学分奖励学生。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选修课,获得更多学分。3、参加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含与其他部门联合)举办的学科(含奥林匹克学科及科技、文艺、体育)竞赛且获三等奖以上的学生,可向学校申请免修相应科目必修或选修模块的部分或全部学时及申请免予考试。4、我省普通高中学校之间学生所得学分可以互认。外省转入本省的学生,其学分依据转入市、区的学籍管理规定予以确定.普通高中学生经学校同意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修习课程的过程记录和考试、考查成绩可作为学分认定的依据.5、认定的学分要分别记入学校学籍管理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和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记录(或成长记录)。学生学分认定档案内容应包括学生在该课程(模块)修习过程中所用课时、学习表现评定结果、考试考查考核成绩、学分认定时间等.6、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利用校园网,向学生和家长提供学分查询和交互的平台。五、毕业资格认定 学生毕业资格由学校根据上级有关规定认定。凡具有本省普通高中学籍的学生并具备以下条件者,可准予毕业:1、三年内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以上(含合格);2、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内总学分达到 144 以上(含 144 分);3、学生参加并通过省级规定的学业水平检测。学生毕业证书由学校上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验印后发放。第三部分 课程管理制度 一、必修课程管理(一)学科类课程 1、依法设置 严格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不得任意增加或减少课程门类和课时.2、科学编排 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学设施科学排课。既要保证学生在每学年都要学习每个学习领域的课程,又不能使学生并行的学习科目太多以至学习负担过重.3、合理授课 对于必修课程,学生主要在行政班进行上课,这样有利于教学的连续性和班级管理.4、优质教学 学科类必修课程是为高中学生打下良好发展基础的重要保证,学校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水平。要注重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加强教研,改进教法,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习惯。5、全程监控 学校教务和教研部门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及时发现和了解课程开设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促进课程健康实施.6、综合评价 学生的必修课学业评价必须将学习过程评价与模块结业考试结合进行综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