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生态系统知识点的总结155.pdf

    • 资源ID:84293969       资源大小:1.12M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态系统知识点的总结155.pdf

    -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 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各个特征的关系:1种群密度是根本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法 1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计算公式:标记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N 代表种群个体总数 第 2 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考纲知识梳理】一、种群增长曲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4两种情形:实验室条件下;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2特点:种群到达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 K 值后有时停顿增长,有时在 K值上下波动。3意义:反映或表达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因:-1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2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外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开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要点名师精解】一、J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 1、曲线比拟 2、列表比拟 3、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因而有:J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S型曲线。4、K 值变动的示意图及应用 1 同一种生物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 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 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 值上升。3应用:当环境中种群数量大于 K/2 值时,即可采取适当捕捞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捞后数量应为K/2 值,因为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总量。第 3、4 节 群落的构造 群落的演替【考纲知识梳理】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构造、群落的演替等。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其中互利共生表达了种间互助,其余三者为种间斗争。二、群落的空间构造 工程 J型曲线 S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K 值的有无 无 有 曲线形成 的原因 无种斗争,缺少天敌 种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1、概念: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2、空间构造:1垂直构造: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原因:的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意义:提高群落利用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植物分层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水平构造: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镶嵌分布。三、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展。【要点名师精解】一、种间关系的比拟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 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 菌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 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 与大豆;噬菌体与 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 a;生存能力相 同,如图 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 竞争越剧烈 牛与羊;农作物与 杂草;大草履虫与 小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 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 化 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二、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类型比拟-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根本保存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第 5 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构造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围 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2、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 构成 作用主要生理过程 营养方地位-式 非生物 成 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光、热、水、土,气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用 自养型 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生态系统最活泼的-成分 分解者 腐生微生物、蛔虫 分解动植物遗体 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构造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织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构造。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构造,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4、关系:食物链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营养级 一般不超过五级 食物链 由食物链构成的网状构造 -【要点名师精解】一、正确理解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关系和地位 2、地位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是依据各自的代类型和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来决定的。即:根据*种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性分为三大类群:生产者从新代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自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够把非生物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的物质和能量的生物。绝大多数进展光合作用,少数进展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消费者从新代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虽然存在着不同的级别,但是生态系统的非必-要成分。主要指各种动物。不过有些寄生细菌,它们从活的生物体吸取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小型消费者的角色,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分解者从新代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属于异养型,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主要包括应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食性动物 如:蚯蚓、蝇、蜣螂等,它们都能分解残枝败叶、尸体、粪便等有机物,故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总之,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作用是为各种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的作用是转化物质和能量;消费者的作用是推动物质和能量在群落中的流动;分解者的作用是把物质和能量归还到无机自然界。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如题图课本-中的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如题图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昆虫、鼠。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如题图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5、食物网中,*种生物因*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第 2 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考纲知识梳理】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2、能量流动的过程:1输入 源头:太阳能。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2传递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过程:a.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b.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产者的有机物中。c.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被释放出来。d.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流入第二营养级。3转化 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热量散失形式:热能 过程:-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能量流动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同时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逐级递减 输入到*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 10%2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要点名师精解】一、能量流动的相关分析 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存在和开展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根本功能之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容:1、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2、能量的输入总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3、散失的能量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的,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4、能量流动特点的原因分析 1单向流动:食物链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和被吃关系不可逆转,能量不能倒流。2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局部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每个营养级生物都经自身呼吸而消耗一局部能量。二、能量传递效率及应用 1、能量传递效率 相 邻 两 营 养 级 之 间 的 传 递 效 率-。%100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一般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 10%20%。2、能量流动的极值计算 1在能量流动的相关问题中,假设题干中未作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是 20%。2在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假设求最多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按最低效率传递;假设求最至少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按最高效率传递。第 3 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考纲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2循环: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3围:生物圈。2、实例碳循环1主要形式:CO2.2过程:3特点: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 有 循 环性。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二者同时进展,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要点名师精解】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1、大气中 CO2的来源: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2、目前由于碳循环平衡被打破,形成温室效应的-分析 1大气中 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 CO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 CO2的调节能力。2危害: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这样就使沿海城市和国家面临灭顶之灾。由于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降雨量的变化使局部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3、缓解措施:1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3开发清洁能源。-二、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工程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为载体 主要是无机物 特点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 围 生物群落 生物圈全球性来源:学+科+网 Z+*+*+K 联系 同时进展、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图示来源:学。科。网 第 4、5 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纲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种信息,如孔雀开屏。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构造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调节根底:负反应调节。4、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含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构造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构造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部构造与功能的协调关系。【要点名师精解】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传递的具体表达 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局部联系成一个整体,而且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2、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拟-工程 区别 联系 来源 途径 特点 围 能量 流动 太阳 能 食物链或食物网 单 向 流动、逐级递减 食 物链各营养级生物间 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 循环 生态 系统 反 复 出现,循环流动 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信息 传递 生物多种 发生生理或行为的 生物与生-或 无机环境 变化单向 或 双向 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及其调节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开展到一定阶段,它的构造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构造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构造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不是不变的,而是在一定围波动,但不会变化太大。-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能量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2、生态系统的反应调节 当生态系统*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包括正反应调节和负反应调节。

    注意事项

    本文(生态系统知识点的总结155.pdf)为本站会员(深夜****等你...)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