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docx

    • 资源ID:84821651       资源大小:44.11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docx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展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数学(北京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熟悉图形第一课时。教科书第7576页的内容。 2、教材简析 熟悉图形这局部内容,是在第一册熟悉了立体图形的根底上,让学生初步熟悉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学问打下根底。教材表达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说目标 学问目标:通过学生观看、操作,经受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初步熟悉并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力量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学问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受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初步熟悉并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四、说预备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图形,你还熟悉么?看课件说名字。 再看桌面的立体图形,说给大家听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立体图形? 标准语言:我手里拿的立体图形是长方体。 刚刚大家认得都很清晰,记忆力真不错! 它们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大家庭里,除了立体图形,还有另一个浩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提醒课题:今日,我们就来熟悉这些平面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学问背景,再让学生熟悉和了解立体图形,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感性熟悉。还可以营造轻松开心的课堂气氛,从常见的物体动身,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严密联系。】 (二)操作沟通,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看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就藏在你的立体图形上,它的某一个面就是平面图形,请你找一找、摸一摸,赶快行动吧! (2)汇报沟通 追问:你的手掌上是什么感觉。(滑滑的,平平的。)摸:平。对了这就是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计算十几减9的根本思维方法,并能用自己喜爱的方法正确计算。 2培育独立思索的力量以及与别人合作学习的力量。 3培育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观看力量、操作力量、比照归纳力量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根底上进展的,而且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因此在这节课中,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探究和把握十几减9的根本思维方法。学生把握了十几减9的根本思维方法,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减7等其他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下了良好的根底。同时也能进展学生的共性思维,培育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力量。目标之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沟通、合作和进展,猎取信息的力量,以上3个目标的制定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进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爱去公园玩吗?星期天,很多小朋友也来到公园,(课件显示情景)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可能答复:有的买气球,有的买风车。 1观看情景(一)。 师:依据买气球的情景,你能提什么问题?(学生答复。)这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课件显示:还剩几个?)依据买风车的情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答复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风车?) 师:求这两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答复,教师板书:159 169 【充分利用教材供应的丰富情景资源进展再加工,让学生观看图中自己喜闻乐见的卖气球、卖风车、猜谜、玩套圈的情景,学生比拟感兴趣,从而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风车?还有几个字谜没猜中?等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既敬重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让学生从自己比拟熟识的情景入手,提出数学问题,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解决自己发觉问题的欲望。】 2观看情景(二)。 师:在公园的这一角,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并列出了算式。下面我们再到公园的另一角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学生通过观看,可能答复:有的在猜字谜,有的在玩套圈。 师:依据猜字谜的嬉戏,可以提什么问题?套圈嬉戏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答复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没猜中?还有几个没套中?) 师:求这两个问题分别怎样列式? 分页标题#e# 学生答复后,教师板书:139 149 【在两个不同的情景中培育了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觉并提出简洁数学问题的力量,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亲密的联系。】 3提醒课题。 师:刚刚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个数,都用减法计算,而且都要用减几的方法?(减9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十几减9的方法好不好?(板书课题:十几减9)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159”的计算方法。 下面我们就重点讨论第一个问题。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独立思索,想方法进展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巡察。) (2)小组争论沟通计算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你先在小组内沟通一下,然后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你们组的好方法。(教师巡察。) (3)全班汇报沟通。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如: 由于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减法)。 1091,516(破十法)。 550,1046,066(连减)。 151016 【本节课以159为突破口,在重点讨论十几减9的根本思路时,先让学生独立思索,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争论沟通所用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索的时机,又有和同伴沟通合作学习的时机,最终在全班沟通汇报。在汇报沟通中鼓舞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此时,计算159的根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呈现,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学生用“连减法”,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供应了独立思索的空间,敬重了学生的共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力量得到了进展。】 2学生小组争论喜爱的方法。 师:计算159时,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们最喜爱哪种方法呢?先在小组内沟通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1)学生小组争论。 (2)学生汇报喜爱的方法。 教师提问:为什么喜爱这种方法? 【针对消失的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又为学生供应了一次比照沟通的时机,使学生在相互沟通中不断比拟、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在全班沟通自己喜爱的方法。这样,好的计算方法更为明朗化,更为突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育了搜集、猎取有价值信息的力量,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分页标题#e# (3)教师小结。 师:(结合板书的方法)通过同学们的沟通,教师知道了,有的同学喜爱用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减法,有的同学喜爱用1091,156,有的同学喜爱用15105,516,有的同学喜爱用15510,1046。这些方法都正确。你能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解决这几个问题吗? 3迁移练习。 (1)小组先沟通解决169、129、149,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2)让个别学生答复,教师板书得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还知道哪些十几减9的算式?学生答复后,教师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然后同桌相互说说这四道题,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刚刚的计算,现在自己最喜爱哪种方法? 