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6篇).docx
-
资源ID:84844634
资源大小:24.56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6篇).docx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6篇)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表达数学无处不在。通过为学生创设龙舟竞赛的场景,把学生带入现实生活中去学习数学;通过手势学习口诀,激发了学习新学问的兴趣。 2、 经受过程,全员参加,表达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经受主动编写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特殊注意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独立思索和合作学习两个关系的处理上。 3、 细心组织,渗透方法,表达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学生始终在主动地进展观看、推理、验证、沟通等数学活动,体会到学习胜利的喜悦,同时也渗透了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 1、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表内乘法(二)中的9的乘法口诀。 2、 学问根底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初步理解乘法意义和2-8的乘法口诀的根底上学习的,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终一局部,所以9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实行迁移类推的方法。 乘法口诀是数学最根底的学问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必需娴熟把握。 3、 对教材编排的理解:教材首先出示9条龙舟,每条龙舟上有9个人这样的喜闻乐见赛龙舟场面引入;接着通过在数轴下面的空格里填数,让学生做9的连加练习,写出乘法算式,是为了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最终总结9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书上练习十九的1-7题是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展不同形式的练习,形式比拟活泼。 4、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经受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 通过观看,把握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会用9的乘法口诀求积,初步培育学生观看推理力量。 (3)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学问和合作的意识。 5、教学重点是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难点是记忆口诀,正确确定每一个积。 依据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 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进展,一是搜集信息,二是处理信息,三是独立编写口诀。 教师在导入中渲染端午节龙舟竞赛的场景,同时出示龙舟图,通过这个场景,让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搜集并提出每条龙舟上有几个人?也可能搜集2条龙舟有几个人?3条呢?甚至提出一共多少人参与竞赛?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 其次个层次是处理信息。依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在处理信息时从两方面处理,一方面是在数轴上填写连加的结果,边看图边推想,这样的形式呈现,提高了抽象程度,渗透点与数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学生汇报时,教师1个9是9,2个9相加是18,3个9相加是279个9相加是81,处理信息的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独立写出9的乘法算式,依据连加的结果写出得数。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感知连加结果的特点。 这时有了编制2-8的乘法口诀的根底,编制9的乘法口诀就水到渠成了,依据学生学习状况,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制口诀,将过程填在书上,亲身经受口诀的产生过程,然后在全班展现沟通。总结出乘法口诀后,引导学生说出一句口诀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学生完成第84页右边算式的填空。 从上面三个层次设计根本到达了图、式、口诀三维一体,学生的独立思索和沟通学习活动贯穿始终。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熟悉图形中的第一课时熟悉角 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根底性学问,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展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熟悉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看生活中的实物开头,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熟悉。学生能娴熟地把握这局部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学问奠定根底。 对于学生来说,在熟悉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阅历。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详细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力量较低。这局部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拟抽象,承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忙学生更好的熟悉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索,合作探究去熟悉角,发觉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角。 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到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2、 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熟悉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让学生经受从现实中发觉角、熟悉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进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熟悉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熟悉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熟悉,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熟悉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加探究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看、操作、演示、争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把握学问、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行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其次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熟悉”“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洁的分类学问和表内乘法的根底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头,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根底,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根底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供应了充分的实践时机,通过观看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加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屡次经受“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熟悉除法打好根底。新课标指出:教学应当以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阅历为根底,面对全体学生,注意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索、主动探究、合作沟通,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根本的数学学问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根本的数学活动阅历。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平均分的时机许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学问,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忙学生把理论学问升华。 1、通过观看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学生能比拟标准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和语言表达力量。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把握学问。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严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学问动身,创设生动好玩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看、操作、猜测、推理、沟通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把握根本的数学学问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看事物,思索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详细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操作、沟通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看事物,解决问题,积淀阅历。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展说明。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展: 1、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二(1)班预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看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展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展猜测: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当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缘由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深厚的兴趣 ,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严密,在观看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正、一样多的安排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 ,根据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展安排,然后集体沟通,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组内利用学具代替实物,各种“实物”的数量也不一样,根据4个人来分,会消失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消失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状况下,可以充分展现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沟通中实现阅历互补,也为教师调整教学预案供应现实情境。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从学生的安排方案中,提醒“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展比照,并沟通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由此提醒这种公正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比照,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 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展现和沟通,引导一局部学生能比拟清晰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依据“平均分“的概念推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展推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稳固对“平均分”的熟悉。】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教学地位: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把握了25的乘法口诀,能娴熟地用25的乘法口诀计算,并且在本单元的做家务、需要几个轮子、得意的小青蛙等课中,已初步接触了乘法口诀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结合详细情境,逐步进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稳固25的乘法口诀。能比拟娴熟地用口诀进展表内乘法的口算。 (3)体会口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 (1) 采纳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娴熟把握口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育学生合作学习和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力量。 (2)培育学生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力量。 