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测评.docx
1综合测评综合测评(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并不乏“工匠精神”。近代以来,中国“工匠精神”之所以会迅速消失,显然与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以及精英教育的“去技能化”等多重因素有关。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二,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流传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业”,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没有信仰,就算再好的技艺也难传承下来。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都会通过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这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为维护行业铁律,会员入会、拜师,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祖仪式。谨守行规、尊师敬祖、团结同仁,已经成为这些仪式的核心内容。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防止财富外流,在没有专利的年代,匠人发明了一系列保护自身利益的办法。如在匠人中广泛流传的老虎拜猫学艺的故事,讲的就是如遇不淑弟子,如何保护自身权益的问题。但是,出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徒弟是不能不收的。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2在传统社会中,很多行业生产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如果说“手艺”也是财富,按小农经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准则,这份财富只能传给一代又一代的本家族的长子。这种看似自私与狭隘的做法,实际上是古人对切身利益的一种“自我保护”,与当下的“专利申请”并无本质区别。人们凭借着这些密不传人的祖传技艺,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为家族赢得了利益。(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行会是一种行业组织,它通过共同信仰组织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抗风险能力。B.“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指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意跳槽改行。C.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创造一个行业神作为行业内部的共同信仰,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D.为维护行业铁律,会员入会、拜师,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祖仪式,仪式核心内容包括谨守行规、尊师敬祖等。解析“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社会矛盾”错,应为“调节不同行业之间社会矛盾”。答案 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行业组织不但在行业内部制定自己的“行规”,而且还与其他不同行业和不同行帮一起遵守流传的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B.传统技艺的传承固然需要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行业神的创造使行业内部有共同的信仰,这就更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C.“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说的就是“工匠精神”的文化支撑,因为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D.老虎拜猫学艺表明匠人们在遇到不淑弟子时懂得保护自身的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意味着家族技艺的自我保护。3解析“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不是“文化支撑”,它强调的是“技”。“如何保护自身权益和招收徒弟时注重其人品”才是“文化支撑”。答案 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近代以来,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和精英教育的“去技能化”等因素使得中国“工匠精神”迅速消失。B.“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信仰支撑和文化支撑,其中“信仰支撑”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因为它关乎传统技艺的传承。C.在传统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师傅招收徒弟非常注重其人品;师徒关系的建立,则将使彼此形成一种具有宗法制特征的关系。D.家族技艺不外传,其实是类似现在专利申请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虽然具有小农经济的狭隘意识,但这种做法无可厚非。解析“信仰支撑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属于无中生有。答案 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如果没有特别安排,92 岁的贺友直的一天基本是这样度过的:早上起床,下碗面吃,然后开始画他的老上海风俗画,那些他记忆中的老上海风情。中午,咪半斤黄酒,一个舒服的午觉后,二点醒来,回个信,写点文章,如果有稿费单要取或有信要寄,必要亲自去邮局,亦是例行散步。晚上,照旧是半斤黄酒,就着夫人做的小菜慢悠悠地喝,要是正好在想哪个画里的情节,用筷子蘸上酒,在桌子上比划。