学生个别答复。 师:看来对于十几减9的题,同学们都有自己喜爱的方法了。 【在学生获得了自己喜爱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解决其他的十几减9的问题,既能使学生把15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其他问题中,使计算方法得以敏捷运用和稳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胜利的乐趣,注意了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三、稳固练习。 1圈水果。 师: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做个圈水果的嬉戏好不好?(课件显示水果。) 请拿出自己的练习题纸,想一想,圈一圈,算一算。把得数填在方框里,看谁算得最正确? 学生做完后,教师把学生做的题放在投影仪上反应订正。 2跳木桩竞赛。 师:动物学校正在进展跳桩竞赛,看看现在该谁上场了?(课件显示小兔。)你能帮小兔跳过木桩吗? 练习:119,129,139,149,159,169,179,189。 学生计算,帮小兔顺当跳过了木桩。 3小蚂蚁回家(混合练习)。 师:工作了一天的小蚂蚁要回家了,你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吗? 学生答复后,教师点击课件。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学问精确地帮小蚂蚁找到了家,小蚂蚁也很感谢同学们,夸奖你们是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1)圈水果的嬉戏。借助直观的水果图,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建立计算十几减9的表象。 (2)跳木桩竞赛。不仅能让学生直接看到算式,抽象出思维方法,把握扎实的计算技能,同时也培育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这样由第1题的详细到第2题的抽象,进一步培育了学生的思维力量。 (3)帮蚂蚁回家。是加减混合练习,它培育了学生综合运用学问的力量。 总之,整个练习生动、好玩,层次清楚。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供应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观看的力量、思索的力量、解决问题的力量都得到了提高,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一般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分页标题#e# 四、小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课后总结 1备课时,无论对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注意学生的已有学问根底和认知水平,敬重学生的共性思维特点,时时以学生的进展为本,不要只为新奇而做外表文章。 2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不要走过场,流于形式,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加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利于培育和提高学生猎取学问的力量。 3在学生汇报探究讨论的结果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参加者、引导者,而不是裁判。教师要把每一次反应评价的权利都交给学生,如:“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吗?谁来重复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你最喜爱哪种方法?”等等,看似简简洁单的几句话,教学民主却随处可见。 4本节课的目标是建立根本的思维方法,在计算速度上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那应是下一节稳固练习所要到达的目标。 说教材分析 熟悉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已把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熟悉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根本学问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力量;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阅历,上市场购物的时机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熟悉,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实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熟悉,使学生在简洁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说设计理念 数学学问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适当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力争表达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课堂上以聪聪和明明两个小精灵为主线,让它们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帮忙学生解决难题;当它们自己遇到难题时,让学生帮忙解决,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教学目标 1熟悉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育实际生活中的购物力量,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力量。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笔、橡皮、尺、练习本等。 每个学生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从生活动身,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留意力。 师:猜一猜,用多少钱买来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钱?(请学生答复。) 师:好的,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教师边看边问: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问: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渗透德育: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省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熟悉人民币。) (看课件)今日,教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 (课件播放配音)我叫聪聪。我叫明明。嗨!大家好,熟悉我们吗?我们一起来熟悉人民币。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师:同学们,加油呀,可不能输给聪聪和明明。 二、新授:熟悉人民币。 1熟悉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钱你们都熟悉吗? (1)区分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课件显示放大的10元,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熟悉的?点击数字10和汉字拾,点击单位圆(大写)。 课件显示放大的10元(新版),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熟悉的? 小结:对!看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数字后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区分: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图案、大小、颜色,等等。) 联系实际:10元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2)区分纸币和硬币。 课件显示5角纸币,问:你是怎样熟悉的? 课件显示5角硬币,认一认。 课件同时消失5角纸币和硬币,区分不同。 课件出示反面,问:反面是什么?(国徽。) 小结: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当爱惜它,不要随便损坏它。 2随便点几张大额人民币,集体答复。 20元,50元(新、旧版),100(新、旧版)。 3教师给每位小朋友预备了一些人民币,把它拿出来。 活动形式:两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4分类: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想方法分类整理一下。 (1)按单位分:元、角、分(板书)。 (2)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3)按数字大小分。 (4)按新版、旧版分。 请学生汇报:展现台上展现。 5请小朋友们把钱推到左上角,将书翻到第47页,你发觉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常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课件显示。) 小结: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是不行以使用的。 三、换钱嬉戏:进展简洁的计算。 1师:我们已经熟悉了人民币,不知道聪聪、明明熟悉了没有? (课件播放配音)我们已经熟悉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嬉戏,好吗? 一张2角可以换_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_个1角。 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 活动形式:两人一组,可以左右两人一组,也可以前后两人一组。 (引导)小朋友,我们看聪聪、明明在干什么呢? 2情景对话:出示课件并配音。 聪聪: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 聪聪:你拿这么多1角钱,丢了一个多惋惜呀!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 请学生答复。 明明:感谢你!现在我知道了。1元钱可以换10个1角钱。 (板书:1元=10角) 四、实践活动。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不仅熟悉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教师预备了一些小奖品,奖给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 1师生互换:教师手中有1元钱,能换你手中几张2角钱?