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通径分析论文.ppt
玉米通径分析论文玉米通径分析论文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15页1.研究内容本文研究分析13个玉米杂交组合的9个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包括穗长、穗粗、穗行数、秃顶长、行粒数、百粒重、轴粗、出籽率与产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剖析其在玉米产量构成中的作用。对影响玉米产量的几个主要穗部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以及穗部性状之间的相关和通径分析,明确各穗部性状在玉米产量组成中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各性状之间的关系。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15页2.试验材料本试验供试材料为13个玉米杂交组合05008041137、05008054092、081081黄4、082089昌72、ck、旱83、三元灯391、05008昌7-2、05008黄早4、081119黄早4、082097昌7-2、并单5号、082089082094。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15页3.试验方法试验分成三次重复,3行区,行长3m,行距0.5m,株距0.33m,小区密度4000株/亩。管理为春播早熟玉米生产田管理办法。秋天收获全区果穗,自然风干一个月后于室内考种,测定穗长、秃顶长、穗粗、百粒重、轴粗、穗行数、行粒数、穗重、穗粒重,并按下式计算出籽率和亩产量,然后用SPSS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然后将结果输入EXCEL生成图表并进行分析。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15页4.结果与分析4.1 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因素的变异 性状分析以小区平均数为单位,性状的变幅及变异系数决定该性状相应指标选择的潜力。变异系数越大表明该性状越不稳定,变异系数越小表明该性状越稳定。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15页性状穗长秃顶长穗粗百粒重轴粗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产量总和607.20 37.99 186.1 1243.11 114.0 608 1252 32.9634 19102.27 平均15.57 0.97 4.8 31.87 2.9 16 32 0.8452 489.80 方差2.2 0.15 0.1 53.72 0.1 2 9 0.0005 12187.94 标准差1.5 0.39 0.3 7.33 0.3 2 3 0.0224 110.40 变异数0.0944 0.4028 0.0610 0.2299 0.0917 0.0995 0.0917 0.0265 0.2254(表1)供试材料穗部性状分析(图1)玉米穗部性状变异系数图 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15页由表1和图1知产量及各穗部性状变异系数的大小依次为:秃顶长(0.4028)百粒重(0.2299)穗行数(0.0995)穗长(0.0944)行粒数(0.0917)轴粗(0.0917)穗粗(0.0610)出籽率(0.0265)。因此,在玉米高产育种中,应优先考虑出籽率对产量的影响,其后依次是穗粗、轴粗、行粒数、穗长、穗行数、百粒重。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15页4.2玉米主要穗部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分析(表2)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表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15页(图(图2 2)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图)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图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15页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秃顶长与产量呈负相关,即秃顶越长产量越低。其中穗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为穗行数(0.5372)穗粗(0.4922)穗长(0.4068)秃顶长(-0.3927)行粒数(0.3641)轴粗(0.2820)出籽率(0.2730)百粒重(0.1669)。在本试验中穗行数、穗粗与产量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穗长与产量呈显著相关;秃顶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而百粒重、轴粗、出籽率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不大,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对玉米影响最大的是穗行数、穗粗、穗长及秃顶长其次才是行粒数、轴粗、出籽率和百粒重。所以在育种工作中为了提高玉米组合的产量,在对玉米穗部性状的选择中,应该着重选择穗行数多、穗粗大及秃顶短的品种。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15页4.3玉米主要穗部性状与产量间的通径分析(表3)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通径系数表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15页(图3)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通径系数图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15页从表3和图3可看出各穗部性状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穗行数(0.9800)穗粗(0.5870)百粒重(0.5500)穗长(0.3810)轴粗(-0.2440)秃顶长(-0.1750)出籽率(0.1540)行粒数(-0.1100)。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穗粗、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秃顶长和轴粗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虽小但为负相关,因此在选择育种时应尽量降低秃顶长和轴粗。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15页5.讨论本研究中百粒重与轴粗对玉米产量虽有比较大的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穗部性状是穗行数、穗粗与秃顶长。这与蔡依林,何晓阳研究结果有些不同。但其他研究者对于穗部性状与玉米产量的研究却有不同的结论。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山西的气候条件及品种的不同有关。因此在选择育种时要考虑众多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高产的效果。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15页谢 谢!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