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四册31课《恐龙的灭绝》的说课稿.pdf
小学语文第四册 31 课恐龙的灭绝的说课稿 【文本分析】恐龙的灭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全文以科学探究为魂,以科学家们关于“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本文插图精美,层次清晰,集中反映了中生代时期,遍布恐龙的世界,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然而不可一世的恐龙却无影无踪,更引起孩子们的探究心理,从这个角度说,它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发现科学的极好范例。【设计思路】神秘的“恐龙”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如何借助这篇极具吸引力的课文,让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学文,理解、积累词语和句子,同时,了解恐龙灭绝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恐龙灭绝之谜的欲望呢?在教学中,我利用“看、读、说、想、做”五个要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1、在教室内粘贴恐龙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欣赏恐龙的不同种类。2、上课时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的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恐龙。“读”:1、多种形式读课文,齐读、自由读、男女交叉读、分组读等,了解、熟悉、理解课文内容。2、课余时间阅读和恐龙有关的书籍,多方面了解恐龙的知识。“说”:1、说课文中恐龙灭绝的说法。2、说课文之外,从书籍、电视、网络中了解到的说法,说自己想象 中的恐龙灭绝的说法。“想”和“做”:同小组的同学共同思考恐龙灭绝的其他说法,将自己的想法做成图示表示出来。【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播放视频录像。(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求知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 的心态下进入阅读。)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节。比较“三四百万年”和“大约两亿年”。体会“短多了”一词。二、边读边想,了解第一种说法。1 齐读第 2 自然节。2 灭绝的原因:地球突然变得寒冷;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恐龙身上没有皮毛。(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以教师带着学为主,在下面两部分中,逐步放手,让学生合作学,发挥小组的作用。)三、通过总结因果关系的句式,学习第二种说法。1 男生读,女生想第二种说法的观点。2 男女生交叉读,体会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3 完成“因为所以”的学习卡。四、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其他说法。1、合作交流完成学习卡,了解文中其他 3 种说法。2、探讨恐龙灭绝的其他说法。将小组讨论结果以图示方式呈现。(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学生是个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对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各不相同。通过小组的交流,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体会更丰富。)评王春光老师执教的恐龙的灭绝 我们备课组的研究主题是“低年级学习方式的探索”,因此本堂课,我们主要运用“项目性评价方式”以及“学科性评价”评论本堂课。一、“项目性评价方式”评价本堂课的“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 EEPO 学习方式的灵魂。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室与人力资源,在互相关注互相关照互相倾听有亲和力的氛围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1、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将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力量比较均匀。避免了“学霸组”与“弱势组”之分。同时课桌的摆放采用“二三二三”式,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小组讨论的实施,保证了小组合作的质量。2、实施合作之前目标明确,达到了一定的合作实效。本堂课一共进行了四次 小组合 作,每次小组合作之前老师都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提出了明确的目的性。如:引入新课之后,学生质疑:为什么恐龙会灭绝呢?老师顺势抓住这一切入点:“是啊,为什么呢?课文里给我们做出了一些解释。赶紧找找看,一共给我们列出了几种原因,学习小组行动起来!”学生目标明确了,马上投小组合作学习中。从学习效果反馈来看,有 5 个组都非常准确地找到了恐龙灭绝的 5 个原因。课文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纷纷对书上讲述的几种原因提出质疑。这时教师因势诱导:“作为小学生,我们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大胆想象恐龙灭绝的原因。也许你的设想会成为科学家们打开恐龙灭绝之谜的金钥匙呢!小组合作,将你们小组认为的恐龙灭绝的其他原因归纳总结,用喜欢的形式呈现在学习卡上。”小组展现出的学习成果有:火山爆发冰川海啸自相残杀地壳运动通过目的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恐龙的灭绝有了新的认识,对课文引申出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学生写出了很多想象推断合理的原因,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3、小组合作形式的规则与约定。老师充分地运用了多种约定方式,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在黑板上,板书了六个合作小组的名称:智慧队、进取队、胜利队、团结队、夺冠队、前进队。运用多种约定充分调动六个小组的能动性。如倾听得好的队奖励“小耳朵”,坐得好的队奖励“小凳子”,书读得好的队奖励“小笑脸”,还有“大拇指”,“小本子”,“感叹号”针对学生各项课堂常规的约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评比,激发了小组成员团结合作的意识,也提高了学习效率。4、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素养。通过这堂课,我们发现总体来说,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组员之间基本能相互关照、关注、尊重,并具有亲和力。大多数组合作时气氛热烈,融洽。但是通过仔细观察,我们认为组员之间分工明确,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学习的能力不够,而且有一个小组组员之间发生争执,表现不佳。在这一方面,老师可以在平日进行更细致的指导与训练。5、合作学习中的边缘人物。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特别关注的是学习中的边缘人物。从表面上看,全班同学小组合作学习积极热烈,但几乎每个组都有一两个同学没有真正投入。老师穿梭其中,给予了一些指导,但是我们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充分运用小组合作的力量,组长和其他组员也要给予边缘人物以积极关注,给予相应帮助。二、用“学科性评价方式”评价本堂课的语文学科特点。恐龙的灭绝是人教版第四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文中列举了有关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详略兼有。教学时,应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把“以读导学”作为课堂的主要模式。读中,要把课文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意思;读中,要积累、感悟,内化课文的知识;读中,要思考、质疑,提高认识水平。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恐龙灭绝这个谜有探索的强烈欲望,懂得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合作学习、体味过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2、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界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正确、读通顺。难点是:要在朗读中感悟理解一些词句和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同时能对书上的解释提出一些疑问,或者自己能提出别的猜想。:上课一开始,老师播放了一段恐龙的录像,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恐龙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中生代时期,漫游在恐龙的世界里。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不时的发出“啧,啧”的声音,这其中有好奇、有惊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调动起来。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美丽的画面没有声音,如果能配上一段神秘的音乐,相信效果将会增倍。然后老师紧扣“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介绍的五种说法。在教学第二自然时,老师抓住了“突然”“十分”等关键词,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表现出地球变冷的速度之快和不可预料,这里学生读得很好。在后面的教学中,老师还采用了“男生站起来读、男女生拼接连读、齐 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可是朗读方式仍是以齐读为主,形式比较单一,朗读的目的性也不够明确。整节课老师“导”的色彩比较浓,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很好的调动起来。最后老师布置学生用“画一画、写一写”的方式来表现恐龙灭绝的原因还可能有哪些?学生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恐龙的书拿出来,这样就很好地把课内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点燃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兴趣的火花。二年级语文课题组 2007 年 6 月 14 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