贺友直至今还住在那间不过二十平方米的石库门房子里。推开老旧的精红色木门,上十六级木扶梯,是传说中“一室四厅”的贺府所谓四厅,画画、见客、饮食、起居都在这里。住进这个石库门房子之前,“贺友直”这个名字已经跟着连环画福贵出来了,这是他的第一部连环画。又过几年,就在这个小屋里,他画出了“被认为是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山乡巨变。但贺友直最满意的是朝阳沟。这个讲述的是城里姑娘跟着农村未婚夫下乡的故事,“画出情调来了。一个场景,一组人物,举手投足都是情调这才是连环画的境界”。4贺友直的案头有一方印:“永未毕业”,是一次在新加坡做展览,当地学者潘受形容他的一句话,说老先生小学毕业能有这样的功力,追求的就是“永未毕业”。他一听,有意思,回来就刻了一方印。2000 年,79 岁的贺友直受邀去法国昂古莱姆高等图像学院讲两周课。上课前,院长提醒:不要讲理论,讲理论他们不爱听。老爷子上手,唰唰唰,几笔画了个自画像,底下一群自由散漫的法国小青年瞬间就被镇住。他的模样,后来被制成地砖,铺在昂古莱姆市法国国家连环画和图像中心的广场上。“很多来采访我的人说我是连环画的泰斗。我有那么高嘛!我就是个画家。而且不敢说是专家,只是画连环画的内行。”“我是个干活的匠人,凭手艺功夫吃饭。我把自己比作匠人,并没有贬低自己,回过头去看历史,现在有多少大画家比得上古代的工匠?你去看永乐宫的壁画,去看敦煌壁画,那些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画画的是什么人?不是全国美协会员,也不是什么教授,都是画工。”“画画为了什么?名利?没错。但那是画出来以后的事,不是落笔之前。把这个顺序搞乱了,就麻烦了。”贺友直的画不进市场,“没卖过。要有,就是别人从出版社偷出去的,或者是质品。”就连“平尺”这样的常见词语,都被老爷子说成“平米?市尺?”手头自己的手稿一股脑儿捐给了上海美术馆,捐也很简单:夫妻俩签个字,把东西一交,就完了。他说:“国家的美术馆能收藏你的作品,是对一个画家的最高肯定,还要求个什么?”有朋友对贺友直说,你有个最大的特点,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老头儿说,做人简单点好。(摘编自郭琳贺友直:纸上做戏的可爱老头儿)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晚年的贺友直生活很有规律,早起午休,一日三餐,写文散步,闲适恬淡,充实快乐。B.贺友直生活简朴,住房并不宽敞,所谓四厅,集画画、见客、饮食、起居于一室而已。C.贺友直继处女作福贵之后,又创作了里程碑式的连环画力作山乡巨变和朝阳沟。D.贺友直对潘受形容自己的“永未毕业”四字非常喜欢,于是将此刻成一方印章来勉励自己。解析“里程碑式”的连环画力作只是对山乡巨变的评价,不包括朝阳沟。答案 C55.贺友直为什么说自己“是个干活的匠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 分)参考答案对当下艺术家动辄“教授”“大师”“泰斗”却名不副实的现象表示不满;更重要的是,古代的“匠人”“工匠”“画工”却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是专心钻研技艺的人;贺友直始终认为画画首先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凭手艺功夫吃饭”而已。6.贺友直是如何对待画画与名利的关系的?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5 分)参考答案思想上,贺友直并不否认画画可以收获名利的事实,但他强调名利是努力画画的客观结果,不能在作画之前心里就装着名利,顺序不能颠倒。事实上,贺友直向来淡泊名利。如自己的画不进市场,将自己的手稿一股脑儿捐给上海美术馆,充分说明了他淡泊名利的品质。(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79 题。和父亲坐一条板凳孙道荣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家里没有椅子,只有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家里来了人,客人或者同村的男人,父亲会起身往边上挪一挪,示意来客坐下,坐在他身边,而不是让他们坐另一条板凳。让来客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不但父亲是这样,村里的其他男人也是这样。让一个人坐在另一条板凳上,就见外了。工作之后,有一次回家,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飘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仪式。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6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唯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后来妻子提醒我,一定是我哪儿做得不好,伤了父亲。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吗?不是我不情愿,真的是沙发太小了啊。我的心,隐隐地痛。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他对我的工作特别感兴趣,无论我当初在政府机关工作,还是后来调到报社上班,他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是我升职之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滔滔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我都会往边上挪一挪,留出一个空位,我觉得,父亲还坐在我身边。我们父子俩,还像以往一样,不怎么说话,只是安静地坐着,坐在陈旧而弥香的板凳上。(有删节)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A.小说开头写“我”在大学第一个暑假里第一次和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由此引出下文坐同一条板凳的几件事情,“板凳”成为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B.“我”和父亲虽然坐同一条板凳,但很少说话,说明“我”们平时缺少沟通,使“我”们之间存在代沟;而父亲从不和女人坐同一板凳,表明父亲思想落后保守。C.父亲嫌“我”家的客厅里的沙发软,坐着不舒服,其实父亲并非不想坐沙发,是由于“我”没跟父亲同坐沙发而是坐在沙发帮上的举动深深刺痛了父亲。D.父亲总是让“我”和他坐同一条板凳,其实是对“我”的启发和教育,尤其是在“我”升职以后,父亲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让“我”懂得了做人和做事的道理。