(同桌可以相互帮助。) 2生生互换(解决不同的付钱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简便的。 师:(拿一件玩具)买这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沟通争论。 请小组汇报(组员可以帮助),发给点子最多那组奖品,表扬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很多种方法,再说出哪种方法最简便。 3(课件播放配音)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自已手中的钱去买自已想要的东西?好,让我们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 选四名售货员,开头自由下座位买。 【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洁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省的好习惯。】 五、总结。 (课件配音)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开心,学会了许多学问,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课件配音)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再见。 生:聪聪、明明再见!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低年级的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详细问题,这些详细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背景动身,供应给学生充分进展数学实践活动和沟通的时机,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把握数学学问、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这足以证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效劳于生活。 一、说教材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061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前后”、“上下”的位置与挨次,理解了位置意义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左右是前后上下的连续性学习。但熟悉左右比熟悉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它为以后熟悉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根底。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问目标:熟悉“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和把握其相对性。初步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培育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2、力量目标:通过好玩的详细活动,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与表达力量,倾听与沟通力量,质疑与评价力量,以及初步运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有关“左右”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渗透“事物之间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熟悉“左右”位置的关系,精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表达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动身,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详细的状况下体验左右的位置,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使课堂布满了欢快的气氛,学生在开心的“玩”中稳固了学问。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育学生的合作力量。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详细的操作活动中进展独立思索,并与同伴沟通,亲身经受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胜利的乐趣。 (4)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5)采纳敏捷的教学方法,鼓舞学生独立思索、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教学内容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也应当是敏捷多样的、精彩纷呈的。所以本节课利用多种嬉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独立思索,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与创新,让更多的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到达最高层次。 2、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必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表达: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详细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受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究胜利的欢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索和开展小组合作沟通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通过敏捷、好玩的嬉戏和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激疑 新课开头,我利用课赛情境,让快乐的同学举手。从而引出课题:左右。 二)、互动解疑 1、说一说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 学生举例的过程,既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根底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自己熟识左右的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象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样,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阅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沟通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让他们在各自原有的阅历的根底上去主动建构学问体系。 2、玩一玩 通过带着学生玩“举右手,抬左腿、摸左耳?”这些“听口令,做动作”的嬉戏,帮忙学生借助身体器官熟悉并正确辨别左右。在这一环节中,我以实际生活为动身点,选择学生最熟识的左手、右手为突破口,借助身体的器官,让学生在详细活动中体验,领悟左右的含义,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通过自主查找、合作争论、嬉戏反应等学习方式,培育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合作沟通的力量,表达了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 3、摆一摆。 让学生依据教师的表达摆学具,通过摆的活动,让学生把身体的左右迁移到生活中来,使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左右。在听教师的表达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说一说。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通过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东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挨次也就不同。 三)、启思导疑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握手,请学生推断,教师是用右手握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争论沟通后,教师与学生同向,证明结论,我们面对面站着,由于方向 相对,用右手握手方向刚好相反。通过质疑、释疑,让学生发觉“左右”的相对性。 四)、实践运用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学是谁? 2、从右数大客车是第辆,一共有()辆车。(课本61页练一练第3题) 3、我问你答 4、拓展延长 有一个小朋友要上楼,你能告知他应当走哪边吗? 假如他不走右边会发生什么状况呢?(学生自由发言) 你知道为什么“上下楼梯要靠右行”了吗? 大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他们都是靠哪边走的? 走路时我们要留意什么?(结合内容进展思想品德教育) 小结: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规章,我国规定每个公民都靠自己的右边行走或行车。现在请同学们都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一走歌谣:同学们,请记住,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追赶,不打闹。走公路,也靠右,安全第一永记住。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学问?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在我们的生活中,熟悉左右可以给我们供应许多帮忙,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体会吧! 一、说教材: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熟悉,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根底。教材在编写上留意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动身,让学生生动详细的学习数学。