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修改版].pdf

    • 资源ID:84254980       资源大小:789.15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修改版].pdf

    第一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茨沟镇景家小学刘荣成 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走近文中人物。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手上有两块石头,一块大,一块小,假如这两块石头同时从高处落下,哪块先着地?到底谁的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历史上有两位科学家也曾经争论过一个类似的问题今天我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课文 中的生字、词。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语 违 妄 执 辩论 寻常 解答 信奉 违背 曾经 拖住 解释 教授 宣布 固执 胆大妄为(2)抽学生读、集体读。三、再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四、走近人物。1、让我们走近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默读课文 1-2 自然段,谈谈你对 他们两位的认识。2、交流反馈:(一)走近伽利略 伽利略是 17 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 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二)走近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 话是真理。3、他们为了什么在争论?两个不同重的铁球从同一个高度落下,哪一个先着地?4、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谁的结论是正确的?五、小结 孩子们,你们说的真好,年轻的伽利略通过一次次的试验坚持了科学的真理,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心目中“真理”的形象,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年轻的伽利略为什么会做这个试验,他是怎样做成了试验,试验中会承受那些压力,试验成功又说明了什么,我们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第二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梧田南村小学 陈晓洁 【教材分析】本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了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文章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说明伽利略在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在冒着多么大的风险。【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交流中理解具体事例,并通过品味语言、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感受当时人文背景,进而体会人物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同时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语文素养。【教学目标】1、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理解时代背景,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体会其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2、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了解伽利略提出质疑的思考过程,理解时代背景,初步体会其不迷信权威,敢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课件出示)两个铁球,一个 10 磅重,一个 1 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 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 1 磅重的10 倍。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强调什么?(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铁球的重量有关)板书 3、这句话是谁说的?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4、可是早在 400 多年前,人们都是这么想的,但只有一个人,他并不是这样想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伽利略。(指名读“伽利略”。指导书写“略”。)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就是伽利略的故事。(齐读课题。)(简介伽利略:他是 17 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 25 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他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伽利略是怎么发现这个真理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文。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伽利略)是 17 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 10 磅的铁球和一个重 1 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2、检查自学情况: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自己试一试:辩论 信奉 违背 拖住 解释 宣布 固执 十磅 比萨城 伽利略 胆大妄为 指导“释、辩”的字形。交流填空题。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 25 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慢慢品读。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_着地(板书)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补充板书)过渡:谁对谁错呢?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句子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人们的信奉?“不容更改”、“真理”;“两千多年”让你读懂什么?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还可以说?为什么这样说?(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你能想象当时只有二十几岁的无名小卒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会有什么后果吗?伽利略知道吗?2、人们这么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话,你能学着科学家的语气宣布这一结果,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有疑问吗?面对这一结论伽利略是怎样思考的?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演示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板书 一慢一快)说说 如果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那么-。如果-,那么-。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自己还勇敢地进行试验。最后,还在比萨城的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这也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啊。3、正是在人们这样的指责中,在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下,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要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我们且不说公开的试验能否成功,就凭他这样的做法,你想对他说什么?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旁观者说:“_。”支持者说:“_。”亲戚朋友说:“_。”反对者说:“_。”自己写,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四、小结 伽利略又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他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板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伟大)真理?一慢一快 教学反思:我在教小学课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经常激励学生像伽利略那样质疑解疑,我时常这样发问:“你们能不能学学伽利略,做做伽利略?”“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接着发问:“同学们能不能谈谈应该怎样学伽利略,做伽利略?”思考了片刻,学生何婷蓦地站起来说:“既要像老师您常说的那样,不唯师是听,唯课本是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又要像伽利略那样,学会创新性地提出疑难问题,并学会创新性地解决疑难问题。”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何婷把她平时预习发现的课文中有毛病的句子提出来,并发表修改意见,让老师同学评议。她说:“课文中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个句子,反复与许多次,都表示试验的次数多,意思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老师,您认为是吗?”我一愣:哎呀,你怎么提这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便引发同学讨论:“大家的看法呢?”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赞同何婷的看法,有的却说:“反复,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做试验,做了一回又一回;许多次,是指每回试验做了一次又一次,意思不重复。”两种矛盾的意见争持了好久,都下不了结论。这时,何婷忽然转过话题问我:“老师,这两种意见,哪个正确?”一下把问题推到了我身上。我想:说何婷的意见正确吧,这篇课文入编了好几年,已经过编者或专家反复审核过。说何婷的看法错误吧,这两个词从词义来说,确实重复呀!不删怎行?我首先肯定何婷敢于提出疑问,像伽利略那样有创新精神,并夸她是班上的“伽利略”;同时回答道:因为句子用“反复”和“许多次”是为了体现伽利略试验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一种强调的写法,意思不算重复。回答结束,我说,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希望同学们查查字典,或问问其他老师、同学,还可以写信问问报刊杂志的编辑或参加作文竞赛验证看法正误。何婷不信服,课后和其他同学一起查新华字典,发现“反复”是指“重复”,“重复”即是“次数多”;“许多”是指“很多”,“许多次”就是“很多次”。她感到这两个词在课文中单独表示也好,一起表示也好,连同上面说的“做了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说到底都是表示实验的次数多。两词合用,意思就重复了。删去其中一个,意思照样突出。何婷把上述过程写成我的看法对吗一文,投寄中国教育报刊社,参加星园杯创新大家谈征文竞赛,并请求编委叔叔在报上解答上述疑难问题,结果这篇习作获得了优秀奖和入编“星园杯”创新教育文集一书的资格。作者简介:卢惠明,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上完课听课老师们的反响挺好,我也深感欣慰,教完这一课,给我也带来一份精心策划的“意外”。1、让我有“下岗”的感觉: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让老师们为之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着着实实让我感受到“下岗”的滋味。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张翔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2、让我有惊奇的喜悦: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难点我抛给学生让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1)画图法(2)抓住关键词。