7E.小说没有过多的语言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平实而亲切的叙述;小说的结尾写“我”坐板凳留出空位,卒章显志。解析 B 项,“表明父亲思想落后保守”过于牵强;E 项,“卒章显志”错,结尾没有这个特点。答案 BE8.小说中画线的两句话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4 分)参考答案“我”和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基本不存在沟通,只是被迫坐在一起而已。一语双关,表面是怕“我”失去平衡而摔倒,其实是暗示“我”在工作中要恪尽职守,不要意气冲动、得意忘形。9.“坐同一条板凳”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结合全文就其思想性进行分析。(6 分)参考答案“坐同一条板凳”意味着友好亲和:来了客人就让他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否则就见外了。“坐同一条板凳”意味着化解矛盾、解开“疙瘩”;父亲为村民调解纠纷,为“我”和妻子解决矛盾,最终都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坐同一条板凳”意味着亲情无间;父亲在“我”家坐沙发时,“我”却坐在沙发帮上,致使父亲只住一晚就离开,从反面证明“坐同一条板凳”就是亲情的表达。“坐同一条板凳”意味着沟通教益:“我”升职以后,父亲和“我”“坐同一条板凳”的惊吓让“我”一直恪守本分。(答出三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013 题。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8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解析本题宜采用排除法。“不肯”的主语是“李氏”,“云”字在断句中具有标志性,是“说”的意思,后面是“说”的具体内容,由此排除 B、C 两项;“憙”即赵氏之孤孙,“信义著名”省略主语,据此排除 D 项。答案 A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收考”是“拘捕拷问”的意思,没有“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的意思。9答案 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宜用“题文对照法”,一一对照。A、B、D 三项表述均与文本契合,而 C 项“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的表述,原文中无此信息,原文只是建议“徙京师近郡”。答案 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考点包括双音节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内容。(1)“奉法”是双音节词,意思是“奉行或遵守法令”;“律不可枉也”是判断语气;“枉”,违法;“更”,再;“复言”是双音节词,意思是“再发表意见”。(2)“蝗”,名词用作动词,出现蝗灾;“大”,程度副词;“辄”,就;“有年”是双音节词,意思是“丰收之年”;“之”,代词,代赵憙。参考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就有节操。他的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子嗣,赵憙十五岁,常常想着为堂兄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结交朋友,然后就去报仇。仇人们都生病了,没有人抵抗。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而报仇,不符合仁者的心,暂且放了他们离去。他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要远远地避开我。”更始帝即位后,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城池,不肯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10降,李氏不肯就范,说:“我听说宛人赵氏有一个独孙赵憙,凭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征召赵憙。赵憙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就任命他做了郎中,行使偏将军的职责,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帝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反叛,赵憙向来与邓奉交好,屡次给邓奉写信严厉斥责他,而进谗言的人趁机说赵憙与邓奉合谋,皇帝认为这事可疑。等到邓奉失败,皇帝得到赵憙的信,才吃惊地说:“赵憙真是德高望重的人啊。”后来赵憙被任命为怀县县令。大户人家李子春原先做过琅邪相,强横狡猾,成为百姓的祸患。赵憙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了人没有被揭发,就立即追查他们做的恶事,逮捕拷问李子春,李子春的两个孙子都自杀了。京城里几十个人为李子春求情,赵憙最终都没有理会。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快死了,皇帝亲自来到赵王身边,问他还想说什么。赵王说:“我向来和李子春交情深厚,现在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了他,希望能让他活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憙升任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很多盗贼,赵憙与其他各郡一起追捕他们,杀了他们的头领,余党应当定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仅限于其本人,可以把其他人都迁移到临近京城的地方。”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把他们都安置到颍川、陈留两个郡。这时赵憙提拔推举有义行的人,清除邪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赵憙被任命为太尉,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当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都来入朝修好,皇帝命赵憙主持边塞事务,考虑制定长久规划。