根据“熟悉钟面构造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挨次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根据肯定的时间进展,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通过观看、操作使学生初步熟悉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阅历总结出熟悉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通过观看、操作沟通等活动,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重点:把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认整时,尤其是6时、12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奇怪心强,在四非常钟的教学中简单疲惫,留意力简单分散。依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奇怪心,我采纳了开心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颜色艳丽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纳了动像发觉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沟通发觉钟面的构造,这样既活泼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加,探究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剧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泼向上的学习气氛,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其次层:自主参加,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熟悉钟面 在这一局部内容里,我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引导学生观看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觉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究性观看解决问题,把自己发觉的与同桌小朋友沟通,合作学习,在沟通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如:有的学生发觉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纳了电脑帮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布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钟面上的12个数,得出钟面的根本构造,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育了学生语言表达力量。这比教师直接赐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表达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其次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熟悉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动物钟面贴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看比照、争论沟通,最终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并说一说,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当学生会认整时后,我用手势做整时让学生猜,伸直的手表示分针,握拳的手表示时针,然后教师说整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来,这一互动环节既活泼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对整时的认读把握得特别深刻。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看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奇妙地把学问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翻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把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学问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嬉戏中,让学生玩乐中稳固学问,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四个学问点:1、找朋友2、熟悉只有4个数字的整时钟表3、熟悉很多字的整时4、小明开心的一天,并争论:为什么都是8时? 1、找朋友是一个根底稳固练习,让学生全员参加,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一样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稳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2、出示只有4个数字的整时钟表,让学生认,主要加深学生对钟面12个数所在位置的熟悉,知道12的正对面是6,3的正对面是9,从而推断出其它的数字,并读出钟面的时刻。 3、出示很多字的钟面,这是拔高题,要求学生在心里想钟面各数字的位置,并认读出整时。 4、我用课件出示小明开心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相互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熟悉生活,熟悉数学的活动课,表达“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并提出思索:为什么都是8时呢?学生通过争论沟通,得出一个上午8时在看书,一个是晚上8时在睡觉,初步感知时间观念。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学问进展整理、稳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忙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教材分析 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看与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看、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而“桌子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肯定的把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量出肯定的长度,经受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概熟悉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阅历动身,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固然不肯定很精确地使用,所具有的学问也未必全面),比方说,在完成课本第7页第2题“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展,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生疏。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一年级的学生都有仿照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辩与探究中猎取学问。 本班学生思维活泼、聪慧、积极,常常会消失一些教师始料不及之处,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很多变化,不能按事先估计好的进展下去。所以,教师应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他们的熟悉根底动身,主动学习。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熟悉,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觉问题,鼓舞他们通过自己的观看、思索、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育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力量。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方说:学生在集体中详细熟悉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准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熟悉,稳固、确定(或订正)他们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熟悉尺子之后,是练习稳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消失不同答案时,争论找出缘由: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争论是否能立即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索了这个问题,到达了争论的目的参加、思索。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究猎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育了合作意识。此时,教师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或提示,就能顺当地到达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仿照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 之后,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熟悉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展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展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争论中去开掘学问,把握学问,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预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预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熟悉尺子的学问面。 教学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题:我们来了解桌子有多长。 板书课题:测量物体。 二、讲授。 1.估量:让学生试着估量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沟通结果。在这里若消失大多数学生已经很娴熟地说出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碎****木)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