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0 快10-1 3、让我有深刻的感叹:不管是“下岗”的感觉,还是惊奇的喜悦,都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第三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自己的怀疑是对的故事。这篇课文是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树立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但是,要让生活在今日的中国孩子理解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时应该着眼于让学生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他人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好品质,激发学生探索求新的欲望,弘扬科学精神。教学过程:一、名言引入,揭示课题 1.我国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曾说过:“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他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7 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就是一个敢于向权威提出疑问的人。2.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课件出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两个铁球,一个 10 磅重,一个 1 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 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 1 磅重的 10 倍)。请分析这句话,说一说你们理解这句话吗?这句话强调了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设计意图: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关键,以名言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让学生带着思考走进文本。二、了解人物。激发兴趣 1.介绍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资料)2.亚里士多德的话,会有人怀疑么?为什么?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拜。)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你体会到了什么?3.伽利略却对这句千百年来没有人质疑的话提出了质疑。你知道伽利略吗?(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关于伽利略的资料)4.课文中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请读一读。(伽利略是 17 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25 岁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通过让学生细读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这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伽利略敢于打破权威、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三、品读理解,掌握主题 1.读课文,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 10 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 11 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 10 磅重的铁球快。”)分组讨论后归纳:可见,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以假设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才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2.品读句子。“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学生试着读出“责备”的感觉,体会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3.品读词语。伽利略怀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有生命的危险。他大胆怀疑却不妄为,而是勇敢地进行试验,去证明自己的怀疑。课文中哪一部分是写伽利略做试验的过程?试验分几步进行?(自己试验,公开试验)(1)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反复”不同于简单的“重复”,正是这样的无数次,才强调了伽利略严肃、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3)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4.小组讨论。伽利略为什么还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呢?(伽利略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这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5.品读语言。品读伽利略做试验前后人们的语言。(人们从齐声责备甚至是嘲讽到后来的“惊讶地喊起来”,尽管人们的语言并不多,但从这寥寥数语中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感受到当时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感受人们从“信奉”到看到事实时巨大的惊讶。)设计意图:让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内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并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等词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了解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们追求真理过程的漫长与艰辛,从侧面了解伽利略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原来,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伽利略的“伟大”就在于对权威的尊重而不盲从,对真理的追求和执着。四、巧用媒体,理解原理 1.介绍比萨斜塔。(出示比萨斜塔图片)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高共 8 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而名声远扬,1590 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使该塔的名声更大。2.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3.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多媒体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让学生直观了解试验过程)4.播放伽利略双手拿球,站在高高的斜塔顶上,两个球同时脱手落下来的情景。5.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试验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6.面对伽利略公开试验的结果,人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人无论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也不可能都是对的。所以,不能轻易地相信别人,要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7.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于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设计意图: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直观的演示画面也让学生知道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结论,突出了“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五、总结感悟。深化主题 1.谈体会。抄写课文最后一句话,反复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体会。2.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我们要向伽利略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归纳和总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丰富情感体验,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求真的科学精神。第四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教学重点: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教学难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 17 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二)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A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 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当时,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 10110 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 11 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 磅快。图示法等)B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A 学生汇报:在当时,众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B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A 学生汇报:面对众人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B 教师补充阅读资料 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三、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第五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 17 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 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3、小组内初步交流。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二)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A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 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 10110 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 11 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 10 磅快。图示法等)B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A 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B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A 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B 教师补充阅读资料 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 是愚蠢的行为)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 4 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三、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注意事项

    本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修改版].pdf)为本站会员(深夜****等你...)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