建初五年,赵憙病重,皇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病逝后,皇帝亲临吊唁。这一年他八十四岁。谥号正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1415 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11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C 项,“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不正确,这里主要是戏谑李绅的意思,与标题“戏赠”一致。D 项,“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皆不正确,从诗歌本身来看,这是诗人对自己命运遭际的不满,人生在世却“富贵”“无分”,只有等待身后的文名,这里虽有诗人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诗人许多难言的不平与辛酸。答案 CD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 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读这首诗要注意作者信息: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做此题时要抓住题目所给的注释,注释共有四处,对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极有帮助。首联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推重“风情”“正声”,充满自负态度,并以此态度贯串全篇。颔联由自负开始转而向友人戏谑自夸,“每被老元偷格律”一句“偷”字写自己的作品被朋友暗自拿去模仿,有戏谑的成分;“苦教短李伏歌行”,拿朋友的短处、外号呼之,有开玩笑的意思。颈联由自负、自夸转而预言身后定有诗名。尾联说自己新编成十五卷诗集,却说“莫怪气粗言语大”,即不要怪里面的内容“言词夸张”。参考答案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12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先以斑鸠吃桑葚易昏醉比兴,然后以“ , ”两句直言劝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之中。 (2)陶渊明在饮酒(结庐在人境)中,看到夕阳西下,飞鸟结伴而归,以为寻到了人生的意趣,心会而已,真是“ ”了。 (3)杜牧的阿房宫赋开篇部分以“ , ”,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 答案(1)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2)欲辨已忘言(3)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诗歌解读就是专家也未必在行,特别是将汉以前的古体诗拿给讲授古代文学的老师解读,也不见得句句都是十分到位的真知灼见。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通过民间的交往,两国逐渐加深了了解,最终签订了城下之盟,希望子孙后代能保持两国之间的友好睦邻关系。面对灾害他奋不顾身,用行动阐释着大爱无疆,可灾害过后回到家,老父亲已经去世半月。他悲痛至极,真有百身何赎之感。中国文坛对莫言作品中所展现的高密东北乡的特点曾经多有批判之声,可自从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纷至沓来。一些美国高中追求博雅教育,固然是为了提升学生进入常春藤高校的竞争力,更是为了让学生触类旁通到其他领域。A. B. C. D.13解析“真知灼见”本指正确透彻的认识,再用“十分到位”来修饰,语义重复。“一文不名”指不占有一分钱,形容一个人创业时没有经济基础,此处使用正确。“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用在这里不合语境。“百身何赎”指自身死一百次也无法抵罪,或者换不回来。比喻对死者极其愧疚的感情。此处使用正确。“移樽就教”指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此处使用正确。“触类旁通”指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一般直接做谓语,不接宾语或补语。答案 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A.被航天人称为“大火箭”的“长征五号”大幅提升了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把中国火箭送入美国和俄罗斯在内的世界主流火箭阵营。B.无人地面平台,是陆上作战的重要力量,能代替人在高危险环境下完成各种任务,对保存有生力量、提高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C.在文学方面,鲁迅不但当年的创作始终是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峰,而且我们所寄寓的文学传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鲁迅,肇始鲁迅。D.从严治党要坚持纪律面前一律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党内决不允许存在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解析 A 项,成分残缺,在“美国”前加上“包括”;C 项,语序不当,“鲁迅不但”改为“不但鲁迅”;D 项,不合逻辑,在“受纪律约束”前加上“不”。答案 B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14解析 A 项,“舍弟”是对自己弟弟的称呼,使用正确。B 项,“献丑”,谦辞,在展示自己作品或表现自己技能时,表示自己谦虚,称自己水平不高,并非“道歉”的话。“出错道歉”只能说“抱歉”“对不起”之类的话。C 项,“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D 项,“内人”,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此处应为“夫人”。答案 A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5 分) 使用抗生素最好是“一刀毙命”,最忌讳的就是“温柔一刀”。由于使用剂量不足,细菌慢慢会习惯抗生素, 。专家表示,抗生素使用指征,使用剂量、剂型、频次,使用周期等,都有严格规定。 ,不单单指过量使用,而且也包括不按规定使用,也会造成耐药菌的产生。 