教学重点: 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展计算和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力量和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力量。 教学关键: 通过小组合作和采纳多媒体帮助手段,帮忙学生把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教学教法: 依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根底和承受力量;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采纳了讲解法、谈话法、试验法、激趣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进展教学;以表达“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到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促进素养教育的进展。 教学学法: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力量,本节课预备指导学生学会在小组合作中,观看、比拟、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构造,落实素养教育;依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与学生共同完成几个绕口令 一张桌子,四条腿;两张桌子,八条腿; 师:其实这是应用了?生:4的口诀。 一双筷子,有两根;两双筷子,有四根; 师:这是应用了?生:2的口诀。 一只手,五根手指;两只手,十根手指; 师:这是应用了?生:5的口诀。 (二)自然过渡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四周,许多地方都能应用到这些乘法口诀。你看,动物学校开学了,学习一天后大家高快乐兴地回家,瞧!他们在回家路上多快乐!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并板书:回家路上。 (一)问题一:你在回家路上看到了什么? 1。分组争论 2。小组代表汇报 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后面的提问题做铺垫,故要引导学生说出:在回家路上,我们看到了河里面有四艘小船,每艘船上有四只小动物 (二)问题二:依据你们观看到的内容提出与乘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1,小组合作:1人提问,1人答复,1人记录。 2,小组汇报展现。 3,师板书整理。 船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4x4=16(只) 路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3x3=9(只) 草地上共有多少朵花?2x5=10(朵)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3x5=15(只) 河里有多少条鱼?3x4=12(条) 1。师出示口算卡片(开小火车的形势) 2。看图填空。(指名答复) 引导学生说出“我为什么这样列式。” 3。嬉戏:抢凳子。 三轮,共六人参与,淘汰三人,剩下三人获胜,派发小礼品。 预备六道算式,五把椅子,椅子上贴好数字:12,12,24,24,18 六道算式是:2x6= 3x4= 4x6= 3x8= 3x6= 2x9= 音乐起第一次撤掉数字24的椅子,其次次撤掉数字12的椅子,第三次,找到座位的三人获胜! 后师引导学生总结:同学们?在嬉戏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觉教师设计这个嬉戏的小隐秘?生:有两道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补充:在乘法口诀表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口诀不同,但结果也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积是一样的口诀。我们在后面还要连续学习。 好,同学们!我们今日的课就先上到这里,大家今日玩得快乐吗?快乐之余,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的总结采纳了引导回忆归纳的方法,这样总结,既突出教学重点,又使学问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育归纳概括的力量。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p13的例1、例2以及相关的课后练习题。这局部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把握了个级的全部计数单位的根底上进一步学习的高一级数(万级)的读法,教材在原有的根底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意的,从而理解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纳观看法和发觉法,教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观看中发觉数的读法原则,之所以采纳这两种教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已经积存了肯定的阅历,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阅历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应当是可行的。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阅历查找解决的方法。 依据我的学生状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当是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看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为什么采纳此种方法,主要是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个级数读法的阅历,移植到本课,用来解决本课问题是很自然的,大多数的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依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展。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比拟的大的数,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较大的数,然后让学生用口头来描述,学生觉得用原来学的计数单位(个级)很难正确描述这些数据,从而引出新的课题,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内容。并板书: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用计数器演示,个级的各个数位,然后让学生观看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学生很快从中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知道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这时为了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可以通学习例1和例2的内容。 学习例1,教师出例如题内容:470000、3080000、40500000.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以上数所占的数位,可以用计数来帮忙,把相应数位相互对齐。学生经过观看可能发觉其中的道理,以470000为例,4对应十万位、7对应万位、后面全部是0,学生很快读出这个数,读作47万。用相像的方法来学习其它内容,学生会总结出这些数的读法。 适量完课后的习题,以加深理解,稳固新知。 例1 470000读作:四二七万 3080000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例2 24600读作:二万四千六百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板书简洁,突出重点,列举了亿以内数的各种状况下的读法,对学生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有很大的帮忙。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 小学数学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悉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根底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展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学问、力量、情感目标分别为: 1、 结合详细图形,通过观看、操作等活动,熟悉并能指出详细图形的周长。 2、 结合具情境,通过观看、度量及比拟、归纳能活动,探究并把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洁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学问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局部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打算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学问的把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1、 周长的熟悉。 2、 解决实际问题。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学问解决简洁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预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树叶图片。 遵循学问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联系实际,留意通过直观帮忙学生获得感性熟悉,依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看思维、自学争论、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多种方法有机协作使用。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详细图形,而特别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消失得比拟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实行了从一般到特别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详细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头了体育熬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让学生观看跑步路线是否一样,分小组争论不同在哪里,在冲突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而涨,当学生观看得出结果: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动身最终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动身但是最终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在此同时教师提醒周长的概念:刚刚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拟,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详细的观看活动中,进展独立思索,比拟,合作沟通,为学生对周长的熟悉供应感性材料,最终再水到渠成的提醒周长的概念。 在学生的详细观看,比拟后,教师提醒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熟悉之后,出示多种详细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学问进展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很多详细内容的概括: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详细形象存在着依靠性。在学生直观熟悉了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熟悉,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熟悉了周长的意义。 探究发觉,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数学学问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熟悉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索,分小组争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争论估量有三种状况: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我们可以发觉各种方法都存在着肯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便利,存在误差;滚动剪下来的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看发觉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全部的边都量出来,一样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学生在自身的探究争论下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这时再出示图形中较特别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厘米 3厘米 让学生求出他们的周长,这对于计算出以上详细图形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的简洁。鼓舞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加,有以下几种做法: 长方形的周长: 4+2+4+2=12(厘米) 4×2+2×2=12(厘米) (4+2)×2=12(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 3+3+3+3=12(厘米) 3×4=12(厘米) 在学生展现出不同算法之后,进展争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法,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学问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争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1、 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a、 b、 引导学生仔细、细致地观看图形,并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作出自己的推断,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现边线移动的过程,直观地说明每组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 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 伍校长想在咱们学校四周修上一堵新围墙,你能帮伍校长算算围墙要修多长吗? 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把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求出不规章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