参考答案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长期下去就会产生耐药性 所谓抗生素滥用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 分)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 。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述的严谨,准确,符合事理逻辑。所给的句“只有才”关联的推断结果关系不恰当,据此可知,下文也会存在这类问题。梳理所给语句,可知“必将”“就一定”两处也属于表述不严谨,说法绝对,有违事理逻辑的问题,指出即可,不要求改正。参考答案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2017 年初春之际,北京再次陷入雾霾笼罩中。由荷兰艺术家丹·罗斯加德设计的名为“无霾之洞”雾霾净化塔已于 9 月底进京,进行安装调试。该塔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每小时能净化 3 万立15方米空气,同时以 360 度全方位释放清新空气,在塔周围制造出一个环状清新空气区域。但有专家计算,在严重污染条件下,PM2.5 浓度为 200 微克每立方米,该塔每小时吸收 PM2.5 总量还不到一勺盐的重量。有人说,空气净化器只有被放置在密闭或半密闭的空间内,才能充分发挥净化空气的作用。而雾霾净化塔这个“空气净化器”,却被放置在空旷的室外,对缓解雾霾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违背了基本科学常识。有人戏谑雾霾净化塔只是一件艺术品,只有艺术没有环保。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材料分析材料中的关键名词是“雾霾净化塔”,其所谓功能就是治理雾霾,而“雾霾净化塔”的设计者是一名艺术家,“雾霾净化塔”竟然被引进来治理首都的雾霾,而治理雾霾的效果又微乎其微。这一连串的类似黑色幽默的现象折射出人们对雾霾的恐慌以及治理雾霾的迫切心情。这几年,雾霾一直困扰着国人,人们期盼看到澄碧的天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但雾霾总是不期而至,让人胸闷心堵。其实,雾霾形成的原因大家不是不知道,既然如此,根治雾霾,只有堵住源头,才会出现“山清水秀地干净”的美好景象。引进治霾神器,真是病急乱投医,不讲科学的治霾之法,终将被科学抛弃。本作文参考立意为:治理雾霾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在雾霾产生的源头上多下治理功夫,如下大力气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抓好控煤、控烟和机动车尾气治理,抓好工地扬沙和渣土车洒漏的整治。这才是治霾之道。治理雾霾要讲究科学,尊重科学,不能违背科学常识,否则,受累不讨好、花钱办不了事,只能留下笑柄。引进治霾设备要进行科学论证,不能盲目上马,艺术家设计的治霾神器或许有更多的艺术色彩而少科技含量。审题立意这次作文的立意中心词是“雾霾净化塔”,中心事件是“北京引进雾霾净化塔治理雾霾”。写作时应该紧扣这一事件,以“如何治理雾霾”为中心来立意,如“治理雾霾要标本兼治”“治理雾霾要讲究科学”“治理雾霾无需艺术只需成效”等。很多同学写成了话题作文,由材料引申出一个观点,然后就完全抛开材料去进行议论。因此出现诸如“论华而不实”“一切都要切合实际”“艺术的力量”等偏离题意的作文。甚者有同学抓住“戏称”为雾霾净化塔正名,肯定其净化作用,提出“科技之功岂在一时之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艺术源于生活,雾霾净化塔是艺术与环保的结合”等观点大肆赞扬净化塔的净化功能,还有理有据说“据科学论断”,否认材料中科学家的计算结果。范文欣赏治理雾霾应落到实处北京被雾霾笼罩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为了治霾,北京引进了由艺术家设计的雾霾净化塔。但有专家指出净化塔实际功效不大,更有人尖锐地指出净化塔只是艺术品没有环保的作用。16我认为要治理雾霾应该从根源开始治理,而不是借助一些所谓的雾霾净化器,治霾工作还应该落到实处。且不说北京引进的雾霾净化塔实际功效如何,单就它是由一位艺术家设计完成的这一点就足以令人怀疑,而且它放置的位置已经违背了基本科学常识。若将购买净化塔的资金用到周边企业的技术改造上,我相信会有更大的效果。北京雾霾由来已久,其产生的社会因素也早已有专家解读过。北京作为京津冀重工业中心,周边大多为排放污染极大的工业城市。20 世纪落后的生产设备则是排放污染的重要原因。我认为地区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帮助河北等地的产业升级,技术转型才是治霾之本,而不是购买几件用处不大的雾霾净化器。治理雾霾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如德国著名工业区鲁尔区,20 世纪时环境污染世界闻名,可鲁尔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治理让鲁尔区重焕生机,如今成为风景优美的工业区。当时鲁尔区的污染问题与如今北京的雾霾应该“半斤八两”,为什么鲁尔区能治理成功而北京却不能呢?就是因为北京治霾并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寻找根除雾霾的方法,只是寻求一些办法对其进行小修小补。问题产生了并不可怕,对雾霾应该有深刻认识,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98 年长江洪灾让人印象深刻,因其损失之惨重。在寻找洪灾根源后,党中央迅速做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正因为政府从源头上治理洪水,如今长江发生洪灾的频率已大大降低。倘若当时长江治洪只是买了一台大型抽水机治洪呢?长江流域能否保持如今的平静?就像北京引进空气净化塔治霾,是治标不治本的。北京治霾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但只要各方协调一致,从源头上治霾,北京也会拥有一片蓝天。治霾不能只有艺术没有环保,应该把治霾工作落到实处。北京应该与周边城乡通力合作,帮助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企业也应该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不偷排废气,做好污染处理工作,达标排放。公民也要尽自己一份力,绿化造林,环保消费。只要大家把工作落到实处,雾霾问题一定可以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治霾不是口号,治霾要把工作落到实处,从源头抓起,只有这样,才会使天空变得更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